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诗、书、画艺术与园林艺术的结合。以及人文意象与自然意象的融合等多方面探讨成都杜甫草堂诗意园林空间的特色,并对其造景要素的配置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因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人文地理和气候环境的影响,近代广东住宅园林独具特色,既继承了传统岭南园林的环境适应性和人文要素,又扬弃融合了西方园林的造园手法。文章着重研究近代广东住宅园林的布局特点,特别是中西合璧的造园手法所形成的布局样式和风格,为现代园林的设计与实践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在区位分析、自然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该文提出正大江南水乡的设计理念,分析了其功能分区,对总体规划布局、景观结构和景观节点设计进行详尽分析,实现了水乡风情与中国北方园林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4.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要以生态园林理论为指导,使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相协调,其次要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构筑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相融合的生态网络系统,另外还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开发.在建设生态园林过程中,还要有建设节能环保型园林的理念,限制园林建设的盲目投资,更多地运用新能源和新技术,在园林设计中要以人为本,不宜盲目求大.形成绿色廊道与绿色节点有机结合的集生态、休闲、游憩、健身、交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5.
美国红枫在成都立地条件下,在园林上有少量的应用。通过处理观察其叶片色彩变化、落叶情况以及和自然变色的对比,试图找到使色彩变化更明显的人工方法,剖析外来秋色叶树种在成都的适应情况,力图使成都的园林色彩更丰富。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丽江园林在风格上融合了汉、白、藏等多种民族的文化和技术精粹,独具纳西族特色,集大气恢弘与精雕细琢艺术风格于一体。以纳西族园林为研究对象,从其布局、建筑、装饰小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木府为重点案例探讨了其中具有的强烈纳西族和本地特点的园林元素。  相似文献   

7.
八景是对一个地方典型自然和文化景观的集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形式.余荫山房为富有岭南特色的古典园林,它布局精巧.本文以岭南古典园林-余荫山房为例,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余荫山房八景文化景观这一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在现代景观设计加以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要以生态园林理论为指导,使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相协调,其次要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构筑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相融合的生态网络系统,另外还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开发。在建设生态园林过程中,还要有建设节能环保型园林的理念,限制园林建设的盲目投资,更多地运用新能源和新技术,在园林设计中要以人为本,不宜盲目求大。形成绿色廊道与绿色节点有机结合的集生态、休闲、游憩、健身、交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介绍榆林寺庙园林的布局形式、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寺庙园林植物的配置等方面的内容。从中体现出榆林寺庙园林由于受其所处地区地理环境的限制,创造性地结合陕北地区的深厚文化底蕴,因地制宜的借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特殊意境。  相似文献   

10.
柳侯祠,一座经典清代三进式砖木结构古建筑.它是柳州人民为纪念柳宗元而建造的祠庙,为柳州市最著名的名胜古迹. 柳侯祠环境清幽,布局开阔,造型舒朗,结构稳固,体现了独特的清代古建筑风格.特别是祠内的木制工艺,技术精湛,庄重典雅,古色古香,具有极高的建筑价值和艺术水平.祠内藏有历代碑刻数十方,十分珍贵.2006年,柳侯祠碑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1.
西风东渐,推陈出新——以广州市三个西式风情公园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州的公园建设在学习和融合西方园林文化、推陈出新方面一直努力探索。本文选取民国时期的中央公园、1980年代的草暖公园和1990年代的云台花园这三个政府部门主导建设的西式风情公园作纵横向的对比研究,通过时代背景、布局特征、园林要素、设计师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探求广州园林人在中西园林文化融合方面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日本古典园林是属于东方园林体系的自然山水园,是在中国古典园林及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并逐步发展形成了自己民族的造园特点与精神内涵。本文力求从布局方式、构成要素等方面分析日本古典园林的特点,并阐述当代城市景观及园林营造可以借鉴的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13.
《技术与市场》2004,(5):50-51
中国园林因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中国园林在形式上体现的是自然美,它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而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相似文献   

14.
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60年游览武侯祠时曾留下了一首有名的七律诗:“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缅怀和歌颂了汉丞相诸葛亮忠君爱国、鞠躬尽瘁的一生,至今广为传诵不衰。 座落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的功绩而建造的。历史悠久,历尽沧桑。据说始建于公元六世纪,起初是与汉昭烈(刘备)庙相邻的,上面这首诗足资证明。另外,李商隐的诗“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闷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也说明了这一点。嗣后到了明朝初年(公元14世纪末)被并入昭烈庙。据《诸葛亮武侯祠堂碑记》:蜀献王朱椿以武侯祠逼近刘备墓不合“祀制”,且“君臣宜一体”,从此合在一处沿袭至今。而今的殿宇是清朝康熙11年(公元1672年)重新修建的。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5重,殿宇壮丽宏伟,巍峨肃穆,青砖素瓦,粉墙丹柱,斗拱飞檐,古朴典雅。祠内古柏森森,园林幽雅,回廊曲径,蔚竹鸣泉,绿树葱茏,碧草繁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建筑和园林艺术的风格。是历史久远,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古迹园林,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5.
<正>以古鉴今园林创造只有以自然为师,与古典园林文脉相承,以古鉴今,与时俱进,方能创造出今日园林之辉煌。在江南园林中,依托自然山水,又能延引山水,使人工山水与自然山水融洽有情,浑然一体者,应首推无锡寄畅园。寄畅园在江南众多山麓墅园中独树一帜,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对寄畅园造园艺术的剖析,不难看出其对无锡近现代园林建设诸多方面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杨耀华 《林产工业》2023,(9):103-104
国画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的艺术形式,其表现技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美学理念与园林视觉传达理念不谋而合。将园林视觉传达与国画表现技法相融合,将呈现出自然、人文、艺术三位一体的视觉盛宴,并充分诠释中国传统园林的美学特征和人文精神。在对我国著名的园林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国画表现技法是其进行视觉传达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通过将国画表现技法运用到山水林木之间,艺术家们能够将自然与人文、形式与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独具魅力的园林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7.
城市垂直绿化布局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垂直绿化布局与方法徐志远(遵化市园林处064200)城市垂直绿化的方式,正在日益为多数人所认识、接受、效仿。但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自然的园林垂直绿化,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在建筑的上下、左右、前后、内...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矛盾统一律"法则即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相互排斥,而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一个法则,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矛盾统一律法则具有悠久的历史性、逻辑性和指导性,学会掌握这一规律并灵活运用,可以在园林布局设计中打破僵硬的、呆板的与自然不相符的弊端,从而使园林更贴近自然、融入自然,焕发出园林的艺术魅力,达到"源于自然而又高出自然"的效果。事物发展无不是内部矛盾运动变化的结果,世界因矛盾的存在而产生"美",园林艺术所蕴含的美学原理之一就是矛盾的元素之间既排斥又统一而产生特有的园林艺术美,因此充分利用这一规律对园林工作实践具有无穷的裨益。  相似文献   

19.
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设计成为趋势。现代建筑设计风格形式多样,为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从庭院设计的角度,阐述建筑与自然融合的设计要点。从四个方面整体考虑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将建筑设计融入自然,打破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界限;景观设计时,从视线、细节等各方面与建筑呼应;建筑与周围环境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互为内外;结合第五维时间,考虑园林和建筑的生长性,注重在动态的行进中,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置石在园林环境中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自然,园林构图一般以山水为主,其它景物围绕山水来布局,而置石是不可缺少的造园要素。因此,研究置石在园林环境中的风格特色、发展趋势,探索园林中合理利用置石的新方法,对置石能够广泛的应用于园林环境中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