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革命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精神资源,将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彰显思政课的实践性,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在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重视程度亟待提升,制度保障有待加强,教学形式仍需丰富等现实困境。针对此现状,提出了提高教学思想认识、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优化校园教学环境、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等对策,以期为革命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能够彰显中国制度优势、激发学生爱国担当、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中国抗疫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联系、整体性与局部性相结合、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掌握学生认知现状、鼓励学生主动挖掘抗疫素材,创新课堂活动形式、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拓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行动。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强化大学生思想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思政课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理论之维、主体之维、实践之维三个角度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亲和力的策略,通过加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对思政课教学的主导作用,对课程思政的支撑作用,满足学生主体需求以及创新教学方法,把握思政课教学发展规律,将学科专业特色融入思政课程,增加课程的生命力,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为满足学生知识需求,增强教学实效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实施以来,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实效性愈加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迫切任务。影响思政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很多,文章通过对N高校大三和大四学生的抽样调查,了解他们关于思政课及其教学实效性的主观评价数据,探讨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对教学实效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最后,从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增加培训和交流,加强自我学习和训练,建立思政课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和服务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增强大学生获得感。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地区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留下了丰富厚重的北京红色文化资源,其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将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传承北京红色文化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路径。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从融入意义、融入内容和融入方式三个方面探索北京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的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具有科学而坚实的哲学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尤其是将"四个全面"融入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之中、推动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当前大学生主体面临信息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思想领域日益突出的矛盾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契合社会实践的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基本要求,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创新,在教与学双向互动过程中深化对"四个全面"的把握,实现教与学"双赢",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教师的理论素养是当前提升高校思政课效果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7.
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实现途径,对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有着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能力需要做到: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关心热爱学生,用心把握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开展课堂改革,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评价机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的重要方式。当前,高校思政课普遍存有的负面评价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课时多;实效差。课内实践是与课外实践相比较而言的,所以课外实践存在短暂性和特殊性的特征,很难普及和实施。从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方面看,课内实践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但是目前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只专注于课外实践,课内实践的探讨几乎没有。系统而全面地进行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研究已经成为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9.
生成式教学无论从教学哲学或教学技术理解,均强调教学各要素的动态生成。生成式教学有助于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作为生成中的重要社会进程和高职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机遇,其融入高职思政课运用生成式教学较为适切。基于当下高职生关于乡村振兴的兴趣、认知、认同及参与四维度表现,以乡村振兴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选择五方面具体融入点。针对所选择的具体融入内容,在生成式教学过程对应地探索融入路径以助力师生互动,帮助高职生提升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加强党史学习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党的历史、感悟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全过程需要思政课教师让学生深切领悟学习党史的重要意义,把红色文化的实践性、感染性、实效性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拓宽思政育人渠道,通过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方法将党史学习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之中,以探寻提升高校思政育人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强化高校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增强认同整合和课程实效以及形塑大学生的“八观”具有重要意义。各种价值观的实现,面临认知偏差、互动共生关系等多重现实问题的威胁与挑战。在提升思政课政治引导功能的基础上,要实现与政治性相统一、相匹配乃至超前的学理支撑,需要建构多元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增强思政课的文化力量,强化“八观”形塑能力,提升思政课话语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认同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阐明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的基础上,从分析脱贫攻坚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入手,结合山东农业大学开展的实践探索,梳理"融入"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坚定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引导学生勇担时代重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时代开发形式多样的思政课网络课堂势在必行。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高效课堂、微信课堂系统、动画课堂和动漫课堂的网络课堂的教学合力会大大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将脱贫攻坚典型实例有效融入农林高校思政课,可强化农林大学生政治站位,细化农林高校德育素材,优化脱贫攻坚实例教学梳理。但在具体融入过程中,存在部分农林高校大学生对脱贫攻坚事业情感认知不足,脱贫攻坚典型实例与农林思政教学融合程度不深,以脱贫攻坚典型实例为主题开展的实践教学不够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农林高校特点探索教学融合模式,通过突出脱贫攻坚精神的情感认同,创新典型实例教学的呈现方式,建立实践调研教学的长效机制,达到让思政课堂更具针对性、亲和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当前,在“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在实践中仍存在教师思政素养与能力欠缺、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课程内部和课程之间缺乏协调、思政元素的认识和挖掘不够准确等阻滞因素。对此提出相关对策:提升教师思政素养与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健全责任分工协作机制,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4):263-264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研究生思政课)是对研究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公共必修课,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如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分析了当前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长治久安的主力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直接影响新疆大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融入校内外文化活动中,才能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亲和性、共鸣性、丰富性。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凸显。对此,进一步理顺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挖掘思政课中的廉洁教育资源,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廉洁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并结合目前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际,转变教学理念,采用专题和渗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将廉洁教育内涵和外延贯穿于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提升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是高校开展"四史"教育、进行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在思政课教学体系中融入"四史"教育,是必要且可行的,要将"四史"教育开设为一门必修课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教师在"四史"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以教学研究来促进"四史"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特点,提出了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有自身的规律可循的。因此,把握融入不同课程侧重点,遵循融入的共性原则和要求,要整合思政课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生态文明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内化于心,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和生态环保意识;外化于行,以实践教学为抓手,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