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渔业动态     
<正> 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8月21~26日在舟山沈家门召开了鲐、鲹鱼加工利用学术会议。鲐、鲹鱼为中上层鱼类,也是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中的重要经济鱼类,我国每年产量达20~30万吨。近年来,沿海各省市在捕捞作业的同时,十分重视鲐、鲹鱼类的保鲜和加工。在这次学  相似文献   

2.
以海洋生态系营养动力学为基础,采用Steele模式估算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年生产量为86.14×10~4t,进而以鲐鲹鱼类群聚资源在中上层鱼类资源的比例,估算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年生产量为51.76×10~4t。Gulland和MSY简单模式估算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最大持续产量分别为25.00×10~4t和25.88×10~4t。Schaefer和Fox剩余产量模式估算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最大持续产量分别23.60×10~4t和23.41×10~4t,最大持续捕捞力量分别为1140.41×10~4kw·d和1266.66×10~4kw·d。折算为福建灯光围网渔船分别为424和471组,并从开发现状和种群生态学及捕捞死亡等参数分析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3.
陈卫忠  李长松 《水产学报》1997,21(4):404-408
根据统计资料,利用剩余产量模型专家系统对东海鲐Shen鱼类最大持续产量作了谰估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鲐Shen鱼类化整为零分析时的MSY在34.5-44.2万吨之间,按种类分别评估时,鲐鱼的MSY为16.1万吨、蓝圆Shen万吨,按区域分析时,鲐Shen鱼类东海北部群的MSY为12.5-13.2万吨,福建沿海群为20.1万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汕头~台湾浅滩海域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容纳量、初级生产力和资源生物含碳率及其转化为基础,根据鲐黪鱼类体内含碳率的测定结果,估算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量和鲐黪鱼类群聚资源量,并运用Gulland模式和MSY简单模式估算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结果显示: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量为33.75万吨、最大持续产量16.875万吨:渔场鲐黪鱼类群聚资源量20.25万吨、最大持续产量10.2万吨。近十年来全渔场实际年捕捞量在5.5—10万吨之间,中上层鱼类资源接近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5.
太湖翘嘴红鲌的生物学及其增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许品诚 《水产学报》1984,8(4):275-286,i001
本文从研究翘嘴红鲐的生长、各个时期的食性和繁殖生物学出发,对于翘嘴红鲐在太湖渔业资源中的地位及作用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过去把翘嘴红鲐简单地当作有害于太湖鱼类资源的凶猛鱼类而不加节制地加以捕杀,是造成目前太湖鱼类组成小型化和渔获物经济价值下降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了保护和增殖翘嘴红鲐的主张,并且具体地提出了有关翘嘴红鲐的起捕规格、禁渔期和禁渔区、限制有害渔具、实行人工放流和保护水域环境等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 由于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近海资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黄海近海饵料生物丰富,是中上层鱼类天然的产卵场和索饵场。我国东、黄海中上层鱼类品种多,资源量大,主要有鲐鲹、马鲛、沙丁鱼等。据统计,鲐鱼资源量47万吨,蓝圆鲹  相似文献   

7.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鲐鲹鱼类群聚资源的评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初级生产力为基础 ,应用Steele模式估算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中上层鱼类资源年生产量为16 9.88× 10 4 t。估算鲐鱼类群聚资源量为 10 2 .0 8× 10 4 t。Gulland模式和简单模式估算鲐鱼类群聚资源的MSY分别为 50 .6 6× 10 4 t和 51.0 4× 10 4 t。Schaefer和Fox 2种剩余产量模式所估算的MSY分别为52 .4 1× 10 4 t和 51.73× 10 4 t,估算的fMSY换算为福建灯围渔船分别为 10 17组和 10 75组 ,并从海峡南、北 2个不同群系的鲐鱼类主要种群结构和生态学变化及渔业现状 ,讨论该 2个鲐群聚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8.
黄海南部和东海的日本鲐鱼和蓝圆鲹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并兼食鯷鱼等小型鱼类。因此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同鲐、鲹渔场的关系密切。本文报导了1972—1975年间,对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生物组成和数量分布的调查结果,并据此对鲐、鲹渔场的位置、渔期、渔获量以及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季节,鲐鲹鱼类的产卵群、索饵群和越冬群形成的渔场位置及其变迁,都和浮动动物的分布、数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根据统计资料,利用剩余产量模型专家系统(CLIMPROD)对东海鲐鲹鱼类最大持续产量(MSY)作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鲐鲹鱼类合计分析时的MSY在34.5~44.2万吨之间,接种类分别评估时,鲐鱼的MSY为16.1万吨,蓝圆鲹为22.2万吨;按区域分析时,鲐鲹鱼东海北部群的MSY为12.5~13.2万吨,福建沿海群为20.1万吨。  相似文献   

10.
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是鲭科中的一种小形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的温带海区。在越冬和生殖季节往往形成密集的群体,是机轮围网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黄海鲐鱼产卵,仔鱼数量的分布做过调查,如张孝威等(1953~1957)对烟威渔场的调查,姜言伟(1964)对海州湾产卵场的调查。七十年代东海区鱼类资源调查组,对东、黄海区鲐鱼产卵场也做过初步研究。日本人对东、黄海鲐鱼的产卵,生态群系等曾做了多次调查研究。张进上(1980)对南海北部鲐鱼的生物学做过简要的报道。到目前为止,对南海北部鲐鱼的产卵场和产卵期还没见有专  相似文献   

11.
<正>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又名青花鱼、鲭鱼、鲐鲅鱼等,鲈形目、鲭科、鲐属。身体粗壮,呈纺锤形,体背呈青蓝色,有不规则深蓝色横纹或斑纹,尾鳍基部每侧有两个纵隆起嵴。鲐鱼为海洋洄游性上层鱼类,游泳力强,游速快,并且有集群活动的习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鲐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中国、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海域,鲐鱼  相似文献   

12.
江尧森 《海洋渔业》1984,6(4):176-178
<正> 鲐鱼是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之一,在我国黄、东海渔业中占重要地位。鲐鱼个体大,生长快,含油量高,肉味良好,可鲜食、腌制和制罐。据报道,鲐鱼肉还可治慢性胃肠病和肺痨虚损等。  相似文献   

13.
<正> 除5~7月外,从各月平均的鲐鱼类渔况显示,日本在东海渔场过去最高渔获量是1977年,为19.2万吨,最低是1987年的10.9万吨.除了1987年渔况不好外,近几年日本在东海渔场鲐鱼类的渔况一直是良好的,保持在  相似文献   

14.
鲐鱼,又称鲐鲅鱼、油筒鱼、青花鱼等,为中上层洄游性鱼类。体呈纺锤形,尾柄细,背青色,腹部白色,体侧上部具深蓝色波状条纹。鲐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等多种营养,鲜食时味美,经过加工的成品和干品也十分可口。但食用不当容易引起过敏性食物中毒,尤其是不新鲜的鲐鱼,更容易发生中毒。  相似文献   

15.
<正> 鲐鱼是大洋性涸游鱼类,我国沿岸诸海均有分布,尤以黄海与东海的产量较高。每年春季鲐鱼从东海外海和日本九州西部海域越冬场游向黄海产卵与索饵,形成黄海春、夏季鲐鱼汛。我国从1951年机轮围捕鲐鱼成功后,从威烟近海扩大到黄海许多海域。1974年后黄海鲐鱼每年产量在3~5万吨,其中相当部分产量是靠捕捞起水鱼群所获,现正值夏季捕鲐季节,就如何侦察黄海起水鲐鱼鱼群试作介绍:  相似文献   

16.
《现代渔业信息》2009,(5):35-36
日本本州东北部以东水域分布有沙丁鱼、鲐鱼、秋刀鱼、鲕鱼、鲣鱼、金枪鱼等中上层鱼类,这些中上层鱼类都具有周期性的变动(低产——高产——低产),周期长的有20~30年,短的有3-4年,其中特别是斑点沙瑙鱼(即远东拟沙丁鱼)和鲐鱼的周期变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3月24日,日本水产厅和水产综合研究中心发表了《2004年度太平洋沙丁鱼、修鱼、鲐鱼长期渔海况预报》,对今年6月前的鲐鱼类和沙丁鱼类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秋刀鱼、鲐鱼、竹笑鱼等是为日本近海捕捞的重要中上层鱼类,因为渔获量多又称为多获性鱼类。一般来说,水温的变动对中上层鱼类的影响比中下层鱼类等的大。  相似文献   

19.
西北太平洋的主要中上层鱼类有日本拟沙丁鱼、日本鲐及秋刀鱼等。从多年情况分析,各鱼种均出现多年变动的现象。本文根据日本有关资料,对日本拟沙丁鱼(以下简称沙丁鱼)及日本鲐(以下简称鲐鱼)渔场环境特征与分布之间的关系作扼要的概述,并对沙丁鱼的发展趋势提些粗浅的看法。前言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的海洋观测及历史资料的分析,海况变异对中上层鱼类数量及鱼种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尤以沙丁鱼及  相似文献   

20.
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动物分布与鲐鲹渔场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海南部和东海的日本鲐鱼和蓝圆鲹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并兼食鳀鱼等小型鱼类。因此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同鲐、鲹渔场的关系密切。本文报导了1972—1975年间,对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生物组成和数量分布的调查结果,并据此对鲐、鲹渔场的位置、渔期、渔获量以及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季节,鲐鲹鱼类的产卵群、索饵群和越冬群形成的渔场位置及其变迁,都和浮动动物的分布、数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