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可雇佣性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反思,要将可雇佣能力纳入到硕士专业学位教学之中,注重校企政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雇佣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2.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实用型教学方法,在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能真实反映和体现临床生产实践中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防控等过程和全貌,对提高兽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就目前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兽医专业硕士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及兽医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教学案例的选择、案例教学的实施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做法进行初步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2009年,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收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近年来,尽管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呈现稳步发展,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在近年来兽医硕士培养的相关研究进展基础上,对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农业专业学位硕士是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在其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生产应用能力。案例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笔者对案例库教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养殖领域)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介绍了案例教学的实施思路。教学实践表明,案例式教学在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能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养殖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现状,从优化培养方案以建立应用型能力培养体系、改革教学模式以实行模块化教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以实行双导师联合指导和加强教育质量管理4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养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措施,为当前新形势下养殖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畜牧和兽医领域专业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多数高校目前存在教学资源紧张、校企合作不紧密、专业学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弱、社会适应性不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以实际问题为导向,阐述了“五位三面一体”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内容以及实践,探讨了此培养模式在畜牧和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近20年的兽医专业学位发展历程中,社会对兽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在如何保证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提升与人才质量同步发展、如何避免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培养过程趋同现象、如何确保兽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专业性及双导师具体实行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通过对近年各农科类院校就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分析以及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分析,提出当前我国在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存在的普遍问题,总结沈阳农业大学在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做出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与成效,对接下来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完善提出相应的方法与措施,以切实提升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课程体系、论文选题等方面对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探讨,并结合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理念对在职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临床医学"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和全国推广,新形势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成为了热点讨论话题。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调研及与其他院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的交流,发现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对导师组的监督与培训、课程模式单一传统、学生沟通交流技巧匮乏、忽视科学研究等。为培养优秀的临床医疗人才,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完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介绍近年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招生规模、招生对象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对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兽医体制改革及社会对兽医人才的需求是影响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浙江大学在2004年获得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授权,借鉴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模式,结合全国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及生源结构的特殊性,拟定了一套初步的培养方案,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目前己形成了一套较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及培养方案,为提高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1兽医专业学位的办学理念及特色浙江大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在"求是"精神的感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当前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探索应用型、复合型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式,更好适应快速发展的畜牧业对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提出的新要求。2021年,对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了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模拟演练。以假定校实验教学基地养猪场发生非洲猪瘟为案例,研究生根据各自承担的角色,模拟实景场地开展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模拟演练。通过模拟场景实地演练,研究生掌握了重大动物疫情处置基本流程,提高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模拟演练取得满意效果。本文为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农业推广硕士是我国新设置的农业教育领域的专业学位之一,其培养质量的控制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具有许多新特点。课程学习是建构农业推广硕士具有相对整体性、合理性知识结构的主要环节;学位论文选题报告的公开论证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开展社会实习考察活动是实现农业推广硕士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应用的强化过程;重视论文答辩环节,是把好学位论文质量的最后关口。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近年新兴,学制短任务重,研究生课题要与兽医实践相关,在学院培养模式和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现实困难。为了探索符合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体制,规范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巩固和提高教育成果,学院开展了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从而构建出实践选题-学校培养-企业就业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为提高兽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自2014年起,我校进行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工作,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培养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医学院校,在新模式的探索中存在较大的优势。通过调研学习、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和总结改革实践初期在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改进方案,促进我省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工作更顺利和规范地开展,以期推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不断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6.
基于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方式,笔者将行动学习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融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体系中,提出相应的建设思路和方法;以MPAcc为例,深入分析MPAcc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构建基于行动学习的MPAcc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7.
农业推广硕士是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其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生产应用能力;而案例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文章就案例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做了初步探讨,介绍了案例教学的实施思路,并以案例母猪产仔与管护为例,分析了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案例的设计、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案例报告的撰写。教学实践表明,案例式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中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能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繁杂且枯燥、学生兴趣不足、课程互动较差等问题,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笔者在"课前观看视频、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知识升华"的基础上设计了适合学生学习"VB程序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实例应用得出,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解决上述问题,还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各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近几年加大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但是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培养模式必须深入调整。文章从课程设置、双导师制、学习实践、质量管理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作为农业领域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主干专业必修课,是学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动物繁殖理论与技术不断更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充新知识、新技术,从而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知识储备。为了切实提高“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文章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多样化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