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晶 《科学养鱼》2006,(8):76-76
一、颤抖病河蟹颤抖病又称环爪病、抖抖病,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河蟹的步足颤抖、环爪的疾病。1.流行:自1994年在江苏省个别养蟹池塘中发生颤抖病以来,接着在上海、浙江、安徽、江苏以至全国养殖河蟹的地区均有发生,且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地区还在日趋严重。无论是池塘、稻田,  相似文献   

2.
河蟹颤抖病是由病原体寄生在蟹的白细胞及神经与肌肉的传导系统中,导致河蟹肢体颤抖、瘫痪、死亡的一种毁灭性疾病。由于病原体在体内潜伏,未发病时肉眼无法识别。一旦发病后病蟹便不摄食,药物无法进入体内,基本上治疗无效,所以对此病只能靠预防。笔者近几年在河蟹疾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河蟹颤抖病又叫河蟹抖抖病、河蟹环爪病、河蟹抖脚病、中华绒螯蟹小核糖核酸病毒病等,是当前河蟹养殖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蟹病。自 1994年在江苏省个别养蟹池塘中发生颤抖病后,接着在上海、浙江、安徽、江西以至全国养殖河蟹的地区均有发生,且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地区还在日趋严重。无论是池塘、稻田还是网围、网拦养蟹,从 3月至 11月均有发生,尤其是夏秋两季最为流行;从体重 3克的蟹种至 300多克的成蟹均患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 90%以上,死亡率在 70%以上,发病严重的水体甚至绝产,损失惨重。因此引…  相似文献   

4.
河蟹颤抖病     
河蟹颤抖病,又称河蟹抖抖病、河蟹环爪病,指因病原侵袭导致河蟹神经与肌肉传导系统损伤,以肢体颤抖、瘫痪甚至死亡为特征疾病的统称。为我国水生动物三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不清,主流报道病原有病毒和螺原体。此外,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环境毒害物质也可引起河蟹肝胰腺等器官损坏,进而损伤河蟹神经与肌肉传导系统,使河蟹发生肢体颤抖、瘫痪、死亡。  相似文献   

5.
《科学养鱼》2001,(8):48-48
当前,水生生物已进入旺盛的生长期,各种水体致病菌大量繁殖,河蟹病害发生越来越多,特别是河蟹颤抖病在各养殖区域已开始大规模暴发,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70%以上,损失惨重,综合防治河蟹颤抖病已成为蟹农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针对河蟹颤抖病发生的病因,采取一些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一、发病情况该病在水质较肥、污染比较严重的池塘,特别是在水质突然变化(如暴雨、水温突然升高或降低等)情况下最易发生,主要危害成蟹。该病流行时间长,从3月至11月均有发生,尤其是夏秋两季最为流行,其中…  相似文献   

6.
倪进玉  林克翠 《河北渔业》2000,(5):28-29,45
<正> 随着河蟹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河蟹养殖主产区的病害也不断增多,特别是池塘、稻田和高密度养殖水体。藻类着生症、纤毛虫病和颤抖病,严重摧残着河蟹的正常生长,给养殖者带来很大的损失,甚至绝收。笔者1999年在安徽无为调查时,发现一户1200m~2的蟹池患颤抖病,到11月底只收4只成蟹。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养殖、试验和研究,总结出用中西药内服,物理和化学方法共用,预防和治疗河蟹颤抖病,收到一定的效果。现浅谈该病的发生及治  相似文献   

7.
一、颤抖病 河蟹颤抖病又称环爪病、抖抖病,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河蟹的步足颤抖、环爪的疾病。  相似文献   

8.
河蟹颤抖病是近年来在我国河蟹主产区的高发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河蟹养殖效益的提高,可以说养殖业者“谈抖色变”。其主要症状为:发病初期,病星摄食减少,蜕壳困难,活动能力减弱,而后病星爬到池岸边或伏于水草上,步足连续颤抖,口吐泡沫,不能爬行,病餐肉质糊化,内脏病变,肠道、胃及鳃严重发炎肿胀,通常在短时间内迅速感染,继而引起批量死亡。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研究表明:河蟹颤抖病的发生及发展不是孤立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复杂体现,因此在预防及治疗河蟹颤抖病的过程中,若一味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  相似文献   

9.
1995年以来,我市连续发生河蟹颤抖病,损失较大。病蟹停止摄食,静伏于池塘的水边或岸上,步足发抖,不能爬行。一旦发病,一般先死大蟹,后死小蟹,常引起河蟹的大量死亡。一、发病特点1.池塘清整不同,发病程度不同。坚持彻底清整消毒的池塘发病轻,既不清整、又不消...  相似文献   

10.
马文平 《科学养鱼》2007,(10):56-56
近几年河蟹颤抖病仍保持较高的发病率,病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病毒侵害这种类型发病的河蟹多数在六月底七月初出现症状,八月份最严重,每天每亩池塘会死3~5只,高的可达10只左右,进入九月份随气温降低死亡减少。一般池塘水草茂盛、水质良好、喂养得当,河蟹就长得较快、个体较大,七月初发病时河蟹均重就能达50多克,越迟出现症状的河蟹比附近池塘蟹越大。病蟹体表干净,鳃  相似文献   

11.
河蟹发生颤抖病较轻时动作迟缓,活动力差;严重时河蟹用步足撑起整个身躯趴在水边或水草上,或爬上池岸,口吐泡沫,大螯下垂,浑身抖动。颤抖病传播快,往往容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2.
<正>苏州市吴中区水产养殖业发达,是河蟹养殖老区,蟹农养殖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但是令广大养殖户担心的是河蟹颤抖病似有卷土重来之势。2018年8月至11月,吴中区临湖镇现代渔业示范园、东山镇俞家厍、车坊镇澄湖养殖场共16个蟹塘先后发生程度不一的河蟹颤抖病病例。我们对疑似颤抖病的病蟹进行细菌学检测,同时送样到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采用中华绒螯蟹螺原体PCR检测方法(SC/T 7220-2015)检测是否存在螺原体。本文报道2018年吴中区河蟹颤抖病发病现状的调查结果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病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河蟹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各种病害也随之产生,其中颤抖病是较为常见、危害较严重的一种,此病又称"抖抖病""环爪病"。该病1990年在我国出现,1997年后呈大规模流行,1998-1999年为发病高峰期,3-11月为主要发病季节,严重发病地区发病率90%,死亡率70%,对河蟹养殖业危害巨大(陈爱平等,2011)。螺原体对水生甲壳动物有广泛的侵染性,除河蟹外,在小龙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及青虾中也相继发现螺原体病原。笔者以泗洪地区河蟹颤抖病发病塘的病蟹及同塘套养的青虾为检测对象,通过对发病样本肝胰腺中的细菌和肌肉中螺原体进行鉴定,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各地连续发生河蟹颤抖病,病蟹的症状为:停止摄食,静伏于池塘的水边或岸上,步足发抖,一旦发病,一般先死大蟹,后死小蟹,常引起河蟹的规模死亡。一,发病特点池塘清整不同,发病程度不同。既不清整,又不消毒、淤泥较厚的池塘发病较重苗种来源不同,发病程度不同。购买本地蟹苗养硝的河蟹发病轻,从外地尤其是病害高发地协_购进的蟹苗发病较重水质不同,发病程度不同。水质肥而活的池塘发病轻,而水质老化、恶化的池塘发病较重,尤其是业硝酸盐高的水体病况更重。该病有蔓延的趋势。起初是每年8月份部分养殖地区也发病,主要危害二龄大规格河蟹,现在4一10月份各地都有病害发生,危害各种规格的河蟹。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以下简称河蟹),河蟹颤抖病是对其养殖危害最大的重大流行病,自从1994年发现以来,每年都是各地的河蟹养殖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尽管近年来河蟹颤抖病发生有减缓趋势,但局部地区仍有大面积暴发,死亡率仍可高达50%以上,给河蟹养殖造成巨大损失。经过多年的系列研究,已证实螺原体是引发河蟹颤抖病的主要病原,该病原也是水产新型病原,已经被国际上正式命名为  相似文献   

16.
河蟹“颤抖病”始见于199。1年的池塘养殖,很少量的成蟹出现此病症。1995年以后病情迅速蔓延,导致河蟹养殖成活率逐年下降,许多塘口绝产绝收。“颤抖病”的病症:病蟹体瘦、壳软,活力差,腹部及附肢指节、掌节有红色水锈、不能正常蜕壳或蜕亮后不久便死;临死前活动呆滞,附肢僵硬并不停地痉挛(这是“颤抖病”这一俗称的由来),易并发黑鳃病和聚缩虫病。解剖病蟹可见肠道水肿、肌肉萎缩、肝脏糜烂等症状。有关单位初步研究表明:“颤抖病”的病原为病毒。发病时间及特征:7、8、9三个月是“颤抖病”的发病高峰期,高温季节该病表现为…  相似文献   

17.
浅析河蟹颤抖病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引起河蟹颤抖病的细菌说、病毒说以及环境因子说这三种观点,通过实验及解剖分析发表了不同的见解。认为对河蟹颤抖病应彩病原加症状的命名方法。  相似文献   

18.
河蟹健康养殖的主要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卫境 《淡水渔业》2002,32(2):25-27
近年来 ,河蟹颤抖病、蟹奴病等病害的暴发较为严重。 1999年 ,江苏部分地区的河蟹生产曾因颤抖病的暴发而损失惨重 ,有些生产单位几乎全军覆没。对此 ,去年以来 ,在省、市、县各级水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 ,各地河蟹生产逐步开始了健康养殖的试验示范 ,并且成效显著。笔者就河蟹健康养殖的主要技术措施小结如下 :1 严把蟹种关1 1 品种要纯正 目前我国养殖的河蟹主要来自三大水系 ,即长江水系、辽河水系及瓯江水系。实践证明 ,不同水系的河蟹 ,只有在各自水系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区域生长优势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 1 1 长江水系蟹种的…  相似文献   

19.
河蟹颤抖病是当前河蟹养殖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严重地阻碍了河蟹养殖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九九年该病的发生率达50%以上,死亡率达30%以上,甚至个别池塘达到死亡率在80%以上,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业者谈“抖”色变。河蟹颤抖病,又叫“宽爪病”或“抖抖病”等,其主要症状为:病蟹的援食减少,活力能力减弱或爬到池岸边或伏于水草之上,反应迟钝,步足连续颤抖,口吐泡沫,背部向下很难翻身。病蟹解剖后,蟹体的肉质糊化,甚至步足肌肉萎缩,中空。有些病蟹肝脏病变,肠道发炎,无食或少量食物,有些病蟹伴有腹水…  相似文献   

20.
二、试验结果1.病害发生情况试验池在养殖全程中未发生细菌性疾病流行。试1池5月15日发生河蟹颤抖病,日死蟹20~30只,6月3日开始拌喂低分子量壳聚糖及10日首次泼洒0.5毫升/米3低分子量壳聚糖后,死蟹数量明显减少,一周后渐止。8月份颤抖病复发,但日死蟹数较少,持续时间短,至9月上旬停止死亡;试6池8月上旬至9月中旬发生河蟹颤抖病及黑鳃病,日死蟹20~50只;试2~试5池往年多发甲壳溃疡病,本试验过程中未有发生。同时,混养的鲢鳙、银鲫、团头鲂等鱼类也未曾发生暴发性出血病及其它病害。对照池病害发生较为严重,从5月上旬直到9月份,其间死蟹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