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 4 稻蟹共生阶段的管理措施 稻田养蟹需要水稻种植技术与河解养殖技术实现有机结合,既不能因种稻而影响养蟹,也不能因养蟹而制约种稻,应使二者形成共生互利的生态体系,更为有效地利用土地、光、热等资源,达到三益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增(增产、增收、增效)、  相似文献   

2.
稻渔共作生态高效种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南四湖地区稻渔共作生态高效种养的现状稻渔共作模式是将种稻、养鱼有机结合在同一块农田中的一种典型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根据生态学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原理,将种稻与养鱼结合起来,实行种养结合,形成"稻-渔"复合农田生态系统。这一复合系统有利于资源的多层、多级、多次利用和循环利用,对当前发展"循环农业"有利,是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形式之一。南四湖地区有70万亩水稻种植区,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和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使其发挥整体效益,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已是我们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为此我们对鱼池立体开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安徽鄂城县蒲团公社稻田养鱼有了新发展.1981年,这公社有十个大队只有一户社员在稻田套养鱼种;1982年据了解,四个大队就有9户社员在责任田种稻养鱼种获得成功,一般一亩田鱼种收入在千元以上. 社员在承包的责任田种稻养鱼,一家一户经营,具有广阔的适应性,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庙一队的汪德勤,去年在一亩稻田放养16万尾水花,到11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但在实际推进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问题和困难。诸如工业化、城镇化用地刚性需求和农业规模化对土地刚性需求的矛盾;农村劳动力总体过剩和农业经营人才严重短缺的矛盾;米贵伤市民、谷贱伤农民的矛盾等等。当前,工业化、城镇化浪潮势不可挡,而农业的弱质性却难以克服。必须真正把农业放在第一位,改造小农经济,推动土地流转、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并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水稻专家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提高种稻效益?在我看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就是提高稻田综合效益的有效方式之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稻所")副所长、广东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钟旭华如是说。他从种稻的角度分享了对"稻渔综合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如何有效地传播农业技术是当前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问题所在,是关乎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的大事。通过应用传播学影响不一论对江西省1077户种稻大户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途径及各途径信任度进行分析,找出当前影响农业大户农业技术传播的问题,为实现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传播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畜禽业》2015,(9)
<正>陇西县地处甘肃省中东部,全县人口50多万,农业人口42万左右,土地面积约120万亩,不管是农业还是牧业都相当落后。就如何发展农业和牧业及结合发展,谈以下几点看法,仅供参考。1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陇西县当前农业与牧业发展的因素有四点,分别是交通、电力、土地及劳动力。如果不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农村扶贫工作无从谈起,只能是空中建屋,纸上谈兵,更不可能得到农村、农业、牧业的长期、良性循环、稳  相似文献   

9.
稻田综合种养是水、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立体开发实用生产项目,具有投资少、收益大、见效快,增粮、节地、节水等优点。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是将种稻与养鱼有机结合在同一块农田中的生态农业技术,是一种典型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近些年,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在富锦市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正>一、概述盘山农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为了提高稻田的经济效益,发展了稻田养蟹试验,以后又为提高经济效益,将河蟹养殖放在首位,变成了"蟹田种稻"。2005年,盘山县开始实施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对该养殖模式重新定位:它既不是稻田养蟹,也不是蟹田种稻,而是种养并重、稻蟹共生的稻田种养新技术。5年来,总结出以"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  相似文献   

11.
稻田养殖小龙虾轮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生态高效的新型农作模式,具有稳粮增效、生态安全等特点,符合当前产业发展导向,有助于推动农业转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稻田养小龙虾轮作模式是目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一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水稻种植前的田块闲置时间养殖一茬小龙虾,与共作模式相比,轮作不用开挖环沟,不影响种稻面积和产量,具有投入低、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正>蟹塘种稻模式是利用生态互惠共生原理,通过修建蟹塘工程设施,在蟹塘种植特种高秆稻品种,集成河蟹养殖和水稻栽培技术,从而实现河蟹、稻谷双丰收的一种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利于养殖池塘生态修复、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综合效益。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水产技术指导站积极对蟹塘  相似文献   

13.
《水产科技》1996,(6):45-46
“八五”期间,三水市根据本市土地资源及交通便利,又靠近大中城市等有利条件,对全市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大力调整。实行三三制,即1/3耕地种稻,1/3发展养鱼,1/3种植蔬菜和饲养禽畜,改变过去以粮唯一的单一种植状况。按照这一规划实施,池塘养鱼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到1995年池塘养鱼面积达到12.56万亩,比1990年5万亩增长了1.5倍,  相似文献   

14.
声音     
<正>"农渔产品始终是民生的东西,不能搞成奢侈品。"广东清远市绿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惠田指出,在生产优质水产品的同时需要关注市场价格,让消费者普遍能接受。"这季龙虾卖完了,稻子长势也不错,一田双收,土地使用效率提高了。"江西中锦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振中说,公司流转了鹏湖村千余亩土地发展稻虾共作,利用龙虾排泄物做天然肥料,实现生态循环利用,小龙虾与水稻同生共长。  相似文献   

15.
叶细养 《水产科技》1997,(3):27-27,29
稻底养鱼又称稻鱼共生,是农业部“九五”期间重点推广十大农业技术项目之一。所谓稻底养鱼是在同一块稻田上,同时既种稻又养鱼,既收获稻谷又收获鱼,一举两得。稻底养鱼在我省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和沙田区及低搠地区,广大农民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筑高田基或挖深沟,地高部分种稻,地低处养鱼。近年来,  相似文献   

16.
王艳艳  姚俊杰  林艳红  周贤君  李敏 《科学养鱼》2011,(2):33-34,中插2
稻鱼共生系统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之以人工措施,将种稻、养鱼有机结合在同一块农田中的农业生产方式,达到稻鱼共生互利,使稻田的生态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都得到合理的改造,并发挥稻田的最大负载  相似文献   

17.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现阶段农村工作的热点,也是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大瓶颈。本文利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与特点进行了调研,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土地流转政策宣传,消除农民思想顾虑;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规范管理;弱化土地保障功能,实现土地连片集中;发展土地流转市场,培育市场中介组织;成立股份合作组织,动员农户土地入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鱼种池种稻育种,就是利用阳光和池底淤泥的养分来制造大量的有机物,然后用这些有机物作为鱼类的饲料和肥料,再转化为鲜鱼肉。推广鱼种池种稻育种技术,能增加鱼种产量,减少投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1990年,国营益阳县来仪湖渔场21户育种户利用150亩鱼种池种稻育种,共出池鱼种45.3吨,亩均302公斤;另产食用鱼7.56吨、稻谷45吨,总产值达到24.56万元,亩均产值1637元,减物化成本,获纯收入21.07万元,亩均纯收入1405元。该场利用鱼种池种稻育种效益高的主要经验是: 一、排干池水,围块育秧,适时插秧。上年鱼种全部出池后,育种户将池水排干,平整池底,并围出一定面积作为秧  相似文献   

19.
“垄稻沟鱼”是我国农业、水产科技人员运用农业生态学理论,在总结稻田养鱼技术的基础上,经过试验而确立的种稻养鱼结合的新方法。通常的做法是将水田平作改为垄作,在垄上种稻,沟里养鱼,合理地调节土壤水分、温度、空气和养分,从而改善水稻和鱼类的生长条件,促使稻、鱼都能较好地生长,综合利用水田资源,充分挖掘水田生产潜力,达到稻、鱼双丰收,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正>宁夏的稻田养殖河蟹始于2009年,沿用"辽宁盘锦模式",将种植水稻和养殖河蟹有机结合起来,以水稻不减产为原则,增加河蟹产量。其特点是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种稻与养蟹密切结合,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生产中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