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洁明  郭峰  柳凌 《淡水渔业》2004,34(5):30-31
作者将在水泥池中用井水暂养 4 0d后发病的日本锦鲤的鳃用波恩氏液固定 ,组织切片 ,埃利希氏 (Ehrlich’s)苏木精—暑红染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鳃组织的形态特征和变化。结果显示鳃组织的间充质异常。  相似文献   

2.
熊邦喜  祝培福 《淡水渔业》1982,(4):M002-M002
<正> 本文介绍了用鱼类(鲑鱼)胚胎制作永久性染色体标本的方法。其程序如下: 1.在解剖镜下,在林格(Ringer)氏液里用解剖刀划破卵膜,再用弯头摄子从正在发育的卵中取出胚胎。2.用林格氏液清洗样本,除去粘性卵黄物质和小油滴。3.在室温条件下用0.1%胰蛋白酶(克/单位体积林格氏液)处理10分钟。4.在0.075克分子氯化钾溶液中将样本透析20~30分钟。5.用卡诺(Carnoy)氏液(甲醇3份,醋酸1份)至少固定20分钟。6.将样本置于清洁的载玻片上,再加一滴(2~4微升)蒸馏水以防干燥。7.用锋利的解剖刀对胚胎细胞进行切片,制成乳状细胞悬液。8.在载玻片上滴约40微升卡诺氏液,使细胞悬液扩展到整个片子上。  相似文献   

3.
用Wright's染色及细胞化学方法,对"优鲈1号"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通过吞噬实验分析其血细胞的免疫功能。结果表明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和白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Ⅰ型、Ⅱ型和Ⅲ型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血栓细胞;其中红细胞数最多,白细胞较少;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比例最大(62.73%)。通过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AS)、苏丹黑B(SBB)、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物酶(POX)、酚氧化酶(PO)染色,红细胞染色均呈阴性,而白细胞除AKP、POX染色外,染色均呈阳性,且不同白细胞阳性染色程度不一致,其中血栓细胞染色均较强烈。吞噬实验表明,红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吞噬率为(16.17±1.08)%;粒细胞和血栓细胞具黏附能力,且血栓细胞能形成黏附花环,这可能与血栓细胞形态多样性及糖原、脂类、ACP和PO有关。  相似文献   

4.
瓦氏黄颡鱼卵呈近似圆球形、浅油黄色,为沉性卵,卵球极柔软.具有二层卵膜,内层薄而透明,卵径平均为1.67mm,外层厚且遇水后产生很强粘性而附着在异物上.卵受精后吸水膨胀,卵直径达2.14mm.刚孵化出的仔鱼全长4.85~5.35mm,出膜后第3~4天开始摄食,10~12天各器官发育完善,幼鱼的外部形态特征基本与成鱼相同.  相似文献   

5.
通过系列优化实验,选出了适合于牙鲆淋巴囊肿病毒检测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包埋切片法;运用牙鲆淋巴囊肿病毒单克隆抗体的问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技术,首次用PEG切片成功地对牙鲆淋巴囊肿组织中的病毒进行了检测;并与新鲜组织冰冻切片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另外,还对石蜡切片、PEG切片及冰冻切片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将制片温度控制在52℃以下时,PEG切片中的淋巴囊肿病毒的抗原性能够得到较好的保存,经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后,囊肿细胞的细胞质内观察到强阳性绿色荧光,与冰冻切片中的荧光强度无明显差别,表明PEG切片同冰冻切片一样能很好地保存病毒的抗原性。另外.PEG切片与石蜡切片一样对组织细胞的形态保存良好;而冰冻切片的细胞形态变化大,细胞质发生弥散、皱缩。因此,聚乙二醇包埋切片法能够同时保存病毒的抗原性和组织细胞良好的形态结构,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病理等研究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达氏蝗、史氏鲟人工繁殖时通过水流刺激,在水温8~13℃下,以DOS(自行研制)进行2~3次的注射催熟,再注射自制的类固醉激素17α—羟基—20β双羟基孕酮(以下简称17α—20βp);在水温16~18℃利用促黄体家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诱导达氏蝗、史氏鲟排卵,排精。效应时间8~18h,获得催产率100%、受精率和杂交受精率如%的效果。采用全人工饲料开口试验和苗种培育试验,并获得86.7%开口成活率和73.4%的苗种成活率。从而达到提高开口率和成活率的目的。观察鲟鲤鱼摄食、生长与形态发育状况。生长曲线表明:不论是体长还是体重,50日龄前增长缓慢,50~100日龄则速度增长较快。经100d饲养,平均体长达28.3cm,平均体重达69.7g。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脾脏组织结构和血脾屏障位置,该研究对其脾脏进行了形态大小、组织学和活体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瓦氏黄颡鱼的脾脏位于腹腔中部,呈暗红色,脾体指数为0.120%~0.273%;对健康脾脏制备石蜡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改良James染色,显微镜观察发现其脾组织主要由...  相似文献   

8.
采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卵巢的组织形态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瓦氏黄颡鱼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母细胞发育分为6个时相。从10月至次年的2月份,卵巢处于第Ⅱ期;3—4月份卵巢处于第Ⅲ期;4—5月初卵巢处于第Ⅳ卵期;5—7月卵巢处于第Ⅴ期;8—9月卵巢处于第Ⅵ期。在第2时相的卵母细胞中出现卵黄核和滤泡细胞;第3时相的卵母细胞出现液泡,数目和层数随着卵巢的发育逐渐增加;第4时相的卵母细胞充满卵黄颗粒,并出现了受精孔和精孔细胞。瓦氏黄颡鱼是一次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绒螯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发生期可分为初期和后期;(2)卵黄发生初期(雌蟹第一次排卵后的16 d内),卵黄生成以卵母细胞内源性合成为主,此时卵母细胞胞质中存在大量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和线粒体,这些细胞器参与胞内卵黄物质的合成.内源性合成后期,卵母细胞膜形态多样,呈现触手状、波浪状和断裂状,为外源合成期做准备.此期卵泡细胞还未向卵母细胞靠近,两类细胞间存在着由淋巴细胞吐出的絮状物;(3)卵黄发生后期,首先为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结合阶段(排卵后16~21 d),此后,卵泡细胞胞质中含有大量内质网囊泡、卵黄颗粒和脂滴,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膜变为链珠状便于物质交换,卵母细胞的卵黄合成能力减少,转由卵泡细胞进行外源性物质吸收和卵黄物质合成(21~36 d);(4)卵黄发生结束后,双层卵膜形成,卵黄体和脂肪滴均匀分布在卵母细胞胞质中.  相似文献   

10.
溶藻细菌A3的溶藻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作为实验藻种,将浓度为107 CFU/ml的菌株A3分别加入到4种微藻的单种藻液、2种藻混合藻液、3种藻混合藻液中,每48 h观察藻细胞形态并统计藻细胞数量,实验周期为10 d,以探究菌株A3对4种微藻的溶藻效果。结果显示,在单种藻实验中,加菌组锥状斯氏藻细胞于第1天失去运动活性,细胞拉长变形,第5天细胞壁破裂溶解,第10天细胞密度为7.07×10~2 cells/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0×10~4 cells/ml(P0.05);实验期间,加菌组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第10天藻细胞密度为2.58×10~7 cells/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9×10~7 cells/ml(P0.05);加菌组四尾栅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与对照组藻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加菌组条纹小环藻细胞于第8天溶解,第10天对照组与加菌组藻细胞密度分别为4.38×105 cells/ml、1.78×10~5 cells/ml,加菌组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藻实验中,菌株A3对各种微藻的溶藻效果与单种藻实验结果类似,菌株A3对锥状斯氏藻生长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对蛋白核小球藻与四尾栅藻无溶藻作用,对条纹小环藻生长具有较弱的溶藻作用。研究表明,菌株A3具有溶藻选择性,对锥状斯氏藻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而对其他3种藻无溶藻作用或溶藻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1.
<正> 至今有关鱼类肿瘤的记录有600多病例,分属于60多种肿瘤,其中乳头状瘤是鱼类中较常见的一种.国外自1908年(Schroeders,1908)开始,至今报道的已有近百个病例,分别发生在鳗鲡科(Coates et al.,1938等),鲑科(Thomas,1932等),鲤科(Schroeders,1908等)等十一科五十种左右鱼上。而我国至今尚未见报道。大连水产学院何幽峰副教授赠给我们从辽宁省金州采来的二龄鲫鱼一尾,体表有菜花样突起,经研究确诊为患乳头状瘤,现报道于下. 方法肿瘤组织用Bouin氏液固定,石腊包埋切片,厚度为5~6μm,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及Mallory氏三色染色.  相似文献   

12.
养殖中华鲟性腺发生与分化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细华 《水产学报》2004,28(6):633-639
用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人工繁育中华鲟的性腺发生及两性分化过程。中华鲟出膜后3d,原始生殖细胞以单细胞的形式存在于肾管区腹下方。出膜后11d,生殖褶形成,到2月龄和7月龄时,性腺中分别出现血管和脂肪组织,直到8月龄性腺均处于两性未分化状态,划分为0期。9月龄(体重0.6~1.1kg),性腺出现组织学水平上的两性分化,性腺划入I期。I期性腺中,精(卵)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以初级精(卵)母细胞出现作为Ⅱ期开始的标志,精巢和卵巢分别于1.8~2.2年龄(1.55~5.6kg)和2.5~3.0年龄(3.1~8.2kg)进入Ⅱ期。3年龄以后,性腺发育分化陆续达到肉眼可分辨性别的程度,5~5.6年龄(18~35.5kg)时,所有的性腺能肉眼区分雌雄,但精巢和卵巢仍都处于Ⅱ期,其中卵母细胞的卵径为60~240μm。  相似文献   

13.
闫鹏  刘岐  石磊 《畜禽业》2008,(4):40-42
实验研究了卵丘细胞与卵母细胞通过间隙连接通道对绵羊卵母细胞核成熟的影响。采用抽吸法从2~6mm的卵巢上收集的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将部分COCs脱去全部卵丘细胞,成为机械裸卵(DOs)后,分4种方式培养,即卵丘细胞包裹的卵母细胞(CEOs)的单独培养、DOs与COCs共培养(DOs(COCs))、DOs与卵丘颗粒细胞共培养的(DOs(CCs)),以及DOs单独培养,培养26h,用0.2%地衣红对绵羊卵母细胞进行染色检查。各组卵母细胞到达减数分裂2期的比率分别是79.6%、5.6%、9.9%和46.4%,4组间都有显著差异统计核成熟率(P<0.05)。表明卵丘细胞及间隙连接对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核成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作为实验藻种,将浓度为107 CFU/ml的菌株A3分别加入到4种微藻的单种藻液、2种藻混合藻液、3种藻混合藻液中,每48 h观察藻细胞形态并统计藻细胞数量,实验周期为10d,以探究菌株A3对4种微藻的溶藻效果.结果显示,在单种藻实验中,加菌组锥状斯氏藻细胞于第1天失去运动活性,细胞拉长变形,第5天细胞壁破裂溶解,第10天细胞密度为7.07× 102 cells/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0× 104 cells/ml (P<0.05);实验期间,加菌组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第10天藻细胞密度为2.58× 107 cells/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9× 107 cells/ml (P<0.05);加菌组四尾栅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与对照组藻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加菌组条纹小环藻细胞于第8天溶解,第10天对照组与加菌组藻细胞密度分别为4.38× 105 cells/ml、1.78×105 cells/ml,加菌组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藻实验中,菌株A3对各种微藻的溶藻效果与单种藻实验结果类似,菌株A3对锥状斯氏藻生长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对蛋白核小球藻与四尾栅藻无溶藻作用,对条纹小环藻生长具有较弱的溶藻作用.研究表明,菌株A3具有溶藻选择性,对锥状斯氏藻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而对其他3种藻无溶藻作用或溶藻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大竹蛏亲体暂养技术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亲蛏(体长9~12 cm,体重45.76±6.78 g)从采捕运输到人工暂养培育的一系列试验工作,结果表明:亲蛏的挑选以体长9~13 cm、活泼健康、肥满度好的3龄个体为最佳。经7天试验,采用细沙作为底质进行亲蛏暂养的效果良好,成活率达98.5%,个体排卵量约300万粒;不铺任何底质暂养的亲蛏,成活率仅16.4%.不能正常排放精卵。  相似文献   

16.
用玉米油、亚麻油、鯷鱼油和猪油为饵料单一脂肪源,配制亲虾饵料,对中国对虾亲虾产卵前进行60天投喂试验,以测定和评估四种脂源对亲虾产卵量、孵化率和卵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亲虾饲喂以猪油为脂源的饵料产卵量少,卯孵化率低。饲喂以玉米油或亚麻油为脂源的饵料效果较好,饲喂以鯷鱼油为脂源的饵料效果最佳。脂肪酸分析结果,饲喂以鱼油为脂源的亲虾卵,其ω—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占总脂肪酸的27.6%,而饲喂以亚麻油、玉米油或猪油为脂源的亲虾卵,其ω—3HUFA的含量分别占总脂肪酸的19.5%,14.0%和12.8%。卵孵化率可能与卵中长链ω—3 HUFA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虹鳟排卵前后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浓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维信 《水产学报》1987,11(3):205-213
对虹鳟(Salmo gairdneri)排卵前后血清17β-雌二醇(17β-E_2),睾酮(T)和17α-羟-20β-双氢孕酮(17α20βP)的含量进行了测定。17β-E_2从排卵前15天的18.1ng/ml急骤下降到排卵前3—6天的2ng/ml,并继续下降,至排卵时仅为0.9ng/ml。睾酮在虹鳟雌鱼血清中的含量很高,血清浓度从排卵前9天的峰值水平143.3ng/ml缓慢下降,排卵时为24.3ng/ml。17α20βP的血清浓度变化明显,排卵前15天,该激素浓度接近于基线水平或甚至低得不能被检测,排卵前9天开始迅速上升,到排卵前3天达到峰值350.6ng/ml,排卵时为302.2ng/ml。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17α20βP在鲑鳟鱼类卵母细胞最后成熟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是一种诱发卵母细胞成熟的类固醇激素。临排卵前,血清17β-E_2浓度的下降,可能调节了17α20βP大量分泌的时间;17α20βP的大量分泌是卵母细胞达到最后成熟和排卵不可缺少的一环。注射合成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s-GnRH)及其类似物(s-GnRH-A),诱发虹鳟血清类固醇激素17β-E_2,睾酮和17α20βP的变化趋势与自然排卵时的变化相类似。经注射药物诱发排卵的鱼,较对照组提早一周排卵,而且排卵较同步和集中。  相似文献   

18.
舟山渔场银鲳人工授精及孵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5-2008年,在舟山海域银鲳(Pampus argenteus)繁殖季节(4-5月),随流刺网或张网捕鱼船出海,捕捞性腺成熟的银鲳,进行人工授精和孵化.人工授精试验采用干法、湿法和半干法,比较受精率和孵化率.通过4年连续测量银鲳成熟卵的卵径、油球径等形态指标,对卵子成熟度进行判别,在水温16.0~18.5 ℃、盐度28.0±0.5的条件下进行孵化.结果表明,以干法受精后间隔3~5 min水洗和半干法受精的方法受精率最高,受精率达18.50%~33.50%,最高达40%;孵化率达到43.83%~51.00%,最高达66%.银鲳成熟卵子的卵径为(1.368±0.082)mm,油球径为(0.550±0.031)mm,油球1个.对影响海捕银鲳亲体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环境条件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成年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外周血细胞涂片及中肾、肝脏和脾脏组织的印片进行瑞氏(Wright’s)、过碘酸雪夫氏(PAS)和苏丹黑B(SBB)染色,观察各类血细胞形态、大小、分布及细胞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似鲇高原鳅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各类血细胞的发生(除血栓细胞)均可分为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外周血中红细胞比例最多,为97.56%,白细胞中血栓细胞数量最多占52.86%,居白细胞的首位;三种粒细胞中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占30.25%。粒细胞的主要发生场所在中肾占45.18%,红细胞的主要发生场所在脾脏,占71.62%,肝脏中未见原始血细胞。在中肾中同时可见嗜酸性、嗜碱性和嗜中性三种粒细胞的发生。各阶段的白细胞PAS染色均显示阳性,但只有各阶段的粒细胞SBB染色显示阳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兼性胞内寄生菌,迟缓爱德华氏菌能够在鱼类巨噬细胞内存活繁殖。巨噬细胞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的相互作用是迟缓爱德华氏菌致病的重要环节。探讨不同毒力迟缓爱德华氏菌对巨噬细胞相关生物效应分子产生的影响,将为明晰该菌的致病机理和胞内寄生机制奠定基础。用31%/45%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菱鲆头肾巨噬细胞,在L-15细胞培养基上20℃培养24h,Giemsa染色显示培养的细胞符合巨噬细胞典型的形态特点;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以感染复数50∶1进行迟缓爱德华氏菌的侵染试验。采用比色法,荧光探针DCFH-DA和Griess法动态分析不同毒力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对巨噬细胞Caspase-3活性、活性氧和一氧化氮分泌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的巨噬细胞能够检测到较高的Caspase-3活性,明显的活性氧和一氧化氮的分泌(P0.05),但强毒株能够显著抑制巨噬细胞Caspase-3的活性(P0.05);同时,与弱毒株相比,强毒株也表现出对巨噬细胞分泌活性氧和一氧化氮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研究结果提示,迟缓爱德华氏菌可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凋亡,减少活化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和一氧化氮等杀菌效应分子来达到其胞内寄生和繁殖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