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集湖南某铅锌尾矿周边土壤,通过浓度梯度筛选得到1株耐镉菌株,菌株编号为KYN。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判断为贪铜菌(Cupriavidus sp.)。对菌株进行电镜形态观察、菌株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在Cd~(2+)浓度为100 mg/L条件下,菌株形态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在Cd~(2+)浓度为250 mg/L条件下,菌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当250 mg/L Cd~(2+)浓度≤700 mg/L条件下,菌株迟缓期均延长,但稳定期OD值与Cd~(2+)浓度为250 mg/L时相当;菌株对Cd~(2+)最高耐受浓度为700 mg/L。菌株对Pb~(2+)和Zn~(2+)均具有耐性,Pb~(2+)浓度和Zn~(2+)浓度大于500 mg/L时菌株生长受到抑制。随着Cd~(2+)浓度的增加,菌株对镉去除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在Cd~(2+)浓度为200 mg/L时达19.106 mg/g。可见,该菌有较好的耐镉能力和镉处理能力,为镉污染的土壤和水体的生物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对重金属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并能起到富集作用,是进行土壤净化的重要力量。分离鉴定南四湖底泥中的抗铅菌株,并且对其吸附特性进行研究。从南四湖底泥中采集土样,经过分离、培养,最终筛选出2株抗铅菌株。对所得菌株进行16S rDNA测序和序列相似性分析,鉴定其种属后对其Pb~(2+)质量吸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菌株1D、8A最大耐Pb~(2+)浓度分别为700 mg/L和600 mg/L。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表明,菌株1D、8A分别与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亲缘关系最近。经过吸附性能测试,菌株1D在35℃、pH值=5、Pb~(2+)质量浓度为100 mg/L、菌体投放量为30 g/L、转速为180 r/min、吸附时间为15 min时吸附效率最高;菌株8A在20℃、pH值=7、Pb~(2+)质量浓度为300 mg/L、菌体投放量为20 g/L、转速为180 r/min、吸附时间为5 min时吸附效率最高。此外,2株菌株对Zn~(2+)、Cu~(2+)、Co~(2+)和Fe~(2+)等重金属也有一定的耐受性。筛选到的菌株抗铅性能高、吸附性好,丰富了微生物修复的生物资源库,同时对于吸附特性的研究又可以为抗重金属菌株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辛健康  包汉颖  孙天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63-20063,20099
[目的]研究铝离子对5种土壤中细菌的生长情况的影响。[方法]以筛选出的7株细菌为研究对象,分析菌落在不同浓度铝离子下生长状况。[结果]随着Al3+浓度不断增加,细菌生长受到抑制;细菌中B2、B3、B4、B5耐铝性较好,在Al3+浓度3 mmol/L时能够生长;7株细菌中,B4的增长率最高,耐铝性最好。[结论]该研究为微生物的耐铝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鉴定耐镉真菌及研究其镉吸附特性,采用Cd~(2+)浓度梯度压力驯化法从镉污染稻田土壤中分离到耐镉菌株HD228,综合菌株形态特征、ITS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鉴定其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结果表明,该菌株耐22 mmol/L Cd,对Cd的吸附率可达79.88%,对Pb、Zn、Cu具有很强耐性,Pb、Zn、Cu对HD228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80 mmol/L、>80 mmol/L、>30 mmol/L;菌落直径与重金属浓度呈负相关,20 mmol/L时菌落不规则;能在pH值4~8、温度20~35℃条件下良好生长,最适生长和耐镉pH值为5、温度为30℃,温度和pH值均不影响其耐镉能力;其发酵液对水稻出苗、幼苗生长无抑制作用,发酵液40 mL(200 g土)用量对水稻具有促生作用,对镉胁迫水稻具有解毒作用。HD228具有应用于镉污染水稻田治理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茶树是典型的喜铝耐铝植物,其根系微生物在铝元素的吸收转化中起重要作用.从茶树根系分离鉴定出一株耐铝的内生真菌,进行了显微镜形态鉴定及18S rDNA序列分析,分析了该菌株对不同重金属的耐受程度,研究铝对该菌生长的影响,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对该菌株耐受A13+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 发现,显微镜形态观察及18S rDNA序列表明该菌为粘红酵母属粘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命名为A3.粘红酵母A3对不同重金属的耐受性为:Al3+> Mn2+> Cu2+,其中铝浓度可达250 mmol·L-1.当培养基中添加了150 mmol·L-1的Ap+,菌液pH值为2.0~-3.0,粘红酵母A3生长良好.ICP-AES结果显示该菌株铝离子含量与培养基中Al3+浓度呈正相关,说明该菌株在一定范围内对Al3+具有吸附作用;同时测定该菌株的含水量随培养基中铝含量增加而增大,揭示该菌株对铝毒害的规避与其通过含水量的增加平衡细胞液有关系.分离的耐铝真菌为茶树的耐铝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并为其定殖到其他作物规避铝胁迫提供微生物资源,以提高植物的抗性,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6.
油茶根际土壤耐酸铝微生物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微生物修复受损环境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稀释倒平板法,通过油茶林根际土壤耐酸铝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共获得17株耐酸铝微生物,其中,H1、H7和F3菌株的耐酸铝特性较强,可以在Al 3+浓度为100mmol/L、pH 4.5的条件下良好生长,但高铝浓度对其他菌株的生长或产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初步鉴定,H1、H7和F3菌株分别属于毛霉属(Mucor sp)、青霉属(Penicillium sp)和孢囊链霉菌属(Streptosporangium sp)。  相似文献   

7.
从土壤中筛选出1株具有较高漆酶活性的菌株,经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细菌,将其命名为Bacillus sp.4bs。菌株4bs的最适生长温度和pH分别为37℃和7.0,其在6%(w/v)Na Cl溶液中能够正常生长,在含有2.0 mmol/L Cu~(2+)的培养基中仍生长旺盛。以丁香醛连氮为底物,菌株4bs的芽孢漆酶活性为35.66U/g(干重),其芽孢漆酶最适反应温度为80℃,最适反应pH值为6.8;0.1 mmol/L的半胱氨酸、二硫苏糖醇和叠氮化钠抑制其活性,10 mmol/L的Na~+, K~+, Cu~(2+)和Li~+能够增强其活性。在pH 6.8的体系中,菌株4bs芽孢漆酶对结晶紫和茜素红在6 h内的脱色率分别为83.57%和77.16%;加入乙酰丁香酮(Ace)作介体时,对靛红的脱色率由52.73%提高到94.98%,对活性黑5的脱色率由19.01%提高到90.10%。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修复镉污染土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挖掘耐镉微生物资源,采集湖南某铅锌尾矿周边稻田土壤,通过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和浓度梯度筛选,获得耐细菌镉菌株,通过对耐镉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菌株,并对耐镉菌株的耐镉能力、镉去除能力及对其他重金属的耐性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6株耐镉菌株中3株能在Cd~(~(2+))浓度为700 mg/L的固体平板生长,菌株编号为KDT、KGJ、TU,经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判断均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s.)。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3个菌株在Cd~(2+)浓度大于250 mg/L时生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延迟期时间也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延长,其中菌株TU耐镉能力最强;菌株TU对3种重金属耐性能力顺序为Cd~(2+)> Zn~(2+)> Pb~(2+);Cd~(2+)浓度为150 mg/L条件下,3个菌株KDT、KGJ和TU均具有较高的镉去除能力,镉去除量分别为7.596 mg/g、12.237 mg/g和36.926 mg/g;3种菌都有较好的耐镉能力和镉处理能力,为镉污染稻田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臭牡丹在Al~(3+)胁迫下抗逆境的生理响应,以1年生臭牡丹幼苗为材料,用AlCl30.00mmol/L(CK)、0.40mmol/L、0.80mmol/L、1.20mmol/L和1.60mmol/L胁迫2周后,测定臭牡丹叶片SOD、POD、CAT、MDA和Pro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Al~(3+)浓度增大,SOD活性不断降低,对POD活性的刺激和抑制作用均越强;当Al~(3+)浓度为0.80mmol/L时,CAT活性达最大,但随Al~(3+)浓度增大和胁迫时间延长,CAT活性减弱;MDA和Pro含量随Al~(3+)浓度增大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木槿浇灌不同浓度硫酸铝钾溶液模拟Al3+胁迫,对0(CK)、1.0 mmol/L(T_1)、2.0 mmol/L(T_2)、4.0 mmol/L(T_3)、6.0 mmol/L(T_4)Al~(3+)胁迫下木槿生长特性、光合荧光特性、抗氧化酶系统变化和叶片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5 d的Al~(3+)胁迫,处理T4木槿株高、地径、生物量和根冠分别较CK降低了49.2%、33.7%、33.9%和36.8%。处理T_1、T_2中,木槿能有效维持光合作用,保持光反应中心正常能量转化;处理T_3、T_4的净光合速率分别较CK降低了46.2%和61.4%,同时最大光化学效率显著降低。木槿通过保持相对较高的酶促抗氧化剂活性清除活性氧,抵御Al~(3+)造成的脂膜过氧化毒害。可见木槿能抵御一定程度的Al3+胁迫,但是在园艺栽培种实践中仍要对木槿进行适当的Al~(3+)毒害防治。  相似文献   

11.
生物炭对铝富集酸性土壤的毒性缓解效应及潜在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红壤铝毒是土壤改良持续关注的问题之一。生物炭因其自身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为探索解决该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论文通过在红壤中添加外源铝并种植作物,研究生物炭对铝富集土壤铝毒的缓解效应及潜在机制。【方法】选用酸性红壤做盆栽试验,种植小白菜,添加花生壳生物炭和外源铝,设置CK(0C+0Al)、C(2%C)、Al(1 mmol·L~(~(-1))Al)、C+Al(2%C+1 mmol·L~(~(-1))Al)4个处理,分析生物炭对铝富集红壤不同活性铝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铝毒会显著抑制小白菜的出苗,且加重红壤小白菜生长受抑制的情况,降低小白菜的生物量,同时,铝毒会显著提高小白菜铝含量。而施用生物炭能缓解铝毒对小白菜的抑制影响,显著改善小白菜的生长状况,降低小白菜铝含量,C+Al处理小白菜铝含量较Al处理降低89.4%。铝毒会显著降低红壤的pH,Al处理红壤pH较CK处理降低了0.36个单位,而施用生物炭能显著提高土壤pH,C+Al处理土壤pH较Al处理上升0.62个单位。Al处理较CK处理土壤活性铝含量上升276.4μg·g~(-1),远大于添加量(27μg·g~(-1)),而施用生物炭能显著降低土壤活性铝含量,C+Al处理较Al处理下降14.9%。此外,Al处理交换性Al~(3+)含量较CK处理上升23.1%,施用生物炭后,C+Al处理交换性Al~(3+)含量较Al处理下降46.5%。CK与Al处理土壤活性铝形态主要以具有生物毒害性的交换性Al~(3+)为主,C与C+Al处理土壤活性铝形态主要以单聚体羟基铝离子、胶体Al(OH)30为主。【结论】添加外源铝降低了土壤pH,加重铝的毒害,抑制作物的生长发育。此外,外源铝的添加对红壤中活性铝有较强的激发效应,使得交换性Al~(3+)含量显著升高。然而,生物炭能显著提高酸性土壤pH,且改变不同活性铝的含量,但其对4种不同形态活性铝的效应有较大差异,其主要通过降低具有生物毒性的Al~(3+)含量来缓解铝毒,从而改善作物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鉴定耐镉真菌,采用Cd2+浓度梯度压力驯化法从镉污染稻田土壤中分离到耐镉菌株HD228,综合菌株形态特征、ITS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鉴定其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并研究了其镉吸附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株耐22 mmol/L Cd,对Cd的吸附率可达79.88%;对Pb、Zn、Cu具有很强耐性,Pb、Zn、Cu对HD228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 80 mmol/L、 80 mmol/L、 30 mmol/L。HD228菌落直径与重金属浓度呈负相关,20 mmol/L时菌落不规则。该菌能在pH值4~8、温度20~35℃条件下良好生长,最适生长和耐镉pH值为5、温度为30℃,温度和pH值均不影响其耐镉能力。其发酵液对水稻出苗、幼苗生长无抑制作用,发酵液40 mL(200 g土)用量对水稻具有促生作用,对镉胁迫水稻具有解毒作用。此耐镉真菌HD228具有应用于镉污染水稻田治理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茶树根际细菌的耐铝和有益生物学特性,从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出3株耐铝细菌T3、T6、TJ3,通过检测菌株分泌植物促生物质的能力、平皿促生试验以及Al(Ⅲ)吸附试验,研究了菌株的植物促生特性和对铝离子的吸附效应。结果表明,本研究从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出3株耐铝细菌T3、T6、TJ3,3株茶树根际耐铝细菌显示出较好的植物促生性能,ACC脱氨酶活性在0.090~0.196μM/(mg·min),IAA分泌量最高达14.93 mg/L,3株菌均显示出固氮能力,菌株T3、T6具有较高的产铁载体能力和溶磷能力。菌株T6、TJ3对小麦种子胚根、胚轴的伸长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菌株T6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亦显示出促进作用。Al(Ⅲ)吸附试验表明,菌株T6、TJ3比菌株T3具有更强的Al(Ⅲ)吸附能力,在p H 5.0,温度30℃时,吸附平衡时间约为60 min。16S r DNA分子鉴定显示菌株T3、T6、TJ3分别与Burkholderia anthina、Burkholderia cepacia、Pseudomonas fluorescens具有最大序列相似性。可见,筛选出的3株茶树根际细菌具有明显的植物促生作用和耐铝、吸铝效应,具有较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从河北省枣强县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得到2株耐铅细菌,即ZQq1和DYq2,耐受铅离子最高浓度分别为2.0、2.5 mmol/L,经鉴定为芽孢杆菌属。2株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菌株ZQq1和DYq2在p H值4~10之间,盐度不超过10%时能够生长。菌株ZQq1最适pH值为8,最适生长温度42℃,最适渗透压为0%;菌株DYq2最适生长温度为42℃,最适pH值为8,最适渗透压为1%。  相似文献   

15.
探明有机酸缓解植物铝毒害的机理,为栝楼在南方红壤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以栝楼幼苗为实验材料,探究外源柠檬酸对铝胁迫下栝楼生理变化及根尖铝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浓度Al~(3+)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随柠檬酸含量升高而增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低浓度Al~(3+)胁迫时,随柠檬酸浓度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Al~(3+)浓度为800μmol/L时对栝楼酶活性有抑制作用;随着Al~(3+)胁迫时间延长及浓度增加,栝楼根尖相对铝含量明显增加,加入柠檬酸后栝楼根尖的铝积累量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6.
从攀枝花矿区淤泥样品中通过逐级提高Cd~(2+)浓度进行驯化,获得1株高耐镉菌株PFYN01,经16S rDNA PCR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最大耐Cd~(2+)浓度为3 900 mg/L。研究初始Cd~(2+)浓度、pH值、菌量对菌株吸附Cd~(2+)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和傅叶里红外光谱(FTIR)探究菌株吸附机制。结果表明,PFYN01在初始Cd~(2+)浓度为75 mg/L、菌量为1.0 g/L、pH值为5.0时,对Cd~(2+)的吸附率达到34.98%;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量为1.974 mg/g。对比分析Cd~(2+)吸附前后的细胞形态和红外光谱变化,证实了"细胞成分羟基(O—H)、酰胺基(N—H)、烃基(C—H)、羧基■、羰基(—COOH)参与了Cd~(2+)与PFYN01的相互作用"的结论。PFYN01是一株对Cd~(2+)有较强吸附能力的细菌菌株,对其吸附Cd~(2+)影响因素及吸附机制研究的结果将为重金属污染微生物修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以某工厂处理水剩余污泥为菌种来源,经过分离、培养,筛选出一株最大耐Pb~(2+)浓度为800 mg/L的耐铅菌株,命名为J2,应用16S rDNA基因测序,结合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试验确定其类别,并对其Pb~(2+)去除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J2菌株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细菌;其去除铅的最佳pH值为9、最适接种量为5%、最适温度为30℃、最佳发酵时间为96 h;根据J2菌株吸附铅前后扫描电镜结果,结合菌株生长曲线分析,认为J2菌株对铅的去除机理包括前期表面吸附和后期胞内累积或转化2种形式。该菌株可为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提供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培法对木豆芽苗进行不同浓度铝(0~200μmol/L Al Cl3)处理0~72 h,通过测定根长,根尖胼胝质和铝含量对木豆的耐铝性进行了初期鉴定;苗期以1/5 Hoagland营养液水培并进行0~3 mmol/L的Al Cl3胁迫14 d,对根系结构、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和叶绿素a荧光参数等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芽期铝处理,桂木6号根尖积累胼胝质和铝含量低于桂木4号;苗期实验中,低浓度铝处理(≤1 mmol/L)促进木豆根系发育,根系活力升高,叶面积增加,净光合速率(Pn)增大,荧光参数Fm,Fm/Fo,Yield略有增加。高浓度铝处理(1 mmol/L)木豆根系生长受阻,根系活力、叶面积,Pn均较对照显著降低,Fo增大,Fm,Fm/Fo,Yield下降显著。桂木6号较桂木4号表现出更强的抗铝特性。  相似文献   

19.
植物耐铝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酸性土壤中,植物会受到铝的毒害,从而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一些物种能耐受铝的毒害,使其在酸性土壤中正常生长。大量研究表明,植物生理水平的耐铝机制包括外部排斥机制和内部耐受机制2个方面:外部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分泌有机酸对Al3+螯合、提高根际周围pH值、降低根尖细胞壁的果胶含量等;内部机制主要是产生的有机酸与进入细胞内的Al3+螯合和细胞内部将Al3+区隔化,同时抗氧化代谢过程和激素信号转导过程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分子水平上主要发现了与有机酸分泌相关的基因以及与内部忍受机制相关的耐铝基因,调控相关耐铝基因的转录因子也相继被报道。本文对植物所涉及的各种耐铝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培育耐铝植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耐铝根瘤菌的筛选及耐性菌株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我国南方地区的野生大豆根瘤菌进行耐铝的筛选,以期建立一套耐铝根瘤菌筛选和鉴定体系,为南方大豆区接种高效耐铝菌株奠定基础.【方法】利用菌株活化培养法分离来自湖南各县和广州地区酸性土壤中的野生大豆根瘤菌株,通过分光光度计进行耐铝检测,研究耐性菌株的生长特性以及接种后对栽培大豆的生长和结瘤的影响.【结果和结论】菌株W20能在铝浓度为200μmol·L-1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而其他菌株的生长则受到较大抑制.菌株W20的最适生长酸度为pH 6.0,致死酸度为pH 4.0.通过质子通量试验发现,W20的细胞膜能阻止过量的H+进入细胞.在Al3+浓度为200μmol·L-1时,华夏3号接种W20菌株后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60.9%和14.8%;瘤数和瘤质量分别提高了66%和209%;地上和地下部分铵态氮含量分别比对照高25.7%和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