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8 毫秒
1.
播种量和方式对甘肃渭源蒙古黄芪育苗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陇芪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播种量(90,150,210kg/hm~2)和播种方式(条播,撒播,覆膜穴播)两因素育苗,育苗结束后秋季测定种苗质量指标和产量,旨在揭示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方式互作对蒙古黄芪种苗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为其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方式交互条件下育苗,蒙古黄芪种苗个体质量和群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在90kg/hm~2最低播种量基础上,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种苗单根鲜重、根长和根粗等个体质量指标均呈降低趋势,种苗产量先极显著提高后下降,产苗数持续增加,优质种苗率显著下降。在同一播量条件下覆膜穴播方式育成种苗个体质量最优,优质种苗率均比条播和撒播高,并随播种量递增,苗产量较撒播和条播呈先增加后下降,而产苗数呈下降趋势。播种量150kg/hm~2条件下采用覆膜穴播育成单位面积优质种苗数最多。说明在保证种苗个体质量和单位面积产苗数的前提下,渭源蒙古黄芪育苗采用覆膜穴播方式,种子播种量为150kg/hm~2最佳。  相似文献   

2.
氮磷钾肥各按4个水平完全组合、形成64个处理,进行了燕麦施肥试验,结果不同水平氮、磷、钾的燕麦种子产量差异显著,不同水平磷、钾的燕麦草产量差异显著。氮、磷、钾用量分别为50kg/hm~2、65kg/hm~2、105kg/hm~2时燕麦种子产量达到最大,分别为5000kg/hm~2、5095.5kg/hm~2、5069.4kg/hm~2;磷、钾用量分别为135kg/hm~2、135kg/hm~2时,燕麦草产量达最大10902.8kg/hm~2和10295.1kg/hm~2。氮、磷、钾的最大农学利用率分别为:40.28,28.85和24.07,分别出现在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分别为50kg/hm~2、65kg/hm~2、75kg/hm~2时。  相似文献   

3.
施肥对科尔沁沙地苜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的施肥技术,设置N_0(不施氮)、N_(45)(45 kg/hm~2N)和N_(90)(90 kg/hm~2N)3个氮素水平;P_0(不施磷)、P_(90)(90 kg/hm~2P_2O_5)、P_(180)(180 kg/hm~2P_2O_5)和P_(270)(270 kg/hm~2 P_2O_5)4个磷素水平;K_0(不施钾)、K_(100)(100 kg/hm~2K_2O)、K_(200)(200 kg/hm~2K_2O)和K_(300)(300 kg/hm~2K_2O)4个钾素水平,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组合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茎叶比、干鲜比在不同氮磷钾处理下无显著性差异,而N_(45)(45 kg/hm~2N)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苜蓿株高和苜蓿产量,全年总产量从12.21 t/hm~2增至13.19 t/hm~2;(2)磷钾肥的施用均会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品质,而施氮会显著降低第1茬、第3茬中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P<0.05),而显著提高第2茬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3)与不施肥相比,在第1茬中,P_(180)(180 kg/hm~2P_2O_5)处理下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最高,从18.22%提高至20.11%;而在第2茬中,N_(90)P_(270)K_(300)(90 kg/hm~2N,270 kg/hm~2P_2O_5,300 kg/hm~2K_2O)处理下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为25.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94%;同样地,在第3茬中,P_(270)K_(200)(270 kg/hm~2 P_2O_5,200 kg/hm~2 K_2O)处理下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为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87%;(4)氮磷钾的施用可以显著提高苜蓿植株磷的含量,氮、钾的施用会显著提高苜蓿钾的含量。综上所述,在缺磷少氮低钾科尔沁沙地苜蓿施肥最佳氮磷钾组合为N_(45)P_(270)K_(200)。  相似文献   

4.
笔者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对大力士甜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尿素和过磷酸钙施用量分别为480kg/hm~2、875kg/hm~2时,对大力士甜高粱株高影响明显,对茎叶比无明显影响;当尿素和过磷酸钙施用量下降到160kg/hm~2、875 kg/hm~2时,对其产量影响显著,对其他处理影响不明显。尿素施用量为390~480 kg,/hm~2时,大力士甜高粱可获得最高产量,分别为128.23 t/hm~2和124.88 t/hm~2,同时经济效益可达到最大;因此,在生产上采用的最佳施肥水平为390~480 kg/hm~2。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湘西州畜禽粪便排放宏观分布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文章根据湘西州各畜禽饲养数据和耕地面积估算出了单位面积猪粪当量、氮素、磷素负荷量用以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污染风险。结果显示:2013~2017年湘西州畜禽粪便猪粪当量排放分别为491.55、497.70、515.41、530.95、530.66万t;2017年全州单位耕地面积猪粪当量、TN、TP负荷量分别为20.50万t·hm~(-2)、122.95 kg·hm~(-2)、45.85 kg·hm~(-2);不考虑化肥施用的影响,全州及各县市耕地猪粪当量、氮素负荷均未超过施用阈值,但磷素负荷略超施用阈值(凤凰县除外);综合考虑粪便和化肥中氮素、磷素的影响,全州及各县市氮素和磷素负荷已超过施用限值,存在区域硝酸盐淋洗和磷素富集可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华羊茅3~5龄人工草地,设五个施肥水平处理,在高寒区开展氮素添加对老龄中华羊茅人工草地生物量分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4龄、5龄中华羊茅草地中,N素添加对草产量的影响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4龄中华羊茅草地中,N2处理干草产量为最高,达到3319.5kg/hm~2,在5a中华羊茅草地中,N3处理干草产量为最高达到2769.5kg/hm~2;在5龄中华羊茅草地,N素添加能够显著降低茎叶比。  相似文献   

7.
目的:收集甘肃不同生态区域蒙古黄芪种苗,制定种苗质量分级标准分析种苗等级与药材产量的相互关系,为黄芪规范化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甘肃省不同生态育苗区共收集35份蒙古黄芪种苗,测定各产区种苗单株鲜重、根长、根粗、芽体长、芽体个数、病斑度等指标,采用K-均值聚类法将种苗分级。后将不同等级种苗移栽,分析种苗等级与药材产量的相互关系。结果:甘肃省不同生态育苗区蒙古黄芪种苗分为3个等级:一级种苗单株鲜重≥6.17 g,根长≥39.09 cm,根粗≥6.07 mm;二级种苗的单株鲜重为5.73~6.16 g,根长为31.32~39.08 cm,根粗为5.64~6.07 cm;三级种苗单株鲜重为3.27~5.72 g,根长为25.11~31.31 cm,根粗为5.02~5.63 mm。结论:黄芪产量随着种苗等级降低而减少,生产中采用一、二级种苗进行种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施氮水平对燕麦产量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青引1号燕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燕麦产量与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燕麦的穗数、穗长、穗重、穗粒数、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氮肥用量为75kg/hm~2时,穗数、穗长、穗重、穗粒数、草产量和种子产量达最大值,分别为626.84个/m~2、17.54cm、2.95g/穗、31.31粒/穗、20.71×10~3kg/hm~2、6.49×10~3kg/hm~2;燕麦植株氮、磷、钾含量随生育进程呈下降趋势,同一生育期氮、磷、钾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的农学效率、生理效率和当季回收率均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河北中东部地区青贮玉米种植中应用荧保素(Ⅰ型荧光假单胞菌)拌种的可行性,分别在河北唐山地区以沃玉3为试验材料、在沧州地区以中科11为试验材料,应用荧保素拌种与未拌种对照进行田间比较试验,测定了玉米的农艺性状、根系性状、产量性状,分析了荧保素拌种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唐山地区沃玉3用荧保素拌种时,鲜重产量为55 695 kg/hm~2,干重产量为17 475 kg/hm~2,干物质率为31.38%,未拌种对照鲜重产量为50 235 kg/hm~2,干重产量为16 532 kg/hm~2,干物质率为32.91%,用荧保素拌种较未拌种对照鲜重增产10.87%,干重增产5.70%,平均每公顷增收约1 747元;沧州地区中科11用荧保素拌种,鲜重产量为39 585 kg/hm~2,干重产量为13 241 kg/hm~2,干物质率为33.45%,对照鲜重产量为36 180 kg/hm~2,干重产量为11 812 kg/hm~2,干物质率为32.65%,用荧保素拌种较对照鲜重增加9.41%,干重增加12.10%,平均每公顷增收约1 089元,经济效益均显著提高(P0.05)。说明荧保素拌种经济效益显著,可以在河北中东部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N、P、K不同施肥量及不同配比方式对甘肃干旱半干旱区药用植物板蓝根产量的影响,以确定该地区菘蓝氮磷钾肥的最优用量及配比关系,为专用肥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对板蓝根产量的影响显著,处理N_2P_2K_1的产量最高,为19 654.08 kg/hm~2,比不施肥产量增加了59.68%;在施肥范围内,每公顷施1 kg磷、钾肥分别可增加板蓝根产量5.14 kg、46.54 kg;板蓝根产量与氮、磷、钾肥的肥料效应方程为y=12 138.812 3-24.815 9x_1+41.738 3x_2+175.821 2x_3+0.013 3x_1~2-0.228x_2~2-1.187 7x_3~2+0.331 3 x_1x_2-0.324 1x_1x_3-0.526 3x_2x_3(R~2=0.671 4,F=0.908 3,sig.=0.587 2),其推荐施肥量为N、P_2O_5、K_2O分别82.78 kg/hm~2、106.51 kg/hm~2、39.13 kg/hm~2,板蓝根产量达到16 774.11 kg/hm~2。本研究结果为板蓝根氮、磷、钾合理配方施肥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施肥量对达乌里胡枝子单株种子产量的影响,试验对"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施加了氮肥(75,125,175 kg/hm~2)、磷肥(50,100 kg/hm~2)和钾肥(75,150 kg/hm~2),测定了株高、分枝数、每枝花序数、每花序结荚数、千粒重及单株种子产量,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施肥显著影响达乌里胡枝子单株种子产量(P0.05);产量构成因素的6个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二级分枝数每枝花序数每花序结荚数株高千粒重一级分枝数;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的3个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做通径分析,其直接效应大小顺序为二级分枝数每枝花序数每花序结荚数。说明施加175 kg/hm~2氮肥+50 kg/hm~2磷肥+150 kg/hm~2钾肥时可以使达乌里胡枝子单株种子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寻紫花苜蓿种植的最适养分施用量及最佳施肥方案,提高牧草的生产性能及其营养品质,为紫花苜蓿实际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于2015和2016年在河北沧州应用"3414"试验设计,以华北地区推广的中苜3号紫花苜蓿为材料,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施肥配比对紫花苜蓿产量以及营养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了该区域的推荐施肥量。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很大,少施肥或者过量施肥都可以影响产量;与未施肥的对照相比,施以不同数量的氮、磷、钾对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影响;影响中苜3号紫花苜蓿干草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磷肥氮肥钾肥。其中,处理12(N_1P_1K_2)组合两年的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9848.0kg/hm~2和14545.4kg/hm~2,较对照分别增产28.89%和20.37%。本研究得出最佳施肥组合为:施N 5.0kg/hm~2、P 30.0kg/hm~2、K 180.0kg/hm~2,为黄淮海地区类似气候土壤条件下紫花苜蓿草田的合理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际生产指导。  相似文献   

13.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测定不同种植密度和施磷钾肥对秣食豆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以14.28万株/hm~2秣食豆种子产量最高,为2254.76kg/hm~2;施肥水平以P2O545kg/hm~2和K_2O 75kg/hm~2秣食豆种子产量最高,为2144.44kg/hm~2;在密度和施肥互作效应下,14.28万株/hm~2的密度下施P2O530kg/hm~2和K_2O 50kg/hm~2,秣食豆种子产量最高,为2369.05kg/hm~2,显著(P0.05)高于其他组合,最大增产幅度为30.67%。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分枝数、主茎荚数、百粒重与单株产量均呈显著(P0.05)正相关,密度与施肥及其互作效应对秣食豆产量因子的作用效应表现为:对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分枝数、百粒重均影响显著;对种子品质的作用效应表现为:施肥影响显著,而密度及密度与施肥的互作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施肥对优质蛋白饲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和形态构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了不同磷、钾肥配比下紫花苜蓿第2茬单茬产量和形态构建的变化。结果表明,1)磷钾配比施肥均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单茬的鲜、干草产量(P0.05);单施磷肥240 kg·hm~(–2)时,紫花苜蓿第2茬单茬产量最高,鲜草产量达18 203.33 kg·hm~(–2),干草产量达3 975.97 kg·hm~(–2),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显著高出88.25%和78.11%(P0.05)。2)磷钾配比施肥对紫花苜蓿第2茬形态学构建均有一定的影响。施磷80 kg·hm~(–2)+钾60 kg·hm~(–2)时,紫花苜蓿茎叶比最低,为0.98,其次为施磷80 kg·hm~(–2)+钾30 kg·hm~(–2)组合,茎叶比为1.03,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 0.05);施磷80 kg·hm~(–2)+钾30 kg·hm~(–2)时,紫花苜蓿主茎长和节间长均显著大于不施肥对照组(P0.05);施磷240 kg·hm~(–2)+钾30 kg·hm~(–2)处理能显著增加紫花苜蓿的节间数和主茎粗。施用磷肥有利于促进紫花苜蓿的分枝。3)利用模糊隶属函数均值法对紫花苜蓿产量及形态学构建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当施磷80 kg·hm~(–2)+钾30 kg·hm~(–2)时,隶属函数均值为0.76,排名第一。因此,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种植紫花苜蓿时,建议磷钾肥配合施用,以施磷80 kg·hm~(–2)和钾3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切根与施肥对草地饲草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及对调制的干草与青贮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测定产量、含水量、常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切根与施肥处理能够提高草地产草量和饲草品质,8月份收获,施尿素225kg/hm~2和磷酸二铵135kg/hm~2调制的干草品质较好;7月份收获,施尿素225kg/hm~2和磷酸二铵135kg/hm~2调制的青贮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6.
南方人工草地放牧系统元素循环与培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土壤氮素、磷素、钾素在人工草地放牧系统中循环特征的分析 ,探讨了南方人工放牧草地氮素、磷素、钾素及硼、锌、钼、硫等营养元素的需求状况、肥料种类及用量、具体施肥时间与方法 ,并提出了南方人工草地放牧系统草地培肥的生物措施与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通过追施氯化钾,对提高豆科牧草紫云英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是:1、土壤肥力中等、耕作层速效钾含量45×10~(-6)和40×10~(-6)时,紫云英每公顷追施氯化钾112.5kg,平均鲜草产量为21166.5kg和18499.5kg,分别较对照增产6750.0kg和6499.5kg,增产率46.8%~54.2%。每公顷平均增值221.10元。2、土壤肥力中下,速效钾含量36.5×10~(-6)及31.7×10~(-6)时,紫云英每公顷追施氯化钾112.5kg和157.5kg,鲜草产量为32500.5kg/hm~2和51333.5kg/hm~2,比对照185000.0g/hm~2和34000.0kg/hm~2增产14000.0kg/hm~2和17333.5kg/hm~2,增产率达75.7%和51.0%,差异极显著。每公顷增值589.80元和715.95元。每公顷追施氯化钾45.0kg,增产鲜草5167.0kg,增产率15.2%,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以胡麻“坝选3号”为材料,设置不施钾(K0)、低钾(K1,18.75 kg K2O/hm2)、中钾(K2,37.5 kg K2O/hm2)和高钾(K3,56.25 kg K2O/hm2)4个施钾(K2O)水平,于2011-2012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胡麻钾素营养转运分配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胡麻根、茎、叶和籽粒等器官的钾素累积主要在生殖生长阶段,占全生育期累积量的41.28%~64.09%;与不施钾相比,施钾条件下胡麻根、茎和叶钾素转运量分别增加了35.60%,29.06%和43.75%。根、茎和叶中均有钾素转运到籽粒,转运率分别为17.78%~24.85%,14.82%~23.00%和39.40%~46.20%,对籽粒钾素的贡献率分别为6.71%~14.12%,11.24%~23.97%和17.26%~50.83%。较不施钾处理,低、中和高钾水平下籽粒产量分别增产14.90%~24.12%,29.93%~30.11%和15.65%~23.13%,且中钾处理下增产幅度最大。综合胡麻钾素积累、转运与分配规律以及籽粒产量,本试验区同等肥力土壤条件下,要实现胡麻高产高效以施钾量37.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平衡施肥对紫花苜蓿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并明确光合特性各因子对紫花苜蓿产量形成的贡献,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为材料,采用"3414"试验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探讨了平衡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光合特性的影响及其产量效应。结果表明:1)平衡施肥可通过提高紫花苜蓿的叶绿素含量、RuBP羧化酶活性、光合速率、碳水化合物含量、群体叶面积指数以增强光合特性,并且N 103.5 kg·hm~(-2)、P_2O_5 105 kg·hm~(-2)、K_2O 90 kg·hm~(-2)配施最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的光合特性;2)平衡施肥可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干草产量,以N 103.5 kg·hm~(-2)、P_2O_5 105 kg·hm~(-2)、K_2O 90 kg·hm~(-2)配施对产量的提高最显著,年总干草产量达到25636.26 kg·hm~(-2),相比肥料偏施,平衡施肥才能保障紫花苜蓿高效生产;3)通过主成分归一化分析可知,群体叶面积指数、RuBP羧化酶活性、叶绿素是对紫花苜蓿产量形成贡献率最大的光合因子,其产量贡献率依次为22.8%、21.3%、15.9%。综上,平衡施肥是紫花苜蓿获得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通过调控紫花苜蓿群体叶面积指数、RuBP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等主要光合因子,可有效提高紫花苜蓿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土壤氮素、磷素、钾素在人工草地放牧系统中循环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南方人工放牧草地氮素、磷素、钾素及硼、锌、钼、硫等营养元素的需求状况、肥料种类及用量、具体施肥时间与方法,并提出了南方人工草地放牧系统草地培肥的生物措施与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