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为了解毒死蜱对桔小实蝇体内代谢酶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毒死蜱对桔小实蝇敏感种群进行连续处理,测定其体内的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毒死蜱浓度的增加,桔小实蝇的敏感性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体内的CarE活性得到显著提升(F=43.21,p=0.024),抗性倍数为1.74,GSTs活性也显著上升(F=47.73,p=0.018),抗性倍数为1.98,但对CAT、POD的提升作用较小,表明毒死蜱对桔小实蝇体内的CarE、GSTs活力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测定豌豆蚜在取食“抗”“感”2个紫花苜蓿品种(高抗品种'甘农5号’和感虫品种'猎人河’)之后的存活率、体内酶活性等指标,分析2个苜蓿品种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存活率及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高抗苜蓿品种的豌豆蚜在24 h时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和细胞色素P450s (Cytochrome P450s,P450s)活性最高,其存活率从12 h的85.3%降到46.7%;取食感虫苜蓿品种的豌豆蚜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SOD和CarE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存活率从12 h的90.7%降到24 h的86.0%。从结果可以看出,抗虫品种对豌豆蚜的影响大于感虫品种,24 h为豌豆蚜通过酶活维持机体内代谢平衡的关键期,且CarE在豌豆蚜适应两苜蓿品种时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植物次生物质芥子油苷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体内3种解毒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豌豆蚜纯人工饲料薄膜饲养技术,设置对照组(0,CK)和3个不同浓度(0.94、1.87、2.86μmol·g-1)芥子油苷的处理组,测定豌豆蚜取食含有不同浓度芥子油苷的人工饲料后,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色型豌豆蚜取食添加不同浓度芥子油苷的人工饲料后,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细胞色素P450s酶活性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随着豌豆蚜取食时间延长和芥子油苷浓度升高,3种解毒酶活性逐渐升高;在芥子油苷浓度为0.94、1.87和2.86μmol·g-1时,3种酶活性基本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CarE、GSTs和P450s酶活性逐渐升高,三者相比,P450s酶活性显著高于CarE和GSTs活性(P<0.05),且在芥子油苷浓度为2.86μmol·g-1处理下两种色型豌豆蚜的P450s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4...  相似文献   

4.
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梨黑斑病是目前梨果采后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为筛选出防治梨黑斑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以降低采后黑斑病的发生,在室内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14种杀菌剂对梨黑斑病菌的毒力,并对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嘧霉胺等4种杀菌剂的保护和治疗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供试14种杀菌剂中,苯醚甲环唑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4214 mgL-1,异菌脲、嘧霉胺、戊唑醇和咪鲜胺的EC50均小于3.0 mgL-1,抑制效果较强;异菌脲和苯醚甲环唑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分别为1.0790 mgL-1和1.9508 mgL-1。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嘧霉胺等4种杀菌剂均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建议梨果采收后使用异菌脲、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嘧霉胺等杀菌剂进行防腐处理,以有效控制贮藏期黑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中国蜂业》2015,(4):13-16
为评价几种杀菌剂对意大利蜜蜂的急性毒性和安全性,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和15种杀菌剂对蜜蜂急性经口毒性,结果表明:11种杀菌剂对蜜蜂的接触毒性,氟硅唑为高毒,丙环唑和咪鲜胺为中毒,丙森锌、苯醚1甲环唑、石硫合剂、甲基硫菌灵、烯酰吗啉、氟菌唑、武夷菌素和三环唑为低毒;15种杀菌剂对蜜蜂的经口毒性,丙环唑和抑霉唑为中毒,咪鲜胺、丙森锌、苯醚甲环唑、石硫合剂、甲基硫菌灵、烯酰吗啉、氟菌唑、三环唑、春雷霉素、代森锰锌、腐霉利、嘧霉胺和烯唑醇为低毒。因此,应禁止在蜜蜂活动区域使用高毒杀菌剂氟硅唑,慎重选择中等毒性杀菌剂丙环唑、咪鲜胺和抑霉唑,尽量选择对蜜蜂低毒杀菌剂,以保护蜜蜂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四脊裸胞壳Dh菌株侵染对钩麦蛾幼虫体内保护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脊裸胞壳(Emericella quadrilineata)Dh菌株侵染苜蓿钩麦蛾(Aproaerema anthylidella Hübner)幼虫后其症状、体内保护酶活力进行研究,以期为害虫生物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用菌悬液为5×107个/mL孢子处理,幼虫校正死亡率达88.38%;感病虫体表皮发黑,保湿后体壁受害部长出大量Dh菌株的菌丝和分生孢子;感病幼虫体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但POD酶活性上升程度较CAT酶活性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平稳上升趋势;从整体上看,用Dh菌株处理后钩麦蛾幼虫体内的3种保护酶的活性随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紫外辐射对三叶草彩斑蚜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 3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将其12 h内所产若蚜置于40 W UV-B辐射下分别处理20、30、40、50和60 min,连续照射8代,每代每天照射1次,连续照射6 d后收集虫体用于测定其体内保护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同一世代三叶草彩斑蚜CAT、SOD活性均随着辐射时间的延长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各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P 0.05),活性最大值分别为同世代对照的12.84和8.05倍;各世代CAT活性均在40 min处理时最高,POD活性除F5代外均在40 min处理时最高,SOD活性除F6代其余世代均在40 min处理时最高。同一处理CAT、SOD和POD活性均随着辐射代数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的12.84、8.05和2.09倍,CAT和POD酶的活性除30 min处理外,其余处理均在F_6代最高;SOD活性各处理均在F_6代活性最高。以上说明短时间紫外辐射能显著提高三叶草彩斑蚜体内SOD、CAT、POD保护酶的活性,其中CAT、SOD比POD反应明显。  相似文献   

8.
以在饲料中饲喂添加LD_(10)(0.01mg/ml)和LD_(50)(0.1mg/ml)的吡虫啉作为处理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实验室内人工饲育意大利蜜蜂1日龄幼虫直至羽化出房。记录幼虫成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测定各发育时期保护酶系的酶活力值,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结果表明,处理组中的保护酶系活性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吡虫啉的胁迫对蜜蜂体内保护酶系的生成起到了激活作用;保护酶系的酶活力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蛹期时达到最大,说明化蛹期是蜜蜂体内保护酶系活性较高且解毒功能较强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据《江苏农业科学》2020年第24期《采用半果接种法研究几种杀菌剂对杧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作者张俊有等)报道,本试验采用孢子萌发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研究咪鲜胺、异菌脲、抑霉唑、吡唑醚菌酯、鲜保A等5种杀菌剂在5个浓度下对杧果炭疽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因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的显著变化是二斑叶螨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为了揭示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抗性产生的解毒酶分子机理,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 qRT-PCR)方法分析二斑叶螨实验室敏感(SS)和田间种群(LZ-R、GN-R、WW-R、TS-R和LX-R)主要解毒酶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s)、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eome P450 monooxygenases, P450s) 及羧酸酯酶(carboxyl/cholinesterases, CCEs)基因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二斑叶螨不同种群不同解毒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不同。WW-R和TS-R种群中TuGSTd05以及LX-R种群中TuGSTd01和 TuGSTd06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上调,为SS种群的1.42~2.34倍,而GN-R种群中TuGSTd04,LZ-R种群中TuGSTd05 和GSTd09表达量显著下调,为SS种群的0.41~0.70倍;P450s基因CYP406A1 和CYP4CL1表达量在LZ-R、GN-R以及WW-R种群中均显著上调,分别为SS种群的1.80~4.88倍,此外,CYP387A1在LZ-R种群中显著上调2.19倍,而在LX-R种群中显著下调0.42倍;CCEs基因TuCCE-35表达量在WW-R和TS-R种群中显著上调,分别为SS种群的2.82和3.09倍,而TuCCE-36基因在所有种群中的表达量均不显著。二斑叶螨不同种群中解毒酶基因GSTs、P450s 和CCEs的显著上调或下调可能与甲氰菊酯的抗性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何应  马向丽  任健  代微然  毛如志 《草业科学》2022,1(1):2294-2300
防御酶是植物对昆虫危害的潜在防御机制。毛花雀稗(Paspalum dilatatum)作为一种优良牧草,了解被昆虫取食胁迫后其防御酶的变化很有必要。为此,本研究分析了蝗虫(Oxya chinensis)取食毛花雀稗0 (CK)、24、48、72和96 h后毛花雀稗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酪氨酸解氨酶(tyrosine ammonia-lyase, TA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脂氧合酶(lipoxygenase, LOX)、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活性及植物总酚(total phenols, TP)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不取食对照相比,蝗虫取食后毛花雀稗植株中POD、CAT、LOX、PPO、TAL、GST活性以及TP含量均在部分取食时间或所有取食时间显著升高(P < 0.05)。其中T-AOC在24 h时显著升高(P < 0.05);TAL、PPO和GST活性均随取食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分别在48、72和24 h时达到最高,是对照的3.71、2.10和21.25倍。相反,除24 h时SOD活性外,SOD、PAL活性在蝗虫取食胁迫下均显著降低(P < 0.05)。可见,POD、CAT、PPO、TAL、GST和LOX等防御酶在毛花雀稗防御害虫胁迫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昆虫通过降低靶标酶敏感性及增强对杀虫剂的代谢能力产生抗药性。蝇毒磷是防治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 Chao)的常用有机磷杀虫剂,为探讨柞蚕饰腹寄蝇不同地理种群对蝇毒磷的抗药性分化程度,分析来自辽宁省瓦房店市、凤城市、庄河市、开原市和西丰县的5个柞蚕饰腹寄蝇地理种群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色素P450(CYP450)和羧酸酯酶(CarE)4种酶的活性及蝇毒磷对这些酶活性的体外抑制率。结果表明:来自瓦房店市和凤城市的柞蚕饰腹寄蝇地理种群的AChE比活力及蝇毒磷对酶活性的体外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其它3个地理种群;瓦房店市地理种群的GST比活力显著高于其它4个地理种群,蝇毒磷对酶活性的体外抑制率显著高于除庄河市地理种群外的其它3个地理种群;庄河市地理种群的CYP450比活力显著高于来自瓦房店市、凤城市和西丰县的3个地理种群,但与开原市地理种群相比差异不显著,蝇毒磷对瓦房店市地理种群的CYP450活性的体外抑制率显著高于其它4个地理种群;瓦房店市与凤城市地理种群的CarE比活力均显著高于来自庄河市、开原市和西丰县的3个地理种群;蝇毒磷对瓦房店市和凤城市地理种群的CarE活性的体外抑制率显著高于庄河市地理种群,对其它地理种群间的CarE活性的体外抑制率差异不显著。根据以上检测结果,推测来自庄河市的柞蚕饰腹寄蝇地理种群对蝇毒磷的抗性相对较强,而来自瓦房店市的柞蚕饰腹寄蝇地理种群对蝇毒磷的抗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3.
Ni和Cu胁迫对骆驼蓬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Ni、Cu单一处理对金昌Ni/Cu尾矿库先锋植物骆驼蓬幼苗Ni、Cu积累、膜脂过氧化程度与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骆驼蓬幼苗叶片及根部Ni、Cu含量随土壤介质中Ni、Cu含量的增加而增加,Ni主要富集在骆驼蓬的叶片,而Cu主要富集在骆驼蓬的根部;叶片及根部丙二醛(MDA)含量总体随Ni、Cu处理浓度升高而增加,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Ni胁迫下,骆驼蓬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较对照均有所增强,共同组成植物体内一个有效的活性氧自由基(ROS)清除系统,根部SOD、APX和CAT活性受到抑制,POD和GR受诱导活性增强,在减轻Ni胁迫引起氧化损伤方面起重要作用;Cu胁迫下骆驼蓬叶片SOD、POD、CAT、APX及GR活性较对照均有所提高,减弱了Cu胁迫引起的氧化损伤;根部APX活性受抑制,SOD、POD、CAT及GR活性受诱导增强,在缓解Cu胁迫引起氧化损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桑天牛幼虫被白僵菌感染后体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为抵御白僵菌入侵,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接种后初期迅速提高,但在接种后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SOD、POD在接种后第2天达高峰,而CAT活性在第4天才达高峰,说明在桑天牛幼虫抵御白僵菌侵染的过程中,SOD和POD是首先发生作用的保护酶,CAT是继上述2种酶之后发生作用的酶系;并且POD活性始终高于对照组幼虫,是起主要作用的保护酶。  相似文献   

15.
辛夏青  魏小红  韩厅  岳凯  赵颖 《草业学报》2018,27(10):105-112
以紫花苜蓿为材料,用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NP)及一氧化氮清除剂c-PTIO对苜蓿种子进行浸种处理,采用分光光度法和同工酶电泳技术来研究外源NO及反向调控对PEG胁迫下紫花苜蓿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影响,并探讨NO调控苜蓿种子耐旱性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PEG胁迫下外施0.1 mmol·L-1 SNP,第6天时较PEG处理POD活性降低了32.72%;第4天时SOD、CAT活性较PEG处理升高了10.48%、23.60%,有效缓解了PEG对紫花苜蓿萌发中种子的氧化损伤,提高其抗氧化能力。PEG胁迫下添加 c-PTIO抑制了苜蓿萌发期的抗氧化系统活性。从同工酶的谱带数量和强弱来看,POD同工酶各区带活力均随PEG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第2天酶带只有1条,而第4天酶带呈现9条;SOD和CAT同工酶表达量变化不显著,但酶带强弱有一定变化,S3酶带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减弱;CAT同工酶谱带则一直保持2条带,无明显强弱变化。因此,外源NO在PEG胁迫下紫花苜蓿萌发中抗氧化酶快速响应并在维护氧自由基代谢平衡中起重要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细叶百合冷藏过程中鳞茎保护酶活性与休眠解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细叶百合为试材,通过冷藏(5℃)解除鳞茎休眠,研究了细叶百合鳞茎解除休眠过程中鳞茎保护酶活性与糖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鳞片、顶芽及鳞茎盘SOD活性在冷藏0~24 d内下降,除顶芽外,鳞茎各部位POD活性在0~24 d内呈下降趋势,外鳞片、顶芽及鳞茎盘中CAT活性在冷藏0~12 d内下降,冷藏中后期,SOD、CAT、ASP 活性升高,鳞片中POD的活性下降,顶芽及鳞茎盘POD、PPO在冷藏中期上升。各种代谢相关酶在不同器官中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在低温处理36~60 d内,ASP、CAT活性快速上升,后期趋于稳定。SOD活性最低点出现在冷藏36~60 d,鳞茎各部位淀粉与CAT、PPO、ASP均表现为负相关性,SOD、POD、PAL与鳞片中淀粉表现为正相关性。36 d是鳞茎解除休眠的起点,60 d时鳞茎基本解除休眠。  相似文献   

17.
低温对白三叶膜质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白三叶的3个品种海发(Haifa),黑龙江白三叶(Mini-BL)和瑞文德(Rivendel)进行低温胁迫,测定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3个品种SOD和POD活性均表现出先降低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MDA含量呈上升趋势,且3个品种在5,0和-5℃处理时差异极显著(P〈0.01),Mini-BL的MDA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品种,Haifa最高,Rivendel居中。分析3个品种的MDA含量,SOD和POD的活性变化特点,Mini-BL抗寒性强于其他两个引进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芥子油苷对2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存活及体内保护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全纯人工饲料薄膜饲养技术,通过添加不同浓度(CK∶0 μmol·g-1;A1∶0.94 μmol·g-1;A2∶1.87 μmol·g-1;A3∶2.86 μmol·g-1)的芥子油苷,测定了豌豆蚜的存活率、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及保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2种色型豌豆蚜的存活率和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下降;有翅蚜率逐渐升高,在2.86 μmol·g-1浓度时达到最大,红色型为46.0%、绿色型为43.3%;同时,豌豆蚜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some,POD)和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CAT)酶活性升高,而可溶性蛋白总量降低(P<0.05);此外,相对于取食正常人工饲料的豌豆蚜,取食含有芥子油苷的红色型豌豆蚜体内SOD和CAT的响应程度明显高于POD,绿色型豌豆蚜体内POD的响应程度明显高于SOD和CAT。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色型豌豆蚜体内的保护酶系统对芥子油苷的响应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