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体外瘤胃发酵法评定不同类型饲料的营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瘤胃发酵法评定不同类型饲料的营养价值。试验1比较了不同粗饲料(麦壳、羊草、稻草、高能饲草、美国苜蓿、国产苜蓿、全株玉米青贮、花生秧青贮、玉米秸青贮和杂交高粱青贮)的体外发酵特性,试验2比较了不同蛋白质饲料(豆粕、棉籽粕、菜籽粕、芝麻粕和棕榈粕)的体外发酵特性,试验3比较了不同饲料组合(稻草组合、苜蓿组合、羊草组合和麦壳组合,各组合精料相同)的体外发酵特性。结果表明:玉米青贮(包括全株玉米青贮和玉米秸青贮)和苜蓿(包括美国苜蓿和国产苜蓿)体外发酵48 h的产气量(GP)、干物质降解率(DMD)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麦壳的GP和DMD则显著低于其他粗饲料(P<0.05)。豆粕体外发酵48 h的GP最高,其发酵速度最快。不同蛋白质饲料的有机物降解率(OMD)和DMD差异较大,以豆粕的OMD与DMD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蛋白质饲料(P<0.05);微生物蛋白(MCP)浓度也以豆粕最高,显著高于芝麻粕和棕榈粕(P<0.05)。对于不同饲料组合,中性洗涤纤维与粗蛋白质比值(NDF/CP)越小,其发酵速度越快、降解率越高。相关性分析显示,NDF/CP与DMD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果提示:1)对于粗饲料,玉米青贮和苜蓿类饲料的体外发酵GP较高,发酵速度较快;麦壳的体外发酵GP较低,发酵速度较慢。2)对于蛋白质饲料,豆粕的体外发酵GP、发酵速度和MCP浓度均高于其他蛋白质饲料。3)对于饲料组合,NDF/CP会影响体外发酵特性,NDF/CP越小,其发酵延滞期越短、发酵速度越快、降解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氮硫比日粮对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以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南江黄羊作为瘤胃液供体,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通过体外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氮硫比日粮(氮硫比分别为10.5∶1、9∶1、7.5∶1、6∶1)对瘤胃pH、干物质(DM)降解率、氨氮(NH3-N)浓度、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以及微生物蛋白产量(MCP)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硫比日粮对培养液pH无显著影响(P>0.05);氮硫比为7.5∶1组的DM降解率在第4、8、12 h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在培养前8 h内,氮硫比为7.5:1和9:1组的氨氮浓度均显著低于10.5∶1组(P<0.05);降低日粮中的氮硫比可显著降低乙酸丙酸比例(P<0.05);氮硫比为7.5∶1组其总的挥发性脂肪酸、原虫蛋白、细菌蛋白以及总的微生物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因此,瘤胃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氮硫比,在本试验的条件下瘤胃发酵适宜的氮硫比为7.5∶1。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试验研究高酶活力的米曲霉培养物(AOC)对瘤胃发酵的影响。以米曲霉产酶特性为标准研制米曲霉培养物,体外法研究0、3、6、12 mg米曲霉培养物对瘤胃发酵和微生物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48 h的AOC酶活力最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6、12 mg AOC显著增加了24 h产气量、微生物蛋白浓度、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和丙酸的含量(P<0.05),12 mg AOC组的氨态氮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 mg AOC组微晶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3 mgAOC组(P<0.05);12 mg AOC组的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3 mg AOC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米曲霉培养物可通过提高瘤胃微生物酶活性而促进体外瘤胃发酵。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评价缓释尿素替代山羊饲粮中苜蓿蛋白的可行性,为开发利用缓释尿素作为反刍动物蛋白质饲料提供基础数据。以4只肉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羊,应用ANKOM RFS产气测量系统进行体外产气,体外发酵底物分别为含48%苜蓿不含缓释尿素的饲粮(对照组)、含24%苜蓿和0.5%缓释尿素的饲粮(试验1组)、不含苜蓿含1.0%缓释尿素的饲粮(试验2组),持续发酵72 h后终止发酵,测定指标包括产气量、发酵参数、纤维素酶活性、体外干物质降解率、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甲烷产量。结果显示:1)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24 h累积产气量(GP 24)、48 h累积产气量(GP 48)、72 h累积产气量(GP 72)、慢速降解部分产气量(b)、潜在产气量(a+b)、可消化有机物含量、代谢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1组的快速降解部分产气量(a)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2组(P<0.05)。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的产气速率(c)数值依次降低,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2)对照组、试验2组、试验1组pH依次降低且互相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数值差异极小;试验1组的氨态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2组(P<0.05);3组的微生物蛋白浓度、纤维素酶活性、体外干物质降解率差异不显著(P>0.05)。3)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丙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的乙酸/丙酸依次降低且互相之间差异显著(P<0.05);3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丁酸浓度与甲烷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体外发酵条件下,适宜水平的缓释尿素可替代苜蓿蛋白,有利于瘤胃体外发酵。在本试验条件下,以0.5%的缓释尿素替代50%的苜蓿蛋白(饲粮中苜蓿占比由48%降至24%)为宜。  相似文献   

5.
为了比较野血牦牛和家养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组成的差异,试验选取年龄、体重相近且健康的野血牦牛和家养牦牛各10头(公母各半),分别为野血牦牛组和家养牦牛组,两组屠宰后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氨态氮、尿素氮、总氮、微生物蛋白和挥发性脂肪酸),并基于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比较分析两组瘤胃微生物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野血牦牛组瘤胃液中总氮含量、微生物蛋白质量浓度极显著高于家养牦牛组(P<0.01),氨态氮质量浓度、尿素氮浓度与家养牦牛组差异不显著(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正丁酸摩尔百分比极显著低于家养牦牛组(P<0.01),正戊酸摩尔百分比显著低于家养牦牛组(P<0.05),乙酸摩尔百分比极显著高于家养牦牛组(P<0.01),丙酸摩尔百分比显著高于家养牦牛组(P<0.05);异丁酸、异戊酸摩尔百分比及乙酸/丙酸与家养牦牛组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瘤胃共有1 963个核心操作性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野血牦牛组和家养牦牛组特有的OTUs分别为18 542个和16 ...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体外产气量法,以生产中较为常见的TMR(精粗比60∶40)为发酵底物,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低、高剂量(1.14×1010、2.27×1010 CFU/kg)枯草芽孢杆菌对体外发酵12、48 h瘤胃产气动力学参数、瘤胃发酵参数等指标的影响;同时根据24 h产气量预测枯草芽孢杆菌对底物代谢能值(ME)、有机物消化率(OMD)及微生物蛋白(MCP)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其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在产气动力学方面,与对照组(CON)相比,低剂量组(T1)和高剂量组(T2)均显著提高了24、48 h的产气量(P<0.05),且T2组显著高于T1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T1组发酵12 h甲烷(CH_4)含量显著增加(P<0.05),T2组无明显变化(P>0.05)。在瘤胃发酵参数方面,与对照组相比,T1组12 h各发酵参数均无显著变化(P>0.05),T2组氨氮(NH_3-N)浓度显著增加(P<0.05),但其他发酵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T1组发酵48 h丁酸及戊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T2组pH显著降低(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T1及T2组其他48 h瘤胃发酵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T1、T2组OMD、ME及MCP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T2组OMD和ME均显著高于T1组(P<0.05)。综合上述结果,不同浓度的枯草芽孢杆菌对精粗比为60∶40的TMR发酵参数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其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添加量(2.27×1010 CFU/kg)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瘤胃体外发酵技术评定了不同化学处理对稻草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为瘤胃液供体,用复合碱、氨及尿素处理稻草后,称量1 g样品于含有10 mL瘤胃液和90 mL培养基的39℃发酵瓶内体外发酵,分别于24,48,72,96 h冰浴终止发酵,测定产气量、发酵液中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及微生物蛋白浓度。结果表明,化学处理提高了稻草发酵的产气量、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以及微生物蛋白浓度。其中复合碱处理组的发酵速度最快,累计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其次为尿素处理组和氨化处理组,对照组最低;尿素处理组的pH、氨态氮浓度和微生物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氨化处理组和碱化处理组次之,对照组最低。化学处理提高了稻草的体外降解率,其中复合碱化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啤酒糟对瘤胃发酵参数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选取4只(40.0±2.5)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崂山奶山羊,采用4×4拉丁方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添加啤酒糟;试验1、2和3组啤酒糟的添加水平分别为基础饲粮干物质的10%、15%和20%。测定24 h内瘤胃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微生物蛋白产量、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羧甲基纤维素酶、纤维二糖酶、微晶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结果表明:1)各组瘤胃液pH及NH3-N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试验2组微生物蛋白产量均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试验2组乙酸浓度均值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均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试验1组(P<0.05)。3)在纤维素酶活性方面,试验2组4种酶活性的均值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啤酒糟添加水平为15%最有利于瘤胃发酵且能有效提高纤维素酶活性。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采用体外培养法研究了在以3∶7为精粗比的日粮条件下添加苜蓿皂甙对滩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苜蓿皂甙的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0.5%(试验Ⅰ组)、1.0%(试验Ⅱ组)、2.0%(试验Ⅲ组)、3.0%(试验IV组)。结果表明:添加1.0%的苜蓿皂甙,瘤胃培养液的丙酸浓度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P>0.05);添加量为3.0%时,其丙酸浓度分别在3、12和18 h时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添加1.0%、3.0%的苜蓿皂甙,瘤胃培养液的乙酸浓度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各添加水平下瘤胃培养液总的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在一定时间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P>0.05),但其乙酸/丙酸值却呈现下降趋势(P>0.05)。综观各添加水平苜蓿皂甙对滩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结果,添加3.0%的苜蓿皂甙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锶是动物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为了探讨饲粮中不同锶源对奶牛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试验采用体外发酵法,比较氯化锶和雷奈酸锶在同水平(50 mg/kg DM)下对荷斯坦奶牛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试验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K)、氯化锶组(LH)和雷奈酸锶组(LN),连续培养72 h,分别在发酵2、4、8、12、16、24、48、72 h时记录产气量,测定除2 h与12 h外的发酵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微生物蛋白(MCP)浓度、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结果显示:发酵液pH在24 h时LN组显著高于CK组(P<0.05),而在48 h与72 h时LN组与LH组发酵液pH显著高于CK组(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5.6~7.5);产气量、MCP浓度各发酵时间点没有显著差异(P>0.05);NH3-N浓度在16 h时CK组显著高于LH组与LN组(P<0.05),其他时间点内均无显著差异(P>0.05);发酵72 h后,戊酸浓度LN组显著高于LH组(P<0.05),异戊酸浓度LN组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11.
利用3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的瘤胃液,在体外厌氧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的β-胡萝卜素(10、50、100、200、500mg/l)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培养液中β-胡萝卜素浓度为50、100、200mg/l时,NH3-N浓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微生物蛋白(MCP)浓度各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且随β-胡萝卜素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200、500mg/l处理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乙酸与丙酸比值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产量受β-胡萝卜素浓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说明了β-胡萝卜素可提高NH3-N利用率,促进瘤胃微生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精粗比对南江黄羊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试验以3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南江黄羊[平均体重为(25.48±1.48)kg]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试验饲粮精粗比分别为10∶90(10C组)、30∶70(30C组)、50∶50(50C组)、70∶30(70C组)、90∶10(90C组)。结果表明:随着饲粮精粗比的提高,培养液中pH逐渐下降,发酵后70C、90C组均显著低于10C、30C组(P<0.05);精粗比对氨态氮浓度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微生物蛋白浓度随着精粗比的提高逐渐升高,其中90C组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有机物发酵率随着精粗比的提高显著提高(P<0.05);乙酸与丙酸的比值随着精粗比的提高逐渐下降。由此可知,本试验条件下,高精料饲粮对南江黄羊体外发酵有显著的影响,随着精料比例的升高,微生物蛋白合成量增加,瘤胃发酵的能量利用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棉酚添加浓度对瘤胃产气参数、发酵参数以及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以苜蓿为单一培养饲料进行发酵试验。棉酚的添加浓度依次为0.025、0.05、0.25 mg/kg苜蓿。结果表明:棉酚添加显著抑制了瘤胃产气速率(P0.05);随着棉酚添加浓度的提高,体外干物质降解率、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显著(P0.05);棉酚添加浓度的提高导致体外瘤胃挥发性脂肪酸产量下降(P0.05);棉酚添加使乙酸与丙酸比例显著提高(P0.05),但不同添加浓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0.025 mg/kg添加量对微生物合成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随着添加浓度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皂苷对山羊瘤胃细菌发酵功能的影响。选择4只22月龄、体况良好、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晨饲后3 h采集瘤胃液,分离出细菌后,采用批次培养法进行体外发酵。试验分0%(对照组)、1%、2%及3%4个组,每组3个发酵瓶,每个发酵瓶为1个重复,体外厌氧培养24 h后,分别测定各处理组pH值、氨态氮浓度、微生物蛋白浓度及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添加1%~3%的苜蓿皂苷可以降低瘤胃细菌发酵液的pH值,提高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的浓度,但未对微生物蛋白浓度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红曲霉合生素对延边黄牛瘤胃VFA浓度变化及饲料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食后各组pH值无显著影响(P>0.05)。瘤胃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红曲霉组和红曲霉加中药组高于对照组,红曲霉加中药组在3、6、9h差异显著(P<0.05)。乙酸浓度红曲霉加中药组在3、6、9h高于其他两组,在3、6h差异显著(P<0.05)。丙酸的浓度红曲霉加中药组在3、6、9h高于其他两组,在3、6、9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丁酸的浓度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乙酸与丙酸的比值各组在各个时间点差异均不显著(P>0.05)。红曲霉组和红曲霉加中药组对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影响不显著(P>0.05)。粗蛋白质和干物质中,红曲霉加中药组的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机物中,红曲霉加中药组和红曲霉组的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红曲霉合生素提高了延边黄牛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丙酸的浓度,显著增加了蛋白质、干物质和有机物的利用率,提高了延边黄牛瘤胃发酵效率。  相似文献   

16.
TMR中苜蓿干草长度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研究奶牛TMR中苜蓿干草长度变化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将3头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研究了TMR中苜蓿干草长度变化对奶牛的瘤胃pH、NH3-N浓度及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奶牛的瘤胃pH及NH3-N含量随TMR中的苜蓿干草长度增加有所升高,但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增加TMR中苜蓿干草长度能改变奶牛的瘤胃发酵模式,TMR苜蓿干草长度为5 cm的奶牛瘤胃中乙酸平均含量显著高于1 cm的(P<0.05),其丙酸平均含量则显著低于1 cm的(P<0.05),乙酸/丙酸的比值显著高于1 cm的(P<0.05)。奶牛瘤胃中丁酸含量和总VFA含量各处理间没有明显变化。结果提示,泌乳奶牛TMR中苜蓿干草长度增加有利于奶牛维持较高的瘤胃pH,同时能改变瘤胃的发酵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不同氨化稻草水平对瘤胃甲烷(CH4)和挥发性脂肪酸(VFA)产量的影响。以2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西门塔尔牛作为瘤胃液供体,以未处理稻草、4%尿素氨化稻草和6%尿素氨化稻草为粗料,分别与精料混合料以6种比例配合日粮,其中精料与粗料的混合比例分别为0∶100、20∶80、40∶60、60∶40、80∶20、100∶0。应用Menke等(1979)的体外培养发酵技术进行培养发酵并测定日粮48 h的总产气量、CH4和VFA产量。结果表明:日粮精料/粗料为0∶100时,4%尿素氨化稻草组和6%尿素氨化稻草组总VFA(TVFA)产量显著高于未氨化稻草组(P<0.05);随着日粮精料比例增加,乙酸、丙酸和TVFA产量显著增加(P<0.05),乙酸/TVFA和乙酸/丙酸显著下降(P<0.05);当日粮精料/粗料为40∶60时,4%尿素氨化稻草组和6%尿素氨化稻草组48 h CH4产量显著高于未氨化稻草组(P<0.05),并且4%尿素氨化稻草组48 h总产气量显著高于未氨化稻草组(P<0.05),在一定程度上高于6%尿素氨化稻草组(P>0.05);随着日粮精料比例增加,CH4产量和总产气量显著增加(P<0.05);48 h总产气量和CH4产量的组合效应值最高的组为日粮精料/粗料40∶60的4%尿素氨化稻草组;各组48 h总产气量均产生正组合效应,4%尿素氨化稻草组中CH4/TVFA均产生负组合效应。由此可知,CH4产量与日粮精料/粗料和日粮中粗料的品质有关。当日粮精料/粗料为40∶60时,4%尿素氨化稻草组48 h总产气量和CH4产量最高,但CH4/TVFA最低。  相似文献   

18.
为利用体外产气法评定吉林省花生(Arachis hypogaea)两种副产物(花生秧、花生壳)的营养价值,本研究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草原红牛为试验动物,测定花生秧、花生壳、羊草(Leymus chinensis)不同时间点(2、4、6、8、12、24 h)累计产气量、产气动力学参数及体外发酵24 h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 VFA)含量、pH、氨态氮浓度和微生物蛋白(microbial crude protein, MCP)含量。结果表明:1)花生秧不同时间点累计产气量、理论最大产气量和达到最大产气量1/2时的产气速率显著高于花生壳和羊草(P 0.05);羊草的产气速率和产气延滞时间显著高于花生秧和花生壳(P 0.05)。2)羊草的pH显著高于花生秧和花生壳(P 0.05);花生秧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 TVFA)含量和丙酸比例显著高于花生壳和羊草(P 0.05);羊草的丁酸比例和乙酸/丙酸值显著高于花生秧和花生壳(P 0.05);乙酸比例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3)花生秧的微生物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花生壳和羊草(P 0.05);羊草的氨态氮浓度显著高于花生秧和花生壳(P 0.05)。综上所述,花生秧的体外发酵效果最优,营养价值高;花生壳的利用率低,日粮添加比例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酵母多糖对哺乳犊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用56头新生荷斯坦犊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头(其中母犊6头、公犊8头)。试验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Ⅱ、Ⅲ、Ⅳ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2、3 g/(头·d)的酵母多糖,试验期60 d,分别在20和60日龄时每组各屠宰4头犊牛,采集瘤胃液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FA)、pH、氨态氮(NH3-N)及微生物蛋白(MCP)产量。结果表明:①在整个生长期内,各处理组犊牛瘤胃液pH及丁酸浓度、乙酸/丙酸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2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试验Ⅱ组丙酸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6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各组之间丙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Ⅲ、Ⅳ组TVFA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其中试验Ⅲ组最高;③ 2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NH3-N浓度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MCP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0日龄时各组之间NH3-N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MCP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上述结果,在犊牛日粮中添加2 g/(头·d)的酵母多糖降低了瘤胃液NH3-N浓度,提高了MCP产量及TVFA浓度,增强了瘤胃内氨和蛋白质的利用,有利于犊牛瘤胃发酵状态的稳定。本试验条件下酵母多糖在0~60日龄犊牛日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为2 g/(头·d)。  相似文献   

20.
燕麦与苜蓿不同比例组合对驴盲肠体外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燕麦干草与苜蓿不同比例组合对驴盲肠液体外发酵的影响,旨在为肉驴养殖中粗饲料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将燕麦干草和苜蓿按干物质比为80∶20、60∶40、40∶60和20∶80分为Ⅰ、Ⅱ、Ⅲ、Ⅳ组,通过体外产气法与人工瘤胃持续发酵法培养2、4、8、12和24 h,各时间点3个重复,发酵终止后测定发酵参数和饲草养分降解率,通过24 h时发酵参数的加权估算值计算饲草组合效应值。结果表明:1)燕麦与苜蓿不同比例组合影响了其养分降解率,随着苜蓿比例的增加,干物质(DM)和酸性洗涤纤维(ADF)降解率增大,Ⅳ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各组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差异不显著(P>0.05)。2)随着苜蓿含量的增加,pH逐渐升高,Ⅳ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各时间点产气量(GP)均为Ⅱ组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且24 h时Ⅳ组显著高于Ⅰ和Ⅲ组(P<0.05);从发酵12 h开始Ⅲ、Ⅳ组氨态氮(NH_3-N)浓度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24 h时Ⅱ组微生物蛋白(MCP)浓度显著高于Ⅲ组(P<0.05),与Ⅰ、Ⅳ组无显著差异(P>0.05);燕麦与苜蓿不同比例组合对挥发性脂肪酸(VFA)有显著影响,24 h时Ⅰ和Ⅳ组丙酸浓度显著高于Ⅱ和Ⅲ组(P<0.05),而Ⅰ、Ⅱ组总VFA(TVFA)含量显著高于Ⅲ、Ⅳ组(P<0.05)。3)发酵24 h后Ⅰ、Ⅱ和Ⅳ组均产生正组合效应,且Ⅳ组效应值最大,而Ⅲ组产生负组合效应。综上所述:燕麦与苜蓿按20∶80组合时能提高DM、NDF和ADF降解率,且多项组合效应值更高;燕麦与苜蓿饲喂驴以20∶80组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