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试验结果表明,用F_2~F_3亲子回归法估测桑蚕几项经济性状的狭义遗传力(h2_N)及它们间的遗传相关(r_A),其大小因性状而异。茧层率、茧层量的遗传力高达40%强,蛹体重和全茧重的遗传力约20%强,而产卵数的遗传力为10%左右;遗传相关在蛹体重、全茧重、茧层重三性状间关系较为密切,茧层率与以上三性状关系次之,而产卵数与各性状关系则不密切;通径分析探求蛹体重和茧层重决定茧层率的比较效应,及它们决定全茧重的比较效应,肯定了在育种上选择茧层重对提高全茧重和茧层率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家蚕若干数量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同胞分析法估测家蚕几个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结果:其大小因估测方法、品种及性别而不同。h_s~2以茧层率和产卵数较高;h_d~2、h_(ds)~2以茧层率和蛹体重较高。r_A雌的茧层率与全茧量、蛹体重、茧层量间为负相关,全茧量与产卵数及茧层量间、蛹体重与茧层量和产卵数间为正相关,雄的几项性状间都为正相关。r_A的通径分析表明:对于茧层率,雌主要受全茧量的负作用;雄主要受茧层量的正作用。故在选择上,雌应限制全茧量,雄选择茧层量有利。  相似文献   

3.
性别效应对家蚕茧质性状QTL定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茧质性状的性别效应十分明显。分别以性别效应调整前和调整后的家蚕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蛹体质量等数量性状值为基础,对性别效应调整前后的茧质性状作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比较分析,以探讨性别效应对家蚕QTL定位的影响。结果显示,检测出的控制各性状的上位性位点数、QTL总数以及效应显著的QTL数等,都表现为调整前比调整后要多,有效QTL在连锁群上的分布也表现一定的差异。此结果说明由于性别效应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检测出控制家蚕茧质性状的上位性位点数和QTL总数的增加及其分布的不同,从而引起QTL分析结果的偏差。  相似文献   

4.
家蚕量性状及效率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按窝式设计,用同胞分析法估算家蚕5龄起蚕体重、蛹体重、茧重、茧层重和食下量、消化量等6个量性状及消化率、茧重转换率、茧层率和茧层生产效率等4个效率性状相互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结果表明,量性状间存在正的表型与遗传相关;食下量、消化量与茧重转换率、茧层生产效率间的表型和遗传相关为显著负相关,与消化率为显著正相关;消化率与茧重转换率的表型及遗传相关为高度负相关,与茧层生产效率的表型相关也为负相关;雌蚕的茧重、蛹重与茧层率间的表型及遗传相关为显著负相关;茧重转换率与茧层生产效率为正相关.本文还讨论了茧层生产效率及茧层量的育种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柞蚕新品种582为研究对象,对柞蚕饲料转化效率及相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全茧量与雌性个体的茧重转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茧层率和消化率与雌性个体的茧重转化率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茧层量和茧层率与雄性个体的茧重转化率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全茧量是影响雌性个体茧重转化率的第一要素,蛹体重是影响雄性个体茧重转化率的第一要素。  相似文献   

6.
家蚕部分数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蚕数量性状的通径分析,主要对产茧量和丝质构成因素间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影响产茧量的因素主要有虫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其中虫蛹率是主要的,直接作用较大;全茧量次之,茧层量再次之。从因素间通径系数看,全茧量对虫蛹率的效应值极小,茧层量对虫蛹率有负向效应,对茧层串作用较大。茧层率对虫蛹率、全茧量有负向效应。因此,要提高产茧量,首先是提高群体生命率,其次是提高全茧量、茧层量。影响解舒丝长的因素主要有茧丝长、解舒率、茧层率。其中解舒率是主要的,直接作用大,选择效果显著,茧丝长次之,茧层率有负向效应。因此,茧层率不但影响产茧量,而且影响解舒丝长,是生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主要因素,打破茧层率的平衡因素,对其它性状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家蚕若干数量性状世代平均数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世代平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家蚕若干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结果得知,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万蚕产茧量、万蚕产茧层量、产卵数、蛹重和结茧率几个性状均属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在上位性效应中,前六个性状均为显性×显性,蛹重为加性×显性和显性×显性,而结茧率则为加性×加性。  相似文献   

8.
柞蚕三个茧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徐亮  吴艳  孟宪民  黄先敏 《蚕业科学》2005,31(3):354-357
以柞蚕品种9906、H043及其F1、F2、B1、B26个世代类型作材料,对柞蚕茧质的3个主要性状(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进行了基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3个性状均不符合简单的加性-显性模型,普遍存在基因互作,使杂种优势表现较为复杂。茧质的3个主要性状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遗传力较低;广义遗传力除全茧量的雌雄个体之间无明显差别之外,茧层量和茧层率的雌雄个体之间则开差较大;茧层量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而全茧量和茧层率的遗传变异系数则略低。实验还表明新品种9906比H有较多的部分显性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家蚕品种间不受精卵率差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与一些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现为:家蚕不受精卵率与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及其密切程度因原种和杂交种稍有差异.总体表现为:与发育经过、全茧量、茧层量、单蛾产卵数呈负相关,与不受精卵数呈显著正相关;原种和杂交原种表现与幼虫生命率、虫蛹率呈正相关;杂交种表现与幼虫生命率、虫蛹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不同桑品种的饲料价值及与有关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用6个桑品种养蚕的经济性状.统计分析表明,饲料效率及其它性状桑品种间有显著的差异.食下量与茧质成绩的相关不显著,5龄经过与最大体重增加量、全茧量和茧层量之间呈高度负相关.叶丝转化率与食下量显著负相关,与茧层量显著正相关,与桑叶干物率和茧层率之间高度正相关,与消化率相关不显著,与茧重转换率没有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消化率、茧重转换率和桑叶干物率对叶丝转化率的直接作用较大,茧层率对叶丝转化率的直接作用较小.认为,要提高桑的叶丝转化率,应重点提高桑叶干物率和消化率.  相似文献   

11.
家蚕茧丝相关性状的性连锁QTLs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的茧丝性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以茧丝性状成绩差异较大的家蚕品种兰10和菁松为亲本组配回交1代分离群体(BC1M),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Mapmaker软件构建含有17个SSR或SNP分子标记的家蚕性染色体的遗传连锁图,并对茧丝量、全茧量、茧层量、蛹体质量、茧丝长等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扫描,获得与上述5项茧丝相关的QTL位点,其LOD值分别为11.175、6.196、11.036、5.156和8.717。研究结果为家蚕茧丝相关QTL位点的精细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柞蚕饲料转化效率的遗传模型与基因效应值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对柞蚕杂交组合8821×四青、8822×青6号的6个世代材料,对柞蚕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两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茧重转化率的基因作用复杂,不符合加-显性遗传模型,存在着基因互作,且显性互作大于显性效应,使茧重转化率增加;茧层生产率的基因作用符合简单的加-显性遗传模型,显性效应为正值,使茧层生产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家蚕耐氟性遗传与茧丝质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耐氟遗传,据本试验遗传参数估测结果,其相对耐氟优势(P.R)为5.56,P.R值为正值,故为显性遗传,由正向显性微效多基因控制.不同世代耐氟性方差分析结果存在极显著差异,F1代耐氟性强弱排列为F1>P1、P2>F2>BC1(各回交形式).相关分析结果,耐氟性与茧质性状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为正相关,耐氟性与全茧量达极显著水平,耐氟性与茧层量达显著水平,但耐氟性与茧层率未达显著水平.耐氟性与茧丝质性状相关分析结果,耐氟性与解舒、纤度呈负相关,并达显著水平,耐氟性与茧丝长、茧丝量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黄龙全 《蚕业科学》1989,15(4):225-227
饲养39个蚕品种,对其茧层含胶率与茧丝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作了试验,并对302个蚕品种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系二化性品种的茧层含胶率与茧层量、茧层率、茧丝长、茧丝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他类型品种无显著相关;茧层含胶率与解舒率、茧丝纤度间呈一致性的负相关,比较平均含胶率:中一化四眠〈日一化四眠〈中一化三眠〈中二化四眠〈日二化四眠〈多化四眠〈欧一代四眠。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饲用型小黑麦杂交F2代为作图群体,利用ISSR分子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并对小黑麦草产量相关性状(株高,分蘖数,单株生物量)进行了QTLs定位,可为小黑麦草产量相关主效QTL挖掘、功能基因定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结果表明:521个F2代单株草产量相关性状的田间表型数据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大致接近正态分布,可用于QTLs定位。该遗传图谱包含7个连锁群,图谱总长度为542.9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5.90 cM,共有92个位点。对草产量相关性状基因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17个QTLs,分布在6个连锁群上,控制株高的QTLs有5个,贡献率为6.7%~13.2%;控制分蘖数的QTLs有7个,贡献率为5.4%~15.4%;控制单株生物量的QTLs有5个,贡献率为7.4%~12.4%。其中QPH7-2,QNT2-2和QBS2分别对小黑麦株高、分蘖数和单株生物量的贡献率最大,为主效QTLs,可对其进行进一步克隆、转化及利用。  相似文献   

16.
家蚕茧层含胶率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数量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对家蚕茧层含胶率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茧层含胶率是一种较为稳定的遗传性状,品种间差异较大,广义遗传力为75.58%;影响茧层含胶率的因素的主次关系为:品种>饲育环境>雌雄性别,含胶率的高低与茧层量间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对茧层含胶率都是重要的,狭义遗传力为56.88%;低含胶率相对于高含胶率为显性性状,供试品种存在有一个或一组控制茧层含胶率的显性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17.
戚俐  孟宪民  刘凤云  徐亮  宿桂梅  焦阳 《北方蚕业》2011,32(2):16-17,20
以柞蚕高饲料效率品种9906和多丝量品种H043为亲本进行杂交分别获得P1、P2、F1、F2、B1、B26个世代材料,利用干量折合法获得6世代的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按照Mather和Cavalli,L.L.等的方法进行基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性状均符合简单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基因作用比较简单,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的基因加性效应作用方向不同,茧重转化率表现为正值,茧层生产率表现为负值,而显性效应的作用方向相同,均为正值,即表现为正向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