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缩短牦牛的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和养殖效益,本试验将牦牛、犏牛和本地黄牛在相同条件下舍饲153天,其增重分别达到58.67±19.80、90.70±12.85 kg和54.33±8.98 kg,犏牛在生长速度上极显著高于牦牛和本地黄牛。舍饲育肥牦牛、犏牛和本地黄牛的增收效益分别为220.56、1 134.37元和-95.79元。舍饲育肥即能提高牦牛和犏牛的生长能力,增加牧民收益,又能减轻当地草场压力,对高原草地畜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是牦牛、犏牛生产大省,存栏量常年保持在高位,给草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但牦牛、犏牛养殖量的提升并未给牧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增加,这与藏区冬春季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的营养缺乏密切相关。为解决这个问题,本试验将2.5~3.5岁的牦牛、犏牛运往四川省的农区(广汉)开展冬春季育肥研究,分析其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120d的短期育肥,牦牛、犏牛分别增重64.00kg和85.80kg,增收645元/头和1299元/头。试验结果表明,牦牛、犏牛可以通过在农区进行冬春季育肥达到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采用犏牛、牦牛犊牛培育技术结合设施化养殖技术,研究不同的饲养方式对犏牛、牦牛生长发育、增重效果及屠宰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犊牛培育技术,6月龄犏牛公犊牛和牦牛公犊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体重也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采用设施化养殖技术,犏牛设施组的总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牦牛设施组、犏牛对照组和犏牛设施组的总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犏牛设施组胴体重及净肉重分别为138.27±3.17kg和113.29±2.87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8.47%和47.91%,犏牛设施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犏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牦牛设施组胴体重及净肉重分别为99.09±2.35kg和79.83±1.91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7.46%和46.29%,与牦牛对照组和犏牛对照组相比,牦牛设施组和犏牛设施组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和犏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采用犏牛、牦牛犊牛培育技术结合设施化养殖技术,犏牛、牦牛的生长发育速度显著提高,总增重、日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传统放牧条件下的犏牛和牦牛。  相似文献   

4.
1现状1.1犏牛的一般生物学特性依托项目发展,2012年莫河骆驼场开始大面积养殖犏牛,犏牛是普通牛与牦牛杂交后产生的后代,普通公牛与母牦牛杂交,其杂种称"真犏牛",公牦牛与普通母牛杂交,其杂种称"假犏牛"。无论"真"、"假"犏牛雄性均不育。犏牛无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牦牛饲牧业历史悠久,人们从牦牛身上获取衣、食、住、行、用等各种生活必须品,都是从发展牦牛的数量去考虑的,对提高牦牛的品质,不甚迫切。此外,传统牧民仍以拥有牦牛的数量,作为财富的单位,自然防碍了对牦牛的选择和更新淘汰,往往养“长命牛”占据草场,耗费资源,并使牛群品质降低。 目前国内外的牦牛都属原始品种,其引进品种改良,后代称犏牛,雄犏牛不育,保护了牦牛基因库,但也延缓了牦牛的改良繁殖。母犏牛有正常繁殖力,且性成熟早,繁殖  相似文献   

6.
阿坝州作为四川省主要的畜牧产业重点产区之一,近几年在牦牛产业发展中形成了以牦牛杂交改良为基础的现代畜牧产业新模式。杂交改良目前除了采用传统西黄牛(西门塔尔♂×本地黄牛♀)公牛与牦牛自然交配生产犏牛外,随着技术培训的普及与牧民思路转变,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牦牛改良生产优质犏牛。本文就近几年阿坝州犏牛改良重点县——若尔盖县和红原县的改良现状及遇到的问题进行阐述,为川西北牦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试验对用娟姗牛冻精杂交甘南牦牛所产的杂交一代娟犏牛公牛进行了育肥,分析其育肥效果和经济效益,为娟犏牛的生产提供基础性资料。将甘肃省夏河县牧区阿纳扎西等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自然放牧的6月龄、18月龄和30月龄的38头娟犏牛,出售到本县的半农半牧区暖棚舍饲育肥90 d。结果表明:6月龄组娟犏牛净增重58.63 kg,平均日增重651.44 g,盈利521.12元/头,投入产出比1∶1.59;18月龄组净增重69.45 kg,平均日增重771.67 g,盈利603.80元/头,投入产出比1∶1.57;30月龄组净增重73.70 kg,平均日增重818.89 g,盈利705.80元/头,投入产出比1∶1.66。经显著性检验,娟犏公牛各年龄组之间育肥末期平均净增重和日增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采用异地暖棚舍饲育肥,反季节出栏,可取得明显的效果,且6月龄、18月龄、30月龄的育肥效果基本相同。因此,建议将当年产的6月龄娟犏牛公牛经过冬季舍饲暖棚育肥后当年反季节出栏,以减轻草场压力和增加牧民收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2012~2013年对香格里拉小中甸镇和平村社区牦牛养殖现状开展调查,旨在为提高养牛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益提供参考。[方法]调查采用入户抽样调查、农牧户访谈和走访相关部门等方式,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1)与2012年比较,2013年和平村牛存栏数下降,出栏率增加。(2)2012年抽样调查51户,户均饲养牛16.57头;2013年抽样调查32户,饲养牛20~100头和100头以上的农户分别占60%和6.25%,以小规模饲养户为主体。(3)牛群结构调查的980头牛中,牦牛、犏牛和黄牛分别占59.70%、23.57%和16.73%,以牦牛为主;牛群中1岁以下、2~10岁和10岁以上的分别占30.31%、63.79%和5.71%;牦牛、犏牛和黄牛能繁母牛比例分别为47.86%、43.72%和46.34%;能繁母牛中≥10岁所占比例:牦牛10.36%、犏牛33.66%、黄牛18.42%,以犏牛最高;牦牛和犏牛母牛的繁殖利用年限长,可达22岁;牦牛的繁殖成活率52.60%,显著低于黄牛和犏牛。(4)自然草地放牧条件下,在12岁前母牦牛生长呈上升趋势,13岁后缓慢下降;同龄中甸牦牛与犏牛体重比较差异不显著,犏牛的杂种优势不明显;犏牛平均日产奶量3.86kg。(5)牦牛和犏牛体外寄生虫2种,线虫3种,吸虫主要是肝片吸虫,对牛群危害大,须全面驱虫。(6)社区基本没有牦牛、黄牛和成年犏牛棚舍,相关养殖设施严重缺乏。(7)出售牛和酥油等收入占农户家庭主要收入的25.36%,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之一。(8)和平社区冬春草料贮备不足,冷季草畜矛盾相当突出。[结论]牦牛、犏牛、黄牛及其奶制品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牦牛的繁殖成活率和生产性能普遍偏低,且犏牛杂种优势不明显,同时冬春草畜矛盾突出,提示需要通过加大粗饲料作物种植,加强饲养管理,进一步优化畜群结构,重视牦牛的提纯复壮和杂交改良等措施,以提高牦牛养殖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旨在研究FGFs(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FGFRs(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s)及其介导的Ras和MAPK信号通路基因在牦牛和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的差异表达,以探讨犏牛生精停滞的原因。本研究采集健康的24月龄3头公麦洼牦牛和3头F1代公犏牛的睾丸组织,分为牦牛和犏牛两个样品组,每组3个生物学重复。采用HE染色检测牦牛和犏牛精子发生的差异;采用细胞群体倍增时间、CCK-8和EDU染色检测牦牛和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增殖能力的差异;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6种FGF家族成员、3种FGFR、FGFs/FGFRs介导的Ras和MAPK信号通路基因在牦牛和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中的差异表达。与牦牛相比,犏牛生精小管发育异常,生殖细胞类型单一,未分化精原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低于牦牛(P<0.05)。FGF2、FGF4、FGF5、FGF8、FGF9和FGF21在犏牛睾丸组织及FGFs受体FGFR1、FGFR2和FGFR3在犏牛未分化精原细胞的表达都显著低于牦牛(P<0.01)。FGFs/FGFRs介导Ras信号通路基因中,除HRa...  相似文献   

10.
2018年通过对甘孜州康定市、色达县、石渠县牦牛养殖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草原退化,鼠害猖厥(石渠县放牧草场户均达0. 36公顷),草地沙漠化加剧,产草量下降,毒害草增加,严重影响草场载畜及使用力。户均养殖牦牛群结构不合理,数量少品质差,石渠县户均牦牛数量仅6. 2头;户均养殖能繁母牦牛数量10头,占总存栏数的41. 13%,养殖牦牛周期长其所产生的收益不佳;另外,牧区贫困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文化占50%,文盲率高达45. 45%)。建议应结合当地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从各方面制定相对应对策。加强教育培训,普及牦牛健康、高效养殖方法,建立持续、稳定的保障措施,以提高当地牧养户收益。  相似文献   

11.
犏(pian)牛为牦牛与黄牛一代种间杂交所生产的后代.以黄牛作为父本、牦牛作为母本繁殖的犏牛,称为真犏牛(或称正交犏牛);以牦牛作为父本、黄牛作为母本繁殖的犏牛,称为假犏牛(或称反交犏牛).  相似文献   

12.
犏牛是牦牛与黄牛的种间杂交后代,杂交优势明显,能适应高海拔的缺氧环境,耐寒、耐粗饲,生长发育快,性成熟早,繁殖率高,是牦牛产区提高牦牛养殖效益的主要途径。甘南州通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发现,应用娟珊牛和安格斯牛冻精改良牦牛,一代乳用,二代肉用,可显著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本文对犏牛的生产、甘南州犏牛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就甘南州犏牛产业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旨在克隆犏牛和牦牛姐妹染色单体内聚建立蛋白2(establishment of sister chromatid cohesion N-acetyltransferase 2,ESCO2)基因,并分析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的表达与定位,为进一步解析ESCO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健康雄性犏牛及牦牛为试验动物,根据年龄分为胎牛组(5~6月龄)、幼年组(1~2岁)和成年组(3~4岁),每组各3头。通过RT-PCR技术克隆犏牛和牦牛ESCO2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ESCO2基因在犏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比较分析ESCO2在犏牛和牦牛不同时期睾丸中的表达规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检测ESCO2蛋白的细胞定位和表达差异。结果显示,犏牛ESCO2基因(GenBank登录号:MW198470) CDS区为1 833 bp,编码610个氨基酸,与牦牛相比,犏牛ESCO2序列第301~319位多19个氨基酸,另有3个氨基酸突变;犏牛ESCO2蛋白序列与黄牛的同源性高于其他哺乳动物;ESCO2可能与SMC3、SMC1A、PDS5A、PDS5B、STAG2等蛋白相互作用,互作蛋白功能与姐妹染色单体凝聚、减数分裂细胞周期、DNA修复、细胞分裂和染色体重构等生物学过程相关。ESCO2在犏牛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睾丸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5);在犏牛睾丸中的表达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幼年和成年时期犏牛睾丸中ESCO2的表达显著低于同时期牦牛(P<0.05);IHC染色结果发现,雄性犏牛减数分裂阻滞于初级精母细胞,ESCO2蛋白在犏牛初级精母细胞中无表达并与牦牛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犏牛与牦牛的ESCO2基因、蛋白序列差异较大,且在睾丸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引起雄性犏牛减数分裂阻滞及不育的原因之一,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旨在建立牦牛与犏牛睾丸支持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案,比较两种牛睾丸支持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分别采集24月龄的3头健康公牦牛与3头F1代公犏牛睾丸组织作为2个样品组,其中每组3个生物学重复,分别通过混合酶消化、差速贴壁和饥饿处理分离得到两种牛的睾丸支持细胞,采用DMEM高糖及DMEM/F12培养基培养睾丸支持细胞,筛选更佳的培养体系。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油红O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表型特征,利用CCK8和RT-qPCR法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和标志功能基因的表达,进一步通过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处理两类支持细胞来评价两牛种支持细胞的耐受性及其作为饲养层细胞的潜能。结果,经形态、特殊染色及标志基因表达鉴定,成功分离到牦牛与犏牛睾丸支持细胞,建立了牦牛与犏牛睾丸支持细胞体外长期培养方案。发现DMEM高糖培养基更适用于睾丸支持细胞的增殖,两牛种支持细胞形态相似、轮廓清晰、呈现多边形或长梭形,牦牛睾丸支持细胞的体外增殖速率及活性远高于犏牛。调节精原细胞增殖分化相关基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在犏牛支持细胞中分别下调了3.4与2.9倍(P<0.05),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2基因(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2,CXCL12)的表达在犏牛上调了3.6倍(P<0.05);调节睾丸发育的SRY-盒包含蛋白9基因(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9,SOX9)和睾丸支持细胞特异表达的Wilm肿瘤基因1(Wilms tumor gene1,WT1)在犏牛支持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下调了25.9(P<0.01)与38.7倍(P<0.01)。与牦牛相比,犏牛睾丸支持细胞对于丝裂霉素C具有较差的耐受性,表现为细胞核质分界不清、胞质空泡化严重和悬浮死细胞增多。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牦牛与犏牛睾丸支持细胞分离纯化与体外培养方案;与牦牛相比,犏牛睾丸支持细胞在增殖活性和睾丸生精细胞分化关键功能基因表达等方面均存在缺陷,这可能也是导致犏牛雄性不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当地畜牧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牧民的大力配合下,全国牦牛标准化养殖发展调研汇总如下:一、当前制约牦牛产业标准化养殖发展的重大、共性问题1.养殖用地政策。牦牛养殖用地主要是牧户的草地、圈舍用地。牧民草场大多承包到户,冬季牧场承包到户和网围栏状况优于夏季牧场,但牦牛在到夏季草场和返回的途中要经过别人的  相似文献   

16.
 克隆测序了牦牛、犏牛TSPY基因的编码区全序列,并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该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蛋白结构和进化关系。结果表明,牦牛和犏牛TSPY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均为954 bp,编码317个氨基酸,牦牛与普通牛TSPY基因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8.95%,犏牛与牦牛、普通牛TSPY基因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8.95%、99.79%,杂交后代犏牛与亲本序列差异表现在第113位核酸位点发生了改变(T→T→C),导致第38位氨基酸发生变化(V→V→A)。牦牛和犏牛TSPY蛋白含有TSPY家族典型的SET/NAP保守结构域,与人、鼠TSPY蛋白结构域一致,推测牦牛和犏牛TSPY蛋白在雄性减数分裂过程中参与了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旨在克隆牦牛精子发生蛋白3(spermatogenesis associated 3,SPATA3)基因,并检测其在牦牛不同组织及在不同发育时期牦牛和犏牛睾丸中的表达水平,探讨SPATA3对睾丸发育和精子成熟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牦牛为研究对象,利用RT-PCR克隆技术获取牦牛SPATA3 cDNA序列,使用生物信息软件分析其结构和功能,并检测其在牦牛心、肝、脾、肺、肾、脑、小肠、卵巢、子宫和睾丸组织中的表达谱。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检测SPATA3基因在牦牛和犏牛睾丸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规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PATA3在牦牛和犏牛睾丸中的细胞定位及表达差异。结果显示,SPATA3基因CDS区为693 bp,编码230个氨基酸,与黄牛、野牦牛和水牛的同源性较高;SPATA3仅在耗牛睾丸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其它组织未见其表达。RT-qPCR结果显示,SPATA3基因在牦牛睾丸发育过程中均有表达,其中成年期(4~5岁)睾丸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胎牛时期(5~6月,P<0.01),且其在牦牛不同发育时期睾丸中的表达均极显著高于犏牛(P<0.01)。免疫组化结果发现,SPATA3在圆形精子、长形精子细胞胞浆中均表达,且成年期牦牛睾丸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犏牛(P<0.01)。综上表明,SPATA3在遗传进化中高度保守,且在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差异表达,该基因低表达可能引起精子形成障碍,从而参与精子成熟进程,但具体功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犏牛高效生产新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9,(5):1007-1013
犏牛是牦牛与奶(肉)牛杂交的后代,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是牦牛育种改良的重要方向之一。由于雄性犏牛不育,杂种优势无法稳定遗传。因此,利用现代繁殖育种技术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利用牦牛屠宰场的卵巢收集卵母细胞,与奶(肉)牛的冻精进行体外受精,将获得的胚胎移植到同期发情的犏牛体内,建立生产犏牛新模式。结果表明,用荷斯坦牛、西门塔尔牛和娟姗牛的冻精与牦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受精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牦牛种内体外受精(P0.05)。胚胎发育动力学结果表明,犏牛胚胎的体外发育速率显著高于牦牛胚胎(P0.05);雄性犏牛胚胎的发育显著快于雌性胚胎。用孕酮阴道栓、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eCG)和氯前列腺烯醇(PG)组合的同期发情处理方案,诱导犏牛发情效果较好,发情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PG组(P0.05)。获得了全球首批试管犏牛(7头),实现了犏牛生犏牛新模式。获得的试管犏牛体型丰满、生长迅速、1周岁的体质量达160 kg,是同龄牦牛的2倍。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犏牛体外生产技术体系,充分利用了母犏牛的繁殖性能,为挖掘优秀母犏牛的繁殖潜能和加速扩繁犏牛奠定了基础,对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牧民增收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揭示了(西×黄) ♂×牦牛♀和(黑×黄)♂×牦牛♀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繁殖的F1代犏牛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F1代犏牛各年龄段的体尺、体重杂种优势明显,且母犏牛提前1~2岁投入生产,建议在牦牛杂交改良中推广这两个牦牛三元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20.
简述了牦牛杂交改良现状,介绍了青海省推广牦牛三元杂交技术、进行犏牛产业化生产和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开展"母犏牛杂种优势持续利用"项目进展,并对青藏高原犏牛产业化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