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一项涉及到广大农民利益的重大生态工程,中西部地区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不同及实施的重点不同,具有较大差异。主要从农民的口粮保障、农民收入结构及退耕还林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具体分析了两区域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农民利益保障和增收情况。  相似文献   

2.
县南沟流域农民经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农民经济行为发生变化的现实,以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县南沟流域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自身素质和家庭环境、资源禀赋、利益趋向性等是影响农民经济行为的主要要素.家庭抉择者的自身素质和家庭环境决定了农民的选择和判断能力以及风险意识;农民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决定了农户承担风险的能力和资源优势;利益是所有农民最终所追求的,所以利益趋向性是农民做出行为选择的内在动力;3个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是农民做出经济行为选择的必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在山东省莱西市姜山镇大河头村的田野里,刚出苗的小麦成方连片,绿油油的一望无际。村党支部书记耿守基说:"合作社已经托管了村里260多户农民的200余公顷土地。这些地,只需要20个人管理就行了。"2013年初,大河头村以"农民入社、土地入股、集体管理、利益共享、风险村担"的方式,对全村土地实施整体流转,成立农民合作社集中经营,村民全部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还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政策补助期满,退耕农户的生活何以为继,退耕还林成果能否巩固,如何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才能真正做到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目前存在的问题又将如何解决?通过对云县爱华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期间遇到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促进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增长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其可持续性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以迁西县为例,对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分别从粮食产量、土地利用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经济收入、社会安全状况、退耕农民的思想观念变化等方面对迁西县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得出迁西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并未影响其粮食安全,土地利用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较为合理,农民经济收入也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增长,农民思想观念亦有了很大转变,社会安全状况也可处于稳定状态,其毁林复耕的可能性极小。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迁西县基本达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洛阳市山地、丘陵面积大,森林覆盖率较低,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意义重大。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仅要规划好、维护好林农利益,还要充分与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开发结合好,还要落实好政策措施、依托科技支撑才能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资本下乡确保农民利益的典型模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资本下乡确保农民权益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确保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法律法规赋予农民的利益、进一步完善农民核心利益表达机制、切实保护好村民和村集体的发展权、完善乡村空间资源的价值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8.
万州区长岭镇从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总共实施退耕还林26301.1亩,退耕还林汲及到全镇15个村(居),其中生态林22794.6亩,经济林3506.5亩,受益人口3.8万余人,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退耕还林条例》,保证工程稳定、协调发展,按照“巩固成果,完善管理,稳步推进”的要求,笔者在分析本镇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本镇退耕还林现状,提出几点想法,以期对后期实行的森林工程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村党组织与村民利益之间具有内在联结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村党组织与村民利益的具体联结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村党组织活动亟待创新。要以村党组织活动创新来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形成有利于实现村民利益的村治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宜君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际出发,分析了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办法,从而不断提高退耕还林保存率,巩固退耕还林成效,对渭北地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建设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