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1m×1m×1m的实验网箱,在盐度分别为0、10、20及30的水体中进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melanotheron)和以色列红罗非鱼(Israeliredtilapia)幼鱼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1)盐度、鱼的种类及盐度-鱼类的交互作用都对3种罗非鱼的生长及体重变异系数有显著影响(P<0 05);3种罗非鱼的成活率和肥满系数只受鱼的种类影响(P<0 05);盐度、盐度-鱼类的交互作用对其都无显著影响。(2)生长和盐度之间的回归关系在尼罗罗非鱼和以色列红罗非鱼较显著,在萨罗罗非鱼显著性较差。(3)尼罗罗非鱼和以色列红罗非鱼的生长随着盐度的降低而加快,萨罗罗非鱼的生长随着盐度的降低而减慢。在3种鱼中,盐度在6 9以下时,尼罗罗非鱼生长最快;盐度7 4~28 7时,以色列红罗非鱼生长最快;盐度高于29 0时,萨罗罗非鱼生长最快。(4)在实验的4种盐度下,萨罗罗非鱼的成活率都高于以色列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而除了在淡水中外,以色列红罗非鱼的成活率又都高于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的肥满系数都显著高于尼罗罗非鱼和以色列红罗非鱼,而以色列红罗非鱼的肥满系数和尼罗罗非鱼的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正> 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lica)、伽利略罗非鱼(T·galilaea)、莫桑比克罗非鱼(T·mossambica),是我国近几年引进的新的养殖对象,在池塘养殖过程中,观察到罗非鱼群体中存在着相互残杀的现象,这对其繁苗及成鱼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为了了解罗非鱼群体自相残杀的现象,1983年我们做了本实验。  相似文献   

3.
以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自交和双列杂交后代共9种罗非鱼为实验材料,通过耐盐致死实验、半致死盐度实验和慢性耐盐驯化实验,对萨罗罗非鱼与其他几种罗非鱼耐盐生态特点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萨罗罗非鱼MST为(9.24±1.353)h,ST50为(6.20±1.235)h,MLS-96理论值为30.2,观察值为31.2,远高于另外8种罗非鱼。(2)根据耐盐能力,9种罗非鱼可分为4类:第一类是萨罗罗非鱼,耐盐极强,各项耐盐指标都远高于其他罗非鱼;第二类是以色列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耐盐强,离差值为正值;第三类是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耐盐较强,离差值为负值;第四类是尼罗罗非鱼,耐盐较弱。(3)当进行慢性耐盐驯化时,萨罗罗非鱼在5d内,死亡率由0达到30%,以后缓慢增长,14~15d有个死亡率的高增长期,然后即进入缓慢增长期;第11天,盐度32.8时,死亡率达到50%,第39天,盐度为102时全部死亡。死亡率与驯化时间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为LnY=3...  相似文献   

4.
<正> 目前在我省养殖的罗非鱼主要有两种:莫桑比克罗非鱼(T.mossambica)和尼罗罗非鱼(T.milotica)在鱼类分类学上它们均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鲡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属(Tilapia)。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先后于1955年和1957年专刊发表“罗非鱼及其养殖”的报告。1976年春该组织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水产增殖会议上将罗非鱼作为一种“有希望的养殖鱼”加以推  相似文献   

5.
5个尼罗罗非鱼群体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吉富尼罗罗非鱼群体(GF)、尼罗罗非鱼群体Ⅰ(NLⅠ)、尼罗罗非鱼群体Ⅱ(NLⅡ)、尼罗罗非鱼群体Ⅲ(NLⅢ)和尼罗罗非鱼群体Ⅳ(NLⅣ)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用81个ISSR引物对5个尼罗罗非鱼群体进行扩增,15个ISSR引物获得多态片段。根据Nei’s遗传距离矩阵构建了5个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关系树状图。UPGMA聚类图表明:NLⅢ群体和NLⅣ群体最先聚在一起;其次二者再与GF群体聚在一起;NLⅠ群体与NLⅡ群体聚在一起。分析结果显示:GF群体与其它4个罗非鱼群体区分较明显;用UBC835扩增的500 bp片段为GF所特有,可作为区别GF和其它尼罗罗非鱼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低分子壳聚糖 (SMW Chitosan)对罗非鱼 (Tilapia)肝脏脂肪代谢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效果 ,实验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饲养罗非鱼 (体重 1 8 96± 1 2 4g)。 3个月后测定结果表明 ,对照组罗非鱼的肝体比明显高于实验组 ,0 5 0 %低分子壳聚糖实验组罗非鱼的肝体比最小 ;实验组罗非鱼的肝脂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其中含 0 5 0 %低分子壳聚糖组罗非鱼的肝脂含量比对照组下降了2 8 2 4 %;0 5 0 %低分子壳聚糖实验组的饲料系数比对照组下降 2 4 1 0 %。壳聚糖对罗非鱼的特殊增长率也有显著性影响。实验表明 ,一定剂量的低分子壳聚糖能有效促进罗非鱼的肝脂代谢 ,提高罗非鱼的饲料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感染后对罗非鱼的血液和肝胰腺生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以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抗病选育系F5代、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 × O. niloticus)、吉富罗非鱼“百桂”品系为对象,通过人工腹腔注射感染无乳链球菌,检测感染后不同时期肝胰腺和血液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溶菌酶(LZM)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奥尼罗非鱼、吉富罗非鱼抗病选育系F5代和吉富罗非鱼“百桂”品系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55.4%、60.5%和78.6%,表明奥尼罗非鱼抗感染能力最强;3个品系感染无乳链球菌后,肝胰腺组织中的ACP、AKP、SOD和T-AOC酶活力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在感染后24 h,奥尼罗非鱼的AKP和CAT酶活力显著高于吉富罗非鱼抗病选育系F5代和吉富罗非鱼“百桂”品系;而感染后24 h,血清中ACP、AKP、LZM、CAT和T-AOC酶均显著升高,而SOD酶则下降,其中,奥尼罗非鱼的ACP、AKP、CAT和T-AOC酶活性明显高于吉富罗非鱼抗病选育系F5代和吉富罗非鱼”百桂”品系。综合比较6种酶在感染后不同时期的活性变化及3个品系的感染存活率,筛选出AKP和CAT作为评估罗非鱼抗无乳链球菌感染能力强弱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研究养殖新品种吉丽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的耐盐性能,对吉丽罗非鱼及其两个亲本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进行了慢性盐度胁迫实验,分析了3种罗非鱼耐盐性能的差异,建立了盐度胁迫过程中死亡率与致死盐度及时间的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3种罗非鱼的耐盐能力差异显著,吉丽罗非鱼的耐盐性能接近于萨罗罗非鱼,远高于尼罗罗非鱼,耐盐胁迫时3种罗非鱼的平均致死盐度分别为57.9、66.7和18.5.(2)盐度胁迫实验中尼罗罗非鱼个体间死亡时间差异最大,萨罗罗非鱼个体之间差异最小,吉丽罗非鱼介于其间;吉丽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死亡时间都有极显著的正态负偏移,离群值和极值较多,尼罗罗非鱼有较显著正态正偏移,只有离群值,没有极值.(3)3种罗非鱼盐度胁迫实验中死亡率与死亡时间及盐度之间的回归关系更适合一元回归,吉丽罗非鱼盐度胁迫实验中死亡率(y)与死亡时间(t)的回归模型为增长模型Y=e (-7.694+0.031t)(R2=0.979),死亡率(Y)与盐度(s)的回归模型为二次模型Y =0.542-0.037s +0.001s2(R2=0.950).  相似文献   

9.
<正>人们普遍认为罗非鱼抵抗力强,很少有病害发生。但现今,随着罗非鱼养殖密度增大、养殖环境恶化,罗非鱼的病害也会发生并越来越严重,已经有几种疾病在罗非鱼上发现,其中链球菌病是罗非鱼育成期的常见疾病,发病率高、危害严重,常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一、病原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是养殖罗非鱼的主要病原(包括以前定名为S.difficilis、difficiie的链球菌,现在认为是无乳链球菌的同种异名)。海豚链球菌(StroDtococcus iniae)也可以引起罗非鱼大量死亡,但  相似文献   

10.
4种遗传型罗非鱼的耐盐慢性驯化表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实验室小水体中,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新吉富)、萨罗罗非鱼(Sarothrodon melanotheron)以及它们的杂交F1和F2("吉丽"罗非鱼)进行盐度梯度实验,观察其耐盐能力。采用4(遗传型)×4(水平或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对照组全程维持淡水养殖;实验组起始盐度为0,盐度每天提高8直至实验鱼100%死亡。在水温保持(27.2±1.3)℃、正常投饵情况下,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杂交F1及F2的50%死亡盐度平均值(MLS)分别为125.78±1.66、54.22±2.51、77.33±1.89和73.73±1.32;萨罗罗非鱼的累计存活率(CS)和MLS值均显著高于尼罗罗非鱼、杂交F1和F2(P<0.05);杂交F1和F2的CS值及MLS值均显著高于尼罗(P<0.05);F2和F1之间CS值和MLS值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在盐度为0、10、20、30时测定了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以色列红罗非鱼(Oreochromis sp.)鳃和肾中Na+-K+-ATPase活性。结果表明:(1)不同盐度对不同组织的Na+-K+-ATPase活性有显著影响,鱼的品种及其他交互作用对Na+-K+-ATPase活性均无显著影响;(2)在实验盐度范围内,无论是鳃和肾,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以色列红罗非鱼的Na+-K+-ATPase活性均随盐度的升高而增高;3种罗非鱼中,萨罗罗非鱼的Na+-K+-ATPase活性随盐度的升高增大最为剧烈,以色列红罗非鱼次之,尼罗罗非鱼最小;低盐度时尼罗罗非鱼的Na+-K+-ATPase活性相对较高,高盐度时萨罗罗非鱼的Na+-K+-ATPase活性相对较高,Na+-K+-ATPase的活性与罗非鱼的耐盐能力有着一定的联系;(3)盐度大于7.19和11.94时,萨罗罗非鱼鳃中的Na+-K+-ATPase活性分别开始高于以色列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盐度大于18.42时,萨罗罗非鱼肾中的Na+-K+-ATPase活性开始高于尼罗罗非鱼;(4)除了在盐度20和30中的尼罗罗非鱼及盐度30的以色列红罗非鱼,是肾中的Na+-K+-ATPase活性高于鳃外,其他均为鳃中的Na+-K+-ATPase活性高于肾,肾中Na+-K+-ATPase活性在不同盐度之间的变化较鳃剧烈;罗非鱼的鳃比肾在渗透压调节上起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2.
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奥利亚罗非鱼(O.aurea)为材料,进行WZ♀×XY♂、WZ♀×YY♂、WY×ZY♂、WY×YY♂杂交实验及其子代分析,确认WY型罗非鱼的性别为雌性。  相似文献   

13.
5种杂交F1罗非鱼生长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4种杂交F1尼奥罗非鱼(不同尼罗罗非鱼品系♀×奥利亚罗非鱼♂)尼奥Ⅰ、尼奥Ⅱ、尼奥Ⅲ、尼奥Ⅳ与莫荷鱼(莫桑比克罗非鱼♀×荷那龙罗非鱼♂)进行了生长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绝对增重率(g/d)为莫荷鱼>尼奥Ⅱ>尼奥Ⅲ>尼奥Ⅰ>尼奥Ⅳ(P<0.01);②五种杂交F1罗非鱼雄性率为莫荷鱼>尼奥Ⅲ>尼奥Ⅰ>尼奥Ⅱ>尼奥Ⅳ(P<0.05),成活率彼此间无差异(P>0.05);③肥满度(K)为莫荷鱼>尼奥Ⅰ>尼奥Ⅲ>尼奥Ⅱ>尼奥Ⅳ(P<0.01)。以上结果表明,莫荷鱼生长性能较好,具有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水产养殖     
将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纯种、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杂种、台湾红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在10m~2水泥池中进行了生长、成活、产量、饲料转换率的比较测定.养殖392d 发现:鱼苗、鱼种、成鱼的生长反应差异显著。杂  相似文献   

15.
借助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奥尼罗非鱼(O.niloticus×O.aureus)和吉富罗非鱼(GIFT Strain in Nile Tilapia,O.niloticus)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4种罗非鱼精子均为有鞭毛精子,无顶体,尾部轴丝9+2型。尼罗罗非鱼精子植入窝陷入核深度最浅,线粒体个数和平均直径分别为5~9个、(0.36±0.10)μm,鞭毛侧鳍平均翼长为(0.29±0.11)μm;奥利亚罗非鱼精子核内染色质着色程度最深,植入窝陷入核深度约1/3,线粒体个数和平均直径分别为3~10个、(0.40±0.17)μm,鞭毛侧鳍平均翼长为(0.32±0.12)μm;奥尼罗非鱼精子核内染色质着色程度较浅,植入窝陷入核深度约1/3,线粒体个数和平均直径分别为5~7个、(0.32±0.09)μm,鞭毛侧鳍平均翼长(0.26±0.09)μm;吉富罗非鱼精子核内染色质着色最浅,植入窝陷入核最深,约占2/3,线粒体个数和平均直径分别为5~10个、(0.37±0.08)μm,中段存在大量中空囊泡,鞭毛侧鳍平均翼长为(0.15±0.03)μm,与其它三种罗非鱼精子鞭毛平均侧鳍翼长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池塘种植鱼腥草对罗非鱼链球菌抗病力影响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鱼腥草种植对罗非鱼(Oreochromis spp)抗病力的影响机理,在罗非鱼养殖池塘中分别种植池塘面积0%、5%、10%、15%比例的鱼腥草,养殖90 d后进行无乳链球菌人工感染,连续72 h统计累计死亡率,同时取人工感染0、24、48、72 h的鱼采集尾静脉血进行生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10%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死亡率显著性低于其他3组;10%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葡萄糖(GLU)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感染后72 h恢复到感染前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5%和10%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在感染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10%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感染后血清胆固醇(TC)显著性降低,其余3组的罗非鱼的血清TC在感染前后没有显著性变化;5%、10%、15%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在感染前血清TG显著性低于0%种植面积;10%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在感染前和感染后24 h和72 h都要显著性低于其他3组;10%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感染前、感染后48 h和72 h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结果表明,10%种植面积鱼腥草可提高罗非鱼对链球菌病的抵抗力,初步认为罗非鱼-鱼腥草共培养殖模式中鱼腥草的最佳种植比例为10%。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更好地推广"吉奥罗非鱼",提高罗非鱼的养殖技术水平,提高成品鱼规格和质量,适应产品加工出口需要,推动罗非鱼养殖业的产业化发展,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笔者将吉奥罗非鱼操作规程介绍如下。1.环境条件(1)场地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源没有对渔业水质构成威胁的污染源。池塘应通风向阳,东西走向。(2)水质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崔禾报道)2006年5月24日至25日,第三届罗非鱼技术研讨会暨贸易洽谈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来自海外的代表11人和国内的业界代表8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上重点研讨了全球罗非鱼2006年的市场发展趋势;我国罗非鱼出口的市场竞争分析;我国罗非鱼生产的现状及国内外市场分析;罗非鱼育种的最新进展;中国罗非鱼发展的前景及危险控制等专题.  相似文献   

19.
美国品系尼罗罗非鱼的选育及其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闭锁群体继代选育的方法(Closed population continuing selection and breeding method)对美国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进行提纯选育,并利用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亲本作为母本,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作为父本进行杂交生产子一代(简称"美奥"罗非鱼),再对子一代开展网箱养殖对比实验,以养殖实验的结果来评价选育尼罗罗非鱼的效果。结果表明:(1)实验组美国品系尼罗罗非鱼雌性后备亲本留种率P2世代分别比第P0、P1世代提高了103.16%和35.92%,P1世代比P0世代提高了49.47%,远高于同期未经选育的美国品系尼罗罗非鱼;(2)实验组"美奥"罗非鱼杂交组合的雌性亲本产苗量高达21.5万尾,高于对照组的21.2万尾;实验组产苗前期、高峰期和后期后代雄性率分别为96.27%、97.01%和95.70%,高于对照组的94.37%、95.65%和94.18%,但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3)经过选育的"美奥"罗非鱼平均体长、平均体质量、绝对增重率、绝对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00g以上的罗非鱼所占的比例由对照组的51.2%增加到64.6%,增幅达到26.2%;头部比例有变小的趋势,头长/体长在0.30以下的比例由对照组的19.0%上升到32.07%,增幅达68.8%;实验组"美奥"罗非鱼的雄性率、单产及肥满度等主要经济指标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美奥"罗非鱼的选育效果良好,可为"尼奥"罗非鱼的苗种生产提供亲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罗非鱼的养殖概况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常平  梁振昌 《水产科技》1999,(4):10-11,17
罗非鱼分类上属鲈形目(Pereiformes)鲡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属(Tilapia)。罗非鱼自然群体主要分布于非洲大陆,为非洲湖泊、江河中的主要经济鱼类,现地处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国家或地区都养殖罗非鱼。罗非鱼种类很多,目前养殖以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及其杂交种奥尼鱼为主,本文主要介绍罗非鱼的养殖概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