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异丙威在菠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大田试验及气相色谱分析,研究了异丙威在菠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异丙威在菠菜和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均为1~2d,属于易降解农药。按建议剂量30mL·hm-2(有效成分6.0g·hm2)和2倍剂量60mL·hm-2(有效成分12.0g·hm-2)施用异丙威20%乳油,使用3次,采样距最后一次施药间隔期14d时,菠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641mg·kg-1和ND、0.0126mg·kg-1。  相似文献   

2.
甲基毒死蜱在甘蓝及土壤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采用气相色谱(GLC-FPD)分析技术测定了甲基毒死蜱在甘蓝及土壤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喷施40%雷丹乳油(有效成分,720g·hm-2)测出甘蓝和土壤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5.82mg·kg-1和2.12mg·kg-1,半衰期为0.4d和1.4d,对甘蓝施药3次,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7d,测得甘蓝上残留量为0.02mg·kg-1。甲基毒死蜱属于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3.
嘧菌酯在草莓与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嘧菌酯悬浮剂在草莓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特性。结果表明:草莓和土壤中嘧菌酯添加浓度在0.05~1.0 mg·kg-1范围内,回收率为97.16%~99.78%,变异系数为1.89%~3.67%,最小定量限(LOQ)均为0.02 mg·kg-1;不同施药浓度[225、450 g(a.i.)·hm-2]时,嘧菌酯在草莓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66~3.96 d和 6.31~8.79 d; 嘧菌酯悬浮剂(250 g·L-1)在草莓上的使用剂量为225 g(a.i.)·hm-2、间隔7 d施药次数不超过3次时,草莓中嘧菌酯的最终残留量为0.17~0.20 mg·kg-1,小于欧美与日本等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1.0 mg·kg-1。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人参中氟菌唑残留动态进行研究,使其在人参上的使用合理化.【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气质联用方法检测了质量分数为30%氟菌唑WP施药后0、7、14、21、28和74 d(收获期)在人参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和结论】施药剂量为1 000 g·hm-2,施药1次时,氟菌唑在人参和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54和0.25 mg·kg-1;半衰期分别为19.9和25.4 d;收获时鲜人参根中氟菌唑最终残留量为0.04 mg·kg-1、干人参的残留量为0.14 mg·kg-1;综合多方面因素,建议我国鲜人参中氟菌唑的最大残留限量值(MRL)暂定为0.05 mg·kg-1、干人参暂定为0.20 mg·kg-1;施药量不高于1 000 g·hm-2,一个生长季节施药1次.安全间隔期无法确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在蔬菜上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制定氯虫苯甲酰胺制剂防治蔬菜害虫的最佳施用量和安全间隔期。【方法】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中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1.25%-92.05%和82.92%-93.38%;HPLC-MS/MS定性分析表明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物质为氯虫苯甲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蓝和土壤中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模型,在甘蓝上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66和6.86 d。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以0.045 g•m-2施药时,它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浓度分别为未检出和0.0071 mg•kg-1;0.090 g•m-2剂量施药时,它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浓度分别为0.0063和0.1004 mg•kg-1。【结论】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以0.045和0.090 g•m-2剂量施药时,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浓度符合残留要求,可以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检测猪可食用组织中氯霉素和甲砜霉素残留,建立了同时检测这两种残留药物的气相色谱方法。【方法】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离心、蒸发、氯化钠溶液溶解,然后用预先活化的C18固相萃取小柱净化。用水淋洗、乙腈洗脱固相萃取柱。收集洗脱液,洗脱液吹干后和Sylon BFT(99+1)于70℃反应30 min。反应物用氮气吹干,重新溶解在正己烷和环己烷的混合溶液(6+4)中,终产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结果】本法对猪肝脏和肌肉中氯霉素的检测限为0.5 μg•kg-1,定量限为1.0 μg•kg-1;对甲砜霉素的检测限为1.0 μg•kg-1,定量限为2.0 μg•kg-1。氯霉素在1.0~4.0 μg•kg-1和甲砜霉素在2.0~8.0 μg•kg-1添加浓度范围内,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回收率在70%~81%范围内,变异系数<16%。氯霉素和甲砜霉素标准溶液在10~640 μ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结论】本方法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猪可食用组织中氯霉素和甲砜霉素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7.
茚虫威15%悬浮剂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气相色谱对茚虫威在棉籽、棉叶和土壤中的残留进行分析,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茚虫威在棉叶、棉籽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在棉花上使用的安全性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茚虫威的半衰期在棉叶中为6.0~7.4d,土壤中为7.9~10.3d。使用茚虫威15%悬浮剂,用量为270~540g·hm-2(40.5~81.0g·hm-2有效成分),施药4次,最后1次施药后14d收获的棉籽中茚虫威残留量小于0.0066mg·kg-1,低于美国规定的MRL值(2mg·kg-1)。建议茚虫威15%悬浮剂在棉花上防治棉铃虫最多可使用3次,用量为150~270g·hm-2(有效成分22.5~40.5g·hm-2),安全间隔期为14d。  相似文献   

8.
SPE-HPLC-MS/MS法测定人参及土壤中氟硅唑的残留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人参和土壤中氟硅唑的残留量,并对可能产生的膳食风险进行评估,以确保人参产品的质量安全.【方法】在集安市和抚松县进行2年试验,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400 g·L-1氟硅唑乳油在人参根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及最终残留量,并采用风险商值法对人参中氟硅唑可能产生的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和结论】施药剂量为90 g·hm-2(以有效成分计)时,氟硅唑在人参根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7.85~9.94和5.59~7.13 d.施药剂量为60~90 g·hm-2时,施药后35 d氟硅唑在人参根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分别小于0.043 3和0.037 5 mg·kg-1.风险商值为4.59×10-5,风险较低,处于安全水平.建议我国在人参中氟硅唑的最大残留限量值可暂定为0.05 mg·kg-1,安全间隔期为35 d.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研究氟尼辛葡甲胺在健康猪体内的药动学。【方法】14头健康猪,按照随机拉丁方设计,进行单次不同给药剂量(2.2,1.1 mg•kg-1bw)静注和肌注。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血浆蛋白,高速离心,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猪血浆中氟尼辛葡甲胺的浓度,3P97药动学计算软件处理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数据。【结果】健康猪静注给药的药时数据适合二室开放模型,2.2、1.1mg•kg-1bw剂量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α(0.49±0.03)h,(0.58±0.07)h;t1/2β(6.28±0.13)h,(7.37±0.59)h;V/F(0.01±0.001)L•kg-1,(0.01±0.002)L•kg-1;CL(0.01±0.002)L•h-1,(0.01±0.002)L•h-1;AUC(237.73±52.46)μg•h•ml-1,(147.71±36.76)μg•h•ml-1。健康猪肌注给药的药时数据适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2.2 mg•kg-1bw、1.1 mg•kg-1bw剂量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α(0.90±0.07)h,(0.86±0.10)h;t1/2β(8.79±0.85)h,(9.60±0.10)h,V/F(0.02±0.004)L•kg-1,(0.02±0.003)L•kg-1;CL(0.01±0.002)L•h-1,(0.01±0.003)L•h-1;AUC(174.63±45.84)μg•h•ml-1,(112.42±31.19)μg•h•ml-1。【结论】氟尼辛葡甲胺在健康猪体内肌注的主要药动学特征为吸收迅速,达峰时间短,生物利用度较高,半衰期较长。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防除水稻移栽田杂草的有效药剂,对氟酮磺草胺200g.L-1悬浮剂在寒地水稻移栽田的除草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氟酮磺草胺200g.L-1悬浮剂在水稻移栽后1d土壤处理施药,对水稻生长安全,可有效防除水稻移栽田一年生禾本科、阔叶及莎草科杂草,施药后45d总株防效大于94%,总鲜重防效大于96%,适宜用量以有效成分24~30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To discover the fate of fluazinam after its application in pepper field, an efficient residual analytical method for determining fluazinam in pepper and soil was developed. The samples were extracted by acetone, cleaned up by solid-phase extraction (SPE) florisil cartridge, and deter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nic capture detector (ECD). The recoveries ranged from 80 to 94.6%, with repeatability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9.3% at spiking levels of 0.1-1 mg kg^-1. The residue dynamics of fluazinam in pepper and soil were studied in a field plot. The experiment data showed that the halflives of fluazinam in peppers and soils were 2.5-3.7 days and 1.2-4.2 days, respectively. When the pepper was treated by fluazinam 50% suspension concentrate (SC) at 495 g ha^-1 4 times at 7-day intervals, the fluazinam in pepper on the 7th day after the last application was all below 0.06 mg kg^-1, which was below the maximum residue limit (MRL) fixed in Korea (0.3 mg kg^-1). It is implied that fluazinam in pepper is nonpersistent.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fluazinam 50% SC should be used in a pepper field at most for 4 times, and the pre-harvest interval should be 7 days.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吡唑醚菌酯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吡唑醚菌酯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9.9%~93.7%和80.9%~99.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2%~4.0%和1.8%~2.8%,吡唑醚菌酯的最低检出量为2×10-10g,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kg。吡唑醚菌酯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显示,吡唑醚菌酯在辣椒中的半衰期为3.6~4.4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8.8~10.7 d。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按施药剂量为540~810g a.i./hm2,对水喷雾,连喷3~4次,施药间隔期为7 d,最后一次喷药后3、5、7、14、21 d,辣椒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为0.0102~0.2234 mg/kg,均未超过0.5 mg/kg(MRL)。按照推荐使用剂量在辣椒上使用,按采收间隔期3 d收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田间试验比较了多效唑、矮壮素、比久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辣椒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苗期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00 mg/kg液能使辣椒始花期提前10 d,增产27.19%,产量可达29910.4 kg/hm2,可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不同浓度80%腐霉利WP进行葡萄灰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葡萄灰霉病发病初期,公顷用药量(有效成分)333-500mg/kg兑水750kg,对葡萄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喷药间隔期为7d,共喷2次。药后7d防治效果在77.06%-82.34%之间,对葡萄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5.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4~2.6 d,药后5 d消解90%以上;在甘蓝中的半衰期为1.1~2.2 d,药后5 d消解92%以上。最终残留量测定结果表明:40%啶虫脒在甘蓝上用于防治蚜虫、菜青虫,以22.5~33.75 g a.i./hm2,连续喷药2~3次为宜,药后7 d收获的甘蓝中啶虫脒残留量为0.022~0.382 mg/kg,均低于最高限量标准0.5 mg/kg。按照推荐使用剂量在甘蓝上使用,采收间隔期7 d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大白菜和土壤中虫螨腈残留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采用乙腈提取、弗罗里硅土柱固相萃取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等方法,研究了虫螨腈在大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0.01、0.1和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虫螨腈的平均回收率为86.6%~108.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3.2%,最小检出量为1.0×10-12 g,最低检测浓度为0.01 mg/kg。采用20%虫螨腈悬浮剂按450 g/667m2的剂量施药,虫螨腈在大白菜中的半衰期为6.0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7.03 d,药后7 d大白菜中的最终残留量≤1.572 mg/kg,低于我国的最大残留限量值2.0 mg/kg。建议在大白菜上使用20%虫螨腈悬浮剂时,施药制剂量为20~30 g/667m2(折合有效剂量60~90 g/hm2),施药2~3次,安全间隔期为7 d。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中国花生产区普遍发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严重影响花生生产。研究旨在比较并评价苯醚甲环唑与氟啶胺的微囊悬浮剂(microcapsule suspension,CS)和悬浮种衣剂(flowable concentrate for seed treatment,FS)对3种致病菌的毒力、包衣种子对花生的安全性以及对这3种病害的防治效果,以明确不同剂型制剂的安全性、持效期和施药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比较苯醚甲环唑和氟啶胺的CS和FS对花生冠腐病菌、根腐病菌和白绢病菌的室内毒力,采用种子包衣法评价苯醚甲环唑和氟啶胺的两种制剂对花生的安全性,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6%苯醚甲环唑FS、15%苯醚甲环唑CS、50%氟啶胺FS和12%氟啶胺CS对花生冠腐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差异较大,其EC50分别为0.0503、0.4959、5.6141和46.5433 mg?L-1;对花生根腐病菌的EC50分别为0.5386、2.8604、0.3780和28.1665 mg?L-1;对花生白绢病菌的EC50分别为1.1435、3.2615、0.0951和3.8920 mg?L-1,表明微囊化后有效成分释放速度均显著减慢。20和25℃恒温下,与对照相比,苯醚甲环唑FS和CS 50、100、200 g a.i./100 kg 种子、氟啶胺FS和CS 40、80和160 g a.i./100 kg 种子包衣对花生出苗率、出苗时间、根长及鲜重、株高和茎叶鲜重均无明显影响。田间试验结果,所有处理的花生出苗时间和出苗率均无差异,6%苯醚甲环唑FS和15%苯醚甲环唑CS 100、200 g a.i./100 kg种子包衣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的防效均达68.03%以上,12%氟啶胺CS 160 g a.i./100 kg 种子对3种花生土传真菌病害的田间防效达74.97%以上,显著高于相同剂量的50%氟啶胺FS的防效。所有药剂处理均显著增加荚果产量,其中15%苯醚甲环唑CS 200 g a.i./100 kg种子处理的增产率最高,达7.22%-11.47%。【结论】6%苯醚甲环唑FS和15%苯醚甲环唑CS均在100、200 g a.i./100 kg种子,12%氟啶胺CS 160 g a.i./100 kg种子剂量下处理种子对花生安全,一次处理可以同时降低花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对磷的吸附—解吸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闽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磷的固定和释放机制,对闽江上游果园、茶园、旱地、水田、蔬菜地和林地几种利用方式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蔬菜地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最高,对200~2 400 mg/kg不同含量磷加入后的吸附率远低于其他土壤,仅为14.19%~30.88%,等温吸附曲线无拐点,土壤对磷的缓冲能力弱,最大磷吸附量为476.19 mg/kg。水田和林地的吸附能力略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 000.00、1 111.11 mg/kg。土壤吸附能力越弱的对磷的解吸率越高,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磷的解吸率表现为菜地>水田和林地>旱地、茶园和果园。随着解吸次数增加,解吸率降低,且各土壤解吸率差异主要表现在第1次解吸过程中。因此,研究区域应减少菜地和水田的磷肥输入,林地地表植被的保护也是控制土壤磷流失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花期不同处理方法对繁种辣椒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不良气候条件及缺少设施条件地区扩繁辣椒材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露地栽培辣椒材料A014,开花期设选留不同花蕾层次、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KH2PO4)次数及不同花蕾隔离方式3种处理,以其相应的自然结果方式为对照(CK1、CK2和CK3),对比分析各处理辣椒的坐果数、千粒重、发芽率和种子产量.[结果]选留2~6层花蕾留果收获的繁种辣椒种子千粒重为3.3002 g,极显著高于CK1和选留7~10层花蕾留果收获的辣椒种子(P<0.01),发芽率为92.33%,显著高于选留7~10层花蕾留果收获的辣椒种子(P<0.05,下同),平均单株坐果数为31.57个,显著低于选留7~10层花蕾留果收获的辣椒,小区种子产量为38.40 g,显著高于CK1,与选留7~10层花蕾留果收获的辣椒种子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叶面喷施2次KH2PO4的繁种辣椒种子千粒重和发芽率分别为2.8839 g和90.33%,显著高于CK2和叶面喷施1次KH2PO4,叶面喷施1次KH2PO4的辣椒种子千粒重与CK2差异不显著;网罩隔离花蕾的辣椒坐果率为75.95%,显著低于CK3,但显著高于蒙花隔离花蕾的辣椒坐果率.[结论]在露地进行辣椒材料扩繁时,选2~6层花蕾留果、采取网罩隔离花蕾及叶面喷施2次KH2PO4可提高繁种辣椒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嗪草酸甲酯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和降解情况,以评价嗪草酸甲酯在玉米上施用后其残留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性。样品经乙腈提取,GPC凝胶色谱净化仪净化,气相色谱电子俘获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嗪草酸甲酯在0.031~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相关系数为0.9997。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9.63%~106.66%,相对标准偏差为2.04%~7.98%。在玉米中半衰期为3.2~3.5d,药后5天消解90%以上,土壤中半衰期为2.1~3.1 d,药后7天消解90%以上。5%嗪草酸甲酯乳油按7.5g a.i./hm2和11.25 g a.i./hm2对水喷雾1次,施药后70、91 d嗪草酸甲酯在玉米中残留量均低于0.001 mg/kg。建立的玉米中嗪草酸甲酯残留检测方法准确可靠。测得的残留量低于美国和日本规定的MRL值(0.01 mg/kg),不会对玉米和土壤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