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河蚬俗称蚬子、黄蚬、黑蚬或沙蚬等,为双壳类淡水软体动物,原产于我国及东南亚,也称亚洲蚬(Asian clam)。作为我国典型、特色双壳贝类,在我国各大水域广泛分布,是江河水库等众多淡水生态系统的底栖优势种之一,在江河、水库和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中处于优势地位。因为河蚬对污染物有较强的生物蓄积能力,参与当地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而在淡水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河蚬营养价值高,肉味  相似文献   

2.
河蚬(Cobiculafluminea)俗称“沙蜊”、“蜊潦”。瓣鳃纲,蚬科。壳长约28毫米,厚而硬,呈圆底三角形;壳顶膨胀,突出;具有同心圆的粗生长轮脉;壳内面紫色,有光泽。栖息于淡水及咸淡水的江河、湖泊及入海口。分布广,数量大。由于生活区域环境不同,形成黑蚬、黄蚬、黑褐花纹蚬,地方变异大。近年来,河蚬(特别是黑蚬),由于营养价值高,国内、国际市场热销,而越来越引起各河蚬产地的高度重视。黑蚬港口交货2200~3200元/吨,黄蚬市价400~700元/吨。1998~2000年笔者在安徽省瓦埠湖进行了河蚬生态移殖优化增值技术研究,并取得成功。1移殖条件1.1移殖…  相似文献   

3.
洪泽湖河蚬资源科学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洪泽湖河蚬产业管理现状河蚬又称黄蚬、金蚶、扁螺等,是双壳类软体动物,属于瓣鳃纲、真瓣鳃目、异齿亚目、蚬科、蚬属,是洪泽湖重要的水生生物资源之一。长期以来,洪泽湖河蚬因其质量好、品质高、口味佳而畅销日韩市场,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被誉为洪泽湖渔民的"金疙瘩",河蚬产业进而也成为洪泽湖渔业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之一。因此,河蚬资源的丰歉、价格的高  相似文献   

4.
淀山湖河蚬繁殖周期和增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信  钱玲妹  张兰  余智玮 《水产学报》1987,11(2):135-142
本文研究了淀山湖河蚬的性腺成熟、繁殖周期的规律。雌雄河蚬在壳长12-13毫米时性腺已达成熟期。河蚬繁殖高峰期是从六月初一直延续到九月底,捕捞季节可推迟到十月初或十月中旬,捕捞网孔不宜过小。研究结果为淀山湖河蚬的增殖、合理捕捞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5.
<正>河蚬又称黄蚬、金蚬、扁螺、沙蜊等,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湖泊、江河中,天然资源丰富。它们穴居于水底泥土,以浮游生物为食料,生长快,繁殖能力强。是一种重要的小型淡水经济贝类,在我国的大、中、小湖泊内均有广泛的分布。除了天然的资源外,河蚬也适宜进行人工养殖。河蚬的养殖既适用于湖泊大、中型水面放流增殖,也适用于小型水面或者池塘投饲、投肥养殖。养殖河蚬成本低、产量高、易捕捞,可以当  相似文献   

6.
河蚬移殖及增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蚬(Cobicula fluminea)是一种营养价值高而全的经济水产品。我国养殖河蚬始于明朝,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但其体色或黄、或褐、或杂。根据市场消费习惯,以纯黑色为上品,出口也需纯黑色的。现根据我们在河蚬出口基地的多年科研和养殖经验,将河蚬的移殖与定向控制体色的技术简介如下。1 异地移殖河蚬 出口的黑壳蚬与野生黄壳蚬均属同一种,即河蚬(Cobicula fluminea),与黄蚬(Cy-rena aurea)、圆锥蚬(Corbicula conica)是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7.
柘江河蚬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了生长于湖北柘江的河蚬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河蚬形态进行了比较,同时测定壳长、壳高、壳宽、壳板厚、韧带、体积、体重等可量性状,归纳出壳长与壳高、体重与体积、体重与壳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依次为L=1.021H1.0485,W=0.341+1.5117V,W=0.401×2.7391L。  相似文献   

8.
2015年4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6年2月(冬季),对洪泽湖河蚬(Corbicula fluminea)进行了采样调查,共设置30个样点,从各采样点分别随机选取30个河蚬,记录不同壳长、壳宽、壳高和体重的河蚬数量,计算其年龄组成和分布频率,并统计不同壳长组的年龄分布情况,以期为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形态指标和体重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壳长、壳宽、壳高、体重和年龄范围分别为1.47~40.82 mm、3.93~27.81 mm、8.46~37.40 mm、0.43~20.56 g和1~5龄,壳长、壳宽、壳高、体重和年龄的优势组分别为15~35 mm(92.6%)、12~20 mm(83.2%)、15~31 mm(88.8%)、2~10 g(79.6%)和2~3龄(76.50%);其相对增长率和生长指标随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壳长-体重关系式为W=1.5×10~(-3)L~(2.5795)(R~2=0.900),Von Bertalanffy壳长和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L_t=39.42×[1-e~(-0.33(t+0.6))]和W_t=22.574×[1-e~(-0.33(t+0.6))]~3;拐点年龄为2.73龄,对应的体重和壳长分别为6.69 g和26.28 mm。分析表明,洪泽湖有适宜河蚬生长的环境条件,且秋季为最佳捕捞季节;年龄与壳长和体重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河蚬的壳长和体重来估测其年龄;其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1~2龄为快速生长期,2~3龄为稳定期,3~5龄为衰老期。建议将拐点年龄所对应的壳长26.28 mm作为洪泽湖河蚬开捕壳长。  相似文献   

9.
015年4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6年2月(冬季),对洪泽湖河蚬(Corbicula fluminea)进行了采样调查,共设置30个样点,从各采样点分别随机选取30个河蚬,记录不同壳长、壳宽、壳高和体重的河蚬数量,计算其年龄组成和分布频率,并统计不同壳长组的年龄分布情况,以期为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形态指标和体重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壳长、壳宽、壳高、体重和年龄范围分别为1.47~40.82 mm、3.93~27.81 mm、8.46~37.40 mm、0.43~20.56 g和1~5龄,壳长、壳宽、壳高、体重和年龄的优势组分别为15~35 mm(92.6%)、12~20 mm(83.2%)、15~31 mm(88.8%)、2~10 g(79.6%)和2~3龄(76.5%);其相对增长率和生长指标随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壳长-体重关系式为W = 1.5×10-3L 2.5795(R2= 0.90),Von Bertalanffy壳长和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Lt= 39.42 ×[1 - e- 0.33 (t + 0.6)]和Wt= 22.574 × [1-e- 0.33 (t + 0.6)]3;拐点年龄为2.73龄,对应的体重和壳长分别为6.69 g和26.28 mm。分析表明,洪泽湖有适宜河蚬生长的环境条件,且秋季为最佳捕捞季节;年龄与壳长和体重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河蚬的体长和体重来估测其年龄;其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1~2龄为快速生长期,2~3龄为稳定期,3~5龄为衰老期。建议将拐点年龄所对应的壳长26.28 mm作为洪泽湖河蚬开捕壳长。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河蚬因近年天然资源枯竭而开展河蚬底播技术与应用开发研究工作,从河蚬生物学特性、繁殖习性及人工移殖增殖、药物安全浓度、耗氧量和窒息点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河蚬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河蚬的利用和养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蚬的利用和养殖河蚬又称黄舰、金蚶、扁螺等,广泛分布在我国湖泊、江河中,天然资源丰富。它们穴居于水底泥土表层,以浮游生物为食料,生长快,繁殖力强。除天然资源外,也适宜进行人工养殖。河蚬养殖既适合于湖泊大、中型水面放流增殖,也适合于小型水面或者池塘投饲...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水生生物对水环境有不同的指示特点,河蚬个体较大、生活史较长、迁移性小、容易采集,是一种滤食性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如硅藻、绿藻、原生动物和轮虫等)为食,对毒物有很高的浓缩系数,能直接反映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状况.与其它浮游动植物相比,便于长时间观察其污染前后的种群差异.因此,河蚬作为指示生物,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介绍了河蚬在水体生态环境中的指示作用及研究进展,为我国水环境监测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作为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物种,易受温度和食物质量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研究不同环境条件胁迫下的河蚬摄食及排泄变化,可为维护太湖生态稳定提供技术支持。室内模拟实验温度设置20~32℃的7个温度梯度处理组,河蚬食物分为藻华湖水、50%藻华湖水+50%绿藻、绿藻、50%绿藻+50%蓝藻、蓝藻共5种,通过温度与食物组合,测定不同条件下河蚬摄食率与排泄率,探究温度与食物质量对河蚬生存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河蚬的摄食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摄食率在20~24℃逐渐增至峰值后呈下降趋势;食物质量对河蚬的摄食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表现为:绿藻50%藻华湖水+50%绿藻藻华湖水50%绿藻+50%蓝藻蓝藻;温度与食物质量对河蚬的摄食率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且食物质量对其摄食的影响力会在高温胁迫下减弱。河蚬的排泄率会在食物质量较低的环境下增大,温度和食物质量对河蚬排泄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夏季高温期,河蚬的高能耗以及太湖蓝藻水华暴发造成的低质量食物,导致河蚬可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锐减,可能是其种群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对河蚬的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实现河蚬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3月,在洪泽湖选取约666.7hm~2的水域进行河蚬增殖,在增殖区施行捕大留小、区域轮捕的捕捞策略,将增殖区划分为灰色区和白色区,用网目尺寸为12mm的划耙于2014年11月和2016年11月对灰色区域进行捕捞,2015年11月捕捞白色区域,统计其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于2013年11月、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和2016年11月分别对两个区域河蚬的生物量和生物学参数进行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和2016年11月增殖区的河蚬产量分别达到1027.4、1222.4kg/hm~2和1274.9kg/hm~2,经济效益分别达到25.9、32.4万元和34.2万元;增殖区河蚬的生物量总体呈先增长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2016年增殖区河蚬生物量最大,为143.9g/m~2,且2015年11月白色区河蚬的生物量显著高于灰色区;捕捞河蚬的壳长和质量的最小值分别为13.97mm和1.29g,且2015年11月河蚬形态学指标和质量均为白色区大于灰色区。分析表明,该捕捞策略既能够达到休渔和保种的目的,又能够调节河蚬的资源量,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河蚬资源健康稳定发展,是一种值得提倡和推广的捕捞策略。  相似文献   

15.
澄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调查了澄湖水体富营养化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1998-2000年在澄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1种,隶属于17科26属,底栖动物平均密度332个/m^2,优势种群为河蚬,湖球蚬,日本沙蚕,栉水虱,中华颤蚓,摇蚊幼虫等。  相似文献   

16.
菲对河蚬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条件下通过半静态实验方式,根据对数间距法设置了5个菲浓度梯度,分别为30.00、37.08、45.83、56.64和70.00 mg·L-1,以观察菲对河蚬(Corbicula fluminea)96 h内毒性致死效应。结果得到菲对河蚬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123.75、67.59、56.44、46.76 mg·L-1,安全浓度(safe concentration,SC)为4.676 mg·L-1;当菲含量大于30.00 mg·L-1的条件下,河蚬死亡率与菲溶液间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及时间-效应,其中24、48、72、96 h河蚬死亡率与菲浓度之间的拟合度分别达0.869 1、0.926 3、0.936 1、0.974 7,其它各浓度组(70.00、56.64、45.83和30.08 mg·L-1)河蚬死亡率与暴露时间之间也是高度拟合,拟合度分别为0.949 1、0.950 3、0.952 8、0.806 5。根据有毒化学物质对生物毒性的评价标准可推断出菲对河蚬为高毒物质,但与已报道的其它物种比较,河蚬仍属对菲污染耐受性较强的物种;此外,本研究中所暴露的菲浓度超出了该污染物对河蚬的安全浓度(4.676 mg·L-1),最终导致河蚬个体水平上的死亡,且死亡率与高浓度菲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和时间效应,因此当突发水环境菲污染事故时可以选择河蚬这种广布物种作为有效的污染物指示物。  相似文献   

17.
捞蚬小介     
蚬(形如小蚌)是生长在淡水河川内的一种贝类,生长快,繁殖力强,幼蚬经两个月就可长大。蚬肉可食,营养好,价格低廉,是人们喜食的小水产之一;蚬克富含钙质,烧成壳灰,可作农田肥料。蚬的瓷源很丰富,凡沙泥底的河川里,一般都有生长。今年广东增城县仙村公社为弥补洪灾受到的  相似文献   

18.
2014年11月在洪泽湖进行河蚬的增殖放流实验,并于放流后的第二年对其形态学指标、规格和生物量等进行监测,以评估洪泽湖自然水域河蚬的增殖放流效果。结果显示,各站点河蚬的形态学指标和规格均为2015年11月最大,马浪岗的河蚬规格较大而生物量较小;至2016年7月三个站点的河蚬规格分别达到8.09 g/ind,6.29 g/ind和5.9 g/ind,而单位面积生物量分别为24.29 g/m~2、45.69 g/m~2和43.69 g/m~2。分析表明,非法捕捞、非法采砂,以及水温、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动等是影响河蚬规格和生物量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前两者是影响增殖放流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昆承湖河蚬资源及水体理化因子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9-2000年对昆承湖的河蚬资源量进行了综合调查,结果表明,昆承湖现有河蚬约5000t,群体规格偏小。呈不均匀分布。河蚬饵料生物主要集中在原生动物、绿藻门、硅藻门以及轮虫4大类。水体中理化因子尤其是COD的变化对河蚬的分布与密度等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昆承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调查了昆有水体富营养化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1998-2000年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2种,隶属于16科27属;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为2767个/m^2;优势种群为日本沙蚕、中华颤蚓、河蚬、摇蚊幼虫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