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美洲红(学名:Eudocimus ruber)体长56~61cm,翼展101cm,体重772~935g。雏鸟为灰色或白色,幼鸟呈橙黄色,成鸟最显着的特点是整体羽毛都是红色,翅膀的翼端具蓝黑色光泽。美洲红是世界上颜色最红的鸟类之一。除了长喙呈灰黑色外,全身包括腿和脚趾都呈鲜红色,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美洲红在野外的寿命约有15年,人工饲养下可达到20年。由于美洲红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因此饲养管理和繁殖技术难度较高。本文针对其人工饲养管理进  相似文献   

2.
美洲红鹮和火烈鸟在外观上难以区别公母,成为其种群繁殖的主要障碍之一。本研究利用引物(2550F/2718R)对美洲红鹮和火烈鸟的CHD基因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雄性个体扩增出1条片段,雌性个体为2条片段,该红鹮群体雌雄比例适宜(1∶1),火烈鸟雌雄比例需进行调整(5∶12)。该方法能简便、准确的鉴定这两种鸟类的性别,为繁殖、饲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上海动物园近年来重视珍稀鸟类繁殖的研究,1987年繁殖了一批珍禽有东方白鹳5只、鹈鹕15只、白琵鹭19只、白鹮8只、鸸鹋20只、美洲驼5只、白腹锦鸡15只、疣鼻天鹅及黑天鹅等,这些鸟类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或为进口鸟类。繁殖季节饲养人员为鸟类繁殖创造条件,为亲鸟调整饲料、选择配偶,设置人工  相似文献   

4.
<正>美洲红鹮(Eudocimus ruber)又称红鹮,野外分布于拉丁美洲的部分沿海地带,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由于栖息地环境保护良好,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1],在我国属于二级保护动物。红鹮以小鱼、昆虫等动物为饲料,在树上筑巢,每胎产2~4枚卵[2]。雏鸟呈灰黑色,晚成鸟,  相似文献   

5.
白鹮的生态     
白鹮(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别名黑朱鹭,俗称勾勾嘴,为中型涉禽;隶属于鹳形目(Ciconiiformes),鹮科(Threskiornithidae)。由于其体态秀美,嘴形奇异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近年来,由于数量不断下降,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笔者于1983年春在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部分地区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分布及栖息地白鹮的分布很广,在世界上分布于非洲、印度、斯里兰卡、日本及我国;在我国东北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在扎龙自然保护区为繁殖鸟。  相似文献   

6.
白鹮Threskiornis aethiopica meianocephala在我园陆续饲养已有廿余年,未能繁殖,自1978年改善饲养环境,笼内种植常绿灌木珊瑚树,同年4月开始繁殖,虽采用亲鸟喂育、人工喂育或二者交替等,但幼鸟皆未喂育成功。  相似文献   

7.
大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鸨(Otis tarda dybowskii)俗称地鵏。它在东北及内蒙草原繁殖,为典型的草原鸟类,为我国最大的狩猎鸟类。研究它的繁殖习性,了解它的食性、饲养家化,对保护和利用这大型的狩猎鸟类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我们于1980年1月—11月在白城地区北大岗、通榆县等草原地区做了繁殖习性、数量以及人工饲养的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一、分布和数量在吉林省主要分布的白城地区北大岗以北的九龙山马场、马鞍山及通榆县向海、包  相似文献   

8.
对1只野外救治的成年雄性神农架金丝猴在繁殖交配末期的交配行为和尿液中睾酮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雄性金丝猴在繁殖末期日交配(8.58±3.64)次,交配行为在早晨(7:00—8:00)发生的比例较高,占一天中总交配次数的32.67%;尿液睾酮浓度与交配频次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成年雄性金丝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交配行为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9.
美洲虎的饲养与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虎 (PantheraoncaL .)隶属于食肉目、猫科、豹属 ,又名美洲豹〔1〕,是西半球最大的猫科动物〔2〕,体色有花色和黑色 ,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的动物。它原产于北美和中南美广大地区〔1〕,现野生数量日趋减少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附录Ⅰ里。在我国只有北京、哈尔滨、广州等大型动物园有饲养繁殖。因此 ,对该美洲特产动物的野生保护及人工饲养繁殖具有重要意义。我园从 1979年开始饲养美洲虎 ,1994年香港动植物公园赠送我园 2只雌性美洲虎“大黑”和“小黑” ,1996年我园又从哈尔滨动物园引进 1只雄性美洲虎“哈…  相似文献   

10.
朱鹮为极濒危级鸟类,自1989年北京动物园人工孵化出第一只雏鸟开始,科学工作经过不断研究,使得朱鹮人工饲养繁殖技术日臻完善。尤其是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自1990年建立朱鹮人工种群后,种群数量平均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截止2002年8月,种群数量已达到196只。  相似文献   

11.
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属鸡形目雉科鸟类,别名银雉。在中国白鹇主要分布于浙江、广东、福建、云南等南方省地的山区和丘陵地带,是野生鸟类中珍贵特产之一,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开展白鹇的人工养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自1990年以来,中国龙栖山野生动物养殖场开始白鹇的人工养殖,到1998年已成功繁殖种鹇2696只。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省淮安市樱花园(苏北野生动物园)内人工饲养的1对猞猁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日粮组成、饲养环境、日常管理、常见疫病防治及繁殖育幼情况的初步小结,以期为今后猞猁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饲养、繁殖工作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猎豹(Acinongx Jubatus)为食肉目猫科豹属动物,是世界级珍稀动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国内动物园极少饲养。1996年,先后有11头猎豹移民上海野生动物园,1997年7月和10月母猎豹"噜噜"成功繁殖2胎,创下了国内猎豹繁殖史上的奇迹。然而由于猎豹种群老龄化等种种原因,在长达8年的时间内猎豹群体没有再次繁殖。因此我园于2005年2月再次花巨资从南非引进10头成年猎豹(5♂5♀)。经过1年半的精心饲养,先后成功繁殖9胎共计26只。现将1年多来猎豹的人工饲养和繁殖行为作初步总结,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上极濒危鸟类之一,属我国特有的生物物种资源,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下称"中心"),自2002年3月从陕西省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引入60只朱鹮,进行人工饲养繁殖.  相似文献   

15.
王冲  刘兴国 《野生动物》2000,21(1):29-29
褐马鸡(Crossoptilonmantchuricum)是中国特有的雉科鸟类,只生活在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海拔1300~2000m的深山里.由于其分布地区狭窄,数量稀少,己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在北京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已经饲养繁殖了多年,每年人工孵化繁殖成活近百只.为了进一步探索完全用全价饲料喂养的可行性,我们用家鸡产蛋高峰饲料对繁殖季节褐马鸡进行了饲养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鸵鸟养殖(一)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崔保维鸵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鸟类。原产于非洲,具有很高的人工饲养价值,其特点是生产繁殖快,饲养成本低,经济价值高。第一节鸵鸟的生物学特性非洲鸵鸟属鸟纲(Anes)今鸟亚纲、平胸总目、鸵形目。鸵鸟科。是鸵鸟科中唯一现...  相似文献   

17.
汝东 《中国家禽》2006,28(18):55-56
鸵鸟是世界上鸟类体形中最大、最重的一种杂食性鸟种,人工饲养价值很高,它具有易饲养、生长快、产卵多,繁殖能力强,抗病、耐寒、耐高温酷热气候等特点,近年来被人们广泛的饲养和繁殖,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水貂(Mustela sp)在野生状态下寿命为15年左右,8—10年具有繁殖能力。人工饲养的种用水貂,一般利用2—5年。人工饲养水貂主要目的是希望提高繁殖力,生产更多的仔貂,以便获取更多的优质毛皮。水貂的繁殖力同多种因素有关。本文  相似文献   

19.
白化孟加拉虎是孟加拉虎的一种变种,具有较好的展出效果。由于各种原因,人工圈养情况下,母虎生产后弃养行为极易发生。2021年6月4日,唐山动物园繁殖白化孟加拉虎4只,分娩后第2日母虎弃养。以此为例,开始使用老虎代乳粉和红狗猫用代母乳羊奶粉对幼虎进行人工饲养。通过人工育幼的方法,可极大提高幼虎的成活率,对保护孟加拉白虎和种群数量壮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正>向海大雁是一个种类较多、形体较大、经济价值很高且分布广泛的鸟类群体,是湿地中非常重要的动物资源,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发展向海大雁人工养殖前景良好,经济效益可观。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进行驯养繁殖,建立规模化、产业化的人工繁殖种群,既能满足人们对野味的需求,创造高产值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添补自然生态种群,降低野生种群的生存威胁,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大雁人工饲养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课题组对向海大雁人工繁殖技术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