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用“氟敏指数”为指标,测定不同浓度“家蚕解氟剂”的解毒效果。其结果为“家蚕解氟剂”有良好的解毒效果。添食解氟剂浓度为20、50、80、110mg/100ml的4种处理的“氟敏指数”依次递减,而从110mg/100ml开始,110、140、170mg/100ml3种处理的“氟敏指数”依次递增,呈“V”字形。由此说明“家蚕解氟剂”的最佳使用浓度为80-140mg/100ml之间。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剂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氟中毒小鼠睾丸的影响。将50只3周龄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1组为对照组,其余4组为高氟组。对照组给予蒸馏水,染氟组给含100mg/L NaF的蒸馏水,自由饮用30d。在染氟组中选取3组分成100mg/L NaF+200mg/kg GSH组、100mg/L NaF+400mg/kg GSH组和100mg/L NaF+800mg/kg GSH组,这3组小鼠每只每日分别以200、400、800mg/kg GSH的剂量进行灌胃,同时这5组小鼠再自由饮含氟水30d。饲养结束后,摘取小鼠睾丸进行活性氧(ROS)、丙二醛(MDA)、GSH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Px)、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检测;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组织形态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0mg/L NaF组ROS和MDA含量显著升高,GSTs和GR活性显著降低;与100mg/L NaF组相比,添加GSH组100mg/L NaF+800mg/kg GSH组GR活性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100mg/L NaF组曲细精管结构稀疏,细胞壁细胞层厚度变小,各级生精细胞排列紊乱,还有部分生精细胞脱落,管腔半径变大且管腔中央精子数量明显减少;随着GSH浓度的增加,100mg/L NaF+800mg/kg GSH组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添加GSH后氟中毒小鼠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酶活性有所升高,睾丸组织形态结构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对睾丸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氟敏指数”测定“桑蚕解氟剂”的解毒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吕顺霖 《蚕桑通报》1995,26(2):18-20
用“氟敏指数”作指标,测定“桑蚕解氟剂”和石灰水的解氟效果,其结果为解氟剂和石灰水都有较好的效果。石灰水处理后氟敏指数为-7.08(4龄蚕)和-7.56(5龄蚕),解氟剂处理后氟敏指数为-10.02(4龄蚕)和-9.99(5龄蚕),说明“桑蚕解氟剂”的效果明显优于石灰水。  相似文献   

4.
若干家蚕基础品种的耐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家蚕高茧层率基础品种进行了三种浓度的NaF溶液添食,以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对其进行耐氟性测定。结果表明,122、126、239三个品种耐氟性强,125、131、226三个品种耐氟性弱,129、230、232、241四个品种的耐氟性一般。不同品种之间的耐氟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同一品种对不同NaF浓度的敏感性亦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施用玉米专业菌肥对绿洲区玉米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调理作用,寻求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有效途径。在甘肃武威黄羊镇设7个处理,不施肥(A),全量化肥(B),菌肥(不施化肥,C);85%化肥(85%B),85%化肥+菌肥(85%B+C),70%化肥(70%B),70%化肥+菌肥(70%B+C)。成熟期测定土壤养分、3大微生物计数和微生物量碳氮;并在苗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测定玉米根际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呼吸。研究表明:85%B+C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在玉米的开花期达到最大值,碱性磷酸酶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均表现出处理85%B+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过氧化氢酶处理B(全量化肥)高于其他处理,且A处理均表现为最低;施肥处理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最大,是未施肥处理的1.97~5.01倍,此外,土壤真菌数量均表现出处理A(不施肥)显著高于其他各个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85%B+C处理最优且显著优于其余处理;减量化肥并配施菌肥可以增加土壤呼吸速率。减量化肥并配施菌肥能够有效的提高绿洲区玉米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酶活力,是减少绿洲区玉米化肥施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家蚕的耐氟性机制以及耐氟性在不同性别蚕体间的差异,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自5龄起蚕开始分雌雄喂食清水和200 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添食氟化物后耐氟和敏感家蚕品种5龄幼虫中肠的GST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一致,且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均呈增高趋势;敏感品种734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486倍,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蚕的GST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529倍。敏感品种734对照组5龄幼虫在试验第3天头部的AChE酶活性显著升高,但添氟组雄蚕在试验第2天AChE酶活性即显著升高,而雌蚕的AChE酶活性在整个5龄试验期均呈平缓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添氟组5龄雌、雄幼虫的AChE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大,酶活力随添氟时间的变化趋势也与对照组较为一致,均在第3天出现最低值;2个品种添氟组AChE酶活性的性别差异与GST相反,即雄蚕的AChE平均活力大于雌蚕。推测氟化物处理后耐氟家蚕品种仍然能够保持AChE酶活性水平,从而呈现对氟化物的耐受性;2种类型解毒酶活力在雌雄家蚕间的差异可能暗示同一品种雄蚕的耐氟能力较多涉及靶标抗性,而雌蚕的耐氟能力较多依赖于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家蚕对NaF的代谢机制,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从5龄起蚕开始分别添食50、100、200、400 mg/kg NaF溶液处理后的桑叶,检测蚕体中肠微粒体酶液中的黄素蛋白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PR)和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CR)的活性变化。氟物化敏感品种734的4个NaF处理组第3天的中肠CPR活性低于对照组,其余时间几乎都高于对照组,400 mg/kg NaF处理组在第4天的CPR活性最高,且各NaF处理组的CPR活性差异显著(P<0.05);耐氟品种T6 NaF处理组和对照组的中肠CPR活性整体上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几乎都在第2天达到最高值,各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氟化物敏感品种734的4个NaF处理组的中肠CR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对照组呈下降趋势;耐氟品种T6的50、100、400 mg/kg NaF处理组在第1~2天的中肠CR活性呈明显下降趋势,之后的变化相对较小,对照组的CR活性仅在第3~4天略高于NaF处理组,而其余时间NaF处理组的CR活性较高。2个家蚕品种添食不同浓度NaF后的中肠CR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显示,耐氟品种T6在NaF作用下中肠的CPR和CR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对照组的0.4~2.0倍和0.3~2.9倍)远小于氟化物敏感品种734这2种酶的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对照组的0.6~9.3倍和0.4~4.6倍)。初步推测CPR和CR与家蚕对氟化物代谢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恢复措施对云南退化山地草甸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姜华  毕玉芬  朱栋斌  周禾 《草地学报》2008,16(3):256-261
采用围栏封育、补播、重建等恢复措施,并以围栏外为对照,研究各措施对不同退化梯度的山地草甸土壤微生物数量、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的数量补播显著高于其它措施和对照(P<0.05);各植被恢复措施对山地草甸细菌数量的影响基本上表现为补播>自然封育>重建,而对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为重建>补播>自然封育;对土壤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为自然封育>补播>重建;土壤脲酶活性与细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细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生物毒性试验,探讨镉对泥鳅肝脏的损伤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采用静水养殖法,设置0.05、0.5、5.0mg/L三个浓度Cd2+的染毒组和一个对照组,分别在2、4、6、8、10d取泥鳅肝组织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同时制作石蜡组织切片。结果显示,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和同一浓度处理时间的延长,肝细胞出现肿胀、破裂,细胞核出现浓缩、溶解,甚至消失;同时,过氧化氢酶活性检测发现,肝组织中过氧化氢酶的催化能力越来越弱,说明Cd2+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大。综合分析表明泥鳅对Cd2+反应较为灵敏,当Cd2+浓度达到0.5mg/L时,泥鳅的肝脏出现了损伤,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损伤越严重。  相似文献   

10.
4种牧草苗期耐盐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NaCl溶液分别对梭罗草(Roegneria thoroldiana)、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进行胁迫处理,研究它们在不同质量分数的NaCl胁迫下植物组织受伤害程度、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及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盐质量分数为0.2%时,4种供试牧草的抗盐性依次为碱茅>中华羊茅>梭罗草>垂穗披碱草;在质量分数为0.4%~1.0%时,抗盐性依次为碱茅>梭罗草>中华羊茅>垂穗披碱草。  相似文献   

11.
氟中毒家蚕幼虫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解家蚕氟中毒的机理 ,研究了氟中毒家蚕幼虫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的活性。正常的家蚕 5龄幼虫血淋巴中GSH—Px活性在龄中期较强 ,龄初和龄末较弱。幼虫添食 10mmol/L的氟化钠溶液后 ,GSH—Px的活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2.
用过氧化氢提高催青期水处理蚕卵的孵化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林川 《蚕业科学》2004,30(4):440-442
催青期水处理蚕卵孵化率下降的程度与水处理的时期先后、时间长短和温度高低密切相关。水处理降低蚕卵孵化率是由于水的溶解氧不能满足蚕卵的呼吸需要 ,而在水中添加H2 O2 后 ,H2 O2 不仅可自发分解产生O2 ,且可以被蚕卵中的过氧化氢酶催化分解产生O2 ,从而使水中的O2 含量增加 ,显著提高水处理蚕卵的孵化率  相似文献   

13.
氟中毒对桑蚕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蚕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添食NaF的方法,探讨了氟中毒对天体重及中肠组织ALKP酶活性的影响,蚕品种之间的耐氟性存在显著差异,氟中毒后蚕体重显著降低,NaF对中肠组织ALKP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氟中毒后蚕体重变化与中肠组织ALKP酶活性的变化相关性密切,具有同步性,1%Ca^2 对氟化物抑制作用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4.
添食氟化物对家蚕中肠组织细胞色素P450和b5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探讨家蚕对NaF的代谢机制,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敏感品种734为材料,5龄起蚕分别添食用200、400mg/L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检测蚕体内氧化酶系重要成员细胞色素P450和b5的含量变化。添食NaF后的168h内,耐氟品种T6中肠组织的细胞色素P450含量比添食清水对照组高3~7倍,细胞色素b5含量的增长与细胞色素P450含量的增长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0.8220);添食不同浓度NaF溶液的差异不显著。添食NaF后的24~48h,敏感品种734中肠组织的细胞色素P450含量迅速增加,为添食清水对照组的1~2倍,随后逐渐下降,细胞色素b5含量的增长与细胞色素P450含量的增长无较好的线性关系(R2=0.4727);添食不同浓度NaF溶液的差异不显著。在氟化物作用下,耐氟品种T6中肠组织的细胞色素P450、b5含量显著增加,对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中肠组织的细胞色素P450、b5含量变化相对较小,推测细胞色素P450和b5与家蚕对氟化物的代谢具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5.
外源H_2O_2活化家蚕滞育性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为进一步探讨H_2O_2与家蚕滞育的关系,研究了外源H_2O_2 活化家蚕滞育性卵的处理方法。发现H_2O_2 的浓度、处理时期和处理时间对活化效果有重要影响,提出了产于连纸的家蚕滞育性卵在产后2 4h(2 5℃)用6 %H_2O_2于4 7℃下处理30min可有效活化家蚕滞育性卵,孵化率达到96 % ;盐酸处理可有效活化经H_2O_2处理不能孵化的滞育性蚕种,表明盐酸和H_2O_2在活化家蚕滞育性卵上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米智  柳照应  朱勇 《蚕学通讯》2009,29(3):42-46
为了探究家蚕T6和734两品系耐氟力的差异,分别对其4龄时期氟敏指数,以及5龄时期体重变化和死亡率进行调查,在100ppm、200ppm、300ppm、400ppm氟化物浓度下.734的氟敏指数分别是:29.14、62.22、104.36和137.61,而T6的分别是:4.38、11.13、26.87和43.76,两品系的氟敏指数随着氟化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734指数增加远远大于T6;734体重变化较T6明显。并且734的死亡率也远大于T6。表明了家蚕T6品系具有较强的耐氟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以蒙古绵羊为试验动物,以乌梁素海高氟沉水水草龙须眼子菜(Potamogoton pectinatus)作为氟源,研究高氟水草对绵羊抗氧化系统及生产性能的影响。4组绵羊日粮水草氟水平分别为:0、50、100、150 mg/kg。连续饲喂5个月,观察绵羊中毒情况,测定绵羊15 d体质量增加量和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绵羊均未出现典型氟中毒症状;沉水水草与高丹草(Sorghum hybrid)对绵羊的体质量增加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均无显著变化(P0.05),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无显著变化(P0.05)。说明饲喂沉水水草后,绵羊生产性能未受到影响,机体的抗氧化系统未受到损害,没有发生氟中毒。  相似文献   

18.
沈建华 《蚕桑通报》2003,34(2):22-24
2002年秋期对江浙地区发种量最大的苏菊×明虎、秋丰×白玉二对主要夏秋用品种进行了耐氟能力的测定,测定方法采用氟敏指数法,测定结果:秋丰×白玉正、反交的耐氟性强于苏菊×明虎正、反交,尤其在200mg/kgNaF溶液浓度添食时,这种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