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某种病原体中具有保护性抗原基因分离再插入一定的载体,并在相应的宿主系统表达,用以产生高效疫苗,这是近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疫苗,它的出现为畜禽疫病的免疫揭开了新篇章。 近几年来,马立克氏病毒MDV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主要进展为:①以其他病毒载体(如FPV)建立能表达MDV 糖蛋白的重组病毒疫苗;②以非致病MDV为载体建立能表达其他病毒如鸡新城疫(ND)免疫原的重组病毒;③以火鸡疱疹病毒HVT为载体,表达其它病毒主要免疫抗原基因的重组病毒。 Yangida[22]等以 FPV为载体构建了…  相似文献   

2.
活载体疫苗是以细菌或病毒作为载体表达外源抗原和治疗因子的载体系统,具有安全性高、毒力返祖风险低、成本低,可诱导免疫机体产生高水平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或黏膜免疫等优点,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基因工程疫苗之一,在动物疫病防控领域应用较多。病毒载体包括DNA病毒(如腺病毒、腺相关病毒和痘病毒等)和RNA病毒(如新城疫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载体包括减毒致病菌与非致病菌两类,主要包括乳酸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活载体疫苗常用的抗原呈递策略有载体-宿主平衡致死系统、微生物表面展示系统。多种疫苗载体的开发及抗原呈递策略的选择,使得活载体疫苗的使用价值最大化。不同载体疫苗在预防疫病方面均有不同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最适合的活载体疫苗。本文综述了动物疫病防控领域的病毒和细菌活载体疫苗研究进展及其抗原呈递方式,以期为活载体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研究内容1.病毒与宿主天然免疫相互作用研究揭示宿主天然免疫与病毒间的相互作用分子机理,重点关注宿主免疫压力对病毒进化的促进作用及机制、病原跨种间感染机制。2.马属动物传染病病原的致病与免疫机制研究深入开展马传贫病毒、马流感病毒和马疱疹病毒等病原的基因功能研究,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以及疫苗免疫保护机理研究。3.马属动物重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控应用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4.
羊口疮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由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感染所致,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疗。囊膜蛋白是OrfV的主要抗原性蛋白,其机理主要是为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创造一系列条件,同时降低宿主免疫力,增强了病毒的毒力。当病毒侵入宿主体内后,宿主会产生抗病毒免疫应答来清除病毒粒子,包括特异性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但主要以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为主。宿主对病毒会产生抗病毒免疫应答,同时病毒也会对宿主的免疫应答形成一种免疫逃避机制,通过该机制来躲避宿主免疫细胞对病毒粒子的捕获和清除,为病毒粒子在宿主体内的增殖、成熟及增强病毒毒力创造了各种条件。作者归纳总结了近年来羊口疮病毒与宿主互作的研究,阐述了OrfV囊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免疫逃避机制和OrfV的其他一些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以期为羊口疮病毒的致病机制及疫苗防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埃博拉病毒是(EBOV)一种引起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出现严重出血热的烈性病毒,人感染后病死率高达90%。2014年西非暴发的埃博拉病毒病(EVO)被WHO称为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疫苗免疫是预防EBOV感染的有效手段,当前EBOV疫苗有DNA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及病毒载体疫苗等多种类型,免疫效果各异。本文从疫苗靶标、疫苗类型、制备方法、免疫原性及免疫效果等方面综述了EBOV疫苗的研究概况,旨在为防控EBOV病毒病提供参考及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是一种以减毒活病毒为载体承载表达其他病原抗原性基因的新型疫苗,能感染宿主细胞、递呈外源基因所表达的抗原蛋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从而有效地预防多种疾病。鸭肠炎病毒基因组长约160kb,包含多个非编码区和病毒复制非必需区,可携带多个或较大的外源基因,是构建重组活病毒疫苗的理想载体。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鸭肠炎病毒基因组进行遗传修饰的技术手段已十分成熟,目前已通过这些技术成功构建了多株重组鸭肠炎病毒活载体疫苗。研究表明构建的重组鸭肠炎病毒活载体疫苗可成功抵抗鸭肠炎病毒和其他相应病原的攻击,具有作为重组病毒疫苗载体的潜力,并在未来的禽类新型疫苗研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以鸭肠炎病毒作为载体的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鸭肠炎病毒载体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副流感病毒是一类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按基因型可分为1、2、3、4和5型,5个型之间有少量的交叉免疫,各型的生物学特性和结构类似。该病毒宿主谱广,可感染人、牛和犬等多种动物。副流感病毒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可作为活病毒疫苗的候选载体,通过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可使其表达外源基因,研发新型疫苗。作者在综述副流感病毒病原学、基因组结构及主要蛋白质等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副流感病毒作为病毒载体在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猪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至今没有研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一旦暴发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ASFV在和宿主长期作用过程中,通过抑制干扰素和炎症反应,调节凋亡、自噬及细胞免疫等多种途径逃逸机体免疫反应促进自身复制,但具体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ASFV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可能是阻碍有效疫苗研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借助生物信息学技术对ASFV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深入分析,筛选病毒的免疫调控关键基因和保护性抗原表位,将在ASFV免疫逃逸分子机制的研究与疫苗研发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ASFV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反应及可能的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行概述,以期为ASF疫苗研制及综合防控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来自牛疱疹病毒1和5型(BoHV-1和BoHV-5)的病毒囊膜糖蛋白D(gD)是病毒的主要组成成分,并且在疱疹病毒的致病机理中起到关键作用。gD对于病毒侵入细胞是必不可少的,是病毒感染细胞期间中和抗体的主要靶标。鉴于其在诱导保护性免疫方面的作用,已使用该糖蛋白作为主要抗原开发出亚单位疫苗、DNA疫苗和载体疫苗候选物,证明gD具有在宿主中诱导较强病毒中和抗体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以及对宿主进行免疫保护的能力。论文着重介绍了BoHV-1、BoHV-5和一些人类疱疹病毒gD的结构和功能特征,阐述了gD与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及gD在新型疫苗设计中的应用,为全面了解gD结构特点及其在疫苗研发中的作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研究内容1.病毒与宿主天然免疫相互作用研究揭示宿主天然免疫与病毒间的相互作用分子机理,重点关注宿主免疫压力对病毒进化的促进作用及机制、病原跨种间感染机制。2.马属动物传染病病原的致病与免疫机制研究深入开展马传贫病毒、马流感病毒和马疱疹病毒等病原的基因功能研究,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以及疫苗免疫保护机理研究。3.马属动物重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控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关注马属动物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控用生物制品的研发,创建新型传染病诊断试剂盒、预防及  相似文献   

11.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猪病毒性疾病,家猪死亡率接近100%。它是一种长片段双链DNA病毒,并主要在巨噬细胞的细胞质中复制,也是唯一一种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成员。这种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野猪以及某些节肢动物。ASFV储存宿主不发病并不断传染病毒。如果没有有效的疫苗,家养猪的感染可引起致命的出血性发热。识别ASFV毒力相关基因以及研究病毒逃逸宿主免疫应答机制被认为是开发疫苗的关键步骤。此外,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复制途径也为治疗这种疾病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犬瘟热的诊断及其预防免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7,他引:29  
本文对犬瘟热(CD)的诊断、预防免疫和免疫失败的影响因素及犬瘟热病毒(CDV)的宿主范围进行了综述。CDV不仅感染陆生食肉动物,而且也感染水生食肉动物,并且其宿主范围还在不断扩大。CDV感染主要采用病毒分离、特异性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检测等方法确诊。疫苗包括灭活的CDV疫苗、麻疹病毒(MV)异源苗及CDV弱毒活苗。疫苗接种犬的免疫反应主要取决于毒株特性及犬的应答能力,只有弱毒活苗能诱导产生持久而坚强的保护力。尽管多年来CDV弱毒活苗的使用控制了CD的发生,但最近免疫过的犬发生CD的病例并不少见。分析免疫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母源抗体干扰、疫苗质量差、其它病毒的免疫抑制以及CDV流行株可能发生了变异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感染大多数禽类,以发生呼吸困难、头冠紫黑和下痢等症状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最为严重,不同曰龄鸡均可感染。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之一。对禽类养殖业危害较大。NDV属单股负链RNA病毒目、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胳腺炎病毒属的禽副黏病毒。在NDV感染宿主后,病毒可以产生一系列反应以应对宿主的免疫应答以利于自己的病毒复制,起到免疫逃避的作用。NDV免疫逃避机制主要通过抑制与干扰素相关反应、抑制细胞凋亡以及利用宿主真核翻译系统逃逸宿主免疫反应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核酸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酸疫苗又称基因疫苗,包括DNA疫苗和RNA疫苗。目前研究最多的是DNA疫苗,由于其不需要任何化学载体,又称裸DNA疫苗,主要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直接将编码抗原蛋白的外源抗原基因导入动物体细胞内,在宿主细胞中表达外源抗原基因,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从而使被接种动物获得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15.
彭大新  刘秀梵 《中国家禽》2001,23(24):1-4,17,18
本文对MD基因工程疫苗中的重组亚单位疫苗、基因缺失苗、基因疫苗和活病毒载体疫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并重点介绍了重组活病毒载体疫苗。结合其他疫苗的研究方法,可从鸡痘病毒载体插入部位的选择、增加外源基因的表达、使用多个抗原表位构建多价重组基因工程疫苗、使用两种病毒载体构建的重组病毒二次免疫、共表达细胞因子或细胞表面受体、表达微基因等方面来增强重组病毒活病毒载体疫苗的免疫效力。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在家蚕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能引起以淋巴细胞衰竭为特征的抑制性疾病。IBDV的主要结构蛋白VP2蛋白是主要的宿主保护性抗原,在VP2上的点突变是造成IBDV抗原漂变的主要原因。为研究VP2作为IBDV亚单位疫苗的潜力,本实验将IBDV JD1株的VP2基因重组于家蚕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acPAK8中,将重组载体pBacPAK-VP2与病毒Bm-Bac-PAK6的线性化DNA共转染家蚕培养细胞,获得重组病毒BacPAK-VP2。DIG点杂交表明重组病毒基因组中含有VP2基因。重组病毒感染家蚕5龄幼虫后,用ELISA、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蚕血淋巴中重组VP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及免疫反应性。结果表明重组VP2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性,感染后5-6d在蚕血淋巴中的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传染性病原体通过黏膜表面进入宿主,因此除了传统诱导系统免疫的注射疫苗外,还应该开发能诱导黏膜免疫的疫苗,从而在黏膜侵入点建立第一道防线,阻止病原体侵入机体。乳酸菌是人和大多数动物肠道内常见的益生菌,具有营养、免疫、抗感染等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乳酸菌便作为食品级载体用作外源基因的表达,其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其表达的外源蛋白的免疫反应,因而基因工程重组乳酸菌可作为潜在的黏膜免疫候选疫苗。乳酸菌作为疫苗载体具有许多有吸引力的优势:使用方式简单、非侵入性(通过口腔或鼻内)、能接受基因修饰且遗传稳定、表达蛋白不需纯化、成本相对较低、安全性能最高、在体内长期存活并不断表达外源蛋白、单次接种即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应答等。目前,选择正常菌群的乳酸菌为载体,构建重组乳酸菌已在预防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感染宿主方面迅速开展起来,将它们用于预防相应疫病模型中均已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作者就近5年来基因工程重组乳酸菌的制备及其在防控动物疫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大多数传染性病原体通过黏膜表面进入宿主,因此除了传统诱导系统免疫的注射疫苗外,还应该开发能诱导黏膜免疫的疫苗,从而在黏膜侵入点建立第一道防线,阻止病原体侵入机体。乳酸菌是人和大多数动物肠道内常见的益生菌,具有营养、免疫、抗感染等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乳酸菌便作为食品级载体用作外源基因的表达,其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其表达的外源蛋白的免疫反应,因而基因工程重组乳酸菌可作为潜在的黏膜免疫候选疫苗。乳酸菌作为疫苗载体具有许多有吸引力的优势:使用方式简单、非侵入性(通过口腔或鼻内)、能接受基因修饰且遗传稳定、表达蛋白不需纯化、成本相对较低、安全性能最高、在体内长期存活并不断表达外源蛋白、单次接种即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应答等。目前,选择正常菌群的乳酸菌为载体,构建重组乳酸菌已在预防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感染宿主方面迅速开展起来,将它们用于预防相应疫病模型中均已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作者就近5年来基因工程重组乳酸菌的制备及其在防控动物疫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病毒样颗粒是指利用异源宿主系统表达的病毒,结构蛋白自行组装成不含病毒基因组、不能复制、不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样蛋白颗粒。病毒样颗粒具备构象逼真、安全、稳定、可刺激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作为载体表达其他抗原以及可设计成区分自然感染与免疫接种等诸多优点。有研究表明,新城疫病毒样颗粒可用来研制针对新城疫流行变异株的高效疫苗。作者就新城疫病毒样颗粒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较为详尽的综述,以期为中国新城疫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伪狂犬病是一种侵害牛、马、狗及猪的急性病,由被称为伪狂犬病毒(PRV)的疱疹病毒引起。以猪为宿主。与其它疱疹病毒感染相似,PRV 潜伏感染神经节组织。严重时,病毒神经节释放出来排放到猪的鼻腔分泌物中。通过直接接触或吸入雾化分泌物而传播。目前,PRV 疫苗已被广泛用于预防感染。但有资料表明,经 PRV 免疫的猪还可能被强毒感染或重复感染;这种感染也许是潜伏性的,经一定时间后,潜伏病毒可能会再活化并排出,继而在猪群中循环。因此,免疫猪在受到强毒攻击时,也许会成为 PRV 的潜在的带毒者。为此,作者进行了试验条件下病毒的排放频率和持续期的研究。试验将31头来自无 PRV 感染史猪群的试验猪随机分为5组。1组为对照,其余4组分别用下述方式的 PRV 疫苗免疫:传统弱毒疫苗,灭活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