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目的】探索陇中半干旱区‘陇薯7号’种薯繁育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对株型调控有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为建立‘陇薯7号’北繁南种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体系提供依据.【方法】以‘陇薯7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烯效唑(S3307)、多效唑(PP333)、矮壮素(CCC)和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及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不同质量块茎分布、成熟期以及块茎休眠期的影响.【结果】烯效唑和多效唑能够显著降低株高,减少分枝数,降低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叶片光合能力;能够增加单株结薯数、降低平均单薯质量,显著提高产量,缩短生育期.烯效唑可缩短块茎休眠期,多效唑和矮壮素不同程度延长了块茎休眠期.在4.5~10.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茎粗减小,分枝数减少,叶面积指数下降;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结薯数显著减少,平均单薯质量显著降低,群体产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烯效唑、多效唑处理和增加种植密度均对不同质量块茎分布有显著影响,且作用效果一致,<20 g和20~50 g块茎比率显著提高,>100 g块茎比率显著降低,50~100 g块茎比率变化不明显.【结论】陇中半干旱区繁育‘陇薯7号’脱毒一级种供南方冬作区冬播用种,种植密度以7.5万株/hm~2为宜,配合初花期叶面喷施100 mg/L (45 g/hm~2)烯效唑,可有效调控植株生长,提高产量,提早成熟.  相似文献   

2.
针对脱毒甘薯原原种特殊的生长环境,研究了氮肥、栽培密度2因素与脱毒甘薯原原种产量及生长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每公顷栽插鲁薯7号快繁试管苗6.75万株,施纯氮15kg,产量可达8692kg/hm2,最大叶面积到达时间较同品种未脱毒甘薯提前5~10d;针对脱毒甘薯营养生长期长,块根膨大期短的特点,提出了控制氮肥的用量,适当增加栽插密度以提高甘薯单产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脱毒甘薯原原种特殊的生长环境,研究了氮肥、栽培密度2因素与脱毒甘薯原原种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每公顷栽插鲁薯7号快繁试管苗6.75万株,施纯氮15kg,产量可达8692kg/hm^2,最大叶面积到达时间较同品种未脱毒甘薯提前5-10d;针对脱毒甘薯营养生长期长,块根膨大期短的特点,提出了控制氮肥的用量,适当增加栽插密度以提高甘薯单产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4.
《延边农业科技》2004,(1):10-10
以下品种经我院茎尖组培繁育而成为脱毒种薯品种。东农303:东北农大育成,属极早熟品种,生育期60天以内。植型直立,分枝中等,株高45cm左右,茎绿色,生长势强,花白色,开花少,块茎扁卵圆形,黄皮黄肉,表皮光滑,大小中等。块茎整齐,芽眼多而中浅,结薯集中,休眠期短。抗晚疫病性弱,薯块含淀粉13~14%。一般每公顷产量为4.0万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5.
不同播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研究以"陇薯3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选择重30 g左右的健康小薯作为种薯,将小整薯分别按4个密度进行种植(行距均为90 cm,株距分别为14.3、12.5、11.1和10 cm),并在常规大田生产条件下,选择大种薯切块播种和小整薯播种,探讨二者在产量及发病率方面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昭苏垦区的自然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单位面积块茎数目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单个块茎重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多重比较表明,无论是产量、单薯重量、单株块茎数、单位面积主茎数、株高、商品薯率,还是病株率、病指,利用小整薯播种均优于传统的切块播种,但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陇薯7号和克新1号为试验品种,设计不同的原原种重量和种植密度,收获后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小薯块茎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用两种不同重量的原原种品种进行种薯繁育时,在种植密度为6 000株/亩时,产量均达到了最大,而在种植密度为10 000株/亩时,小薯(20~50 g,含50 g)块茎数量最多,这为高寒阴湿区马铃薯整薯播种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7.
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钾肥施用量对烟薯25号和龙薯9号两个鲜食甘薯品种产质量的影响,为北方地区鲜食甘薯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依据。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不同种植密度(每公顷52 500、67 500株)、钾肥施用量(0、75、135 kg/hm~2)对鲜食甘薯产量、品质、钾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随钾肥用量增加,两品种的产量、商品薯率、收获指数及钾肥利用率均有所提高,T/R值有所降低;而在相同钾肥施用量条件下,烟薯25号的产量、收获指数、蔗糖、果糖含量及钾肥偏生产力随种植密度升高而减少;龙薯9号的产量、收获指数及钾肥利用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最长蔓长、茎叶鲜重及T/R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在钾肥与种植密度互作条件下,烟薯25号在每公顷种植52 500株、钾肥施用量为135 kg/hm~2时,有最高产量31 944.6 kg/hm~2和最高商品薯率74.6%,分别较最低处理增加19.0%及18.6%;龙薯9号在每公顷种植67 500株、钾肥施用量为135 kg/hm~2时,甘薯产量为76 993.4 kg/hm~2,商品薯率为74.1%。综合考虑,本试验条件下两个甘薯品种的最适宜栽种处理:烟薯25号每公顷种植密度52 500株、龙薯9号每公顷种植密度67 500株、钾肥施用量均为135 kg/hm~2,此时有较高的产量、较高的商品薯率、更合适的T/R值和较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以‘陇薯7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覆膜和密度对其成熟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不同质量块茎分布的影响,综合分析产量、成本、效益,提出高寒阴湿区‘陇薯7号’繁种适宜的种植方式和合理的种植密度,为其北繁南种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体系的形成提供理论支持,以及在南方冬作区的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黑色地膜覆盖能使‘陇薯7号’成熟期提前15 d,生育期缩短11 d,产量增加57.19%。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株数增加,单株结薯数减少,单薯质量降低,产量显著增加。在试验设计的密度范围内,产量与密度呈线性正相关,在最高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20 g、20~50 g块茎比率呈直线上升趋势,100g块茎比率呈直线下降趋势, 50~100 g块茎比率因种植方式不同而变化不同,地膜覆盖种植,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密度13.5×10~4 hm~(-2)时达到最高,露地种植则表现为持续下降的趋势。地膜覆盖主要影响20~50 g和100 g块茎比率。综合分析产量、成本和效益,以地膜覆盖密度增加到13.5×10~4 hm~(-2)为试验最佳处理,产量48 938.89 kg/hm~2,纯收益1673.53元/hm~2,20~50 g块茎比率27.15%,50~100 g块茎比率36.08%。建议在高寒阴湿区繁育‘陇薯7号’脱毒一级种采用黑色地膜覆盖种植,密度13.5×10~4 hm~(-2),块茎按质量大小进行分级。  相似文献   

9.
以脱毒甘薯豫薯8号为试材,对脱毒甘薯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密度与株薯数、单薯重和株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株薯数、单薯重与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株薯数、密度、单薯重,脱毒甘薯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万~6.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优质小麦品种、密度、肥料三因素联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优质小麦品种,密度、肥料三因素联合效应,结果表明,优质饼干用小麦垦红16号产量最高,其次是优质面包用小麦龙辐91B569;最优组合为垦红16号栽培密度675万株/hm^2,克丰6号为600万株/hm^2,二者施肥(纯量)为每公顷氮97.5kg、磷60.0kg、钾22.5kg;垦红14号栽培密度675万株/hm^2,龙福91B569为600万株/hm^2,二者施肥为每公顷氨、磷各90.0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