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了运输胁迫对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胁迫处理后,鱼体肝脏中抗氧化防御指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快速升高并显著高于处理前水平(P0.05),之后逐渐下降到与处理前无显著性差异。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力在处理后也有所升高,但一直与处理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中维生素C(VC)含量在处理后1 h显著性升高,以应对氧化压力;而自由基含量先升在胁迫0.5 h后快速降低并恢复到处理前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在处理后0.5 h达到最高值,然后快速恢复并与处理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运输胁迫能通过氧化应激反应对日本黄姑鱼造成影响,在胁迫应激反应中SOD和CAT可以作为有效的生物指示剂用于胁迫状态的检测;同时,日本黄姑鱼具有较强的抗氧化防御体系,能较快地清除体内自由基并调整鱼体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急性盐度胁迫下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肝脏抗氧化酶和鳃丝Na+/K+-ATP酶的活性变化情况,将养殖于淡水中体重为(7.51±1.23)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直接转移至盐度4‰、8‰、12‰和16‰的水体中,于转移后6、12、24、48、96 h分别检测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以及鳃丝Na+/K+-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盐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肝脏中SOD和CAT活性开始显著增强,到达一定强度后又逐渐下降。而GPX活力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尤其在低盐度条件下,与SOD和CAT活力变化趋势相反;GST活力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鳃丝Na+/K+-ATP酶的活力呈现出先升高然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在处理96 h后,各盐度胁迫组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各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适当升高水体盐度可以激活和增强克氏原螯虾肝脏中的抗氧化酶以及鳃丝ATP酶活力,但不同酶被激活具有一定的组织器官特异性和时序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急性离水操作胁迫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组织结构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组织切片和酶活性测定来观察及检测鳃和肌肉显微结构的变化、抗氧化酶活性以及Na+-K+-ATP酶活性,以探究四指马鲅应激反应规律。结果显示,急性离水操作胁迫2 h后,鳃小片、扁平上皮细胞以及线粒体丰富细胞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肌肉从肌纤维变性、肌纤维束之间的间隙增宽、空泡化至肌肉组织整体失去固有形态,并且呈逐渐分解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胁迫后的2 h显著下降(P<0.05),但12 h时则升至最高值。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在处理后2 h无显著变化(P>0.05),之后升高,直到12 h达到峰值。丙二醛(MDA)含量在胁迫后的2 h无显著差异(P>0.05),直到6 h达到峰值。SOD和CAT活性在处理24 h后显著低于处理前,其他酶变化不显著。Na+-K+-ATP酶活性在处理后2 h显著升高(P<0.05),12 h达到峰值,24 h恢复到处理前水平。本研究表明,操作胁迫会对鳃和肌肉的组织结构造成损伤,而且随时间持续,损伤呈现加重趋势;肌肉抗氧化酶系统在受到氧化压力2 h后才启动,处理后12 h肌肉受到的氧化压力最大,抗氧化酶活性最强;在受到外界刺激时,SOD和GSH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MDA可以作为四指马鲅氧化损伤的快速响应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维生素E(VE)在鱼类繁殖、生长代谢、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机能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究饲料VE添加量对云纹石斑鱼低盐度胁迫下抗氧化和渗透压调节功能的作用,本实验设计0、20、40、80和160 mg/kg等5个VE水平饵料添加量,依次为A、B、C、D、E组,饲喂云纹石斑鱼幼鱼56 d。然后进行6 h低盐度(12)胁迫实验,测试皮质醇(COR)、葡萄糖(GLU)、乳酸(LD)等血清生化指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等抗氧化指标,以及鳃Na+/K+-ATP酶(NKA)、Ca2+-ATP酶活力等。结果显示,血清COR含量最高为盐度胁迫后A(32.74±1.53) ng/mL,最低为胁迫前E(19.06±3.88) ng/mL;GLU含量最高为盐度胁迫后A(16.46±0.99) mmol/L,最低为养殖前O(7.90±0.34) mmol/L;LD含量最高为低盐度胁迫前C(1.94±0.15) mmol/L,最低为胁迫后E组(1.30±0.06) mmol/L。说明VE的添加可以增强云纹石斑鱼抗应激的能力,且在47.524~134.566 mg/kg(B~D)的添加范围,效果较好。血清SOD、CAT、GSH-Px活力、T-AOC和MDA含量与投喂饲料中VE水平密切相关,SOD最高为胁迫前C(105.29±9.07) U/mL,最低为胁迫后A(11.23±2.30) U/mL;CAT最高为养殖前O(4.09±0.17) U/mL,最低为胁迫后A(0.35±0.10) U/mL;GSH-Px最高为胁迫前E(972.58±55.35) U,最低为胁迫后A(47.90±10.64) U;MDA最低为胁迫前D(33.48±2.34) nmol/mL,最高为胁迫后A(101.79±7.79) nmol/mL。饲料中添加91.378~178.924 mg/kg(C~E)水平VE对其抗氧化能力有增强作用。VE可增强NKA活力,当VE添加量为91.378 mg/kg(C)时,低盐度胁迫对NKA影响较小。而添加91.378~178.924 mg/kg(C~E)水平VE可增强云纹石斑鱼Ca2+-ATP酶活力。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91.378~134.566 mg/kg范围的维生素E,可以增强云纹石斑鱼的机体活力、抗应激及环境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克氏双锯鱼(Amphiprion clarkii)幼鱼由盐度35突变至30、25、20和15后血清皮质醇浓度及鳃丝和肝脏中Na+-K+-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变化对克氏双锯鱼的存活无影响,而对其血清皮质醇浓度及Na+-K+-ATP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各低盐胁迫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均在处理的24 h内呈先降后升趋势,处理后第48、第96小时,各处理组血清皮质醇浓度急剧降低至对照组水平甚至略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鳃丝和肝脏中Na+-K+-ATP酶活性变化规律一致,即低盐胁迫24 h内呈上升趋势,第48及第96小时变化趋势与血清皮质醇浓度变化相似。整体上,以上各生理指标变化幅度均与盐度的降低幅度呈正相关。实验结果证明,盐度突变对克氏双锯鱼幼鱼的血清皮质醇浓度及Na+-K+-ATP酶活性存在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表明该鱼具有较强的盐度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将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分别放置在22℃、27℃(对照组)和32℃的不同水温梯度下胁迫48h,研究不同温度、不同时间(0、12、24、48 h)下银鲳幼鱼肝脏和血清中的抗氧化酶指标和免疫指标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22℃试验组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仅在22℃试验组出现显著波动(P0.05),其余组变化不显著(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22℃试验组在24 h和48 h差异显著(P0.05),32℃试验组0 h和48 h差异显著(P0.05);丙二醛(MDA)22℃试验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含量显著下降,24 h下降到最低值,随后维持最低值,32℃试验组MDA含量则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对照组也出现了显著性变化(P0.05)。血清中,SOD 22℃试验组的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2℃试验组则随着时间的延长含量直线上升,对照组也出现了波动;CAT和T-AOC 22℃试验组均变化不显著(P0.05),CAT 32℃试验组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T-AOC 32℃试验组显著下降,对照组CAT和T-AOC都出现波动;GSH-PX和MDA32℃试验组出现下降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GSH-PX 22℃试验组含量随时间延长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MDA 22℃试验组和对照组都出现波动现象。免疫指标中,溶菌酶(LZM)活力的变化不显著(P0.05);免疫球蛋白M(Ig M)各试验组活力均呈现显著性变化(P0.05)。不同温度组之间在同一时间也会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在肝脏中,T-AOC 32℃试验组在48 h与其余两组差异显著(P0.05);MDA除起始时间0 h外,其余时间段不同温度组间均出现显著性差异。而SOD、CAT、GSH-PX则不同温度组在同一时间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中,除了免疫指标中的LZM不同温度组在同一时间内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在同一时间段不同温度组之间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急性温度胁迫对银鲳幼鱼的肝脏造成了一定的损伤,并对其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苗种生产和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急性温度变化对银鲳幼鱼产生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盐度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dabryanus)Na+-K+-ATP酶(NKA)、抗氧化酶活性及组织结构的影响,试验设置4、8、12共3个盐度组和一个淡水组(对照),以全长(17.60±0.69)cm,体质量(35.51±5.30)g的大鳞副泥鳅进行14 d胁迫试验。结果表明:盐度升高使鳃Na+-K+-ATP酶活力上升,第7 d 时3个试验组Na+-K+-ATP酶活性均达到峰值且盐度8和12组显著高于淡水组(P<0.05)。肝脏SOD和CAT活性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分别于胁迫12 h和2 d时达到最大值;3个盐度组的GSH-PX酶活性在6 h和12 h均有所升高,且盐度12组显著高于淡水组(P<0.05)。盐度4、8和12组肝脏MDA含量分别在第1 d和7 d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淡水组(P<0.05)。组织切片结果显示,盐度12组的鳃小片变窄,鳃小片间距变大,泌氯细胞数量增多;肝细胞空泡化严重,血窦扩张范围增大,并出现细胞轮廓模糊、细胞核偏移、细胞核溶解。上述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对大鳞副泥鳅的Na+-K+-ATP酶、抗氧化酶活性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并对其鳃和肝组织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8.
设30、24、18、12、6和淡水6个盐度梯度,对平均体重5.19±0.48 g的多鳞四指马(鱼友)(Eleutheronema rhadinum)幼鱼进行7 d、28 d和56 d的饲养,测定了不同盐度对多鳞四指马(鱼友)幼鱼鳃丝Na+/K+-ATP酶及肝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盐度30、24组饲养7 d、28 d和56 d,同一盐度组鳃丝Na+/K+-ATP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养7d后,随盐度的降低鳃丝Na+/K+-ATP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盐度18、12和6组中Na+/K+-ATP酶活性28 d后趋于稳定,与56 d差异不显著(P>0.05);淡水组中,鳃丝Na+/K+-ATP酶活性28 d后趋于稳定,但显著高于其它盐度组(P<0.05)。肝脏抗氧化酶结果显示:盐度30和24组各时间段CAT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18、12、6组,随着盐度降低,7 d时SOD和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28 d后下降并趋于稳定;28 d与56 d无显著性差异(P>0.05)。淡水组中SOD和CAT活性随时间的延长均表现出持续升高的趋势(P<0.05)。盐度30和24组,同一盐度不同时间M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淡水组外,同一时间下MDA含量均随盐度降低而降低,且各盐度组7 d时MDA含量最高,28 d后下降并趋于稳定。多鳞四指马(鱼友)幼鱼对低盐的耐受力较强,盐度0~30均能养殖。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急性离水操作胁迫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组织结构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组织切片和酶活性测定来观察及检测鳃和肌肉显微结构的变化、抗氧化酶活性以及Na~+-K~+-ATP酶活性,以探究四指马鲅应激反应规律。结果显示,急性离水操作胁迫2 h后,鳃小片、扁平上皮细胞以及线粒体丰富细胞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肌肉从肌纤维变性、肌纤维束之间的间隙增宽、空泡化至肌肉组织整体失去固有形态,并且呈逐渐分解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胁迫后的2 h显著下降(P0.05),但12 h时则升至最高值。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在处理后2 h无显著变化(P0.05),之后升高,直到12 h达到峰值。丙二醛(MDA)含量在胁迫后的2 h无显著差异(P0.05),直到6 h达到峰值。SOD和CAT活性在处理24 h后显著低于处理前,其他酶变化不显著。Na~+-K~+-ATP酶活性在处理后2 h显著升高(P0.05),12 h达到峰值,24 h恢复到处理前水平。本研究表明,操作胁迫会对鳃和肌肉的组织结构造成损伤,而且随时间持续,损伤呈现加重趋势;肌肉抗氧化酶系统在受到氧化压力2 h后才启动,处理后12 h肌肉受到的氧化压力最大,抗氧化酶活性最强;在受到外界刺激时,SOD和GSH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MDA可以作为四指马鲅氧化损伤的快速响应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高溶氧量对鲟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和肝脏的损伤情况,以西伯利亚鲟幼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5个溶氧量水平(6、8、10、12、14 mg/L)的胁迫试验,分别在胁迫后第10、20、30、40天测定鱼体内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酶活力以及血清中与免疫相关的酶的活力。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12、14 mg/L溶氧组的西伯利亚鲟,其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较其它组有显著升高(P0.05);14 mg/L溶氧组的血清SOD、CAT活力在第40天时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12、14 mg/L溶氧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12、14 mg/L溶氧组的白蛋白浓度在第20天时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之后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12、14 mg/L的高溶氧水平可刺激肝脏提高抗氧化应激酶活力,并且在短期内对肝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经过30 d后,鱼体逐渐恢复,14 mg/L的溶氧量水平并未超出西伯利亚鲟幼鱼的耐受范围。  相似文献   

11.
水环境Cu2+对鲫鱼组织Na+-K+-ATPase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水环境铜对鲫鱼组织Na -K -ATPase酶活力的影响,探求Na -K -ATPase酶作为铜暴露生物标记物的可能性。以30尾鲫鱼作为受试生物,随机分成5组,每组6尾。研究其剂量效应,铜离子浓度分别为0、0.004、0.02、0.1、0.5 mg/L。结果表明,随着Cu2 浓度的增加,各组织(肝、肾、鳃)的Na -K -ATPase酶活力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随着Cu2 浓度的进一步上升,实验组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u2 对鳃组织Na -K -ATPase酶活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肝,对肾的影响较小。Cu2 的胁迫可引起鲫鱼组织酶活力发生变化,Na -K -ATPase酶有望成为一个较好的水环境污染早期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以幼体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研究对象.Cu2+浓度梯度设置为0.10 mg/L、0.20 mg/L、0.50 mg/L和1.00 mg/L;Zn2+浓度梯度为1.00 mg/L、2.00 mg/L、5.00 mg/L和10.00 mg/L.实验周期为20 d.结果表明,在6 d内Cu2+(除1 mg/L处理组外)、Zn2+各处理组褐牙鲆鳃丝Na+-K+-ATPase活力随取样时间变化显著(P<0.05),且呈峰值变化,在24 h时达到最大值,然后缓慢下降;6~15 d,各处理组酶活力趋于稳定;而1 mg/L Cu2+处理组在12 h时酶活力达到最大值,3~15 d酶活力趋于稳定.2种重金属离子各处理组对鳃丝Na+-K+-ATPase活力的影响在同一取样时间差异显著(P<0.05),其影响程度与重金属离子浓度呈负相关,且1 mg/L Cu2+和10 mg/L Zn2+处理组在6~15 d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2种重金属离子在1~15 d内对褐牙鲆鳃丝Na+-K+-ATPase活力的诱导率表现为Zn2+(1 mg/L)>Cu2+(1 mg/L).  相似文献   

13.
凤眼莲对Cd2+、Zn2+富集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眼莲被分别放置在镉质量浓度1.0、3.0、5.0、7.0mg/L和锌质量浓度2.5、5.0、10、20mg/L的溶液中,并在第0、4、8、12天后采样分析。试验开始后前4 d金属离子的转移速度非常快,镉和锌随时间的推移在茎叶和根中的富集量增加。凤眼莲吸收的镉、锌离子主要富集在根部(Cd2 2 441.27 mg/kg,Zn2 6 412.17mg/kg),对镉、锌最大富集系数分别是553.3、759.2。凤眼莲对锌的富集能力稍高于对镉。  相似文献   

14.
影响水产动物Na^+-K^+-ATP酶活力的水环境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a+-K+-ATP酶广泛存在于生物的细胞中,是镶嵌在细胞膜类脂双分子层中具有腺苷酸三磷酸酶活性的一种特异蛋白质.它不仅参与离子平衡、能量代谢、物质运送和氧化磷酸化的重要生理生化过程,而且与膜上磷脂的结合状态还会影响膜的流动性,从而影响到膜的其他功能[1].  相似文献   

15.
Cu2+、Hg2+、Cd2+、Pb2+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探讨了Cu2 、Hg2 、Cd2 、Pb2 4种重金属离子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急性毒性作用。试验表明:Hg2 、Cd2 、Cu2 和 Pb2 对淡水石斑鱼仔鱼的96hLC50分别为0.069 mg/L、0.48 mg/L、0.928 mg/L和3.421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0069 mg/L、 0.00481 mg/L、0.00978 mg/L和0.0321 mg/L。急性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Hg2 >Cd2 >Cu2 >pb2 。  相似文献   

16.
Mn2+ 对四尾栅藻生长及Ca2+、Mg2+ 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室模拟培养的方法,采用6 个不同Mn2+浓度(0、10、100、1 000、10 000、30 000 nmol/L)的培养处理,对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生物量、叶绿素a 含量、培养基中Ca2+、Mg2+离子的含量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Mn2+浓度对各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达极显著(P<0.01);低Mn2+浓度(0~1 000 nmol/L)促进四尾栅藻细胞生长和叶绿素a的合成,而高浓度Mn2+(30 000 nmol/L以上)抑制四尾栅藻细胞生长,导致生物量下降;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P<0.05);四尾栅藻细胞吸收的Ca2+、Mg2+与其生物量成正比.在所设置的浓度范围内,Mn2+并未表现出与Ca2+、Mg2+之间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淡化养殖水体中Ca~(2+)与Mg~(2+)含量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南美白对虾学名为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1931),为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品种之一,其自然分布区主要在东太平洋从墨西哥至秘鲁北部沿岸的暖水区域.  相似文献   

18.
4种海藻膳食纤维对Cd2+、Pb2+、Hg2+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模拟胃和小肠环境进行体外实验,同时对大白鼠进行体内实验,研究了4种海藻膳食纤维对Cd2 、Pb2 、Hg2 的体内、体外清除效果,并与麦麸(Wheat bran)膳食纤维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体外模拟实验中,4种海藻和麦麸膳食纤维对Cd2 、Pb2 、Hg2 的吸附效果与pH、纤维种类有关。在小肠环境下较胃环境吸附强烈,海带(Lamiraria japonica)吸附最强,其次为麒麟菜(Eucheuma)、麦麸和江蓠(Gracilaria),马尾藻(Sargassum)最差。各种膳食纤维对Pb2 吸附最强,对Hg2 最弱。(2)在动物体内实验中,各膳食纤维对大鼠体内重金属排出量(率)均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各膳食纤维对重金属的排出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麒麟菜、海带、麦麸、江蓠、马尾藻。结论认为,海藻膳食纤维具有清除重金属的效果,因此在降低重金属对人体蓄积毒性方面具有应用价值。[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32-138]  相似文献   

19.
铜、锌、镉 3种重金属离子对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鳃丝Na -K -ATPase活力具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3种重金属离子各处理组中华绒螯蟹鳃丝Na -K -ATPase活力随取样时间的变化显著 (P <0 .0 5 ) ,其影响程度与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呈正相关 ,且一直呈现被抑制状态 ,而对照组的变化不显著 (P >0 .0 5 ) ,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同时在重金属离子作用下 ,鳃丝Na -K -ATPase活力在 2 4h时下降幅度较大 ,2 4h后Na -K -ATPase活力下降缓慢 ,而且在同一取样时间各处理组鳃丝Na -K -ATPase活力差异显著 (P <0 .0 5 )。 3种重金属离子对鳃丝Na -K -ATPase活性的毒性大小依次为 :Cd2 >Cu2 >Zn2 。  相似文献   

20.
Cu^2+Zn^2+和Cd^2+对5种单细胞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承Cu^2+Zn^2+和Cd^2+的毒性作用下,三角褐指藻、湛江叉鞭藻、路氏巴夫藻、青岛大扁藻和小球藻等单细胞藻类的生长速度,密度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叉鞭、扁藻及巴夫藻易中毒且恢复慢,当金属离子浓度较低时生长仍然缓慢。而小球藻和三角褐指藻耐毒能力较强,在200×10^-6,甚至600×10^-6离子浓度下仍可生长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