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背孔属一新种及两种国内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莲花县境内发现的背孔科新种和两条、国内首次发现的背孔属吸虫,至此,在我国发现的背孔属吸虫计有14种了。文内对这三种吸虫的形态构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乌尔斑背孔吸虫和曾氏背孔吸虫的宿主,今在家鹅体内第一次发现,为宿主新纪录。通过一年多的调查证实,由于寄生虫病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应当招致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1980~1983年进行江苏省家禽寄生蠕虫调查时,在鹅体盲肠内检获一种较大的背孔吸虫,经鉴定为雪背孔吸虫(NotocotylusChionis Baylis 1928),虫种描述如下:虫体前端稍细狭,后端钝园,大小为4.250~6.250×0.875~1.716毫米,腹面排  相似文献   

3.
1吸虫纲(Trematoda)(1)勒克膨背孔吸虫(N.lurk。。-1.且复殖目(Digenea)·s。)1.1.1后睾科(OPsthorchidae)(2)大卵圆背孔吸虫(川.mau。ins)1.1.1.1对体属(An;加inmis)(3)纤细背孔吸虫(N.attenuatus)(1)鸭对体吸虫(A.anatis)(4)舟形背孔吸虫(N.na加》r)1.1.1.2次睾属(Mwrchlk)1.1石环肠科(Cyclocoelidae)(卫)东方次翠吸虫(M.o。talls)1.1.5·1嗜气管属(Trampilus)l.l.1.3后睾属(O.如thorchis)()舟形嗜气管吸虫(T.pbZum)(1)似后睾吸虫(O.sin;ula。s)1.1.6前殖科(Prosthogoflimidae…  相似文献   

4.
本《名录》分别介绍了青海省各种动物寄生虫的中文名、学名、宿主和寄生部位及分布情况.名录(一)共收载了青海省畜禽原虫、吸虫、绦虫计111种,隶属于4门5纲10目19科32属.其中原虫69种;吸虫19种;绦虫23种.分别寄生于马、驴、骡、黄牛、牦牛、牛、绵羊、山羊、猪、犬、猫、兔、鸡等多种家养畜禽及黄羊、岩羊、藏原羚、鹿、高原鼠兔、狼、狐狸等野生动物.为有效控制畜禽寄生虫病的流行提供了相关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在大庆鹅体内检出的一种吸虫和一种绦虫进行形态学鉴定。方法采用盐酸卡红,苏木素对虫体染色制成装片,或对新鲜虫体直接观察,显微照相,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吸虫为纤细背孔吸虫,绦虫为矛形剑带绦虫。结论检出的两个虫种均为大庆市鹅寄生虫新记录,纤细背孔吸虫为黑龙江省鹅体寄生虫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正吸虫是一种扁平、叶片样的寄生虫,鸭鹅在接触自然湖泊或池塘时可能会感染,大部分吸虫以水蜗牛或螺蛳为中间宿主,很多情况下鱼、蛙和昆虫(如蜻蜓)作为第二中间宿主。吸虫可以侵入禽类的各个体腔和组织,多在死后剖检发现。吸虫生活周期:感染的水禽通过粪便排出吸虫卵,条件合适虫卵孵化,产生一期幼虫;幼虫在中间宿主内成熟,中间宿主将成熟幼虫排在草上,通过采食中间宿主或草类,鸭重新感染吸虫。其中  相似文献   

7.
细背孔吸虫主要寄生在鸭、鹅、鸡和其它野生水禽的小肠中,以1月龄左右的雏鸭多发。1988年6月15日,我们受检3例确诊为鸭细背孔吸虫病。一、发病情况:本市城郊乡元家村某养鸭专业户,于1988年5月18日从邻近地区购  相似文献   

8.
正细背孔吸虫(Notocotylus attenuatus)是寄生于禽类大肠中的一种寄生虫,感染病禽临床上主要以消瘦、贫血、生长发育受阻等慢性消耗性症状为特征,严重感染时可造成死亡。2014年8月份,锦州市开发区某个体养鹅户送检4只死鹅(大约1月龄),经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细背孔吸虫感染,现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锦州市某养殖户一共饲养五龙鹅(又称豁眼鹅)500多只,平时以放牧为主,牧场里有一个废弃的养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1982年进行家禽寄生蠕虫区系调查时,在江山县四都公社一只8月龄的家鹅大肠内发现15条背孔吸虫,体型较小,腹腺3行,每行8—9个,经过染色鉴定确定为囊凸背孔吸虫(Notocotylus gibbus Mehlis,1846),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吸虫,  相似文献   

10.
正吸虫是一种扁平、叶片样的寄生虫,鸭鹅在接触自然湖泊或池塘时可能会感染,大部分吸虫以水蜗牛或螺蛳为中间宿主,很多情况下鱼、蛙和昆虫(如蜻蜓)作为第二中间宿主。吸虫可以侵入禽类的各个体腔和组织,多在死后剖检发现。感染吸虫的水禽通过粪便排出吸虫卵,条件合适虫卵孵化,产生一期幼虫;幼虫在中间宿主内成熟,中间宿主将成熟幼虫排在草上,通过采食中间宿主或草类,鸭重新感染吸虫。其中对鸭鹅危害  相似文献   

11.
背孔科Notocotylidae和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是二个大的吸虫类群,在我国各地均为常见。但在呼伦贝尔盟至今还没有这方面的报道。作者在鄂温克旗红花尔基头道桥林场的小河中捕到3只绿头鸭和一只白骨顶Fulicaatra(俗称“水老鸹”),在其中2只绿头鸭的肠管中找到7条背孔吸虫,鉴定为肠背孔吸虫Notocotylusintestinalis,在白骨顶肠管中检出4条棘口吸虫,鉴定为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revolutum。均为呼盟寄生吸虫种类的新纪录。呼盟水生禽类寄生吸虫的发现,虽在数量上不多,目前还够不上对禽类或水生禽类的危害,但足以说明在呼盟自然条…  相似文献   

12.
鸡前殖吸虫病是由于前殖属中的前殖吸虫寄生在鸡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腔上囊内,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疾病.吸虫是扁平动物门,吸虫纲.前殖吸虫是一种扁平的叶状蠕虫,因为大多生长在鸡输卵管内,所以被称为前殖吸虫.常见的前殖吸虫有以下几种:楔形前殖吸虫、透明前殖吸虫、卵圆前殖吸虫、家鸭前殖吸虫、鲁氏前殖吸虫.螺和蜻蜓为该病的两个重要中间宿主,螺是第一中间宿主,蜻蜓是第二中间宿主.鸡群感染吸虫后,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治疗会出现愈后不良,因生产性能下降严重和终生带虫,最终只能淘汰发病鸡只,给禽养殖场特别是散养鸡带来持续性的危害和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3.
肝片吸虫病是由扁形动物门片形科片形属的吸虫寄生于动物和人的肝脏胆管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1].三江县属于牛肝片吸虫感染严重的区域,其原因主要是:三江县地形沟溪纵横、气候温暖多雨,非常适合吸虫的中间宿主锥实螺孳生,利于吸虫的生长发育,在此环境下放牧养牛极易感染肝片吸虫.  相似文献   

14.
水禽旱养有利于控制蠕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鸭来说,不少内寄生虫,尤其是吸虫,需要以一种甚至两种水生小动物作为它们的“中间宿主”,在“中间宿主”内完成其幼虫发育阶段后,才能进到作为“终末宿主”的鸭体内寄生,这些是属“间接发育型”生活史的寄生虫,如嗜眼吸虫、前殖吸虫、卷棘口吸  相似文献   

15.
剖检福安市麻鸭30只,检得蠕虫11种,总感染率为73.3%。分别为:鸭两尖吸虫23%,楔形前殖吸虫23%,卷棘口吸虫7%,宫川棘口吸虫23%,接睾棘口吸虫3%,似难低颈吸虫3%,细背孔吸虫7%,舟形嗜气管吸虫3%,叉棘单睾绦虫13%,裂刺四棱线虫47%,鸭瓣口线虫20%。群落生态分析表明,优势种为裂刺四棱线虫。两两种间关系中,卷棘口吸虫分别与宫川棘口吸虫和鸭瓣口线虫呈正关联(P<0.05);接睾棘口吸虫、舟形嗜气管吸虫和似锥低颈吸虫之间呈负关联(P<0.05)。种群分布型中属随机分布的有卷棘口吸虫、接睾棘口吸虫和舟形嗜气管吸虫,其余8种均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6.
我们于1982年7月、10月、12月和1983年3至6月,在杭州市的西湖区、江干区、富阳、萧山、临安、建德、桐庐和余杭等县剖检鸡159只、鹅64只、鸭117只、番鸭12只。检出寄生蠕虫91种,分属于吸虫纲39种,绦虫纲30种,线虫纲22种。其中棘口科的鸡棘缘吸虫,光口科的尖吻光隙吸虫、长食道光睾吸虫、斑咀鸭光睾吸虫、大囊光睾吸虫、背孔科的复叠背孔吸虫,嗜眼科的涉禽嗜眼吸虫,前殖科的鸭前殖吸虫,膜壳科的线样膜壳绦虫、压扁膜壳绦虫、小膜壳绦虫,链带科的纤毛链带绦虫,毛细科的膨尾毛细线虫、鸡纤形线虫,是首次在省内发现。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八年二月在杭州市动物园饲养的沙鹬体内查获二种吸虫:费氏顿水吸虫和鹬中睾吸虫感染强度分别为3~5条,1~2条;感染率为66.6%(2/3).这两种吸虫我国云南和福建两省曾有记载,在本省沙鹬体内尚属首次发现,现报导于后.费氏顿水吸虫(Tanaisia fedtschenkoi skrjahin 1924)宿主:沙鹬Sandpiper寄生部位:肾脏  相似文献   

18.
现将因鸭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和细背孔吸虫(Notocotylus attenuatus)混合寄生造成青年鸭大批死亡的病例报告如下。一、发病经过本县某乡(水网地区)一养鸭专业户,于1988年4月13日进苗种鸭714  相似文献   

19.
下弯属 Catatropis Odhner,1905.隶于背孔科 Notocotylidae Luhe,1909.背孔亚科 Notocotylinae Kossack,1911.本属已记载有13种,我国只记录过1个种,即 C.hisikui Yamaguti,1939.发现于白洋淀的豆雁盲肠内。我们在1978~1980年进行四川家禽寄生虫调查中,在名山县、雅安县,天全县和大邑县的9只家鸡和1只家鸭大肠内共获得下弯吸虫314条。经鉴定形态与已报告的种类不同,认为是一新种,并  相似文献   

20.
经对宁夏4个地区1085只家兔和35只野兔的调查,发现有3种双腔属(Dicrocoelium)吸虫:矛形双腔吸虫(D.lanceatum)、东方双腔吸虫(D.orientalis)和中华双腔吸虫(D.chinensis)。其中后2种为宿主新纪录。它们在家兔中的感染率依次为4.2%、1.8%、0.4%,在野兔中的感染率依次为14.3%、5.7%、5.7%。中华双腔吸虫呈纺锤形,体长5.702~6.934mm,体宽1.091~1.549mm,长宽比4.9:1,睾丸并列,阴茎囊椭圆形并达腹吸盘前缘,卵黄腺起自于睾丸之后、卵巢之前水平处;其余2虫种的形态与记载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