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以8只安卡红公鸡和120只朝鲜母鹌鹑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鸡()与鹌鹑()的属间杂交,探讨提高鸡与鹌鹑属间杂交受精率的输精方法,分析鸡与鹌鹑属间杂交中亲本母鹌鹑个体间的受精率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其差异是否存在遗传性。结果显示,鸡与鹌鹑属间杂交的受精率以每天输精两次(9:00和21:00)、每次每只输精量0.020 mL和输精深度1 cm为最高(49.38%);鸡与鹌鹑属间杂交的杂交母本鹌鹑个体的受精率(0~97.45%)存在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并不具有遗传性。  相似文献   

2.
《新农业》2015,(17)
<正>鹌鹑属鸟纲,鸡形目、雉科、鹑属,是一种家禽;头小,尾短,像小鸡。鹌鹑成熟早,繁殖率高,生长发育快,耗料少投资低,抗病力强,易饲养,见效快,出壳后35~49日龄的母鹑就开始产蛋,一般年产蛋可达270~300枚,每产1枚蛋,平均消耗饲料35~40克。鹌鹑体型小,通常每平方米成鹑50~60只。鹌鹑的经济价值很高,鹑蛋含有多种维生素,对高血压、贫血、结核、心脏病、神经衰弱者、产妇和老年人都有良好的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蛋白质及能量水平的饲料对蛋用鹌鹑产蛋性能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500只"神丹1号"产蛋鹌鹑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低蛋白低能量日粮(CP 18.56%,ME 10.53 MJ/kg)和高蛋白高能量日粮(CP 19.50%,ME 11.01 MJ/kg)11周,研究不同营养水平日粮对蛋用鹌鹑产蛋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饲喂高蛋白高能量日粮组的鹌鹑产蛋性能高于饲喂低蛋白低能量日粮组,高营养水平组平均产蛋率为81.47%,显著高于低营养水平组(76.29%)(P<0.05);高营养组平均蛋重为10.43 g,高于低营养组(10.30 g),但差异不显著(P>0.05)。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高营养组血清尿素含量高于低营养组,其他指标均低于低营养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饲喂高蛋白高能量日粮的"神丹1号"产蛋鹌鹑产蛋期产蛋率显著高于饲喂低蛋白低能量日粮的产蛋鹌鹑,而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该研究可为配制产蛋期鹌鹑日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蛋用鹌鹑不同配套系生产性能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神丹蛋用鹌鹑(Coturnix coturnix Linnaeus)配套系的生产性能为研究目标,通过与南京农业大学、台湾省、湖北省等地3个蛋用鹌鹑配套系的对比,进行了生产性能的试验。结果显示,神丹鹌鹑经过4个世代的育种后,其蛋重、体重等性状的均匀度较好,14周龄的产蛋率能够达到80%以上,并能够很好地维持,其产蛋率在16、18、20周龄时都高于80%,与其他3个配套系差异显著(P0.05)。神丹鹌鹑20周龄的个体产蛋数达到了73枚,与其他3个配套系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P0.01);并且料蛋比为2.70∶1,优于其他3个配套系,但是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4个蛋用鹌鹑配套系的健雏率都在93%以上,但是在受精率和受精蛋的孵化率上,神丹鹌鹑较南京农业大学蛋用鹌鹑配套系低,说明神丹鹌鹑在这2个性状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鸡与鹌鹑属间杂交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鹌鹑上的12个微卫星位点,对随机选取属间杂交种24个个体进行多态性检测,共检测到54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5个.该群体平均杂舍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685 6和0.665 9,群体遗传特性的体型、外貌、行为习性、生长速度均有明显差异.结果表明,鸡与鹌鹑属间杂交种属多态性较丰富的群体,选择微卫星标记分析属间杂交种,能较好反映出其遗传多样性,且具有较高可信性.  相似文献   

6.
将老龄卢氏鸡(73~77周龄)所产的绿壳种蛋和粉壳种蛋分别分为3类(正常蛋、沙皮蛋、皱纹蛋),入孵3批。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粉壳蛋中还是绿壳蛋中,沙皮蛋的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及入孵蛋健雏孵出率与对照组(正常蛋)相比,差异均极显著(P<0.01),3个孵化指标平均分别比对照组低11.9%、15.3%、23.1%;皱纹蛋的受精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受精蛋孵化率、入孵蛋健雏孵化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个孵化指标平均分别比对照组低9.7%、9.8%;而绿壳蛋中与粉壳蛋中对应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蛋用鹌鹑栗羽系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栗羽鹌鹑的生产性能。[方法]以引进的栗羽鹌鹑为基础,组建选育基础群和家系繁殖-世代观测群,对公鹌鹑进行家系选择,对母鹌鹑进行综合选择。测定不同世代鹌鹑的生活力、生长发育、产蛋性能、蛋品质量、料蛋比等指标。[结果]与0世代基础群相比,6世代核心群开产日龄由47.10 d提前到45.87 d;开产体重由135.50 g/只下降到128.79 g/只;20周产蛋数由68.60枚/只提高到86.63枚/只;平均蛋重二者基本一致,为10.90 g/枚。按6世代核心群产蛋情况计算,栗羽鹌鹑在46日龄开产至140日龄的94 d内可产蛋86.63枚/只,平均产蛋率在92%以上。[结论]采用家系选育提高了栗羽鹌鹑的产蛋量。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用蛋用鸡的输精频率和输精量对受精率的影响进行了三期的观察。结果表明:1.在每次输精量为9千万左右的前进精子时,输精频率3天组的受胎率略高于5天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2.100只母鸡一次输精后,前9天内的受精率保持平稳,在90%以上,10天后急速下降。前3天和前5天的平均受精率分别为93.72%和94.25%,无显著差异(P>0.05)。3.增加输精量可以提高受精率。4.产蛋率与受精率二者有一致的趋向,即产蛋率高的鸡群,其受精率也高。  相似文献   

9.
微山湖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鹌鹑杂交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微山湖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鹌鹑按1公(中、小型家鹌鹑和野鹌鹑)∶3母(中型家鹌鹑)∶3母(小型家鹌鹑)∶2母(野鹌鹑)分为3组,观察每个杂交组合鹌鹑的行为。结果表明:①在试验初期,鹌鹑间有排斥行为,一段时间后排斥行为消失;②在笼养条件下野生鹌鹑无繁殖季节出现;③每日交配活动呈曲线变化,但时段间无显著差异;④鹌鹑的爬跨、交配行为具有选择性;⑤鹌鹑产蛋集中在每天15:30以后,野鹌鹑(公)与家鹌鹑(公)蛋的孵化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筑塘养殖模式(对照组)、无水面舍内旱地圈养(试验组)2种饲养方式,测定种鸭产蛋期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对照组(360日龄入舍母鸭平均产蛋数为142.3枚、平均总蛋重为9.00kg)与试验组(360日龄入舍母鸭平均产蛋数为154.3枚、平均总蛋重为9.75kg)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对照组产蛋期死亡淘汰率为14.25%,高出试验组4.11%;试验组全期料蛋比为2.69:1,显著低于对照组3.73:1;两组蛋品质量差异不显著,种蛋的受精率试验组比对照组高2%。说明旱地平养的饲养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种鸭的产蛋性能,而且显著降低饲料消耗,可替代传统的水面饲养方式。  相似文献   

11.
研究烹饪对常见的几种禽蛋蛋黄中类胡萝卜素的影响。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烹饪前后鸡蛋、鸭蛋和鹌鹑蛋蛋黄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利用HPLC法分离并测定烹饪前后鸡蛋、鸭蛋和鹌鹑蛋蛋黄中的各类胡萝卜素组分的含量。测定出了鸡蛋、鸭蛋和鹌鹑蛋的鲜蛋和熟蛋中总类胡萝卜素及其各组分的含量。(1)鸭蛋和鹌鹑蛋蛋黄中含叶黄素、玉米黄素、角黄素、隐黄素和β-胡萝卜素,鸡蛋蛋黄中除上述组分外还含有辣椒红素;(2)烹饪前后蛋黄中类胡萝卜素组分的种类和各组分含量的排序无变化;(3)在煮熟的过程中,蛋黄中各类胡萝卜素组分的平均损失率分别为鸡蛋9.3%~19.0%,鸭蛋8.8%~23.0%,鹌鹑蛋18.4%~34.7%。  相似文献   

12.
蛋用鹌鹑黄羽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神丹公司蛋用鹌鹑黄羽系采用全同胞家系方法选育了4个世代,结果显示,开产日龄为45 d,比零世代提前4~5 d;开产体重降低20%,每只为110 g;平均蛋重每枚达到11.1 g,20周龄产蛋数达到85.6枚,比零世代每只提高15.6枚;开产至20周龄的平均产蛋率达到90%.  相似文献   

13.
短须裂腹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为提高短须裂腹鱼人工繁育能力,以刚涌出的清澈无致病菌和虫的地下泉水为水源,采用水流培育亲鱼、流水孵化受精卵、活体饵料培育鱼苗等关键技术,进行短须裂腹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2年共采捕野生短须裂腹鱼亲鱼403尾,在水流速度0.1~0.3 m/s、水温12~16℃、pH值6.5~7.0、溶氧6 mg/L以上的流水池中培育,平均驯养成活率49.4%,获成熟亲鱼234尾次;共催产亲鱼224尾次,产卵雌鱼133尾次,总产卵量127.3万粒,平均每尾雌鱼产卵0.957万粒;获受精卵93.8万粒,平均受精率为73.7%;受精卵在水温12.5~14.0℃的流水孵化槽中孵化199 h开始出膜,共孵出幼体85.5万粒,平均孵化率91.2%;共获2 cm仔鱼55.1万尾,平均出苗率58.7%;共获3.5 cm鱼苗45.2万尾,鱼苗培育成活率为82.0%。  相似文献   

14.
改善日粮维生素对种鸡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鸡场饲养的海兰W-36父母代种鸡15000套在40周龄后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较低,经分析认为属维生素营养不良造成,遂改变日粮的维生素。通过改变饲料的维生素,显著的改进种蛋的品质,使蛋壳强度得到显著提高(P<0.05),蛋壳厚度显著增加(P<0.05),蛋重显著降低(P<0.01);通过改变饲料的维生素,种蛋的受精率提高了5.56个百分点,受精蛋孵化率提高了5.61个百分点,入蛋孵化率提高了10.75个百分点。经t检验试验前后种蛋受精率差异极显著(P<0.01),入蛋孵化率差异极显著(P<0.01),受精蛋孵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改变日粮的维生素,提高了蛋品质,受精率、孵化率,从而显著的提高了种鸡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以成熟的500尾野生光唇鱼(雌雄比1:1)为亲鱼,以室外水泥池为产卵池及育苗池,通过设置产卵巢及采用微流水措施诱导亲鱼产卵,获得不同批次的受精卵共72 650粒,平均受精率达85.3%。受精卵在水温24±1℃条件下孵育,43 h孵化出仔鱼,共50 756尾,平均孵化率达69.9%。仔鱼经25 d培育,得全长1.5 cm左右的鱼苗45 275尾,成活率达89.2%。对光唇鱼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经历了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等发育阶段。试验表明:对亲鱼进行强化培育、设置产卵巢及微流水刺激诱导产卵措施是光唇鱼人工繁殖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6.
皖南三黄鸡若干种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皖南三黄鸡的外貌、体型、生长发育规律、产蛋性能和蛋的质量等若干种质特性进行了初步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皖南三黄鸡外观呈现三黄特征(黄羽、黄肤、黄胫)、体态结构匀称;皖南三黄鸡早期生长速度较慢,生长速度高峰在6周龄前后,12周龄后公母鸡相对生长速度均显著较低;公、母鸡增重速度差异显著,40周龄成年皖南三黄鸡公、母鸡平均体重分别为1 657.8 g和1 498.5 g。公鸡5-6月龄达到性成熟,母鸡180日龄左右开产,年产蛋130-160枚,高峰期平均产蛋率为73.5%,年平均产蛋率为48.4%;平均蛋重为53 g,蛋壳黄褐色、较厚,蛋黄色泽较深;种蛋平均受精率为94.8%,受精蛋的平均孵化率为87.5%。  相似文献   

17.
使用LHRH—A2+DOM+PG混合催产剂对从海南引进经池塘驯化养殖5冬龄的海南长臀鲍进行催产,并用日产80i光学显微镜观察胚胎发育过程。取得平均催产率88.9%,平均受精率82.3%,平均孵化率68.7%的效果。成熟的卵子为圆球形、淡黄色、粘性卵。在水温24.8~27.0℃条件下,其受精卵经细胞期、囊胚期、原肠期、体节出现期、器官出现期和出膜前期等多个发育时期孵化出膜,所需时间为82h 15min。拍摄了胚胎发育照片25幅。  相似文献   

18.
为测定鸡蛋、鸭蛋、鹌鹑蛋3种蛋中的葡萄糖含量,将试验分为鸡蛋组、鸭蛋组和鹌鹑蛋组,分别分离蛋清和蛋黄,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对3种蛋中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鸡蛋组蛋清葡萄糖含量为(3.77±0.14)mg/g、蛋黄葡萄糖含量为(1.95±0.09)mg/g、总蛋葡萄糖含量为(3.11±0.12)mg/g;鸭蛋组蛋清葡萄糖含量为(3.59±0.32)mg/g、蛋黄葡萄糖含量为(2.14±0.25)mg/g、总蛋葡萄糖含量为(2.88±0.27)mg/g;鹌鹑蛋组蛋清葡萄糖含量为(3.65±0.37)mg/g、蛋黄葡萄糖含量为(2.77±0.20)mg/g、总蛋葡萄糖含量为(3.19±0.16)mg/g;3种禽蛋的蛋清葡萄糖含量均高于蛋黄(P<0.05)。3种禽蛋的蛋清葡萄糖含量均要高于蛋黄。因此,在人们日常膳食中,多摄入蛋清不仅能给机体提供优质蛋白,还能提供优质糖源,这在人们日常营养膳食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是杨梅、樱桃等浆果果实最主要害虫。为明确温度对黑腹果蝇种群增长的影响,掌握黑腹果蝇饲养合适温度,在室内观察了黑腹果蝇在15,20,25,30和35℃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存活与繁殖能力,并计算各温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参数。结果表明:在35℃条件下,黑腹果蝇不能完成发育,其他温度条件下黑腹果蝇从卵孵化至蛹羽化成成虫,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明显加快,在15℃下,完成发育需要长达41 d,而在30℃下,黑腹果蝇完成发育仅需7 d;黑腹果蝇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缩短,在15℃下,雌、雄平均寿命分别高达70,80 d,在30℃下,平均寿命都仅为30 d;黑腹果蝇在20和30℃的平均繁殖力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138.85和137.97粒卵·雌-1,但在以上条件下的平均繁殖能力显著低于25℃条件下的平均繁殖力,25℃条件下黑腹果蝇平均产卵量高达375.4粒(P<0.01);黑腹果蝇的种群增长参数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在25℃时达最高值分别为55.10和1.021 d-1,而在15℃条件下值最小,分别为36.67和0.189 d-1。据此得出,25℃是最适宜黑腹果蝇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黑腹果蝇种群增长。黑腹果蝇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8℃,充分完成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为123.3日·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