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分析了长江白鲢肝脏酯酶同工酶(EST),发现9种类型,(代号:A,B,C,D,E,F,G,H,I型)。测得9种表型的频率分别为:0.210,0.095,0.133,0.048,0.095,0.057,0.305,0.019,0.038。在EST↓(3)和EST↓(4)两个位点上存在多态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了美国青蛙与古巴牛蛙的鉴别方法,探讨了美国青蛙人工高产养殖技术(平均每公顷27-54吨),阐述了祖代蛙、种蛙、商品蛙之间分代关系,每代蛙分化出的种蛙和商品蛙的人工定向培育方法,种蛙提纯复壮,及蛙病敌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3.
菱角对农村富营养化水体营养盐吸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浮叶植物对农村富营养化废水中营养盐的去除效果,选定华龙村4个典型水塘,以人工种植菱角(Trapa bispinosa)为试验对象,研究菱角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总氮(TN)、硝态氮(NO_3~--N)、氨态氮(NH_4~+-N)、总磷(TP)及化学需氧量(CODCr)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经过75 d的试验研究,试验区水塘的TN、NH_4~+-N和NO_3~--N的浓度分别从55 mg/L、25 mg/L和3 mg/L降至13 mg/L、4.3 mg/L和2.1 mg/L,去除效率分别为62.3%、74.5%和23.5%;TP及CODCr的浓度从3.3 mg/L和120 mg/L分别降至1.45 mg/L和52.5 mg/L,去除效率为56.9%和56.3%;对照区水塘各营养元素去除率较低。菱角对农村废水中的N、P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对重度富营养化水体,水生植物优先吸收NH_4~+-N,对TN的去除影响较大;NO_3~--N的去除主要依靠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TP的吸收需要更长的时间。菱角对重度富营养化农村废水营养盐的去除具有重要意义,且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为应用水生植物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中的营养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浙江省125座水库进行水质监测与富营养化评价,并对15座水库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89.6%的水库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的要求,84.9%的水库属贫~中营养状况;15个水库氨氮、总磷、总氮显著上升的趋势明显,水质有呈变差趋势;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宋朝伟  李文笙 《水产学报》2023,47(7):079101-1-079101-10
鳃是水生动物主要的呼吸器官。虽然部分水生动物的鳃结构不同(如鱼和虾蟹),但其主要功能均为气体交换和渗透压调节等。本文旨在对近年来鳃的功能组学的主要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特别是不同的环境因子(重金属的污染物、寄生虫细菌、盐度、亚硝酸盐等)胁迫下水生动物鳃的转录组测序分析,以及鳃在不同环境因子胁迫下的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揭示环境因子改变对水生动物鳃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生理生化状态变化、分子通路和生理功能的影响,旨在为鱼类的健康养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1985-1990年作者对杂交种荷元鲤进行了连续三代人工雌核发育诱导,对其后代体色分离、雌雄比例等性状进行了观察研究。以杂交种为诱导材料,采用阻止第二枉体释放的方法使染色体加倍,刑连续三个世代的雌核发育后代在体色方面仍出现分离。由此可见,若要快速建立纯系或从杂交种  相似文献   

7.
皂角苷对大菱鲆非特异免疫的增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雯  王秀华  王玉娟  王锐  李晨  黄倢 《水产学报》2014,38(7):999-1008
为评价皂角苷增强鱼类非特异免疫效果,分别用浓度为0、15和35 mg/L的皂角苷浸泡大菱鲆,分析了浸泡后6、12、24、48和72 h时大菱鲆白细胞的吞噬活力、血清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血清与黏液中溶菌酶活性、抑菌活性与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血清总蛋白浓度。结果显示,皂角苷低浓度组(15 mg/L)与高浓度组(35 mg/L)大菱鲆白细胞吞噬活力分别在浸泡后12与24 h出现显著的增高(P0.05)。实验组大菱鲆血清中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除低浓度组在12与24 h较对照组低外,其他检测时段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低浓度组浸泡后6 h时,黏液中未能检测出。不同时间点各组大菱鲆黏液抑菌活力变化幅度较大,两实验组黏液抑菌活力在浸泡后6与12 h时较对照组提高,两个实验组间无差异(P0.05)。血清中AKP活力高峰值出现在浸泡后6与12 h,该时段AKP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间存在差异(P0.05),而黏液中AKP高峰值出现在12 h,该时段AKP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间无差异。浸泡皂角苷后6 h高浓度组血清中蛋白浓度达到最高值,除12 h时各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24~72 h高浓度组中血清蛋白含量均高于低浓度及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皂角苷具有提高鱼类非特异免疫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红水河干流梯级运行后底栖动物的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7月、11月分别对红水河6座已建梯级底栖动物进行了两次调查,通过对照各梯级建库前资料,分析评价建库后底栖动物的演替特点。结果表明:6座梯级成库后,开发河段底栖动物种类结构由急流型向静水、缓流型转化,大部分水域种类分布有所下降,底栖动物密度整体较成库前大幅增加,各梯级影响区域底栖动物生物量较前增减不一,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9.
曾霖  宋炜  谢正丽  王永红  熊逸飞  张惠 《水产学报》2023,47(7):079608-1-079608-12
为探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对低温和饥饿氧化损伤的响应机制,本实验将体质量为(21.38±2.46)g的大黄鱼在低温(8°C)或/和禁食条件下饲养。实验组可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C组)、低温组(CC组)、饥饿组(F组)和饥饿+低温组(CF组),每组3个平行。低温和饥饿胁迫30 d后,计算成活率;采取肝脏样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利用化学荧光法和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处理组间活性氧(ROS)和代谢产物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组相比,CC组、F组和CF组的成活率显著降低,而ROS含量显著升高(P < 0.05),且肝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空泡和核萎缩现象,表明低温和饥饿胁迫对大黄鱼产生了氧化损伤。大黄鱼低温应激后,从CC vs. C和CF vs. F中分别筛选出84种和154种差异代谢物,有5种重要的重叠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和自噬等,表明细胞膜流动性和自噬在大黄鱼低温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黄鱼饥饿应激后,从F vs. C和CF vs. CC中分别筛选出184种和50种差异代谢物,有4种重要的重叠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ABC运输体和自噬等,表明能量代谢和自噬在大黄鱼饥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CF vs. C中筛选出差异代谢物126种,主要富集在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氧化磷酸化、淀粉和蔗糖代谢、FoxO信号通路、自噬和谷胱甘肽代谢等,表明细胞膜流动性、能量代谢、自噬和抗氧化系统在大黄鱼适应低温和饥饿联合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结果为深入研究低温及其诱导的饥饿对大黄鱼生理功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促进受水电工程影响河段鱼类资源的恢复,以中华倒刺鲃为例,依托大型生态试验场塑造多种近自然微地形生境,研究鱼类的栖息行为偏好特性,营造适宜鱼类栖息的水文水动力环境。采用PIT射频识别系统实时监测鱼类栖息行为,选取流速、涡量、湍流动能和床体切应力四个水动力指标计算了对应流场条件下的中华倒刺鲃栖息适宜度,并基于随机森林和CART算法提出了影响中华倒刺鲃栖息选择的主要水动力指标,分析揭示了其栖息行为的水动力选择机制。结果表明:深潭浅滩及沙洲河段的进出口是中华倒刺鲃的喜好栖息场所,涡量和流速是影响中华倒刺鲃栖息的主要水动力指标。流速高于0.545m/s低于2.3m/s,涡量高于0.72m-1低于15.7m-1的流场条件为试验工况下中华倒刺鲃的最适宜栖息环境。研究为鱼类栖息地生态修复及生态调度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下游浅水湖泊石臼湖鱼类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2013年对石臼湖水质和鱼类资源开展的2次调查数据,研究石臼湖水质、鱼类资源现状及演变趋势。采用水质单因子评价方法、营养状态质量指数,结合经济合作与发展OECO富营养湖泊判断标准,研究石臼湖、姑溪河、塘沟河、清水河的水质和富营养化状况;通过商业捕捞的渔获物调查,收集石臼湖和姑溪河鱼类资源数据,分析河网区鱼类种类组成、渔获物结构等渔业资源现状。结果表明,石臼湖及毗邻水域存在一定程度的水污染,且湖区受水量变化影响低于河流区,总体水质状况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Ⅲ~Ⅳ类,为富营养状态。石臼湖分布鱼类110种,2012-2013年共调查到54种;其中,石臼湖38种,固城湖33种,姑溪河51种。石臼湖、固城湖和姑溪河主要经济鱼类(数量和重量均超过1%的种类)分别有13、11和9种。石臼湖鱼类主要以鲤[Cyprinus(Cyprinus)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鲇(Silurus asotus)等适应静、缓流生境的鱼类为主,并以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鲫、棒花鱼(Abbotina rivularis)等小型鱼类或小规格个体鱼类(1 000 g)为主;湖区天然渔业资源呈衰退趋势,由于和长江下游干流相通,姑溪河鱼类种类数高于湖区,但其生物量远低于湖区;渔业资源的分布状况与水质状况无明显相关性,与河湖的连通性有关;受枯水期水量偏少、上游和周边来水污染以及高密度水产养殖的影响,石臼湖水质出现氮、磷和有机污染物超标等问题。宜采取源头控污、限制养殖、渔民转产以及人工增殖等措施,保护石臼湖水质,恢复天然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2.
刘艳  吴惠仙  薛俊增 《水产学报》2014,38(7):1047-1055
为防控舟山海域外来物种入侵、保护生态安全及生物资源,2010年及2012年在舟山海域共设置11个潮间带采样点,开展外来物种调查。2010年在舟山海域采集到小藤壶属的疑似外来种,形态分析显示该种壳口呈菱形,有突出关节脊,基底膜质,大颚有4齿,小颚缺刻清晰,触须方圆呈片状,据其形态特征鉴定为东方小藤壶。COⅠ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舟山海域所采集的小藤壶属疑似外来种与东方小藤壶的种群遗传距离为0.994%,系统树分析结果显示该种与东方小藤壶聚为一支系,分支支持率为100%。综合形态和分子2方面的证据,确定该疑似外来种为东方小藤壶,根据文献检索和此海域的历年调查结果分析其为舟山海域的外来物种。2010年在11个样点中,仅有6个样点采集到东方小藤壶,密度在(6±2)~(28±11)个/m2;2012年,东方小藤壶在舟山海域11个样点中均有分布,且密度大幅增长,原有6个样点的密度为(55±8)~(39 533±6 243)个/m2,新出现的5个样点的密度为(16±4)~(20 000±4 000)个/m2。结果显示,舟山海域东方小藤壶目前在新的栖息地中已成功定殖并扩散,成为舟山海域的外来入侵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滨海潮间带盐沼湿地翅碱蓬生长的土壤环境,2013年7月~8月采集辽宁盘锦、辽宁庄河、天津、山东东营及江苏连云港5个不同纬度典型滨海翅碱蓬生长区域土壤,研究了其理化特征。结果表明,翅碱蓬可生长的我国滨海潮间带湿地土壤含盐量(2.5±0.5)g/kg~(19.0±6.1)g/kg、氯离子含量(1.16±0.04)g/kg~(11.27±0.3.43)g/kg、pH (7.05±0.01)~(8.96±0.01)、碱度(3.56±0.59)mmol/kg~(8.78±0.78)mmol/kg、全碳含量(7.70±1.84)mg/kg~(21.73±4.11)mg/kg,全氮含量(0.36±0.03)mg/kg~(0.87±0.04)mg/kg、无机氮含量(1.95±0.95)mg/kg~(16.10±1.57)mg/kg、速效磷含量(5.26±0.33)mg/kg~(39.98±0.61)mg/kg、速效钾含量(0.53±0.19)mg/kg~(1.77±0.01)mg/kg,其中铵氮含量(1.60±0.58)mg/kg~(8.76±0.16)mg/kg、亚硝酸盐氮含量(0.01±0.00)mg/kg~(0.11±0.00)mg/kg、硝酸盐氮含量(1.00±0.20)mg/kg~(2.54±1.09)mg/kg。土壤N:P比平均值为0.80±0.25、N:K比平均值为17.77±6.08、P:K比平均值为26.90±4.67;TC:TN比平均值为26.50±4.67。在符合这些土壤特征的滨海潮间带光滩可采用翅碱蓬进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4.
地锦草对水产病原菌体外抗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用95%乙醇提取地锦草中的化合物,又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对乙醇总提物进行分极性段萃取。探究地锦草各极性段二甲基亚砜溶液对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柱状屈挠杆菌、鳗弧菌等4种常见水产动物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在鱼粉含量分别为18% (A)和15% (B)的基础饲料中添加0%、3%、6%的浒苔(记为A0、A3、A6、B0、B3、B6),共6组等氮等能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3.0 ± 0.1) g的凡纳滨对虾8周。结果显示:A0组具有最大增重率(654.2%)和最低饲料系数(1.61),在18% 、15%鱼粉饲料中添加3%浒苔,对虾体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P> 0.05),添加6%浒苔, 显著降低了增重率,升高了饲料系数 (P < 0.05),降低了虾体粗脂肪含量(P < 0.05);在18%、15%鱼粉饲料中添加3%、6%浒苔,显著降低了凡纳滨对虾的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脂肪沉积率和蛋白质消化率(P < 0.05)。在肌肉品质方面,A3、A6、B6组肌肉硬度和咀嚼性均较A0、B0组显著提高(P < 0.05);饲料中添加6%浒苔显著提高了肌肉胶原蛋白含量,降低了肌肉煮失水率和冷冻失水率(P < 0.05);以上结果表明,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添加3%浒苔,对虾体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添加6%浒苔,降低了虾体增重率和饲料利用,但可改善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对传统酶消化法稍进行改进建立了中华鳑鲏皮肤细胞的分离方法,获得RSDCs株(系)以便用于后续关于中华鳑鲏体色细胞研究。结果显示,对中华鳑鲏抑菌暂养8~24 h后,0.25%胰酶—EDTA消化处理3~5 min,用手术刀片顺鳞片方向刮除鳞片,在体式显微镜下解剖获得鱼类皮肤,采用IV型胶原酶—胰酶联合消化皮肤获得单细胞;获得的RSDCs于28°C,5%CO_2条件下进行培养,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测定绘制了RSDCs生长曲线;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RSDCs F_0、F_5和F_(10)上皮标记物(Keratin 18和Vinculin A)和内皮标记物(Collagen I)的表达情况。成功分离获得RSDCs细胞株(系);RSDCs以1×10~4个/cm~2接种,倍增时间为30 h左右,呈典型的"S"型,与贴壁细胞的体外增殖行为一致;RT-PCR结果显示,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上皮标记物表达呈现下降趋势,而内皮标记物表达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改良的酶消化法能够成功分离获得RSDCs株(系);获得RSDCs体外培养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与贴壁细胞的体外增殖行为一致;分离获得RSDCs由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构成,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上皮细胞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7.
<专刊>= <栏目>=综述 <图片>= <表格>= <连载>= <来源>= <中图分类号>= <主题分类>= <行业分类>= <本刊专题>= <本刊编号>= <基金项目>= <注释>=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 <备注1>= <备注2>= <备注3>= <正文>= <  相似文献   

18.
生态调度是减缓水电开发不利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非工程措施,三峡水库自2011年起,每年5-7月份择机开展面向产漂流性卵鱼类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试验,但是各年度生态调度效果参差不齐,缺乏生态调度效果评价技术体系。本研究从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面向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的水库生态调度效果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以三峡水库为例,评估了2012-2022历年生态调度效果。结果显示三峡水库各年度生态调度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整体而言,涨水持续时间、初始流量、流量日上涨率和洪峰流量、水温等水文水环境指标满足鱼类最适繁殖需求的生态调度试验,其鱼类繁殖响应良好,生态调度效果较为理想;同时开展两次生态调度的年份,其调度效果好于仅开展一次调度的年份。研究结果可为三峡水库生态调度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水电开发对河流的连通性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高坝水电站对鱼类的阻隔作用明显。修建过鱼设施是减缓阻隔不利因素的一种有效措施。通过介绍鱼闸、升鱼机和集运鱼系统这三种高坝过鱼设施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比较其结构特点及运行效果,分析高坝过鱼设施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探讨高坝过鱼设施在中国长江流域的适用性,为缓解水电开发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