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正> 桑瘿蚊自从1972年在浙江省临安县发现以来,1985年已延及到与临安县毗邻的浙、皖一些县,为害面积有所扩大。被害桑园,一般夏秋叶约减产28.5%。 桑瘿蚊在临安县一带一年发生6-7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桑瘿蚊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囊成休眠体越冬。每年5月上中旬至11月上旬,皆可见桑瘿蚊幼虫为害桑芽和幼虫活动。自10月份至次年5月间,则可在土壤中查到休眠体。虫蛹喜湿怕干(其老熟幼虫在水中经12天不死,而在干燥情况下经3天即死亡),蛹体对环境抵抗力极弱,温度稍不适宜或受碰动,即不能羽化或延迟羽化,桑瘿蚊成虫在羽化时遇雨,则翅、足易被粘着,不能爬行、飞翔而死亡。桑瘿蚊在山岙、山涧,山谷等土壤湿度高的地块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2.
<正> 一、两次翻土除草。因桑瘿蚊虫、蛹喜湿怕干,所以,在6月和10月要狠抓翻土除草工作,将土层晒干,减少存活虫、蛹。二、两次桑树摘芯。5月中、下旬越冬代桑瘿蚊羽化,寄生危害桑树顶芽。因此,应在5月下旬开始对桑树全面摘芯,并把摘  相似文献   

3.
桑芽瘿蚊,又名桑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我县1994年在个别乡镇发生为害,造成局部桑园灾情严重。该虫以幼虫蛀害桑枝顶芽,致使顶芽枯死,枝条封顶;受害严重的桑树,侧枝丛生,枝叶细小,树形紊乱,桑叶产量和质量显著降低。1 发生与为害桑芽瘿蚊一年发生6~8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休眠体越冬。次年早春,当月平均气温在12℃以上,而土壤温湿度适宜时即解除休眠化蛹。4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陆续羽化产卵,至5月下旬春蚕结束,桑树夏伐前,可完成1~2个世代;桑树夏伐后至7月中旬夏蚕结束时,又可完成2~3个世代…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去冬今春降水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越冬果桑菌核病菌核的萌发.经西南大学桑树病虫测报点的观察调查,于2017年2月13日在果桑园内发现已萌发的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子实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做好今春桑椹菌核病防控工作,为此特提出以下防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叶显华 《蚕业科学》1993,19(3):179-180
<正> 桑橙瘿蚊(Diplosis mori Yokoyama)俗称桑瘿蚊,以幼虫寄生桑树顶芽内,用口器咬伤顶芽组织,吸食汁液,轻者造成顶芽畸形弯曲,重者造成“封顶”,侧枝丛生,叶质老化,树势矮小,严重影响桑叶产量。 桑橙瘿蚊在歙县一年发生5—6代,以最后一代的囊包幼虫(也称休眠体)于10月上、中旬在3—10cm表土中越冬。次年5月上、中旬当日平均温度上升到16.6℃时,先后解除休眠化蛹羽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一代幼虫为害桑芽。初孵幼虫多分布在桑枝未展开的顶芽内。幼虫经9至12天而老熟弹跳入土,结成囊包,经7至10天后化蛹。多在傍晚时羽化成虫。完成一个世代需22至28天。具有世代重叠现象。全年以7到9月为害最重。  相似文献   

6.
在浙江省义乌市,1988年首次发现梨花蕾蛆(梨花瘿蚊)为害,目前已蔓延全市梨园。受害花蕾似灯笼状逐渐干枯变黑,梨花蕾蛆在义乌1年发生1代,以蛹在0~2.0cm探的土内越冬,翌年2月下旬开始越冬蛹羽化成虫出土(气温高时羽化早,气温低时羽化迟),成虫出土后很快交尾产卵,3月中旬为幼虫孵化高峰期,幼虫孵化后为害花蕾。老熟幼虫从变黑的花蕾中爬出,沿枝干爬下或掉入地面,半小时左右即入土,至6~7月便在土中化蛹越夏越冬。梨花蕾蛆在阴湿低洼坡脚及溪边地为害较地势高燥的山地严重。主要为害砂梨,花期越早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去冬今春重庆市降水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越冬果桑菌核病菌核的萌发。经西南大学桑树病虫测报点的观察调查,于2016年2月11日在果桑园内发现已萌发的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子实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做好今春桑椹菌核病的防控工作,为此特提出以下防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虫螨克防治桑瘿蚊的药效和毒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7年以来 ,桑瘿蚊在我市桑园普遍发生 ,为害严重。该虫的为害虫态为幼虫 ,为害时期从6月中旬开始 ,寄生在顶芽幼叶之间 ,以口器锉伤顶芽组织 ,吸食汁液 ,造成顶芽弯曲、凋萎、发黑、脱落 ,枝条封顶 ,连续为害后 ,使桑树侧枝丛生 ,分档开叉 ,枝条变短、变细 ,叶形变小 ,造成桑叶减产。该虫防治十分困难 ,造成防治困难的原因有三 :一是桑瘿蚊的发生极不整齐。越冬代桑瘿蚊羽化期起于4月中旬 ,止于6月中旬 ,历时约2个月 ,故从5月中旬至6月下旬田间均可连续剥查到为害的第一代幼虫 ,可见越冬代桑瘿蚊的发生极不整齐 ,从而影响后期…  相似文献   

9.
刘茂祥 《蚕业科学》1993,19(1):9-13
对桑盾蚧盗瘿蚊(Lestodiplosis pentagona Jiang nov.sp.)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与桑盾蚧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该虫为捕食桑盾蚧的天敌,幼虫捕食桑盾蚧的卵、雄蛹和雌成虫,并以幼虫、蛹在介壳下越冬。成虫日间均可羽化,以黄昏为最盛;具有趋光性和补充营养期,性比随羽化时刻、季节与地区而异,但总体上雌虫多于雄虫。幼虫耐饥,无猎物亦可化蛹直至羽化;具有趋湿性和环境引起的群集性;其分布数量与雌蚧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43。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保护条件下,对桑盾蚧的捕食率可高达93%以上,为自然状态的4倍;不同杀蚧剂对该虫的毒性不同,如柴油(原液)毒性很大,洗衣粉液(10倍)毒性较轻。保护天敌和筛选杀蚧剂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调查研究土壤含水量与桑橙瘿蚊羽化的关系及各虫态发育历期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土壤含水量为前提,以桑橙瘿蚊各虫态发育历期为依据的测报方法;根据多年来防治桑橙瘿蚊的经验,采取以土壤施药与顶芽喷药相结合为主、以农业防治为辅的桑橙瘿蚊联防联治的措施,基本上能控制桑橙瘿蚊对桑树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促进重庆市万州区果桑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分析了万州区果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优势,并针对万州区果桑产业存在的生产规模较小、桑椹菌核病和桑椹浆瘿蚊危害严重、桑椹保鲜能力不足、缺乏加工条件、销售手段落后、市场开拓有限等问题,提出了扩大种植规模、科学规划布局,强化技术支撑、提升产品质量,努力开拓市场、开展产地加工,优化品牌形象、做好品牌宣传,以稳定发展万州区的果桑产业.  相似文献   

12.
桑瘿蚊(DiplosismoricolaMatsumura)在河南省南阳地区一年发生四代,世代重叠,危害日益严重,通过对其越冬休眠体化蛹进度的淘上观察以及田间“黄油板”粘着法诱捕成虫调查羽化盛期,提出了深耕桑园的农业防治措施和其它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桑椹瘿蚊是四川果桑产区的主要害虫,轻则影响桑椹销售,重则导致果桑减产甚至绝收,本文简要介绍了桑椹瘿蚊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提出了适合果桑生产实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4.
粤北桑芽瘿蚊(Giadomyiasp.)的发生受温湿度等气候因子的影响极大。特别是蛹的发育阶段表现更为显著。作者于1996年在室内人为控制温湿度条件下,采用几种不同温湿度处理组合对其化蛹羽化进行了观察。1材料与方法1.1材料虫源采自韶关市曲江县大桥...  相似文献   

15.
经三年防治桑瘿蚊农药筛选试验和家蚕残毒测定结果表明,5%喹硫磷粉剂是取代有机氯农药防治桑瘿蚊的有效土壤处理剂.得出:(1)5%喹硫磷粉剂对防治桑瘿蚊有良好的效果.1983年小区试验校正防效为95.7%,1984年和1985年大田试验为89.14—91.56%,与有机氯农药相似.(2)施用安全,采用施药区内桑叶养蚕均无急性中毒现象发生.(3)越冬代桑瘿蚊的生活力,休眠体最强,蛹最弱,在5月中旬对越冬代桑瘿蚊的蛹期施药效果最好.但是,喹硫磷对桑瘿蚊的各个发育阶段都有良好的毒杀作用.  相似文献   

16.
3月 (栗芽萌发 ) :栗瘿蜂、透翅蛾幼虫开始活动 ;栗实蛾、小蛀果斑螟化蛹、羽化 ;疫病等病害的孢子借风雨、昆虫等媒介开始侵染传播。主要防治措施 :(1)用 80 %敌敌畏、4 0 %氧乐果或 4 0 %久效磷 +煤油 2 0~ 30倍液涂抹危害部 ,防治透翅蛾幼虫 ;(2 )继续修剪防治栗瘿蜂 ;(3)用 4 5 %高效氯氰菊酯、3%果虫灭 10 0 0倍液喷雾或涂刷 ,防治高接换种树的接穗害虫。4月 (新梢伸长并展叶 ,雄花蕾抽出、伸长 ) :栗瘿蜂的瘿瘤形成 ,尺蠖、金龟子、毒蛾、刺蛾、大蚕蛾、栗大蚜等危害嫩梢枝叶 ;栗实蛾、小蛀果斑螟羽化产卵 ,开始危害 ;疫病病斑扩展…  相似文献   

17.
重庆地区桑树最为常见主要病虫害有桑椹菌核病、桑螟虫、桑尺蠖、桑瘿蚊、红蜘蛛、桑粉虱、桑蓟马、桑天牛、桑白蚧、蓝尾叶甲、桑象虫等11种,桑树黑枯型细菌病、桑树褐斑病、白花缺素生理病害零星发生,其他病害不常见,危害不大。桑螟、桑瘿蚊和桑椹菌核病是近年多发、易发灾害性病虫害,需重点防治。桑螟在重庆每年发生5-6代,高海拔地区发生5代,低海拔和长江河谷地带发生6代,有世代重叠现象。桑螟第1代发生于5月上旬至5月下旬,一般不形成大的危害,第4-5代8月上旬至9月中旬易形成大规模暴发性虫灾,应重点关注。桑瘿蚊在重庆1年发生4代,以休眠体(囊包幼虫)在表层土壤3-10cm处越夏、越冬。第1代(越冬代)的幼虫发生期约为3月下旬至4月初。第1代发生数量少,桑树受害轻;第2、3代发生数量多,受害严重。近年来桑椹瘿蚊和桑椹菌核病成为果桑主要病害。2-4月,气温回升,降雨增多,密植桑园空气不畅,土壤潮湿,是桑椹菌核病孢子萌发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8.
椹瘿蚊是本所1986年发现的一种桑树种子害虫。属双翅目,瘿蚊科。在陕西关中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寄生于雌花子房内为害。被害桑椹畸形,种子不能正常发育。幼虫老熟后弹跳入土,结茧越复、越冬。  相似文献   

19.
桔实雷瘿蚊是我国发现的瘿蚊科雷瘿蚊属的新种 ,2 0世纪 80年代在我市柚果开始发生为害 ,至1996年发生面积达 5 2 0多hm2 。广东的曲江、连山及江西等地亦有发生。1 发生与为害 桔实雷瘿蚊在梅州一年发生 4~ 5代。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为第二次为害高峰 ,8月中旬至 9月上旬出现第三次为害高峰 ,9月下旬至 10月上旬出现第四次为害高峰。桔实雷瘿蚊以阴凉潮湿的山地柚园发生较多 ,果园中若有丛生的植被和山泉流水 ,更有利于繁衍。老熟幼虫一般在 11月落入土内 10cm左右越冬 ,翌年温度升至 2 0℃以上时 ,幼虫爬上土表化蛹 ,蛹期 7~ 14天 …  相似文献   

20.
经过近年对淅川县蚕区桑瘿蚊的发生和防治调查,得出桑瘿蚊各代幼虫危害高峰期。用40%乐果乳油或虫螨克(阿维菌素)防治桑瘿蚊第1代成虫,控制虫口密度,夏伐后在桑园地面施入3%甲基异柳磷,杀死土壤中部分桑瘿蚊幼虫或蛹,加大夏蚕饲养量,及时疏去桑树下部卧伏枝,并采取隔行采叶的措施,促使桑园通风透光,降低了桑瘿蚊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