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改进用新鲜桑叶制作桑叶乌龙茶的工艺技术,通过检测分析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制作桑叶乌龙茶的营养活性成分与理化性状指标及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变化,确定晒青程度、摇青次数、杀青温度、包揉次数以及干燥温度等工艺条件对桑叶乌龙茶的品质和风味有重要影响。对上述重要工艺条件的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在晒青18 min、摇青3次、220℃杀青、包揉6次、90℃炒干的工艺条件下,制作桑叶乌龙茶的氨基酸、可溶性糖等营养保健成分保留率相对较高,香气成分形成的风味较好,具有良好的桑叶乌龙茶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桑叶茶中的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DNJ)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功能性成分之一,研究基本加工工艺条件以及杀青方法和处理时间、炒干时间等因素对制作桑叶绿茶中DNJ含量的影响,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桑叶绿茶中的DNJ含量。采用微波加热、蒸汽加热和滚筒加热杀青,均可以使桑叶茶中的DNJ含量提高80%左右(P0.05)。其中,采用微波杀青(1 350 W)150 s,蒸汽杀青2 min,滚筒杀青(255℃)30 s,桑叶茶中的DNJ含量均可达到最高值。后续加工工艺中,揉捻和曲毫流程对桑叶茶中的DNJ含量无显著影响;在125℃加热炒干提香处理15 min后,桑叶茶中DNJ的含量达到最大值,但250℃加热炒干提香15 min,对桑叶茶中DNJ的破坏较大。试验结果表明:杀青方式及加工时间、加工温度等都会导致桑叶茶中DNJ的含量发生变化,应采用适宜的加工方式、加工温度及加工时间,以保证桑叶茶中DNJ含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桑叶粉是桑叶食品和药品加工的常用原料,桑叶的杀青与烘干工艺对桑叶粉的品质有重要影响。以桑叶中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失活以及桑叶的外观、气味和质地等感官审评评分为考核依据,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桑叶杀青主要工艺条件为杀青温度180~250℃、投叶量2.5 kg、杀青时间5 min。以桑叶粉中总生物碱、多糖、总黄酮和多酚的含量为考核依据,通过正交试验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方法优化桑叶烘干工艺条件为烘干温度60℃、投叶量2 kg、烘干时间2 h。采用以上杀青、烘干工艺加工的桑叶粉,外观色泽淡绿,质地均匀,香气浓郁,生物碱、多糖和多酚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6%、8.91%、2.36%,总黄酮质量比为8.17 mg/g。优化后的桑叶杀青与烘干工艺条件不仅改善了桑叶粉的感官品质,而且提高了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不同杀青方法制备桑叶茶的品质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杀青是桑叶茶形状和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将采摘的新鲜桑叶采用微波加热、蒸气加热和滚筒加热的方法进行杀青处理,测试不同杀青方法加工后成品桑叶茶的感官品质及营养保健品质。结果表明,微波杀青加工桑叶茶的外形色泽、汤色、叶底等感官品质较好,总浸出率、总黄酮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其它2种杀青方法加工的桑叶茶,且对水浸出率、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总多酚含量3项指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但香气和滋味欠佳。综合各项测试结果认为,微波杀青能较好保持桑叶茶的营养保健品质和感官品质,可考虑优化微波杀青工艺参数改善桑叶茶的香气和滋味。  相似文献   

5.
不同加工工艺制成桑叶茶的感观品质及营养活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茶叶(绿茶、红茶、乌龙茶)加工工艺试制桑叶茶,用常规的感观评审方法评价其品质,并用生化分析方法测定其营养及生物活性成分,为不同风味的高品质桑叶茶加工工艺的选择提供参考。感观品质评审3种加工工艺制成的桑叶茶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绿茶工艺制成的桑叶茶甘醇香甜,略带桑叶青涩味;乌龙茶工艺制成的桑叶茶爽口醇和,有淡淡的花香;红茶工艺制成的桑叶茶甘甜醇厚,有近似香蕉的果香味。营养及生物活性成分检测结果:3种加工工艺制成桑叶茶的水浸出物、可溶性糖、氨基酸、黄酮类物质含量明显比桑叶固定样中的含量有所上升,而多酚类物质则比桑叶固定样明显减少,其中可溶性糖含量为红茶工艺制成桑叶茶>绿茶工艺制成桑叶茶>乌龙茶工艺制成桑叶茶,且都明显高于桑叶固定样;3种加工工艺制成桑叶茶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总量以及17种氨基酸组分的含量均高于桑叶固定样,并以绿茶工艺制成的桑叶茶中含量最高;桑叶茶含有的17种氨基酸中,谷氨酸和亮氨酸的含量最高,且乌龙茶工艺制成的桑叶茶的苯丙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等组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桑叶茶加工工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同一批桑树叶分别制成桑叶绿茶、桑叶乌龙茶和桑叶红茶,分析了不同加工工艺对桑叶茶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显示,桑叶红茶具有明显的品质缺陷,桑叶绿茶和桑叶乌龙茶体现了传统绿茶和乌龙茶的基本品质特征.理化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对桑叶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显著(p<0.01),从桑叶绿茶,到桑叶乌龙茶,再到桑叶红茶,多酚和叶绿素含量减少,而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色泽分析结果显示,桑叶绿茶茶汤吸光值最大,桑叶乌龙茶次之,桑叶红茶最小.综合来看,桑叶不适合加工成红茶,适合加工成乌龙茶和绿茶.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桑叶粗多糖最佳提取工艺,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桑叶粗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桑叶粗多糖得率为评价指标,以加水倍数、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设计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采用苯酚一硫酸比色法进行桑叶粗多糖含量测定,比较得出桑叶水提物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浓度乙醇对桑叶粗多糖提取的影响。结果显示,煎煮次数对桑叶粗多糖提取率影响最大,当加水倍数为25倍,煎煮时间为2 h,煎煮2次时桑叶水提物中桑叶粗多糖提取率最高,为4.94%。但结合影响因素分析,最终确定桑叶水提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25倍水,煎煮2 h,煎煮3次。乙醇浓度对桑叶粗多糖的含量及得率影响很大,70%乙醇醇沉所得水提物中桑叶粗多糖质量最大,40%乙醇醇沉所得桑叶粗多糖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41.5%,显著高于其他乙醇浓度(P < 0.05),提示乙醇浓度越高,桑叶粗多糖含量越低,但得率越高。桑叶粗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倍数为25倍,煎煮时间2 h,煎煮3次,采用70%乙醇醇沉。  相似文献   

8.
从鲜叶采摘、晒青、摇青、炒青、包揉造型、烘干等方面,对清香型乌龙茶加工技术进行阐述,为清香型乌龙茶优异品质形成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贵州小叶苦丁茶是民间的一种代茶饮品,由于它具有独特的口感和保健作用,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在发展苦丁茶产业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苦丁茶的加工工艺,在原有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应用炒青、蒸青、煮青等不同方式,探讨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桑叶为原料,经采摘、清洗、摊晾、杀青、揉捻、造形、烘烤、提香等工序加工成桑叶茶,并与罗汉果、菊花、红枣、枸杞等中药进行复配经粉碎研制成复合茶(袋泡茶)。利用均匀设计方法选出最佳配比种类及比例。结果表明:桑叶复合茶的最佳配方为桑叶52.9%(4.5 g),罗汉果18.8%(1.6 g),菊花、红枣和枸杞均为9.4%(0.8 g),综合评分为89.3。按照此配方制成的桑叶复合茶其香气、滋味、汤色俱佳,不仅减少桑叶茶的青涩味,改善了桑叶茶的口感,还增添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之功效。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闽南乌龙茶,在春梢长到中开面时,采摘驻芽三、四叶,分别采取做青温度为20℃、24℃和28℃加工乌龙茶,测定成品闽南乌龙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游离氨基酸等成分,分析不同做青温度对闽南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做青温度对闽南乌龙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等有着显著的影响。20℃做青温度下闽南乌龙茶的茶多酚含量与水浸出物含量最高;做青温度为24℃时闽南乌龙茶有最佳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5桑叶乌龙茶加工技术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兼有红茶的醇厚可口和绿茶的清香鲜爽,盛行于中国南部地区。桑叶加工成桑叶乌龙茶,固有的青味能够得到有效的祛除,香气更加馥郁,滋味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使得桑叶茶被更多的消费人群所接受。  相似文献   

13.
为还原历史上的"随军茶",本研究采用蒸汽杀青和锅炒杀青两种方式以及将两种方式进行组合的杀青方法,并通过控制功率和时间对胡枝子茶进行加工,对其加工后的产品进行感官评价,从而挑选出最优的杀青方式以优化胡枝子茶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当采用单一杀青方式时,锅炒杀青较蒸汽杀青好,且最佳的杀青条件为杀青功率800W,杀青时间2min,胡枝子茶气味清香,口味清淡嫩香。当进行复合杀青时,炒青(800W)1min后进行蒸汽杀青(1 600W)2min为最优复合杀青方式,汤色清亮明绿,气味清香,滋味嫩香,口感极佳。  相似文献   

14.
以强桑1号的春季桑叶在加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茶样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加工阶段桑叶茶的含水量和主要品质成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桑叶茶中的黄酮在从鲜叶到揉捻叶的加工过程中含量一直减少。桑叶茶中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加工过程先增加后降低,杀青叶中含量最高,干茶中含量最低。桑叶中的多酚含量比较低,桑叶茶加工过程中的不同工序阶段多酚变化无规律,变化幅度甚微,加工过程对茶多酚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收割时间和加工工艺对饲用桑叶和桑叶枝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测定了不同收割时期及不同干燥方法的桑叶和桑叶枝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9月份收割的桑叶枝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5月份、7月份(P0.05),而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5月份、7月份(P0.05);7月份收割的桑叶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显著高于5月份(P0.05)。3个不同时期收割的桑叶和桑叶枝样品氨基酸含量丰富,氨基酸总含量为13.3%~20.22%。9月份收割的桑叶枝和桑叶维生素E和叶酸含量显著高于5月份、7月份(P0.05)。通过不同干燥方法对桑叶枝处理,结果自然晒干样品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直接烘干或酸液处理组(P0.05);自然晒干桑叶枝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直接烘干(P0.05);酸液处理桑叶枝样品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非酸液处理组(P0.05);而直接烘干桑叶中维生素E和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晒干处理组(P0.05)。说明饲用桑叶和桑叶枝收割时间和干燥方式对饲用桑叶及桑叶枝有影响,可视畜禽养殖的营养需求而定。  相似文献   

16.
(1)生产原料:桑叶粉、低筋面粉、植物油、鸡蛋、白砂糖、小苏打、泡打粉等。(2)加工方法:将白砂糖、小苏打、泡打粉、鸡蛋、植物油等拌匀作为辅料;另将面粉和桑叶粉混匀,过120目筛作为主料;再将主、辅料拌匀,送入桃酥成型机成型,烘烤,控制面火180℃、底火160℃,烘烤20min,冷却即得到桑叶桃酥。(3)技术要点:桑叶粉添加量为面粉重量的1.5%~2.0%。桑叶经过蒸汽杀青、初烘、揉捻、足干、高温提香、超微粉碎等工艺处理,清香细腻。桑叶选用5~6月份桑树枝条中上部叶片,切成条状,蒸汽杀青10~20s,初烘(80~90℃)4~5min,揉捻5~10min,高温(110~120℃)提香,最后以桑叶含水率低于8%为宜。  相似文献   

17.
茶的发展及其功用研究进展浅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茶的发现和发展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茶是由神农氏于4 000多年前寻药草时偶尔发现,该茶即是我们现在普遍意义上的山茶属山茶科木本茶树.史书记载,神农氏当时是咀嚼茶鲜叶,后人渐渐将其煮作羹用;至周朝,茶开始被用于丧事;春秋时正式将茶用作祭品,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开始高升起来;唐代茶叶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为改善香气,发明了蒸青团茶,开创我国绿茶先河;宋朝发明了片茶和蒸青散茶,因当时人们开始注重茶的香气,南宋初期,人们又创制了炒青散茶,此也即现代炒青绿茶的前身,以后龙井、毛峰等相继问世;明代相继研制出了黄茶、黑茶、红茶、花茶,至清代又推出了白茶和乌龙茶.  相似文献   

18.
以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菌种发酵桑叶粉饲料,通过正交试验L9(34)对桑叶粉配比、发酵底物含水量、发酵时间、发酵方式4个因素综合分析,以桑叶粉发酵料感官品质、干物质粗蛋白质、粗纤维含量,单宁降解率等为指标优化桑叶粉饲料生物发酵工艺。初步确定最佳桑叶粉饲料发酵工艺参数及条件为:桑叶粉比例80%,含水率40%,发酵9天,螺丝口发酵。在上述条件下,桑叶发酵料蛋白质含量为27.22%,粗纤维含量26.00%,单宁降解率46.35%。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陕西省地理环境对桑叶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陕西省主栽的5个桑树品种桑叶中的5种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同时通过DPPH、FRAP法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检测法测试其抗氧化性能和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桑品种桑叶中的活性成分含量及其生物活性均有显著差异。育711号中的荞麦碱和1-脱氧野尻霉素(DNJ)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质量分数分别达到1.84和0.78 mg/g;桐乡青桑叶中的绿原酸和异槲皮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而强桑1号桑叶中的芦丁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质量分数分别为6.08、1.78和1.46 mg/g。桐乡青桑叶提取物的FRAP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荷叶白桑叶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经主成分分析发现这2个桑品种桑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优于其他品种。农桑14号桑叶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达到了95.90%。桑叶中的绿原酸含量普遍较高,质量分数达到0.39%~0.61%,表明桑叶可以作为一种富含绿原酸的潜在植物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0.
桑叶粉对肉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及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桑叶粉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质的影响。选择35日龄的广西青脚麻公鸡172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以桑叶粉添加量为0(对照组)、5%、8%和11%的饲粮。结果表明:8%、11%桑叶粉组的饲料增重比相对于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5%桑叶粉组的肉鸡腹脂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桑叶粉组的肌内脂肪(IMF)含量显著降低(P<0.05);11%桑叶粉组的不饱和脂肪酸(UFA)、ω-3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降低(P<0.05);桑叶粉组的矫正肌苷酸含量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桑叶粉的添加具有降低腹脂率、IMF和提高UFA、ω-3脂肪酸含量的效果,但使肉鸡的饲料利用率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