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正  忻一平 《国土绿化》2010,(11):11-12
<正>借景是中国园林值得大书一笔的造园手法之一。它似乎让人在不经意处偶得妙景,然而这"不经意"可能恰恰就是造园家必须反复推敲、着意经营的点睛之笔,故《园冶》有言:"构园无格,  相似文献   

2.
<正>突出主题清无锡人钱泳有言:"造园如作诗文"。吟诗作文必有鲜明主题,造园亦然。而主题鲜明的园林则高屋建瓴,纲举目张,常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故主题彰显与特色鲜明存乎一种内  相似文献   

3.
借鉴北京等城市建设"世界之窗"的成功经验,以欧亚精典微缩景观为主线,将西方台地式造园同中国民族造园技艺相融合,建成哈尔滨市"欧亚之窗",占地面积31.8hm2,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预计3年收回成本.全园规划为欧洲区、亚非区、中心区等8个区域,以红旗钟楼、迪斯尼城堡、巴黎凯旋门、天鹅湖等近30个欧亚经典景观为主线,总建筑面积4065.73m2,园内地势起伏,天然无饰的原野风光和欧亚名胜景观交相辉映,成为一座造园艺术独特的新型公园.  相似文献   

4.
营造园林耗资较大、用时较长,盛世繁荣安定、物阜民丰,造园相对更容易实现,"盛世造园"逐渐成为时下学术界一个常见不疑的论断。实际上,在中国园林历史上,盛世造园的实例有之,乱世兴园的现象也很多;古代文人园林多为写意性的精神家园,对盛世的物质基础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盛世"与"造园"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顺承关系,"盛世造园"这一论断不仅存在学术认知上偏谬,对当代园林事业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误导影响。  相似文献   

5.
浅议中,日造园风格的异同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造园体系大致可分为东亚、西亚和欧洲三大体系;而“言东方园林,必举中国与日本为代表,盖两国文化固互相交流久矣,既有似处,而又有不似处,各逞民族特性也。”陈从周先生一语道出了中、日园林既同出一脉,但又各有特色。 东方造园体系是以中国文化为主干的东亚汉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东亚中国文化圈的特点是:以汉文化为基调,在文化的诸方面表现出相应的共通性,在文化发展及演变上,带有系统的整体性及连动性。而作为子系统的东亚造园体系则亦然。其总体特征是:以中国造园体系为渊源和根本,以自然山水园为基本形式和风格,以意境美为  相似文献   

6.
白鹿寺因传说依山就势而建,距今已有千年.从造园相地、寺院立基、园林建筑和花木配置四个方面分析、总结了白鹿寺对称而变化,疏密而有致,顺应而融入的造园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既保持寺院的庄严肃穆氛围,又达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交融,造就了"白鹿晚钟"之景,使寺借景而扬名,景因寺而增色.  相似文献   

7.
<正>山东曲阜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曲阜文物古迹众多,拥有历史悠久的孔庙和有"天下第一家"之称的孔府,还有我国古代最大的人造园林——孔林。"三孔"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游"三孔"除观看殿阁峙空、浮光耀金、鳞次栉比的古代建筑外,还能欣赏到形态各异、翳天蔽日的古树。  相似文献   

8.
李正  忻一平 《国土绿化》2010,(10):20-21
<正>人们常用"小中见大,步移景换"来概括中国园林的空间艺术特色,即园林用地面积虽十分有限,景观内涵却非常丰富,令人于步移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千丘万壑、清溪碧潭、风花雪月、光景常新。诚如明代造园名家计成《园冶》所言:"咫尺山林,多方胜景。"那么,中国园  相似文献   

9.
<正>古之文学艺术领域,诗词有山水诗,绘画有山水画,园林称为"山水园林",连《红楼梦》中的造园家也叫做"山子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更是千古传诵,崇尚山水几乎成了国人难以割舍的自然情结。在造园实践中,山水通常被喻为园林的骨架。  相似文献   

10.
八公山位于安徽淮南市境内,中低山峰48座,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有"江南屏障,中州咽喉"之称,该景区中的天然次生林面积达30平方公里,植被保护良好.秀美的自然风光可用"林密、石奇、泉古、水秀"这八个字来概敌.八山山公园因地制宜,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现试对其造园艺术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1.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谢赫"六法"是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绘画理论。绘画乃园林之母,论文尝试从谢赫"六法"角度,由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及传移模写这六大理论分析并总结拙政园的造园艺术。  相似文献   

12.
<正>造园"有法无式"。所谓"有法",指需要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和艺术规律。何谓"无式"?除了园子使用功能和造园者审美情趣、艺术素养以及造园时的技术条件、造园材料等种种差异之外,造园本身的内外环境,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是千变万化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园林中,诗情画意不是形容词,而是可以捉摸、真切体验到的一种"意会",它源于造园的理念、意境、表现形式和手法.中国人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时空结合、虚实结合的园林艺术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4.
顺德清晖园作为岭南园林的集大成者,呈现出独具一格的园林格律,通过对其空间布局,中西合璧的造园手法以及文化意匠的分析,探讨深受岭南文化影响的清晖园经世致用的置园特点和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竹子造园史考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考证了中国历代竹子造园的历史后认为,竹子造园同步于古典园林的发端,汉代应用于早期园林的“囿”和“苑”,六朝时期广泛用于造园,唐宋时期竹子造园进入大发展和全盛时期,竹子造园是在园林中再现自然的竹景,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并体现“雅”风格,借园林中竹景抒情言志。文中列举了历代著名园林中竹景之实例。  相似文献   

16.
位于桂林雁山区的雁山园始建于清咸丰初年,为广西现存的三大古典园林之一,被誉为岭南名园。雁山园由桂林乡绅唐岳始建于清咸丰初期,也称为“雁山别墅”,至今已经有150年的历史。在广西现存的三座古典园林中,它是修建得最早、造园艺术甚高,最具岭南园林特色的一座古典园林。雁山园的建造时间,史籍中没有确凿的记载,建造年代有咸丰年间和...  相似文献   

17.
杜红 《广东园林》2000,(3):28-29,32
198 6年以前 ,广州园林如越秀公园、兰圃的芳华园等 ,大多体现中国传统园林风格 ,以含蓄隽永 ,仿效自然见长。而于 1987年春节开放的草暖公园 ,立足于“以人为本 ,顺从人意”的岭南造园风格 ,大胆地吸收欧洲园林的一些造园特点 ,大有人工创造自然的气派。在大片如茵的草地上 ,既分布有自然形态独特的棕榈植物 ,又有经人工修饰形态各异的园林植物。各类植物有聚有散 ,恰到好处地组合成草暖公园的绿化景观。在草暖公园绿化景观养护工作中 ,我们特别注意保持原有的造园艺术特色 ,又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挥人的创造能力。一、建园概况(一 )立地…  相似文献   

18.
随着动物园的发展 ,动物的展出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为使动物有一个适宜的自然生活环境 ,同时给游客提供一种观赏野生动物的最佳方式 ,缩短人与动物的距离。一种变“笼中困兽”为自然放养的新型动物展览方式应运而生。据此 ,我园结合自然地形 ,规划、设计建成占地 5 0余亩 ,展出动物30余种 ,模拟自然的动物生态展区。现就其规划、设计报告如下 :1 展区的位置及自然状况模拟自然生态展区位于动物园西部 ,在园内金牛山脚下 ,东临狮虎山 ,以主观览路相隔 ;西临小清河。占地面积5 0余亩。其地势平坦 ,东西向短 ,南北向长 ;地面标高为 2 9.0 0 - 2…  相似文献   

19.
造园如同作诗文.从造园伊始至园子为大家所认同,"立意""构象""入境""抒情"哪个环节都不能少."立意""构象"主要由造园家去完成,而"入境"得由造园家与游人共同参与.为什么?造园家通过其创造性劳动,使园子臻于美好境界,但这种"入境"只有园子成为游人的审美对象并经过审美者(游人)与对象(园林)之间的"交流"方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岭南园林的传承与发展——广州造园成就六十年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岭南园林悠久的发展历史出发,追溯到岭南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岭南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广州是岭南园林发展的中心城市。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夕,广州造园事业建设步履艰辛,但成绩斐然,期间建成了白云山山庄旅舍、兰圃、北园酒家、越秀公园、华南植物园等一批优秀庭园,广受国内外园林界同行所赞誉。改革开放以来广州造园事业发展迅猛,建成了白天鹅宾馆中庭"故乡水"、芳华园、草暖公园、云台花园、粤晖园等一大批影响全国,享誉海内外精品庭园,使岭南园林的造园理念得到传承和发展:继承传统,务实平和,开放兼容,创新求变;并形成了现代岭南园林的造园手法:继承传统造园精髓,融汇中外优秀技法,布局灵巧别致生动,游线组织流畅舒展,建筑淡雅轻巧通透,室内室外景色交融,园林植物多姿多彩,构件工艺精美细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