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河南审定小麦品种的骨干亲本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河南审定的122个小麦品种的骨干亲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之前审定小麦品种的亲本系统为阿夫,丰产3号,抗辉红,St 2422/464,高加索,内乡5号,山前麦,碧蚂1号和玛拉,共涉及到66个审定品种,占94.29%,亲缘系数总和为32.24,占46.06%.这9个亲本在16个主要推广品种中的亲缘系数总和为7.89,占49.31%.2000年之后审定的小麦品种主要是利用中早期审定的品种作为亲本选育成的,共涉及到43个品种,占82.69%,亲缘系数总和为29.08,占55.92%,主要推广品种豫麦21号,豫麦2号,豫麦13号,豫麦25号和豫麦18号成为骨干亲本.豫麦2号在1990年以后审定品种的亲缘关系中占有突出地位,共涉及到43个品种,成为利用率最高的骨干亲本.  相似文献   

2.
豫农35是河南农业大学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在2004--2006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7827.15 kg/hm2,比对照品种豫麦49增产4.05%,达显著水平,在2006---2007年度国家生产试验中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07006号.该品种适宜在黄淮南片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新麦18是新乡市农科院采用有性杂交,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亲本组合为(C5/新乡3577)×豫麦69.2003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号为豫麦2003008;2004年通过国审,国审号为2004005.  相似文献   

4.
"豫麦34"原名为"郑农7号",是郑州市农林科研所于1982年以"矮丰3号×盂201×牛株特"为母本,"豫麦2号"为父本,经杂交和系统选育而成的优质小麦新品种.1994年9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麦34",1995年3月被农业部鉴评为面包用优质小麦新品种,同年在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银奖,1997年通过全国黄淮区区试,1998年1月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GS豫麦34号".1997年我场引进,经两年试验、示范种植获较高产量,1998年在新西分场25大队种植550亩,平均亩产达481.8kg,比同样栽培条件下的"豫麦29"增产3.8%、比"豫麦18"增产5.9%,表现丰产、稳产.  相似文献   

5.
项麦969是项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6年用豫麦21号与豫麦18号杂交,F1代又与豫麦18号回交,经连续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早熟、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2003~2006年在河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中表现优良,2006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宜于河南省高中肥力中晚茬种植。  相似文献   

6.
GS豫麦34号小麦新品种是我所小麦育种家雷体文选用<矮丰3号∥(孟201/牛株特)///豫麦2号>杂交组合,经过10多年的精心研究,成功地选育出的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晚播早熟小麦新品系.该品系的育成突出地解决了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矛盾,这是我国常规育种的新突破.1994年8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麦34号".1995年3月被农业部鉴评为面包用优质小麦新品种.1998年1月被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GS豫麦34号.  相似文献   

7.
豫麦34是郑州市农科所以矮丰3号×豫麦2号杂交选育而成.1994年8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5年3月农业部鉴定为面包专用优质小麦新品种,同年10月在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评为银奖.1998年1月经国家审评会审定,可在黄淮流域各麦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新麦16号(金博士1号)是新乡市农科院育成的小麦新品种。200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2003002)。该品种系1993年以豫麦13号为母本,内乡82C6为父本杂交,1994年又以豫麦2号为母本,(豫麦13号/内乡82C6)F1为父本杂交,1995年对[豫麦2号//(豫麦13号/内乡82C6)]F1进行诱变(M1),后代按常规系谱法选择,经过多年后代选育、室内考种、品比鉴定、区域试验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9.
1 品种来源 该品种系河南农业大学利用百农3217×豫麦3号和冀5418×豫麦10号2个单交组配成复交Fo,用钴60辐射后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0年河南省审定命名为豫麦68号.  相似文献   

10.
豫麦56号     
《农家参谋》2002,(6):6
豫麦56号(原郑优6号)是郑州市农科所选育的第二个既高产又优质的小麦新品种,1999年9月27日已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豫麦56号.  相似文献   

11.
漯麦8号是漯河市农科院1998年选用鲁麦14为母本,豫麦41为父本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号为2007008.  相似文献   

12.
高产稳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淮麦21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淮麦21号(淮麦0320)是用淮麦17号和豫麦54号进行有性杂交,经过连续单株选择选育而成.2006年9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育种目标的确定  相似文献   

13.
目前,河南省种植面积在33.3万hm2以上的小麦品种有5个,依次是郑麦9023、豫麦18号、豫麦70号、豫麦49号、豫麦34号,种植面积在6.7万~33.3万hm2的品种有5个,依次是豫麦69号、豫麦47号、豫麦58号、豫麦41号、豫麦54号。一、小麦品种利用特点1. 主导品种突出,搭配品种比较合理。郑  相似文献   

14.
豫麦 3 6号是河南农业大学选育成的半冬性抗旱新品种。经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多年旱地试验表明 ,该品种抗旱、抗病、产量高。在河南省区域试验中 ,平均产量为3 552 kg/ ha,比豫麦 8号增产 1 5.8% ,居参试品种之首〔1〕。目前对作物抗旱程度一般仍局限在田间产量上鉴定 ,但从理论方面检测抗旱育种的效应研究资料报道尚不一致〔2 ,3〕。本研究旨在对豫麦 3 6号生育后期在自然干旱条件下检测其抗旱性 ,为旱地新品种选育和品种利用 ,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材料供试品种豫麦 3 6号由河南农业大学提供 ,对照品种豫麦 8号…  相似文献   

15.
宛麦20(区试、生试代号为宛黑064)是河南省南阳市农科院2000年以漯珍1号为母本,豫麦18为父本进行杂交,得到F1代(黑粒),为了增加黑色性状的遗传力,第2年又用漯珍1号作父本与F1代进行杂交,经系谱选择选择2006年育成的特殊粒色小麦新品种,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1101...  相似文献   

16.
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洛旱3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旱3号(原名洛麦9505),是洛阳市农科所1995年用(豫麦48号×豫麦2号)F1与(衡水6092×豫麦18号)F3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早熟、多穗型旱地小麦新品种。2001~2004年,先后参加了河南省旱地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生产试验及小麦抗旱性鉴定试验。表现抗旱节水、高产稳产、抗逆性好、适应性广。2004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4003)。1选育背景干旱一直是旱作农区导致小麦减产的主要因素。选用抗旱节水品种,已成为抗御干旱,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由于我省生产条件差异较大,降雨分布不均,生…  相似文献   

17.
河南审定的183个小麦品种中有75个小麦品种含有豫麦2号的血缘,豫麦2号成为河南小麦育种利用率最高的骨干亲本.利用系谱资料对豫麦2号种质与其75个衍生品种的共祖先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5个小麦品种与豫麦2号的共祖先度范围为0.0500~0.6250,累积的共祖先度为20.9041,占75个小麦品种的27.87%,占河南183个小麦品种的11.42%,豫麦2号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豫麦2号及其衍生品种的利用还在继续.研究豫麦2号的育种价值,对于有效利用小麦种质资源,保持小麦品系的遗传多样性,恰当地选用杂交亲本,成功地创造出优良新基因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第五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一次会议,于2000年9月29日在郑州召开,会议审(认)定通过了小麦、玉米、棉花、水稻等12种作物29个品种,报道如下:1 小麦品种本次审(认)定了10个小麦品种:豫麦63号(偃展1号)、豫麦64号(商技83-8)、豫麦65号(孟原355)、豫麦66号(兰考906-4)、豫麦67号(郑农8号)、豫麦68号(豫农015)、豫麦69号(新麦9号)、豫麦70号(内乡188)、中育6号(95中44)、淮阴9628。2 玉米品种本次审(认)定了5个玉米品种:豫玉31号(漯单97-1)、豫玉32号(郑单94-2)、豫玉33号(郑单958)、豫玉34号(豫单7925)、登海1号。3 棉花品种本次审定…  相似文献   

19.
内麦988     
<正>审定编号豫审麦2009007选育单位内乡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兰考906变异株×汾33特征特性"内麦988"属弱春性早熟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06天,与对照品种"豫麦18号"熟期相同;幼苗  相似文献   

20.
宛麦18系河南省南阳市农科所采用常规育种法,于2001年培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18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