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一步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而且可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本文从现存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进一步建设完善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张云刚 《农业展望》2012,8(6):26-27,32
中国是农业人口大国,每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新增约600万,能否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和新农村的建设,而且也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从分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着手,在调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展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并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探索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根本途径。提高农民收入有多种渠道和途径,实践证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基于此,本文分析研究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4.
2004~2020年中国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预测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农问题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现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战略转移.农民的经济行为是理性行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入不同产业边际收益的差异导致农村农业劳动力的流动或转移.按照以上思路对2004~2020年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加快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赵福春 《山东农业》2003,(12):49-5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趋势是,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在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的分工水平进一步提高,还会出现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事关发展全局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是与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在二元结构消解中实现的,二者互为前提,是同步的、互动的、相伴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民…  相似文献   

6.
再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龙 《甘肃农业》2003,(2):51-52
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农民、农业、农村问题能否得到顺利解决 ,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直接影响到党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解决不了“三农”问题 ,就解决不好中国的问题 ,而“三农”问题中 ,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又成为其中关键的一环。为此 ,本文结合中国的国情 ,对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提出一点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最核心的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必须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明确认识和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核心。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逐渐形成了各种成功的模式。我们必须探讨新途径,采取新对策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西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本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而要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本领是关键。本文从“西藏土地资源状况、西藏人口增长状况、农牧区劳动力就业现状”等方面探讨了西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同时从研究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出发,讨论了提高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本领的具体方法、措施。为我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牧民收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侯强龙 《吉林农业》2011,(3):15+17-15,17
农民在新形势下应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企业对知识技术要求的提高,这就迫使农民实现向知识技术型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迫使农民要广泛运用市场的优势,实现农业资源和农业技术的优化配置,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向市场型农民转变;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有着巨大的潜力,如果单纯的依靠体力劳动和进城务工来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话显然是不够的,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关键是内因,即农民自己,农村目前的剩余劳动力状况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实现两个转变:由转移剩余劳动力变为开拓剩余劳动力、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变为剩余劳动价值,农民也应该向开拓型农民转变。  相似文献   

11.
罗琴  周艳球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780-780,805
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农业大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的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全国现代化的重要条件,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该文将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制约因素、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方面加以论述,以期为"三农"问题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璐  邵志雯 《乡村科技》2019,(5):26-26,2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被频繁提出,这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入手,从拉力、推力、摩擦力3个方面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杨艳威  聂应德 《甘肃农业》2008,(1):57-58,6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否合理解决,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条件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也关系到非农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针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从“二元”经济原理角度出发,重新认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以及与此带动起来的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我国农民收入现状入手,具体分析了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得出如下结论:依靠农业自身发展很难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围绕农村农业发展,作者提出了以小城镇建设有序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及小城镇自身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中,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有: ——有计划有步骤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农村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就业不充分,在资源相对贫乏的情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山西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严重影响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分析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也是农村职业教育所关注的焦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培养新型农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意义重大。农村职业教育应根据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理清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三农"。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2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迫切、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和农村落后的.三农"问题.党中央和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虽然对于促进农业发展、缓解农民经济困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三农问题依然没有得以根本性的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没有抓住.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农业剩余劳动力多种转移渠道,创造农业刺余劳动力更多就业机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本文就山西省刺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事关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大问题。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城镇大量工人下岗,已经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工)也纷纷失业,但是我国还有上亿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已经成为其转移就业的根本途径。通过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实施"创业工程"、"户籍与土地的联动机制"等配套工作可以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提供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三农"问题,其中增加农民收入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了农民增收的良策。作为新疆西部边陲又是以农业为主的博乐地区,类似问题存在的比较严重。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障碍,是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就业,减轻政府压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