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新乡市于1988年引进种植豫麦17。为鉴定该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我们在进行区域试验的同时,还进行了大面积示范种植。现将该品种在新乡市的试验、示范情况简结如下。1988—1989年度在新乡市农科所进行区试,豫麦17平均亩产513.7公斤,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6.3%,居10个参试品种(系)的第二位。1989~1990年度继续进行区试,豫麦17平均亩产423.9公斤,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11.3%。两年平均单产为468.8公斤,较对照种豫麦7号增产8.5%。据新乡市种子管理站1989—1990年度在  相似文献   

2.
<正> 豫麦13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丰优育种室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表现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深受农民欢迎。生产实践表明,在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中,豫麦13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品种。一、生产试验,连年夺冠豫麦13从1989年开始参加全省高肥组生产试验,连续三年,产量均居第一位。1989年13个试验点汇总,亩产量幅度347.5—464.4公斤,平均亩产420.5公斤,比对照豫麦2号平均增产5.8%,居7个品种的第一位。浚县原种场种植的产量最高,亩产达到463公斤。1990年继续参加生产试验,据14处汇总结果,其中有13处比对照增产,一处减产。亩产量幅度304—493公斤,平均亩产407.5公斤,比对照平均增产11.8%。豫北6个点  相似文献   

3.
<正> 谷子新品种豫谷二号,原名安5498,是安阳农科所于1976年采用(安30×小柳根)×北京2122进行杂交,连续6年在我省安阳和海南岛两地交替选育,历经8个世代于1981年育成。其中在河南安阳进行5代。海南岛完成了3代。一、豫谷二号在历次区试和示范中产量表现豫谷2号1982、1983年在安阳地区区试中,平均亩产305公斤。比对照豫谷一号增产4.9%,居参试13个品种,19个试点试验第一位。1984—1985两年河南省区域试验中,豫谷二号平均亩产321.05公斤,比对照豫谷一号增  相似文献   

4.
<正> “蓉油3号”系成都市第二农科所选育成功的甘蓝型早熟杂交油菜。本所1993年引进鉴定、示范.结果表明“蓉油3号”在不同年份间的不同试验中,均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应,在1994~1995年的引种试验中,亩产达149.8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27.38%.在省区试中,8个点平均亩产152.93公斤,比对照“蜀杂1号”增产8.78%,最高达196.3公斤,比对照增产28.3%。同时该品种在高海拔低气温的安顺地区生产试验中,亩产达164.64公斤.比对照增产21.65%.是近几年来出现的高产杂交油菜组合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 丰育908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丰产优质育种室育成的小麦新品系。亲本选用了西北农大的77(2)、河南省的豫麦2号与中国农科院的8586—206,因而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基础和较广泛的适应性。1988—1990年三年多点品种比较试验,产量较对照豫麦2号增产10%左右。1990—1991年参加省区试,八处试验,点点增产,平均亩产367.69公斤,比对照种陕农7859增产12.4%,达显  相似文献   

6.
<正> 豫花4号(原郑7888)系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利用豫花一号作母本,南召不拖秧作父本,于1986年杂交选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种。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早熟、抗病等特点,是麦套夏播种植的良好接班品种。一、产量表现1987年该品种在全省区域预备试验中,籽仁亩产200公斤,比对照1徐州68—4增产16.3%,比同类型的对照2花28增产13.6%。1988—1989年省区域试验两年10点次平均亩产籽仁175公斤,比对照花28增产11.5%,10点次中,籽仁产量8处第1位,两处第2位。豫花4号1989年参加省生产试验,12  相似文献   

7.
<正> 豫芝4号芝麻新品种是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农科所选育的.1985年在我所、我省进行了区试、生产鉴定、示范、增产显著.几年平均亩产达到66.43公斤,明显高出中芝7号和霸王鞭.1989年在我省7个试验中单产为55.42公斤,比中芝7号增产57.7%.1990年最高单产为86.29公斤,比中芝7号增产26.41%.  相似文献   

8.
豫麦51号是由周口地区农科所以周8425B为母本,豫麦17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它集早熟、多抗、高产、优质于一体.199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在多年多点品比及区域试验中,比对照种豫麦18号、豫麦21号均增产10%以上,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黄淮南片麦区有望替代豫麦18号.  相似文献   

9.
豫麦10号在黄淮南片麦区的适应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豫西农业专科学校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豫麦10号(原名豫西832),经1995—1989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及省、地两级生产示范试验,以及洛阳市旱地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在各试验片均居首位。在四年138点次试验中,平均亩产398.2公斤,比各对照种平均增产8.6%,具有高产,稳产,抗条锈病、赤霉病、叶枯病和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现已成为河南省主要推广品种之一。1989年种植面积达400多万亩,安徽、江苏、山东、陕西  相似文献   

10.
<正> 豫花4号(原名郑7888)系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最新选育成的高产早熟适宜麦田套种的花生新品种。1991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豫花4号在河南省预试、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表现高产、优质、早熟、抗病等特点。一般亩产175公斤,比对照种花28增产11.5%;比徐州68—4增产11.67%;达极显著水平,均居各级各类试验首位。最高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11.
郑单 17号 (郑试 2 2 1)是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最新选育的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杂交种 ,2 0 0 1年 6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郑单 17号在 1998年省区试直播组试验中 ,平均亩产4 91.8kg ,比对照种豫玉 12号增产 17.4 % ,差异极显著 ;在 1999年试验中平均亩产 5 87.5kg ,比对照种豫玉 12号增产 15 .7% ,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平均亩产 5 39.7kg ,比对照种豫玉 12号增产 16 .5 % ,居第 2位 ,2 0 0 0年在河南省玉米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 4 89.4kg ,比对照种豫玉 2 3号增产 10 .8%。该品种产量高、稳产性好。品质优良 ,蛋白质…  相似文献   

12.
新麦9号是新乡市农科所选育的超高产、优质、高效小麦新品种。1997年5月通过新乡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8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00年在河南省麦收面积近500万亩,现已成为该省第8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主要品种之一。 1 产量 1994~1996年农科所品系鉴定试验,新麦9号平均亩产520.6kg,比对照种豫麦2号增产8.8%,居首位;1995~1997年参加新乡市种子管理站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亩产552.0kg,较对照豫麦21增产11.4%,2年产量均居首位;1997~1998年河南省超高产区试,平均亩产468.3kg,较对照种豫麦21增产7.24%,居第2位;1998~1999年平均亩产564.3kg,较对照种豫麦21增产11.93%,居第2位;1998~2000年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19点次汇总全部增产,较对照种豫麦21增产11.04%,平均亩产489.7kg,最高558.3kg,2年产量均居首位。1997~1998年,在小麦普遍减产的情况下新麦9号在新乡市郊区临清店2.28亩高产攻关田创下683.5kg的高产记录。1998~1999年在安徽省宿州市桥南村种植6亩,平均每亩产量达652kg。  相似文献   

13.
<正> 豫粳一号自1981年从省农科院引进我县,已连续种植六年。1981年我们进行多点小区试验,平均单产550.4公斤,较对照种新稻68—11亩增产稻谷67.4公斤,增产率12.8%,且无倒伏,无病害,表现较好。1982年在全县范围内叉进行了多点品种对比试验和较大面积示范280亩,平均单产达409公斤。其中105亩单产超过500公斤,较对照种亩增产13.1%。如师寨乡两次的品种对比试验,豫粳一号亩产566.5公斤,较对照种新稻68—11亩增产稻谷56.5公斤,增产11.1%,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鉴定:证明豫粳一号  相似文献   

14.
<正> 豫豆9号(原代号幅803)是河南省农牧厅农场管理局和商丘地区科协等单位共同协作,于1980年利用商丘7608大豆作材料,由河南省同位素研究所用“γ”射线照射处理,经过多年选育而成。豫豆9号在三年区试中,经69个点次试验,平均亩产166.55公斤,最高亩产达247.5公斤,比对照平均增产20.3%,比参考对照增产28%,均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次分别占总点次的92%和90%。在新乡、周口、南阳、濮阳、虞城、邓县、驻马店、正阳、许昌、漯河、西华、原阳、延津、郑州、通许、睢县、长葛、宝丰等18处连续三年表现高产、稳产,比对照增产31.38%。在省品种示范中,豫豆9号1987年平均亩产127.2公斤,比对照豫豆2号增产19.9%;1988  相似文献   

15.
《农家致富》2004,(15):27-27
该品种2000-2002年在湖北省农业厅组织的两年多点试验中.平均亩产量分别为171.56公斤和185.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9.2%和15.9%;2002年湖北省区试平均亩产179.98公斤,比对照增产17.62%.产量居首位。2001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189.0公斤,较对照秦油2号增产10.74名,2002年安徽省区试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10.98%。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1998,(10)
温麦10号是浙江省温州市农科所由兴麦1号/偃大72—629//兴麦1号选育而成。经省两年区试和一年生产试验,表现突出。三年平均亩产240.86公斤,比对照浙麦2号增产11.2%;比同时参加省区试的杨麦158增产8.5%。在两年省区试中不仅产量均占首位,而且产量变异系数均最小,是个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的小麦新品种。据1994~1996年三门、瓯海、永嘉、新昌等县(区)较大面积示范种植,平均亩产231.3~  相似文献   

17.
<正> 新黄单85—1(京7×U8)是一个特紧凑型中早熟玉米杂交种,原新乡地区农科所1984年育成,经1985年及1986年两年试验、示范结果,均表现丰产性好、抗逆性强、且品质优良,很受群众欢迎。 (一)产量结果:1985年在本所两项试验中平均亩产617.5公斤,分别较鲁玉6号和烟单14增产19.6%和27.8%;1986年参加本所承担的北方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早熟组),在每亩4000株的情况下,亩产647.5公斤,名列第一,比对照种鲁原单8号亩产521公斤,增产24.3%,分别比参试种郑单8号,商单3号(豫玉1号)增产6.8%,8.3%。同年在焦作市郊区种子公司主持的两项  相似文献   

18.
<正> 豫麦13号是我省继百农3217之后第二个种植面积突破1000万亩的高产稳产小麦良种。该品种历经1990年白粉病严重发病年,1991年暖冬涝年和1992年冷冬早年的考验,均表现增产稳产。一般亩产300—400公斤,较西安8号、豫麦2号等品种亩增产30—50公斤。在早、中茬地种植亦比豫麦17号、豫麦18号等春性品种增产。  相似文献   

19.
豫农35是河南农业大学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在2004--2006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7827.15 kg/hm2,比对照品种豫麦49增产4.05%,达显著水平,在2006---2007年度国家生产试验中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07006号.该品种适宜在黄淮南片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徐州8785是本所1981年用徐州21号作母本、郑州761作父本杂文选育而成.一、产量表现1990~1991两年同时参加徐州市和江苏淮北片小麦品种区试.徐州市两年试验,平均亩产347.9kg,较对照品种徐州21号增产7.3%,达显著水平.淮北片两年试验,平均亩产365.5kg,较对照济南13增产11.8%,达极显著水平.1992年淮北片小麦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1.1kg,较对照徐州21号增产2.3%.1990~1992连续3年参加黄淮南片区试,平均亩产421.1kg,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22.6%,达极显著水平;比徐州21号增产3.7%,增产不显著.3年共57点次试验有42点次比对照增产,占试点总数7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