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虾的营养     
中国对虾是我国的重要养殖对象,目前,在对虾养殖中饵料问题比较突出。笔者在此就对虾类的营养作简单的讨论,旨在为对虾饵料的配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虾饵料水中稳定性及其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毓秀  于东祥 《海洋渔业》1996,18(3):128-129,127
对虾饵料的水中稳定性,是衡量对虾饵料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对虾的喂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饵料的饲料系数,甚至关系到对虾的正常生存。对虾饵料的水中稳定性差,会增加饵料的需要量,影响养殖对虾的效益以及养殖水质的污染,使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污染。几年来,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虾南移养殖和越冬孵化在我省首获成功之后,在目前用全人工繁殖方式可以获得一定数量虾苗的情况下,提高养殖单产,降低养殖成本,成了发展我省养虾事业的当务之急,这中间饵料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发展养虾生产的物质基础。以往,养殖对虾几乎全靠采捕天然饵料,因而常常受到海况条件、资源量和劳力的限制,不能充分满足对虾生长的需要。饵料来源不足已经严重地影响到生产的发展。进行养虾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对于广开饵料来源、提高养殖产量、充分发挥各种单一饵料的效能、实行科学养虾具有重要意义。一九七七年,我们继续开展了对虾配合饵料的研究工作。本文仅就粘合剂的比较试验作  相似文献   

4.
色仲廉 《水产科学》1987,6(2):36-36,42
自1983年起.808对虾配合饵料在我省推广应用以来,已获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对虾养殖业的发展。1986年.省内对虾养殖产量和配合饵料用量之比巳达到1:1.2的水平,配合饵料已成为养殖对虾的重要饵料之一。为了指导对虾配合饵料的生产和销售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产量迅速增长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虾养殖中.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饵料价格上涨。巳占生产成本的80%以上。要想提高对虾养殖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有效地降低饵料成本.饵利成本上涨除与价格的上升有关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管理不善以致饵料系数过高。我国对虾养殖发展至今.涌现了许多高产典型。积累了不少科学管理经验.但仍有许多地区,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普陀县推广使用合成饵料喂养对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解决了天然饵料不足的困难,为发展对虾养殖业创造了条件。1984年普陀县养殖对虾3.600多亩,大部分用合成饵料喂养。既扩大了饵料的来源,又降低了养殖成本,加速了对虾的生长。县养殖公司检查了元山乡及展茅乡两个养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 随着对虾人工养殖的发展,扩大饵料来源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因天然饵料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研制饵料机生产人工合成饵料是解决对虾饵料的根本途径。大连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研制的SLR型  相似文献   

8.
全程利用生物饵料养殖对虾具有投资少、无污染、对虾生长速度快、无药物残留等优点,本文主要对利用好生物饵料,以实行对虾健康养殖模式,做初步探讨。一、基础饵料对虾养殖池塘中,自然繁殖、人工施肥繁殖、移植的饵料生物以及所有被对虾利用的有机碎屑形成了对虾的基础饵料,并能够被对虾直接利用,对对虾的发育具有决定意义,它们包括藻类、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等。对虾处于仔虾阶段时,其生长、养殖成活率与池塘内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有较大的关系,但在正常情况下,仔虾阶段时间较短,几乎所有的养殖池均可满足对虾对饵料的需求以过渡到幼虾。随着…  相似文献   

9.
正养殖对虾池塘内培养繁殖饵料生物,是解决虾苗适口饵料,加快对虾生长的一项有效措施,是充分利用虾塘的自然生产力,降低养殖对虾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基础饵料具有繁殖快、培养方法简易可行和营养效果明显的优点,因而成为养殖对虾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生产环节,实践证明,如果基础饵料丰富,虾苗入池一个月便可生长到8cm左右。防城港市气候温暖,饵料生物繁殖迅速,经过7d左右,饵料生物可以达到相当密度。旋肥后饵料生物的浓度多数用透明度表示,一般透明度控制在20~30cm为宜。考  相似文献   

10.
<正>辽宁省是我国中国对虾、海蜇的养殖大省。表1显示了辽宁省近10年来中国对虾和海蜇的养殖情况。辽宁省在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自然海水资源的同时,摸索出多种立体化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在节约土地、水、饵料资源的同时促进了生态的友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虾养殖业在我国水产养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而亲虾的培育对对虾养殖至关重要,对亲虾进行性腺促熟,提高其产卵量、孵化率,以及培育的子代虾具有优秀的抗逆性,会对对虾养殖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国内外目前采用的亲虾性腺促熟方法进行综述分析,包括天然饵料的应用,以及人工配合饵料的发展。以期为对虾产业的今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对虾营养方面,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是干颗粒饵料投入水中后的营养流失。众所周知,对虾摄食蛋白质含量高的饵料生长良好,但饵料成本太高,限制了对虾养殖的发展。因此,要努力改进价格较贵的标准饵料的用法。该研究共有5个试验.研究延迟投饵时间对于对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对虾养殖生产迅速发展,鲜活饵料供应日趋紧缺,故各地都在开展对虾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和试养。但当前实际使用的颗粒饵料都普遍存在着粘合性差,易在水中溶解,使对虾难以寻食,直接影响对虾生长。此外,颗粒饵料在水中溶散,既导致饵料浪费,又易造成水质污染,为解决上述养虾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温州分所经过十九批次,八十多个不同项目的对比试验,现已成功地研制出一种AAC—I型高效粘  相似文献   

14.
基础饵料或称生物饵料是鱼、虾苗的“奶水”,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证明,最好的人工配合饵料也很难代替天然的基础饵料。近几年,在对虾养殖中有人常用尿素肥池,如山东省海阳县,即墨县的一些对虾养殖者。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每亩虾池用尿素8~10公斤、磷酸盐(如磷酸二氢钾)0.2~0.5公斤混合后泼洒于池中。效果是池中基础饵料生长丰富、平稳,对虾前期生长良好。直到6~8cm才开始投饵。在养殖过程中,为了  相似文献   

15.
饵料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用虾遗传背景一致的情况下,分析了3种饵料(配合饲料、冰冻鲜鱼肉和活卤虫)和4个不同的养殖密度对小水体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饲养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在饵料、养殖密度单因子实验及饵料和养殖密度相结合的双因子实验中,幼虾的生长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活卤虫对幼虾生长的效应尤为突出。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的行为生物学、个体间体重增量均有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中国对虾增重变慢;同时,个体间体重增量差异变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中国对虾幼虾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但不同饵料对存活率影响变化幅度较大,波动在58.1%~85.2%之间,其中投喂活卤虫养殖密度为50尾/桶的存活率最高(85.2%);投喂配合饵料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不明显;而投喂冰冻鱼肉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较大。因此,采用合适的饵料和养殖密度,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提高对虾养成存活率,改善生长过程中对虾群体体长、体重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16.
<正> 对虾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产量高和经济价值大等特点,是出口换取外汇的重要水产品。目前各地对虾精养池一般采用单一品种养殖,因此饵料利用率低,各种饵料的饵料系数偏高,如豆饼、花生饼喂养对虾的饵料系数为4,短齿蛤、蓝蛤为18~20,小杂鱼为7~8。实际上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饵料散失沉积在水体中得不到充分利用。池中大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明对虾又称东方对虾,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对虾养殖技术攻关,中国明对虾养殖业开始大规模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中国明对虾喜食底栖小型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也摄食海藻,在育苗期主要投喂丰年虫以保证营养需求,池塘养殖过程中投喂冰鲜饵料、配合饲料、沙蚕等以提供生长所需营养(朱丽岩等,2000;张硕等,2001;边绍新等,  相似文献   

18.
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是我国的主要对虾养殖种类,具有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低、适应能力强等特点,是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对虾之一。目前我国凡纳滨对虾种苗生产大多依赖从国外进口良种亲本,不仅花费巨额外汇,还可能存在难于适应国内养殖环境、生产不稳定等缺点。凡纳滨对虾"兴海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7-2017)是由广东海洋大学、湛江市德海  相似文献   

19.
将1%马尾藻破壁酸化物(SAS)添加到基础饵料中,进行凡纳滨对虾的土塘养殖试验,分析马尾藻破壁酸化物在实际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SAS饵料组对虾的生长速度、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均优于不添加的对照组、海藻酸钠组和大蒜汁组。由此可得出,SAS可作为一种新型的优质复合饵料添加剂应用到对虾养殖中。  相似文献   

20.
大面积全配合饵料养殖对虾试验成功由河北省唐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滦南三丰饲料厂联合承担的《大面积全配合饵料对虾养殖试验》项目在2000宙虾场内连续两年采用全人工系列配合饵料养殖方式,获得年平均亩产243.35~248.3公斤的试验结果,并于今年初通过了鉴定,即在整个养虾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