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6 毫秒
1.
对一个单倍体×二倍体来源的甘蓝型油菜叶色黄化突变体Bn.el1的光合色素质量浓度、农艺性状、叶色遗传和无机营养元素对叶色的影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叶色黄化突变体从苗期到蕾苔期表现新叶黄化,为总叶绿素缺乏型黄化突变体,其经济性状较野生型对照变差,叶色黄化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叶色黄化性状的产生很可能与铁元素的吸收、转运或利用效率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以野生型辣椒6421经~(60)Co–γ辐射诱变产生的叶色黄化突变体R24–12–6为材料,比较辣椒叶色黄化突变体与野生型农艺性状、叶绿体超微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辣椒叶色黄化突变体黄化性状受隐性单基因的细胞核遗传;R24–12–6果长比6421增加2.06cm,果宽、坐果数和单果质量均低于野生型的,其中坐果数与6421有显著差异;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野生型降低,差异显著;R24–12–6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分别为6421的84.80%、87.96%、98.16%和80.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射电镜扫描发现辣椒叶色黄化突变体叶绿体数量减少,基粒片层结构减少且排列不整齐。  相似文献   

3.
叶色黄化突变体是开展光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的理想材料。以叶色黄化突变体(C528)及其野生型(CCMC)为材料,对其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光合作用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进行研究,并初步调查突变体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突变株C528从子叶期开始表现出叶片黄化,叶片的黄化性状不随发育而转变,其株高、茎粗等显著小于野生型;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及净光合效率(Pn)显著低于野生型;通过对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等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SOD、POD和CAT活性及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均高于野生型。此研究结果可为阐明黄瓜叶色黄化突变机理及图位克隆突变基因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黄瓜黄绿叶突变体光合色素变化及相关基因差异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黄瓜黄绿叶突变体是进行光合系统研究和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材料,明确其叶色突变机理,可为进一步利用该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基因克隆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对黄瓜黄绿叶突变体9110Gt叶色黄化和转绿后的光合色素成分、含量和原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cDNA-AFLP技术及cDNA-Ad-SRAP技术,进行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研究,获得差异表达片段。【结果】突变体9110Gt和野生型9110G在叶色素组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但突变体的光合色素及原叶绿素含量都低于正常株。从该突变材料中分离到的9条与叶色突变基因相关的差异表达片段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结论】该突变体叶色黄化是由于原叶绿素合成受阻从而导致叶绿素a合成减少,进而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光合色素比例发生变化,叶色发生变异。基因转录水平的研究进一步说明引起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与叶绿体发育、叶绿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5.
为丰富谷子种质资源,提高叶色黄化突变体谷子的生产潜力,对EMS诱变育种过程中发生的叶色黄化突变体谷子进行研究。以晋谷21号经EMS诱变后选育的叶色黄化突变体谷子作为材料,通过叶面喷施氮肥处理后,测定叶片中光合能力、光合色素、糖类化合物含量和成熟后农艺性状以及小米品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氮后黄化谷子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增加,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增加,茎粗、千粒质量和小米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合理施氮一段时间后,能改善和提高黄化谷子叶片的光合能力和生理代谢,增加黄化谷子的抗倒伏能力和谷子籽粒灌浆效率,优化种子质量和小米品质。  相似文献   

6.
叶色突变不仅能为探究植株叶绿体发育及叶绿素生物合成提供材料,而且在苗期还能作为杂种优势利用的显著标记性状。采用60Co-γ射线照射花蕾与游离小孢子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一份稳定遗传的大白菜黄化突变体pem。该突变体全生育期整个植株表现黄化,叶球较小。前期研究已对突变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并预测候选突变基因为Bra024218,其启动子区域有一段30bp的片段缺失,拟南芥同源基因AT4G28210注释功能为胚胎缺陷。RT-PCR结果表明:Bra024218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突变体中表达强度相对减弱,尤其在根和花蕾中表达量显著下降。Bra024218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中均有表达,在突变体中表达强度相对减弱,第1片真叶和第3片真叶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启动子核心区域预测及作用元件分析结果表明,将野生型及突变体中Bra024218启动子连接载体后转入拟南芥。T2代拟南芥植株筛选后进行GUS染色分析。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启动子的表达活性在根、茎、叶、花器官和种荚中均较弱。对叶片的GUS酶活性进行测定,突变体GUS酶活性显著下降。利用拟南芥原生质体及烟草叶片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证明Bra024218只在叶绿体中表达。可见,突变体pem是研究大白菜叶绿体发育的理想材料,可为今后对于叶色突变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麦叶色突变体在光合作用机理、基因功能鉴定和激素生理等研究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本文利用0.5%EMS诱变裸大麦品种“北青7号”干种子,通过自交繁殖分离到M4代黄条纹、淡绿和黄化3种叶色突变体植株。突变体与亲本材料的性状比对分析表明,3种叶色突变体带有矮秆、节间缩短2种突变性状,其中,黄条纹和黄化2种突变体还带有穗长缩短突变。3种叶色突变体的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和总叶绿素质量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Chla质量分数下降比Chlb的更快,其中,以黄化突变体中叶绿素质量分数最低、Chla质量分数下降最快。3种叶色突变体在4个时间点的光合效率都显著低于亲本光合效率,其中,黄化突变体光合效率在4个时间点最低。黄条纹突变体光合效率的提高和减弱比亲本的慢,淡绿和黄化2种突变体的提高和减弱比亲本的快。3种叶色突变体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和光合特性,可能涉及不同的基因突变,在光合作用机理等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个新的薄皮甜瓜叶色突变体的生理特性及超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薄皮甜瓜自然黄化转绿突变体(MT)与非突变亲本(WT)在生长、生理特性、光合作用及叶绿体发育等方面的区别与变化。【方法】对MT、WT及组配子代F1(MT×WT),r F1(WT×MT)的主要农艺性状、光合指标、光合色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与WT相比,MT植株长势较弱,生育期滞后,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差异。通过杂交,F1、r F1可恢复正常生长;MT的叶片颜色随生长发育而转变,从黄色转为黄绿色,叶脉为绿色,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WT,在结果期MT叶片中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较WT降低了25.69%、21.26%,但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显著高于WT;自然黄化转绿突变体MT的SOD、POD、CAT酶活性以及MDA含量高于WT,在结果期,分别提高了65.45%、13.91%、3.23%、15.14%;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黄化转绿突变体MT的叶绿体中基粒片层堆叠不规律,间距大,排列疏松,双层膜结构不清晰,叶绿体结构发育异常,与WT差异明显。【结论】在全生育期中,虽然MT植株矮小,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WT,叶绿体结构也有所差异,但光合速率却无显著差异,说明其光合机构功能基本完好;在结果期,MT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WT,MDA含量在全生育期中均显著高于WT,说明MT抗氧化酶系统较WT反映更为活跃,但F1、r F1与WT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芥菜型油菜叶片黄化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揭示芥菜型油菜叶片黄化突变体的黄化机理,通过田间统计、叶绿素测定和同工酶分析,初步研究了芥菜型油菜叶片黄化突变体L638-y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与原始材料L638-g相比,黄化突变体L638-y的子叶宽度、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产量均减少,始花期推迟1 d,生育期减少1 d,说明叶片黄化突变对植株发育的进度影响较大;黄化突变体L638-y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明显降低,特别是叶绿素b含量锐减,说明突变影响了叶绿素a向叶绿素b的转变;黄化突变体L638-y与原始材料L638-g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条带数目以及条带亮度均无明显差异。提示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L638-y可能为缺总Chl型,导致叶片缺绿的原因为叶绿素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0.
水稻温敏型叶绿素突变体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离子束辐照处理早籼品种陆伍红,从M_1代中获得一个温敏型叶绿素突变体.该突变体和陆伍红相比,表现矮秆,分蘖力强,穗粒数少,生育期长,叶色随气温升高由黄变绿.测定叶绿素含量,发现无论是突变体不同生长时期,还是不同播种期的幼苗,其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均和温度关系密切,有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该突变体的黄化性状可以作为标记性状,用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去杂保纯.  相似文献   

11.
水分胁迫对二、四倍体薄皮甜瓜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揭示甜瓜倍性与抗旱性的关系,为多倍体甜瓜抗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并比较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薄皮甜瓜在水分胁迫下苗期的生长指标、叶片水分状况、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结果]在水分胁迫下,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薄皮甜瓜苗期株高、茎粗、干物质重量、叶绿素含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而叶片中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说明水分胁迫抑制了二、四倍体薄皮甜瓜植株的生长。四倍体的薄皮甜瓜株高胁迫指数、茎径胁迫指数、干物质胁迫指数、叶绿素含量、相对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二倍体,二倍体叶片中自由水含量和水分饱和亏明显高于四倍体,说明四倍体薄皮甜瓜在苗期抗旱性比二倍体强。[结论]多倍体育种可以作为甜瓜抗性育种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拟南芥黄化突变体k60是从甲基磺酸乙脂诱变的拟南芥突变体库中筛选得到的。该突变体表现为叶色发黄,生长迟缓,叶绿素含量降低。遗传分析发现其为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利用遗传作图的方法将突变基因定位于拟南芥5号染色体上CH5-6.0到CH5-6.24两个分子标记之间的231 kb区间内。本项工作的研究结果为该突变基因的鉴定奠定了前期基础,并且为研究拟南芥黄化基因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试验、植株生理生化测定方法,研究了不同南瓜砧木对嫁接薄皮甜瓜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嫁接组合叶片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叶绿素、蛋白质、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差异显著。与其他嫁接组合相比,生产上适宜的嫁接组合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提高,随着生育期推进,SOD活性逐渐降低,POD活性逐渐升高。因此,叶片生理指标可以作为薄皮甜瓜砧木品种筛选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利用γ射线辐照诱发水稻龙特甫B叶色突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60Co-γ射线直接辐照龙特甫B干种子,诱发获得了多种类型叶色突变体。M2 代按苗计,白化、黄化和条纹三种叶色突变体的频率依次为0.347% ,0.041% 和0.031% 。对M2 代黄化和条纹两类突变群体的生长发育动态研究发现,其平均叶片数和分蘖数与对照有较大的差异。但有一些黄化和条纹突变体在三叶期后即可转为绿色,其叶片数和分蘖数与对照相近。在用这些叶色突变体与龙特甫A 杂交、回交后的M 4BC1 群体中,分离出正常绿色和带有叶色标记的两类不育株,二者之比接近1∶1。根据苗期和成株期的叶色特征,这些突变系分为 6 种类型。对M 4 突变系的株高、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及相应的 M4BC1 植株的株高和单株穗数进行了考察,发现转绿型突变系及其相应的M4BC1 带叶色标记植株的农艺性状与相应的对照相仿。  相似文献   

15.
叶色黄化是叶色突变的一种重要类型突变,是研究植物光合系统、叶绿体结构、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等的重要材料,对育种工作有重要应用价值。该文综述了园艺作物叶色黄化突变体的来源、突变发生的生理机制、遗传机制、分子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价值,旨在为园艺作物叶色黄化突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比较了GYBT突变体1103S与GYBT回复突变体96024的性状差异。结果表明:在自然变温及人工控温诱导下,1103S要表达间段失绿性状(Green-yellow band trait,GYBT),而96024不表达。两者的育性转换特性、多数农艺及谷粒性状无明显差异,但叶片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两者的正常绿叶的叶绿素含量及a/b值、叶片游离氨基酸组分及含量也无明显差异。当GYBT表达时,1103S叶绿素含量比96024低77.49%,叶绿素a/b值比96024高58.99%。1103S和96024是研究GYBT较为理想的近等基因系。  相似文献   

17.
对温敏型叶绿素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表明,离子束诱变的水稻温敏型叶绿素突变体苗期叶片黄化性状是以一对隐性核基因为主,核质互作遗传;其叶绿体在超微结构上表现为基粒数少,基粒类囊体片层数目少,发育滞后,叶绿体缺少明显的双层膜结构。  相似文献   

18.
套袋对薄皮甜瓜果皮色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4个薄皮甜瓜品种和7种不同材质的果袋研究套袋对薄皮甜瓜果实着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套硫酸纸袋的绿魁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上升并高于对照,类黄酮含量均低于对照,且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套硫酸纸袋和白色塑料袋增加了绿魁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7种材质的果袋均降低了绿魁果皮类黄酮的含量;在对4个薄皮甜瓜品种进行套硫酸纸袋处理时,因不同薄皮甜瓜皮色的差异,各薄皮甜瓜品种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含量各异,即品种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水稻叶色突变体及其基因定位、克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片是植物最主要的光合作用器官,叶色变异是高等植物中突变频率较高且易于鉴定的突变性状.叶色突变体是植物光合作用机制、叶绿素生物合成、叶绿体的结构功能和遗传发育调控机理、作物标记性状等研究的理想材料.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在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发掘、遗传研究、基因定位、基因克隆以及功能研究和突变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兰春剑‘隆昌素’正常绿色组培苗为对照,对它的叶色黄化突变体的光合参数、光响应曲线及模拟参数、荧光动力学参数、CO2响应曲线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低于对照,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高于对照。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叶色黄化突变体的最大荧光产量(Fm)较低,其 Fv /Fm、ΦPSⅡ和 qP 均高于突变亲本,这表明叶色黄化突变体具有较高的光能捕获效率和转换效率。叶色黄化突变体的暗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都低于突变亲本,光呼吸速率也是低于突变亲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