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占相思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马占相思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马占相思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6,9对(No.2,4,6,8 ̄13)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对(No.1,3,5,7)为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中第1对(No.1)染色体上具小随体(sat),其核型组成为K(2n)=26=18m+8sm(2sat),染色体长度比(最长/最短)为2.50,臂比均小于2,属Stebbins“1B”核型类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茴茴蒜(Ranunculuschinensis)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结果表明,2n=16.核型分析表明,8对染色体中,1对为正中部着丝点染色体,2对为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3对为近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1对为近端部着丝点区染色体,1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6=2M+4m+6sm+2st+2T.核型属3A类型.  相似文献   

3.
番鸭,家鸭及其属间杂种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骨髓细胞染色制片法,分析了番鸭,白羽蛋鸭及其杂种F1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核型。三种鸭的染色体数目2n绝大多数为78,番鸭的第1号染色体是亚中着丝点染色体(sm)白羽蛋鸭是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第2号均为中部着的丝点染色体(m);性染色体为zz(♂)/zw(♀)型,番鸭的z染色体为端着丝点染色体(t),白羽蛋鸭为亚端着丝点染色体(st)其余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t)番鸭和家鸭的第1号染色体和z  相似文献   

4.
福建斑茅核型分析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染色体图像分析系统对福建斑茅的根尖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斑茅染色体数目为2n=60,30对染色体全部为中部着丝点,臂比均在1.70以下,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长度之比小于2,属原始的1A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5.
观察分析了湖南洞庭湖区南荻变种“突节荻”的染色体核型.结果如下:2n=38=22m+8Sm(4SAT)+2St+6T,x=19;1,2,3,4,6,7,9,10,11,12,13号染色体为m;5,8,14,18号染色体为Sm;15号染色体为St;16,17,19号染色体为T;5号和8号两对染色体为随体染色体.染色体绝对长度平均4.63μm,相对长度平均5.36%.最大与最小臂比值分别为8.43和1.00,平均2.66.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为3.00,臂指数在50%~89.39%之间,平均64.67%,其核型属于Stebbin的2B类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外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胰酶G—带技术,以皖南花猪为材料,测量了各号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点指数及臂比,并分析了染色体G—带带型,比较了X染色体和第9号染色体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欧洲鳗鲡与日本鳗鲡的染色体组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HA体内注射法,以肾组织为材料,结合扫描电镜研究,对区洲鳗鲡、日本鳗鲡的染色体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是:欧洲鳗鲡2n=38,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为6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为3对,端部着丝点染以体为10对,染色体总臂数(NF)为56,t3染爸体上有随体。日本鳗鲡2n=38,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数为5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为5对,端产着丝点染色体为9对,染色体总臂数(NF)为58。对欧洲鳗鲡、日本鳗鲡的染色  相似文献   

8.
双峰驼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对双峰驼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初步证实染色体数为2n=74,常染色体36对,臂数NF=132;性染色体一对,组成为xx/xy型。36对常染色体中有15对为亚端着丝点,9对为亚中着丝点,6对端部着丝点和6对中部着丝点。x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y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野桔与南桔染色体核型及Giemsa带型的研究,探讨了两者的亲缘关系在细胞学上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者染色体效均为2n=18,绝对长度差异较小,属于小染色体类群,基本核型为对称性核型,N、F值均为36,染色体长度比小于2:1,属于1A类型,这表明了两者在核型上的一致性。但两者着丝点部位及臂指数乃有不同:野桔染色体全为中部着丝点,其臂指数大于60%只有一对,核型公式为:2n=18=12(L)m+6(S)m;而南桔染色体除中部着丝点外,还有3对近中部着丝点,臂指数大于60%有6对,其核型公式为:2n=18=8(L)m+4(L)Sm+4(S)m+2(S)m,不对称的程度比野桔高。Giemsa C—带带型以着丝点带和端带为基本带型。  相似文献   

10.
利用根尖压片法对白首乌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白首乌的染色体数目为2n=44,其中10对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9对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对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公式为K(2n)=44=20m+18sm+6st;染色体平均长度为1.73μm,为小型染色体;该染色体组内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比值为1.86,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占总染色体数目的45%,核型属于2A基本对称类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血橙和枳壳为材料,研究了柑桔的染色体组型及 Giomsa 带型。Ⅰ:染色体组型: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将血橙和枳壳的染色体分为大型(相对长度大于10)和小型(相对长度小于10)两种类型。前者包括1、2、3、4、5、6六对染色体,后者包括第7、8、9三对染色体。根据着丝点指数,血橙和枳壳的染色体可分为具中部着丝点(50.00~37.51)和具亚中部着丝点(37.50~25.00)两种类型,血橙的第7、9对染色体和枳壳的第49两对染色体具亚中部着丝点,其余均具中部着丝点。Ⅱ:Giemsa 带型:除枳壳的第5、7两对染色体的短臂之外,血橙和枳壳的染色体着丝点两边均显 Giemsa 带。端带多位于短臂上。血橙和枳壳的第1、2、3、4、6、9六对染色体的带型相同,而第5、7、8三对染色体的带型有差别。  相似文献   

12.
大叶相思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叶相思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大叶相思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6,10对(No.1,3-5,7,9-13)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对(No.2,6,8)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中3对染色体上具随体,其核型组成为K(2n)=26=20m(4Sat)+6Sm(2Sat)。  相似文献   

13.
赖双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09-10710
[目的]为特种野猪的遗传学研究、基因定位提供依据。[方法]用外周血培养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宁波特种野猪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特种野猪染色体数目为38,其中,A组由1~5号5对染色体组成,属于近中着丝点染色体(SM);B组由6~7号2对染色体组成,属于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C组由8~13号6对染色体组成,属于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D组由14~18号5对染色体组成,属于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X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Y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特种野猪染色体数目与家猪相同,但核型有些差异。特种野猪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有6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有5对,与家猪的正好相反。[结论]特种野猪的核型可能是一些罗伯逊易位个体与正常核型个体间反复杂交,染色体重新组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血橙和枳壳为材料,研究了柑桔的染色体组型及Giomsa带型。Ⅰ:染色体组型: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将血橙和枳壳的染色体分为大型(相对长度大于10)和小型(相对长度小于10)两种类型。前者包括1、2、3、4、5、6六对染色体,后者包括第7、8、9三对染色体。根据着丝点指数,血橙和枳壳的染色体可分为具中部符丝点(50.00~37.51)和具亚中部着丝点(37.50~25.00)两种类型,血橙的第7、9对染色体和枳壳的第49两对染色体具亚中部着丝点,其余均具中部着丝点。Ⅱ:Giemsa带型:除枳壳的第5、7两对染色体的短臂之外,血橙和枳壳的染色体着丝点两边均显Giemsa带。端带多位于短臂上。血橙和枳壳的第1、2、3、4、6、9六对染色体的带型相同,而第5、7、8三对染色体的带型有差别。  相似文献   

15.
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方法,制备乌苏里江唇(魚骨)的染色体。对其肾细胞染色体数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乌苏里江唇(魚骨)的染色体数染色体组有50条染色体,8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8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9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t),其染色体臂数(NF)...  相似文献   

16.
用植物凝集素、秋水仙素预处理的方法,取河南产中华大蟾蜍股骨骨髓细胞进行染色体标本制作,并对其核型进行初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骨髓细胞分裂指数平均达到1.71%,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2=9m+2sm,含6对大染色体和5对小染色体,各对染色体之间在形态上可区分,且各具特色。与甘肃产中华大蟾蜍染色体相比,各染色体着丝点类型一致,除第4及第9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随体位于第6染色体末端。  相似文献   

17.
普氏野马染色体核型及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普氏野马的染色体核型及多态性作了观察。结果表明,在二倍体细胞中有32对常染色体,总臂数(NF)为88,以臂比值将它们分A、B、C3组。野马与家马比较,常染体总臂数相同,差别在于家马多一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18.
玉米及其近缘种大刍草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玉蜀黍属现今分类的所有大刍草种和玉米进行染色体核型比较研究,为揭示其进化趋势与种间亲缘关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根尖压片法确定玉米和大刍草的染色体数目,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玉蜀黍属内各个种及亚种染色体数目除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为 2n=4x=40 外,其余种 (亚种) 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0.玉蜀黍属内亚属问以及亚属内物种问染色体核型结构差异较小,各个种及亚种染色体均由中部着丝点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随体全部位于短臂上;除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具2对随体外,其余种(亚种)均具 1 对随体,其中,玉米的随体位于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上,大刍草的随体均位于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上.核型分类上,繁茂亚属的4个种均为2A型,玉蜀黍亚属主要属于2B型.[结论]细胞学证据表明,玉蜀黍属除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染色体数目为2n=40,其余种(亚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0,玉米和大刍草作为同属的物种,染色体核型结构差异较小;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不是由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加倍演化而来,它们是2个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19.
用低渗去壁法分析木麻黄属中三个种染色体组型,2N均为18。短枝木麻黄染色体基数存在着明显的非整倍性变异。该属三个种主要细胞学特征均由具中部着丝点的大型和具端部着丝点的小型染色体所组成,除这种起源上的近缘关系外,在M和T染色体的数目,每对染色体的臂比值也存在着差异,可做为种的细胞学鉴别特征,供分类学和遗传育种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怀头鲇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对100个中期分裂相染色体的计数结果,确定怀头鲇Sihurus soldatovi的2倍染色体数为2n=58。由所测得的核型参数和Levan等提出的染色体划分标准得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为1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为8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为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为7对。染色体总臂数(NF)为98,怀头鲇的核型公式为2n=58=24m+16sin+14st+4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