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棉田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同一棉田生态系中棉花黄萎病菌的群体组成和致病力分化特点,利用病害反应型及病情指数测定法,对来自同一棉田的43个棉花黄萎病分离菌株在5个鉴别寄主上进行了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43个菌株可划分为落叶型致病力强的Ⅰ型、混合型致病力中等的Ⅱ型和非落叶型致病力弱的Ⅲ型。其中Ⅰ型菌株19个,占44.2%,平均病情指数大于50;Ⅱ型菌株16个,占37.2%,平均病情指数在30~50之间;Ⅲ型菌株8个,占18.6%,平均病情指数小于30。由此证明,同一棉田棉花黄萎病存在落叶型和非落叶型两类病害表现类型,其病原菌存在强、中、弱三种不同致病类型的生理型,揭示出棉花黄萎病菌本身是一个易变异的混合基因型群体,群体中的不同个体组成的亚群体具有不同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型鉴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的10个菌系接种在属于三大棉种(海岛棉,陆地棉,中棉)的9个鉴别寄主上,按致病力强弱,初步分为3个生理型,印生理型1号——致病力最强的陕西省泾阳县菌系,对3大棉种都严重感染;生理型2号——致病力最弱的新疆和田、车排子菌系,对所有鉴别寄主感染很轻;生理型3号——致病力介于1、2号之间,其它6省8县的菌系属于此类型。  相似文献   

3.
棉花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类型在江苏省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2—1985年,对江苏省83个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菌株进行了致病力的测定,其中致病力强的落叶型菌株13个,占测定菌株数的15.7%,主要分布在南通县恒兴乡和常熟市徐市乡、董浜乡;致病力中等的叶枯型菌株45个、致病力弱的黄斑型菌株25个,分别占测定菌株数的54.2%和30.1%,这两类菌株广泛分布江苏省各主要产棉区。试验表明棉花抗病品种“4278”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鉴别寄主,对3种致病力类型的菌株的鉴别力都比较强。无论从棉花上或者从其它植物上都可以得到对棉花致病力不同的菌株,只是各类型菌株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主要植棉省落叶型菌系的致病力差异,选用4个抗性不同的陆地棉品种银瑞361、豫棉21、冀棉228和冀棉11作为鉴别品种,在温室可控条件下,采用苗期移苗蘸根接种法,对不同植棉省32个落叶型黄萎病菌的致病性进行了测定,并根据供试菌系在鉴别品种上病情指数进行聚类分析。苗期接种14 d后,抗、感品种间的病情指数差异较大,是落叶型菌系病情指数调查的合适时间。32个落叶型菌系致病力差异显著,可分为3个类型。第Ⅰ类型只有1个菌系,致病力弱;第Ⅱ类型菌系占供试菌系的62.5%,平均病情指数为36.8,致病力中等;第Ⅲ类型菌系占供试菌系34.4%,平均病情指数52.7,致病力较强,4个鉴别品种均表现感病。研究表明来源于不同植棉省菌系的平均致病力有一定差异,且来源于同一植棉省的落叶型菌系可归属于不同的致病类型。  相似文献   

5.
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是我国棉花和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棉花和茄子的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了研究大丽轮枝菌的群体遗传变异以及对棉花和茄子的交互致病性,本文对分离自江苏省的63个棉花黄萎菌和10个茄子黄萎菌进行了培养、遗传和致病特性分析。根据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时形成微菌核的多少来划分培养类型,结果菌核型占83.6%,成为主要的培养类型。用PCR技术检测菌株的致病类型、交配型以及是否具有无毒基因Ave1,结果落叶型菌株占86.3%,为优势种群,但是10株茄子黄萎菌100%都是非落叶型菌株;供试的所有江苏菌株交配型都是MAT1-2型,并且都没有无毒基因Ave1。选择江苏省的6个棉花黄萎菌和4个茄子黄萎菌在室内苗期接种棉花和茄子,进行交互致病性测定,结果这10个菌株都可以侵染棉花和茄子,而且来源于不同寄主作物的菌系之间致病力分化明显,表现在不同菌株对同一寄主的致病力不同,同一菌株对不同寄主的致病力也不同。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大丽轮枝菌群体遗传结构和制定黄萎病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新疆北部棉区黄萎病菌种群致病性分化及变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检测技术和鉴别寄主法对新疆北部棉区41个棉花黄萎病菌菌系进行检测,以期明确黄萎病菌种群致病性分化及变异。特异性引物(ND1/ND2和D1/D2)PCR检测结果显示,供试菌系中落叶型菌系16个,占39.0%;非落叶型菌系24个,占58.5%;1个菌系未能检测出致病类型。鉴别寄主法测定结果显示:41个供试菌株中致病性强、中、弱的菌系分别为21、12和8个,分别占51.2%、29.3%和19.5%。落叶型菌系的致病力明显高于非落叶型,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39.4和25.8。研究表明,无论落叶型菌系和非落叶型菌系,接种后都可产生落叶症状,但落叶的程度有明显差别,其落叶症状的轻重不仅与菌系的致病类型有关,还与品种的抗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新疆是我国最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的85%左右。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严重阻碍了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针对新疆棉区采集分离的140个菌株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地域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差异显著,新疆棉区以菌核型、落叶型菌株为主;与此同时,建立了一种苗期棉花黄萎病抗性快速鉴定新方法——育苗块定量接种法,并在中植棉2号和新陆早36号上测定了部分菌株的致病力,结果发现新疆棉区以强致病力、中等致病力类型的菌株占主导。此外,落叶型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及致病力均极显著高于非落叶型菌株。结果表明,新疆棉田大丽轮枝菌的组成与分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对品种的合理布局、抗病性筛选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棉田黄萎病菌致病型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棉国.控制该病的猖獗危害,已成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1].利用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对棉黄萎病菌的选择作用,从棉田中分离获得不同的黄萎病菌菌系,在温室中采用2个抗病性差异明显的品种对其致病力进行测定,以明确同一块棉田是否存在不同致病力菌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ISSR指纹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来自我国12个省84个县(市)的棉花黄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存在5种不同的培养类型,其中,产生微菌核较多的B型菌株为优势类群,占72.9%。长江流域的菌株培养性状变异最大,新疆棉区的变异最小。致病力测定结果和ISSR指纹图谱均将167个单孢菌株划分为强、弱、中3个致病力类型,供试菌株的ISSR指纹图谱与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中等致病力类型菌株在我国占主导地位;强致病力类型的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弱致病力类型菌株主要分布在新疆和江苏。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型鉴定(二)生理型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8年,曾试验比较了棉花黄萎病六种人工接种方法,其中,以土壤接菌结合棉苗伤根的方法较好。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的黄萎病菌生理型做了鉴定试验。根据两个鉴别寄主——陆地棉岱字15号和海岛棉8763依的抗感反应,将测试的44个单孢菌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生理型。66.7%的菌系属于生理型I号,分布山东各主要棉区。  相似文献   

11.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棉花黄萎病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携带有潮霉素抗性筛选标记的pCTHyg载体为骨架,构建了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sGFP的载体pCH-sGFP,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导入引起棉花黄萎病的高致病力大丽轮枝菌Vd991,获得了sGFP整合到大丽轮枝菌基因组的转化株。通过转化子荧光信号、生长表型和致病力筛选鉴定,获得了1株与Vd991生长和致病力无显著差异且荧光信号强烈的转化株Vd gfp77。侵染棉花根部试验表明,Vd-gfp77侵染棉花后快速扩展繁殖,子代仍然能发出强烈的荧光信号。本试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大丽轮枝菌的成功构建,为后续大丽轮枝菌侵染棉花过程的组织学和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2.
Host Range Specificity in Verticillium dahlia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hat RG  Subbarao KV 《Phytopathology》1999,89(12):1218-1225
ABSTRACT Verticillium dahliae isolates from artichoke, bell pepper, cabbage, cauliflower, chili pepper, cotton, eggplant, lettuce, mint, potato, strawberry, tomato, and watermelon and V. albo-atrum from alfalfa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pathogenicity on all 14 hosts. One-month-old seedlings were inoculated with a spore suspension of about 10(7) conidia per ml using a root-dip technique and incubated in the greenhouse. Diseas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plant height, and root and shoot dry weights were recorded 6 weeks after inoculation. Bell pepper, cabbage, cauliflower, cotton, eggplant, and mint isolates exhibited host specificity and differential pathogenicity on other hosts, whereas isolates from artichoke, lettuce, potato, strawberry, tomato, and watermelon did not. Bell pepper was resistant to all Verticillium isolates except isolates from bell pepper and eggplant. Thus, host specificity exists in some isolates of V. dahliae. The same isolates were characterized for vegetative compatibility groups (VCGs) through complementation of nitrate nonutilizing (nit) mutants. Cabbage and cauliflower isolates did not produce nit mutants. The isolate from cotton belonged to VCG 1; isolates from bell pepper, eggplant, potato, and tomato, to VCG 4; and the remaining isolates, to VCG 2. These isolates were also analyzed using the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ethod. Forty random primers were screened, and eighteen of them amplified DNA from Verticillium. Based on RAPD banding patterns, cabbage and cauliflower isolates formed a unique group, distinct from other V. dahliae and V. albo-atrum groups. Minor genetic variations were observed among V. dahliae isolates from other host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were host specific or not.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among pathogenicity, VCGs, and RAPD banding patterns. Even though the isolates belonged to different VCGs, they shared similar RAPD profil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anagement of Verticillium wilt in some crops through crop rotation is a distinct possibility.  相似文献   

13.
棉花根系分泌物对枯草芽胞杆菌NCD-2菌株趋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枯草芽胞杆菌NCD-2菌株在不同棉花品种根际定殖能力表现不同,在感黄萎病品种冀棉11根际的定殖能力最强,而在耐病品种中棉所41根际的定殖能力最弱。本研究收集了5个不同棉花品种的根系分泌物,测定了NCD-2菌株对根系分泌物的趋化作用,结果表明NCD-2菌株对冀棉11根系分泌物的趋化作用最强,而对中棉所41根系分泌物的趋化作用最差。通过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AccQ-Tag-HPLC)测定了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的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氨基酸在不同棉花品种中含量不同。冀棉11的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种类最多,可达17种。在中棉所41的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种类最少且大多数氨基酸含量均为最低。测定了NCD-2菌株对14种氨基酸标准品的趋化性,结果表明NCD-2菌株对精氨酸(Arg)、丙氨酸(Ala)和赖氨酸(Lys)趋化性最强,但对甘氨酸(Gly)呈现负趋化性。RT-qPCR试验表明冀棉11的根系分泌物可提高cheAcheD基因在NCD-2菌株中的表达量。室内防治试验表明,NCD-2菌株对冀棉11黄萎病的防效最好,防治效果可达到66.68%。本研究明确了棉花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对NCD-2菌株趋化性的影响,该菌株在棉花根际定殖能力与棉花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对本菌株的趋化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河南商丘地区棉花黄萎病菌分离鉴定和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河南商丘地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型群体变异,对该地区棉花上分离的8株单孢菌株的菌落形态、显微结构、致病力、ITS序列、系统进化及菌体蛋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属于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dahliae;系统进化树显示8株菌株并没有聚在同一进化枝上;8株黄萎菌菌株存在致病力差异,SQ4菌株致病力最强,属于落叶型,而其它致病力较弱的7个菌株属于非落叶型;不同致病力的菌株间蛋白谱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两种轮枝菌对15种豆科牧草的致病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人工接种测定了两种轮枝菌3个菌株对15种豆科牧草的致病性,一个菌株是来自加拿大感病苜蓿上的Verticillium albo-atrum(Vaa),两个V.dahliae菌株中,Vd来自加拿大感病的马铃薯,CVd来自中国的沙打旺。两次试验结果表明,3个菌株对15种豆科牧草表现了不同程度的致病力。沙打旺、鹰嘴黄芪、紫花苜蓿、百脉根、埃及三叶草对3个菌株均感病,每次试验病株率都在50%以上。箭叶三叶草表现中等抗病,而白花草木樨、毛荚野豌豆、长柔毛野豌豆、波斯三叶草、杂三叶草、红三叶草和白三叶草等7种对3个菌株都表现抗病。红豆草对Vaa和CVd两个菌株感病,但抗Vd。山黛豆感染CVd,但抗Vaa和Vd。  相似文献   

16.
2014年在石河子大学试验站和实验农场种植的红花出现了一种植株矮化,叶片发黄,枯死的病害,切开茎秆,维管束变成褐色。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组织茎秆进行分离、纯化获得单孢纯培养菌株;通过常规纸钵撕底沾根法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用形态学和 rDNA-ITS 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都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一致;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的 rDNA-ITS 序列与中国棉花黄萎病菌V.dahliae 的 ITS 序列(登录号 KT803074)同源性为99%以上。故将引起新疆红花黄萎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大丽轮枝菌V.dahliae。  相似文献   

17.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黄萎病是一种传播迅速且为害广泛的土传维管束真菌病害。大丽轮枝菌分泌的水解酶在侵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大丽轮枝菌果胶裂解酶包括PL1、PL3、PL4、PL9和PL11 5个家族,其中PL1家族成员数目最多,但对该家族的致病功能还未见系统研究。本研究明确大丽轮枝菌PL1家族共包含17个成员,且多数成员在侵染早期上调表达,其中VdPL1-4和VdPL1-8在侵染早期强烈诱导表达。挑选VdPL1-4构建缺失突变体,发现VdPL1-4缺失后菌株对棉花的致病力显著下降,对复杂碳源(果胶、羧甲基纤维素、淀粉)的利用能力受限,该基因回补后菌株的毒力和碳源利用能力均得以恢复。信号肽介导的分泌活性验证表明VdPL1-4为分泌蛋白。以上研究表明,VdPL1-4是重要毒力因子,研究结果为后续系统解析果胶裂解酶在病原致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研发绿色、安全、高效的作物黄萎病生物防治产品,本研究以生防菌株BvR001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黄萎病菌的抑菌效果测定、可湿性粉剂研制、在寄主根际的定殖能力与防效测定,明确该菌株对黄萎病具有防控效果.gyrB序列检测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芽胞杆菌属,并且与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相似文献   

19.
 棉花品种抗黄萎病鉴定一般在田间病圃中进行,其结果受病圃中病原菌分布均匀程度、气象等因素影响极大,往往导致鉴定结果不准确。为了使鉴定方法简单、科学、可靠,我们在温室条件下比较了3种苗期接种棉花黄萎病的方法,即切根蘸孢子法(接种浓度为106分生孢子/mL);菌培养物土壤接种法(0.5%、1%、2%,w/w);微菌核土壤接种法(103个微菌核/g土)。结果表明,切根蘸孢子法导致棉苗发病均匀、严重、迅速,播种35~45 d后即可得到均匀一致的发病结果。而其它2种接种方法在播种75 d后才得到相对稳定的发病结果。同时,研究还表明接种浓度为104分生孢子/mL所导致的黄萎病显著比105或106的轻。利用切根蘸孢子法在室内鉴定12个棉花品种或品系的抗黄萎病能力,证明该方法是抗黄萎病快速鉴定的有效方法。此外,该鉴定方法还可快速鉴定黄萎病菌不同菌株的致病性,并可应用于作物对其它土传病害的抗病性鉴定上。  相似文献   

20.
刘海洋  王伟  张仁福  姚举 《植物保护》2023,49(4):276-283
为了解北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及发病与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数量的关系和病原菌种群类型, 2021年对北疆石河子?奎屯?博乐等8市(县)棉田棉花黄萎病发病率?土壤中黄萎病菌的微菌核数量?菌株种群类型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北疆未发生棉花黄萎病的棉田占49.2%, 0%<发病率<5.0%的棉田占32.7%, 发病率≥5.0%的棉田占18%?与2013年?2015年相比, 2021年无病田率分别增加17.7和12.7百分点, 发病率≥5%的棉田分别减少15.7和21.6百分点?从棉田黄萎病发病率与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关系来看, 整体上北疆棉田棉花黄萎病发病率与微菌核数量相关性不显著(r=0.119 1); 分区域看, 石河子-沙湾片区?奎屯-乌苏片区?精河-博乐片区棉田黄萎病发病率与微菌核数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33 2?0.007 6?0.062 3, 均无显著相关性; 而呼图壁-玛纳斯片区棉田黄萎病发病率与微菌核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635 7, 呈中度正相关?土壤中的黄萎病菌菌株以菌核型为主, 占57.9%, 菌丝型占23.2%, 中间型占18.9%?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表明, 土壤中黄萎病菌落叶型菌株占97.6%, 占绝对优势?本研究将为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