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我国需要适应社会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微时代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艺术这两方面分析。为了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适应"微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对"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衡量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新维度,强调了高校学生的主体性,而"获得感"的提升需要高校教师变革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全面提升思政教学的"获得感","SPOC+课堂教学"这种新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研究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困境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素材与逻辑思维切入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中有较强的认同感,古代人文教育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类同性,古代文化教育思维逻辑具有深刻的逻辑合理性,能够给学生以深刻印象,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从传统文化素材上进行切入,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高校和教师要加强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学科之间的贯通。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既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高校方面应该正视新媒体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善于利用新媒体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合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本文围绕"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相关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高校教育体系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需求。在服务理念指引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依托微信公众平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题中应有之义。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融入内容薄弱、融入方式单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现实困境。针对这些困境,应从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媒介、提高师资队伍素养等方面入手,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赋予了新使命。在价值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理论维度,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方向,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水平。在实践维度,中国式现代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优化主干课程的现代化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拓宽高校育人格局。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充分的理论科学性和实践科学性,从而切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响应十九大报告的号召,各省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为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添砖加瓦。把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除此之外,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还能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帮助高校老师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断运用互联网技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适应网络化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高校可以创建网站、开发慕课、网络平台、手机APP等方式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本文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提出了几点思考,希望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全新视野和动力,也触及其本身架构和机制的革新问题。自媒体所特有的极强交互性,使得作为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实现"屌丝逆袭",一跃成为教育主体的"一极"。如何正确认识和定位"新主体",如何建构教育主体的新生态,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旨趣。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变得非常重要,如何才能更好地堆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出发,结合朋辈教育的特点,探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朋辈教育模式的应用,总结相关的开展经验。  相似文献   

1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促进其创新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诉求。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的失效状况,文章从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出发,揭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本质,围绕实践性分析了当前思政课存在的种种局限性,提出实践性思维方式的确立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非主流文化横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功能乏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化内化脱节,缺乏"问题意识"的引导和解决。思政课排除了高校辅导员的参与,思政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阵地作用,要打造课程育人共同体,按照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忽视文化功能产生的"排斥"效应,片面强调理论教育与学生实际需求的脱节,在市场经济消极影响下存在社会重智轻德的价值取向。针对此情怳在当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应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全方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理论素养、关照现实的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德育为先"理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传统业态”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部分,教育领域也需引入“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基于此,本文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为研究对象,从“互联网+”背景分析入手,阐述“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思想及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给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为推动高校综合改革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逐步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视角、系统论的角度突出"注重目标、整体设计、内外联动、多维立体、协同创新"的教改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创新设计""特色社团""混合模式"和"创新团队"四大优势,把创新人才培养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大课堂"立体联动教学模式,确保创新育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遵循从传统"单音节"到现代"交响乐"的"八音"课堂教学模式,从"八音"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特征、建构、困境及解决方案等角度系统论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并指出该教学模式是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新要求与现代教育新理念相结合的实践表征。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理论社团在教育目标、培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共融性和互补性。加强高校学生理论社团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动,有利于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而为了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必须以人为本,坚持社团活动主题与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相衔接,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和思政课教师的指导性相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原则。  相似文献   

19.
教学方法是高校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而且关系着课堂的教学质量。近年来,高校在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但是它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本文在阐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剖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探索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希望对后来的学者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高校贯彻落实的十九大精神,创新发展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语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以更广阔的视野和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分析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创新发展路径,提出要始终遵循党和国家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组织管理和明确责任监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继承借鉴已有典型经验并勇于改革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全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