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明确氮素水平对玉米胚乳淀粉粒分布与糊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4个氮素水平,即纯氮0 (N_0)、135 (N_1)、270 (N_2)和405 (N_3) kg/hm~2,研究施氮水平对玉米成熟期籽粒胚乳淀粉粒粒度分布和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玉米籽粒淀粉粒粒径分布范围为0.40~19.5μm。不同处理玉米籽粒淀粉粒体积分数和表面积百分比分布都呈双峰曲线,以玉米淀粉粒直径为1.5μm和12μm为界线,将成熟的玉米淀粉粒划分为小型(1.5μm)、中型(1.5~12μm)和大型(12μm) 3组。淀粉粒数量分布呈单峰曲线,其中小型淀粉粒数量占总数98%以上,说明玉米胚乳淀粉粒主要由小型淀粉粒组成。施纯氮0~270 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玉米籽粒小、中型淀粉粒体积分数,降低大型淀粉粒体积分数;显著降低玉米淀粉峰值黏度和保持黏度。玉米淀粉粒黏度与中、小型淀粉粒体积分数呈负相关,与大型淀粉粒体积分数呈正相关,可见玉米大型淀粉粒的淀粉黏度较小型淀粉粒高。【结论】适宜氮素水平通过调控玉米淀粉粒度分布,即增加中小型淀粉粒比例、降低大型淀粉粒比例,进而改变淀粉糊化特性,即降低了淀粉峰值黏度、保持黏度与最终黏度等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目的是为明确钾素对玉米胚乳淀粉粒分布与糊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不同钾素水平,即K0、K1、K2、K3(分别施K2O 0、135、270、405 kg/hm2),分析不同钾肥水平下玉米胚乳淀粉粒粒度分布及糊化特性的变化。【结果】不同处理下玉米籽粒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分布均呈双峰曲线,数目分布呈单峰曲线。以玉米淀粉粒直径3和18μm为界线,可将玉米籽粒淀粉粒划分为小型淀粉粒(3μm)、中型淀粉粒(3~18μm)和大型淀粉粒( 18μm) 3组。小型淀粉粒组数目占总数大约98%以上,说明玉米胚乳淀粉粒主要由小型淀粉粒组成。随着钾素水平的增加,玉米胚乳 18μm淀粉粒体积与表面积百分比显著减小;而玉米胚乳 18μm淀粉粒数目百分比没有显著变化,可见钾素有利于玉米胚乳淀粉粒个体体积的增大。相关分析表明,淀粉峰值黏度、保持黏度与最终黏度与 18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可见钾肥通过降低玉米胚乳大型淀粉粒比例、降低大型淀粉粒比例,进而影响淀粉糊化特性,即降低了其淀粉峰值黏度、保持黏度与最终黏度等参数。  相似文献   

3.
以黄淮海区普通玉米国家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67500、82500株/hm22个种植密度水平和0、180、270 kg/hm23个施氮量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及施氮量对夏玉米淀粉粒分布及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施氮量单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玉米淀粉粒的体积分布存在显著影响,且施氮量是影响淀粉粒体积分布的主要因素.增加施氮量,<3.5μm与3.5~7.4μm淀粉粒体积比下降,>7.4μm淀粉粒体积比增加;随着氮肥用量增加,籽粒产量、粒重、总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以及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回复值增加;相反,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直/支比以及玉米淀粉的峰值时间、糊化温度降低.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淀粉粒体积分布的影响效果相反.该研究中,在种植密度82500株/hm2、氮肥用量270 kg/hm2条件下,玉米籽粒淀粉平均粒径较大,大型淀粉粒比例较高,其糊化特性和淀粉组成较优,且能兼顾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密植是提升玉米高产栽培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密度对玉米淀粉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分析增加种植密度(增密)条件对不同类型春玉米籽粒胚乳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对玉米淀粉品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19和2020年在吉林省公主岭试验基地进行大田试验,选用先玉335、郑单958、农华101等8个东北区域主推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67 500和97 500株/hm2 2个种植密度,以衍射粒度分析仪以及黏度分析仪测定不同处理籽粒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用近红外分析仪测定玉米相关品质,并进行相关分析,明确增密对春玉米籽粒胚乳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籽粒产量与淀粉含量均显著增加,同时密度提高显著增加了大型(>17μm)淀粉粒体积、表面积、数目百分比,而在小型(<3μm)淀粉粒体积、表面积、数目百分比中观察到相反的趋势。可见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籽粒小型淀粉粒体积、数目百分比显著降低,大型淀粉粒体积、数目百分比增加,说明增密有利于大型淀粉粒体积比例的提升,即增密促进淀粉的积累,增加大型淀粉粒数目与个体体积的形成。同时研究发现,增密后玉...  相似文献   

5.
不同淀粉含量玉米籽粒淀粉粒度的分布特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比较不同淀粉含量玉米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性,及其与籽粒总淀粉、蛋白质含量和容重的相关性。【方法】选用普通型品种农大108、郑单958和高淀粉型品种费玉3号、郑单18,对成熟期玉米籽粒中淀粉粒的体积、数目和表面积分布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成熟期玉米籽粒胚乳内淀粉粒的粒径分布范围为0.37—31.5μm,以2μm和15μm为界限,将淀粉粒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类。淀粉粒的体积和表面积分别表现为双峰和三峰分布,淀粉粒的数目表现为单峰分布,其中小淀粉粒组数目占总数的95%左右;高淀粉玉米小淀粉粒组(<2μm)和中淀粉粒组(2—15μm)所占体积分数显著高于普通型玉米,而在普通型玉米中,大淀粉粒组(>15μm)所占的数目、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相对较高;籽粒总淀粉含量与0.8—2μm,2—10μm和10—15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均呈正相关,其中与前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与其它粒径范围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负相关;蛋白质含量及籽粒容重与所有粒径范围内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玉米胚乳淀粉粒数目、体积和表面积分别呈单峰、双峰和三峰曲线变化,高淀粉型玉米小、中型淀粉粒组的体积百分比显著高于普通型玉米。  相似文献   

6.
以豫麦49-19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籽粒淀粉粒度分布及大、小淀粉粒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小淀粉粒的糊化参数明显不同,大淀粉粒的糊化时间和糊化温度明显低于小淀粉粒,而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则明显高于小淀粉粒。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大、小淀粉粒及总淀粉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总体呈增加趋势,以N3或N4处理的数值最高,表明增施氮肥有利于改善小麦淀粉糊化特性。随着施氮水平增加,2.0μm和9.8μm淀粉粒数目、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呈下降趋势,而9.8μm的淀粉粒数目和表面积百分比呈升高趋势。表明增施氮肥,降低了小淀粉粒数目、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而增加了大淀粉粒的数目和表面积百分比。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钾肥对弱筋小麦淀粉粒分布与糊化特性的影响,以弱筋品种扬麦13、宁麦13为材料,设置0、60、120、180 kg/hm2等4个施钾水平,研究钾肥对籽粒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弱筋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粒径≤10 μm)体积、表面积百分比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A型淀粉粒(粒径>10 μm)体积、表面积百分比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钾素有利于B型淀粉粒形成;B型淀粉粒中,与粒径≤2.5 μm淀粉粒组相比,钾肥对粒径为2.5~10.0 μm的淀粉粒组体积、表面积百分比的影响更大;A型淀粉粒中,与粒径10~20 μm淀粉粒组相比,钾肥对粒径>20 μm淀粉粒组体积、表面积百分比的影响更大;施钾对弱筋小麦籽粒B、A型淀粉粒数百分比的影响不显著;施钾60~120 kg/hm2,弱筋小麦籽粒淀粉峰值黏度等参数较其他处理的高;施用适宜钾肥有利于淀粉黏度参数的提高;施钾0~120 kg/hm2范围内,施钾增加B型淀粉粒比例、降低A型淀粉粒比例,进而增加了淀粉峰值黏度等黏度参数。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甘薯品种块根淀粉粒粒度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阐明不同类型甘薯块根淀粉粒粒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淀粉品质的关系。【方法】选用6个淀粉型品种、5个食用型品种和1个兼用型品种,研究块根中淀粉粒的体积和数目分布、淀粉粒体积和数目分布与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甘薯块根含有小(粒径<3.36 µm)、中(粒径3.36—19.76 µm)和大(粒径>19.76 µm)3种类型淀粉粒,其粒径范围为0.39—55.14 µm。淀粉粒体积和数目都表现为双峰分布,低谷粒径均为3.36 µm;其中,粒径<3.36 µm的淀粉粒体积占总体积的9.8%—18.5%,而粒径<3.36 µm的淀粉粒数目占总数目的97.7%—99.1%。与淀粉型品种相比,食用型品种粒径<3.36 µm的淀粉粒所占体积百分比和粒径<1.00 µm的淀粉粒所占数目百分比较高。块根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与小型和中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与大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支/直链淀粉比率与小型和中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与大型淀粉粒的体积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食用型甘薯块根中小型淀粉粒所占比例较高,而淀粉型甘薯块根中大型淀粉粒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糯小麦陕糯1号和非糯小麦西农1330胚乳发育及淀粉形态、粒径的差异,为糯性与非糯性小麦的品质改良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陕糯1号(糯性)和西农1330(非糯性)2个小麦品种,取发育过程中籽粒(花后5、8、12、15、18、21、25和28 d)液氮速冻后横断,经戊二醛和锇酸固定、磷酸缓冲液漂洗、丙酮梯度脱水、Epon812胶包埋后,采用超薄切片机切成1 μm厚的半薄切片,经1%甲苯胺蓝染色后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胚乳细胞发育。提取2个小麦品种的淀粉粒,将其与成熟期籽粒横断面分别固定在样品台上,经离子溅射镀金后用扫描电镜观察成熟期胚乳结构及淀粉粒形态。采用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分析淀粉粒粒径分布特征,每个样品重复3次,测定结果采用DP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Sigmaplot 12.0作图。【结果】在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陕糯1号胚乳细胞体积大小及增大幅度均小于西农1330,发育早期,二者淀粉粒表面均能被甲苯胺蓝染色,发育中后期,陕糯1号淀粉粒仍能被染色,西农1330淀粉粒则不能被染色。与西农1330相比,陕糯1号胚乳细胞内蛋白基质较少,蛋白质与淀粉粒结合较疏松。陕糯1号B型淀粉粒形态多为不规则的多边形,西农1330B型淀粉粒大多呈圆球形,二者A型淀粉粒形态无明显差异。陕糯1号和西农1330淀粉粒粒径分布存在差异。陕糯1号淀粉粒体积分布呈四峰曲线变化,西农1330则呈双峰曲线变化,二者表面积分布均呈三峰曲线变化,数目分布均呈单峰曲线变化。陕糯1号A 型(>10 μm)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均低于西农1330,B型(<10 μm)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均高于西农1330,二者A、B型淀粉粒数目百分比无明显差异。陕糯1号中SB型(<1 μm)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数目占总淀粉粒比例分别比西农1330低1.11%、11.60%和9.28%,LB型(1-10 μm)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数目占总淀粉粒比例分别比西农1330高8.27%、15.88%、9.27%。陕糯1号具有少量LA(>53 μm)型淀粉粒,而西农1330没有。【结论】在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陕糯1号与西农1330的胚乳发育及淀粉形态存在明显差异。LB型淀粉粒对陕糯1号与西农1330 B型淀粉粒粒径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干旱胁迫对小麦不同品种胚乳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全面了解干旱胁迫对小麦不同品种胚乳淀粉组成、粒度分布、糊化特性以及晶体特性的影响,揭示小麦淀粉结构与理化特性的内在关系。【方法】2013—2015年度以小麦品种京冬8(JD8)、河农825(HN825)、冀麦585(JM585)、农大211(ND211)为试验材料,设节水灌溉(W)和旱作(D)2种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对小麦胚乳淀粉结构及其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小麦胚乳淀粉的积累,但对小麦淀粉直/支比的影响不显著。小麦胚乳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和数目分布均呈双峰曲线变化,干旱胁迫对淀粉粒粒度分布的影响因基因型和粒径大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对粒径5μm淀粉粒的表面积、数目分布影响最大。干旱胁迫未改变小麦胚乳淀粉的晶体类型,但显著提高了小麦淀粉的结晶度,对小麦淀粉X-衍射图谱中各尖峰强度的影响因品种和衍射角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干旱胁迫显著提高了小麦淀粉的低谷黏度和糊化温度,延长了糊化时间,但显著降低了小麦淀粉的峰值黏度和稀懈值,对终结黏度和回生值的影响存在基因型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小麦胚乳淀粉结晶度与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支链淀粉呈显著正相关。总淀粉含量与峰值黏度呈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峰值黏度和稀懈值呈显著正相关,与糊化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支链淀粉含量与糊化特性的相关性不显著,而淀粉直/支比仅与糊化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小麦胚乳淀粉中粒径5μm和10μm的淀粉粒体积百分比与终结黏度和回生值均分别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而粒径15μm的淀粉粒与终结黏度和回生值均呈显著正相关。小麦淀粉粒体积分布与结晶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小麦淀粉糊化峰值黏度和稀懈值与结晶度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而糊化温度与结晶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干旱胁迫改变了小麦胚乳淀粉组分、粒度分布、结晶度及其主要糊化参数。小麦胚乳淀粉结构与晶体特性和糊化特性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明干旱对小麦淀粉结构的影响,间接影响了其理化特性,因此,可以通过调节水分条件来生产一定品质的小麦。  相似文献   

11.
糯玉米灌浆结实期籽粒淀粉理化特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糯玉米籽粒淀粉理化特性在灌浆结实期的变化趋势。【方法】以糯玉米新品种NQ01和NQ11为材料,研究其灌浆结实期(花后10、20、30和40 d)籽粒淀粉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随着灌浆进程推进,籽粒干重和淀粉含量逐渐升高,籽粒含水率、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籽粒鲜重和体积先升后降。淀粉粒随灌浆进程逐渐增大,且以花后10—20 d增加最为明显。结晶类型和碘结合力均表现出典型的糯性特征。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快速黏度分析仪(RVA)研究表明,随着灌浆进程,转变温度和糊化温度降低,热焓值在花后20—40 d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花后10 d,回生值和黏度特征值两品种表现不一。【结论】碘结合力、晶体类型和回复值均表现出典型的糯性特征。糯玉米灌浆结实期理化特性有显著差异,淀粉粒大小和品质成分的变化引起了淀粉糊化和热力学特性发生变化,但品种间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板栗淀粉糊化特性与淀粉粒粒径及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3个品种群的33个主栽品种板栗淀粉糊化特性与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粒粒径之间的关系,为评价板栗糯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理化分析方法测定板栗淀粉含量以及直链淀粉含量;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测定板栗淀粉糊化特性;利用S3500型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淀粉粒粒径分布;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和聚类分析。【结果】不同品种板栗淀粉的RVA谱特征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北方品种群板栗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和稀懈值的总体水平均较其它两个品种群板栗高,各品种群之间差异显著;北方品种群的回冷值、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最低。板栗淀粉的糊化特性具有较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不同品种板栗的总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北方品种群板栗的总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个品种群,南方品种群板栗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品种群。不同品种板栗粒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淀粉粒粒径与品种密切相关,同时也具有较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结论】聚类分析将33个品种板栗分为4大类,北方品种群板栗普遍具有低直链淀粉含量、高峰值黏度的特点;南方品种群中的大部分板栗品种具有高直链淀粉含量和低峰值黏度的特点;中间类型品种群中一部分品种具有近于北方品种群板栗的特点,一部分具有近于南方品种群板栗的特点。板栗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峰值黏度可以作为衡量板栗糯性品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Effects of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the grain yield, protein composition, protein quality, starch composition and starch pasting properties of a strong-gluten winter wheat were investigated in a high fertility field. Compared with non-irrigation treatment, grain yields under irrigation treat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ut the content of grain protein, monomeric protein and flour wet gluten was reduce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bove parameters between the irrigation treatments. Nitrogen applic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grain yield under low irrigation frequency (W0 and W1), while the neglected effect on yield was observed with high irrigation frequency (W2 and W3). With the increase of irrigation frequency, the glutenin content leveled off, but the changes of glutenin composition were not uniform, in which the soluble glutenin content was increased, while the insoluble glutenin content and polymerization index (the ratio of insoluble glutenin to total glutenin) were reduced. Both dough development time and stability time became shorter with the increased irrigation frequency. Nitrogen application improved the content of all grain protein fractions and grain quality, in which the increased degree in non-gluten protein (albumin and globulin) was higher than gluten protein (gliadin and glutenin), and the increased degree in soluble glutenin was found higher than that of insoluble glutenin.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on starch composition were significant. Starch content and amylopectin content was increased as irrigation frequency added in non-nitrogen treatment. Compared to non-irrigation treatment, irrig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tarch content and the amylopectin content in nitrogen application treatment, but the starch and amylopectin conten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irrigation treatments. Amylose content and the ratio of amylose to amylopectin were reduced while RVA indexes (peak viscosity, breakdown, final viscosity and setback) were increased as irrigation frequency was increased. Nitrogen applica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amylopectin content and decreased the amylose content in lower frequency irrigation, while the amylopectin content was decreased and the amylose content was enhanced by nitrogen application in higher frequency irrigation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 2007, 13(3): 361–367 [译自: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相似文献   

14.
小麦籽粒淀粉理化特性与面条品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目的】研究中国小麦的淀粉理化特性及其与面条品质的关系,为优质面条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测定了全国11个省市育成品种和高代品系的294份面粉样品和29份引进品种面粉的淀粉理化特性和面条品质,对其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中国小麦品种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资源相对丰富,面粉膨胀势偏低,淀粉糊化特性与国外品种相近,面条品质表现较好(平均评分85.27分)。直链淀粉含量、膨胀势和糊化峰值粘度与面条品质高度相关,支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外的多项RVA粘度参数也与面条品质极显著相关。膨胀势以及多项RVA粘度参数与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链淀粉含量比值极显著相关,说明直、支链淀粉是影响淀粉化学特性和面条品质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小麦品种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小,淀粉理化特性和面条品质突出材料非常少,说明中国面条小麦种质资源相对缺乏。【结论】膨胀势测定简便、快速、用样量少,是面条小麦育种理想的选择指标。在我国要选育优质面条小麦品种,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引种规模,创新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检测方法对玉米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为玉米淀粉含量检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玉米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比较不同玉米中淀粉溶液参比波长、吸光度和吸光谱,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淀粉颗粒结构,研究影响玉米淀粉含量测定的因素。【结果】高直链玉米、普通玉米和糯玉米中直链淀粉淀粉含量分别为64.8%、25%和1.9%,支链淀粉含量分别为32.3%、75.6%和97.1%。乙酸和盐酸处理后,3种玉米淀粉溶液pH值均降低,其中乙酸对高直链玉米淀粉溶液pH值影响最大。【结论】盐酸处理后3种淀粉溶液吸光度值以及吸收峰值均高于乙酸处理的吸光度值,并且直链淀粉吸光度及吸光谱高于支链淀粉。普通玉米淀粉颗粒膨大,表面凹凸不平,呈不规则形状,高直链玉米淀粉颗粒结构改变虽有变化,但没有普通玉米剧烈。直链淀粉水溶液没有支链淀粉水溶液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揭示灌浆期遮光对糯小麦和非糯小麦籽粒淀粉理化特性影响的差异,探讨籽粒淀粉组分与理化特性的内在联系。【方法】大田条件下,选用非糯小麦品种轮选987和糯小麦品种农大糯50222,分别于灌浆前期(花后1—10 d)、灌浆中期(花后11—20 d)和灌浆后期(花后21—30 d)遮去60%的光合有效辐射处理,以大田自然光强为对照(CK),研究灌浆期遮光对糯小麦和非糯小麦籽粒淀粉组分和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灌浆期遮光显著降低小麦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其中灌浆前期遮光降低幅度最大,而灌浆后期最小,且弱光对轮选987总淀粉含量的影响大于农大糯50222。灌浆期遮光轮选987直/支比值增大;而农大糯50222的直/支比值在灌浆前期和中期遮光后减小,灌浆后期遮光无变化;灌浆前期和后期遮光显著提高轮选987淀粉B型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和数目比例,降低A型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和数目比例,而灌浆中期遮光则呈相反趋势。灌浆期遮光均显著提高了农大糯50222淀粉B型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和数目比例,降低了A型淀粉粒的体积、表面积和数目比例。灌浆期遮光两小麦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呈降低趋势,遮光对其影响程度随遮光时期的延迟而减小,且农大糯50222淀粉的相对结晶度显著大于轮选987。灌浆前期和灌浆中期遮光降低了轮选987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和稀懈值。灌浆各时期遮光均降低了农大糯50222淀粉的上述指标,但仍高于轮选987。相关性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直支比值与最终黏度、反弹值、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及糊化时间呈显著负相关,支链淀粉含量与其呈显著正相关。B型淀粉粒的体积比例与最终黏度和反弹值呈显著负相关。B型淀粉粒表面积比例和相对结晶度、最终黏度、反弹值、糊化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与糊化温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灌浆期遮光改变了小麦胚乳淀粉组分、粒度分布、相对结晶度及其主要糊化特征参数。小麦胚乳淀粉组分与晶体特性和糊化特性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明遮光影响了小麦淀粉组分,间接影响了其理化特性。  相似文献   

17.
杨欢  沈鑫  陆大雷  陆卫平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1):2071-2082
【目的】阐明籽粒建成期高温胁迫持续时间对糯玉米籽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为糯玉米品质调优提供支持。【方法】以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人工辅助授粉后利用智能温室进行高温(35℃)胁迫处理,胁迫时间分别为花后1—5 d、1—10 d和1—15 d(DAP),研究其对糯玉米籽粒产量,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淀粉理化指标(粒度大小和分布、链长分布、晶体结构、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籽粒建成期高温胁迫显著减少每穗粒数和降低籽粒粒重,进而导致产量损失。与对照相比,1—5、1—10、1—15 DAP高温胁迫下籽粒产量分别降低39.3%、47.4%和50.9%。高温胁迫使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升高,淀粉含量降低。高温胁迫增加了淀粉粒平均粒径,且增幅随高温胁迫持续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不同处理下淀粉最大吸收波长、晶体结构和回复值均呈典型的糯性特征。高温胁迫增加了淀粉中长链比例,且其在1—10 DAP高温胁迫下苏玉糯5号最高,渝糯7号最低。结晶度对高温胁迫持续时间的响应品种间、年度间有显著差异。1—10 DAP高温胁迫对糊化特征值无显著影响,1—5和1—15 DAP高温胁迫下峰值黏度、崩解值、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和糊化温度显著增加,且峰值黏度、崩解值、谷值黏度增幅以1—15 DAP高温胁迫下较大。与对照相比,高温胁迫使热焓值降低,胶凝温度、回生热焓值和回生值升高。热焓值在1—5 DAP高温胁迫下最低,胶凝温度在1—5 DAP高温胁迫下最高,回生值在不同高温胁迫持续时间下无显著差异。【结论】籽粒产量在籽粒建成期高温胁迫下显著降低,降幅随胁迫持续时间延长逐渐增大。高温胁迫增加了籽粒蛋白含量、抑制了淀粉积累。高温胁迫通过增加淀粉平均粒径和淀粉中长链比例来影响淀粉糊化和热力学特性,1—15 DAP高温胁迫下淀粉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最高,回复值最低;1—10和1—15 DAP高温胁迫处理下的胶凝温度低于1—5 DAP,但回生值不同高温胁迫处理下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大麦籽粒是一类重要的谷物原料,在啤酒酿造、禽畜喂饲、药食保健等领域的用途十分广泛.研究表明,籽粒中的淀粉颗粒大小及淀粉组成结构决定其用途.通过研究不同品种大麦不同粒径淀粉颗粒的组成结构及物化性质,为大麦淀粉加工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西引2号(Xiyin-2)、京辛1号(Jingxin-1)、苏啤6号(Supi...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小麦生育后期土壤渍水(WL)、高温(HT)是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南部麦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形成和品质性状影响较大。本研究旨在探明小麦在逆境及其复合胁迫下籽粒淀粉组成和品质的变化。【方法】2011-2013年度以小麦品种郑麦004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研究小麦花后土壤渍水(WL,花后5-14 d全天进行)、高温(HT,花后5-14 d,每天10:00-16:00处理)及渍水+高温复合胁迫(WL+HT)对小麦产量、淀粉组成及其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WL、HT及WL+HT胁迫均导致小麦淀粉产量显著下降,其中2011-2012年分别下降28%、46%和52%,2012-2013年分别下降27%、43%和61%。WL对总淀粉及其组分的影响不显著,但使直链淀粉含量降低,支链淀粉含量增加,淀粉直/支比呈下降趋势。HT和WL+HT复合胁迫使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均下降,并显著降低总淀粉含量,其中2011-2012年度使总淀粉含量分别下降11.0%和10.8%,2012-2013年度分别下降8.2%和5.5%。WL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两年间存在差异:2011-2012年度WL使低谷黏度显著下降,但对其他黏度参数的影响不显著;而2012-2013年度WL使其峰值黏度、低谷黏度、终结黏度、稀懈值和回生值分别增加27.9%、39.2%、31.5%、21.9%和27.9%,均达显著水平。HT显著降低淀粉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终结黏度、稀懈值和糊化时间,2011-2012年度分别降低22.2%、22.0%、16.9%、22.5%和4.8%,2012-2013年度分别降低39.6%、62.0%、62.7%、28.0%和7.0%。WL+HT复合胁迫对糊化特性的影响两年度间存在差异:2011-2012年度WL+HT使其峰值黏度、低谷黏度、终结黏度和稀懈值分别显著降低20.9%、23.9%、10.4%和15.2%,而2012-2013年度使其分别显著增加15.4%、30.2%、7.1%和6.4%。相关分析表明,籽粒中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与峰值黏度、低谷黏度、终结黏度和稀懈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而直链淀粉含量与主要黏度参数相关多不显著。【结论】土壤渍水、高温使小麦淀粉产量显著下降,土壤渍水和高温复合胁迫明显加重了危害。逆境胁迫改变淀粉组分和淀粉直/支比,导致主要淀粉糊化参数变化。与土壤渍水相比,高温对淀粉糊化参数的影响更大,而复合胁迫未表现出加重影响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