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轮虫是鱼、虾类幼体的优良饵料.褶皱臂尾轮虫适应力强,繁殖迅速,在水产经济动物人工育苗生产中被广泛培养为鱼、虾类幼体的饵料.海产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方法多种多样,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海水鱼人工育苗中轮虫培养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2.
褶皱臂尾轮虫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水域中,是鱼类、虾蟹类的重要天然饵料生物。随着虾蟹育苗业及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褶皱臂尾轮虫作为优质活饵料的用量越来越大,现将室外土池培养轮虫高产技术介绍如下。一、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态条件1.温度在5~40  相似文献   

3.
王宏 《科学养鱼》2005,(10):65-66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属于扁形动物门、单巢纲、单巢目、游泳亚目、臂尾轮虫科、臂尾轮虫属。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水域中。其具有营养丰富、适口性强、繁殖速度快等特点,成为鱼类与甲壳类的天然生物饵料。目前许多经济水产动物的苗种生产都需要轮虫作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尾突臂尾轮虫、裂足臂尾轮虫、剪形臂尾轮虫、方形臂尾轮虫、红臂尾轮虫、镰形臂尾轮虫、矩形臂尾轮虫和十指臂尾轮虫8种臂尾轮虫的ND4和ND5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结合Gen Bank数据库中的褶皱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转轮虫和旋轮虫的ND4和ND5基因序列,使用MEGA6.0软件构建这12种轮虫系统发生树(NJ树、ME树、UPGMA树),探讨了8种臂尾轮虫之间的系统关系。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涉及的轮虫ND4和ND5基因序列差异百分比均值为40.3%,可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轮虫属内种间系统关系研究;系统树所显示亲缘关系与形态学研究基本一致,均支持将十指臂尾轮虫、裂足臂尾轮虫归入臂尾轮属。  相似文献   

5.
利用褶皱臂尾轮虫和暗纹东方鲀鱼苗在5‰的咸淡水中都能够存活的特点,用面包酵母培育褶皱臂尾轮虫经海水小球藻强化培育后在5‰的盐度条件下投喂暗纹东方鲀鱼苗,结果表明,褶皱臂尾轮虫较之淡水轮虫可使暗纹东方鲀鱼成活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从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基础环境因子和控制因子等各方面阐述如何提高轮虫增殖率。褶皱臂尾轮虫的适宜繁殖条件:最适pH值7~8,最适温度35℃,最适盐度18‰,比重1.016,光照4 400~10 000lx,溶氧1.5mg/L以上。轮虫接种密度以1个/mL为宜,池中轮虫繁殖密度以100个/mL为宜。提倡用光合细菌+扁藻投喂轮虫,慎用酵母培养褶皱臂尾轮虫。在适宜条件下,经10d的培养,褶皱臂尾轮虫可由原来的1个/mL增殖到1 500~2 000个/mL。  相似文献   

7.
单晓鸾 《齐鲁渔业》2005,22(2):37-38
褶皱臂尾轮虫是小型的浮游动物,营养丰富,是海水鱼、虾、蟹等育苗饵料系列中最理想的开口饵料和早期生物饵料。褶皱臂尾轮虫具有广盐广温性,适应性强,生长繁殖速度快,培育成本低等优点。现将土池培养轮虫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不同光照周期,pH和盐度突变条件下褶皱臂尾轮虫的存活和增殖率.试验结果表明,光照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殖的促进作用明显,持续光照条件下轮虫种群增殖率为持续黑暗状态的3.5倍;pH存活上限9.5,下限5.5;种群增殖最适pH为7.5~8.5;种群繁殖的最适盐度为30~35,存活的下限为15,上限为40.研究结果显示,光照对于褶皱臂尾轮虫的增殖是必要的;pH的不同对褶皱臂尾轮虫带卵量、孵化率和孵化时间均有影响.盐度突变盐差越大,褶皱臂尾轮虫的适应能力(适应所需时间和存活率)越弱.  相似文献   

9.
在充气、以面包酵母为饵料、盐度为20的条件下,进行人工海水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海水中,用速溶海水晶配制成的海水和自然海水稀释的海水培养褶皱臂轮虫的效果明显地优于粗盐配制的;用速溶海水晶配制成的海水培养褶皱臂尾轮虫时,最大密度能达1710个/ml。不同营养强化剂中,绿色巴夫藻、扁藻以及胶囊肝油 蛋黄的效果较好。添加剂4ppm氯霉素时,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向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m)培养液中添加“轮虫克星Ⅰ号”以杀除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试验,表明褶皱臂尾轮虫的死亡时间、死亡率以及杀灭轮虫后螺旋藻的恢复情况与药物的浓度有关:在试验范围内既能杀灭轮虫、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又较小的最佳药物浓度为1.25%。  相似文献   

11.
利用褶皱臂尾轮虫和暗纹东方Du鱼苗在5‰的咸淡水中都能够存活的特点。用面包苯酵母培育褶皱臂尾轮虫经海水小球藻强化培育后在5‰的盐度条件下投喂暗纹东方Du鱼苗。结果表明,褶皱臂尾轮虫较之淡水轮虫可使暗纹东方Du鱼成活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聚维酮碘在褶皱臂尾轮虫培育中消毒时的最适添加量,采用不同浓度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进行消毒试验,研究了聚维酮碘对于轮虫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聚维酮碘(药品浓度)1 mg/L的情况下,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存活、种群增长、繁殖、带卵率影响不大,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几种轮虫需精卵休眠时间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报道了角突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褶皱臂尾轮虫部分新产需精卵的自然休眠期分别为9天,6-7天,大于12天,晶囊轮虫部分需精卵的休眠显8-11h。光照是轮虫新产需精卵萌发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药物杀除极大螺旋藻培养液中的轮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向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培养液中添加“轮虫克星Ⅰ号”以杀除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试验,表明该药物能有效杀灭藻液中的褶皱臂尾轮虫;后者的死亡时间、死亡率以及杀灭轮虫后螺旋藻的恢复情况与药物的浓度有关;在试验范围内既能杀灭轮虫、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又较小的最佳药物浓度为1.25%。  相似文献   

15.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室内高密度培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属轮虫纲(Rotatoria)、单巢目(Monogononta)、游泳亚目(Ploima)、臂尾轮虫科(Brachionidae)。它营养丰富,大小适口(100~300μm),是鱼类、虾蟹人工育苗中优良的动物性饵料,在育苗生产中需求量很大。由于浙南地区的轮虫天然资源不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特别是在河蟹人工育苗期间,外界气温低,在室外大面积培养轮虫繁殖速度慢、密度低,需  相似文献   

16.
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及营养强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信书  郑伟 《水利渔业》2005,25(5):35-36
褶皱臂尾轮虫是海洋水产动物幼体的重要饵料.总结了褶皱臂尾轮虫的营养价值和培养条件,介绍了褶皱臂尾轮虫几种培养方式的操作技术以及营养强化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7.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下文简称轮虫)隶属于轮虫纲、单巢目、臂尾轮虫科;是广盐性种类,广泛分布于温带到热带半咸水和海水水域。它是目前唯一能集约化培养的一种海水轮虫。作为海产苗种良好的开口饵料,随着近年来海产鱼类养殖和人工育苗工作的深入开展,其规模化培养技术愈发显示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酵母及藻类对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种群累积培养法研究了两种酵母、两种藻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最适投喂密度。结果表明 ,这四种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最适投喂密度 (× 10 6cell·ml-1)分别是 :干酵母 ,15 ;鲜酵母 ,5 ;微绿球藻 ,4 5 ;三角褐指藻 ,2 0。同时 ,在最适密度下比较了这四种饵料对轮虫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 ,四种饵料对轮虫的培养效果以微绿球藻为最优 ,其它依次为三角褐指藻 ,鲜酵母 ,干酵母。实验结果显示 ,褶皱臂尾轮虫批量培养及至工厂化培养的首选饵料是微绿球藻和三角褐指藻  相似文献   

19.
褶皱臂尾轮虫在水产动物育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尤其是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不可或缺的开口饵料。尽管自然界中存在大量野生轮虫,且营养全面丰富,但受季节限制常不能保证工厂化育苗需要。  相似文献   

20.
冷冻对轮虫休眠卵萌发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在不同冷冻时间和冷冻强度下臂尾轮虫休眠卵的萌发率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褶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plicatilis) 休眠卵在- 18 ℃冷冻20 d ,萌发率提高13 .9 % ;- 30 ℃冷冻60 d ,萌发率提高14 .4 % ;室外经整个冬季冻后,萼花臂尾轮虫( B.calyciflorus) 、壶状臂尾轮虫( B.urceus) 休眠卵的萌发率平均提高了1 ~3 倍,而角突臂尾轮虫( B.angularis) 的萌发率却降低了近1 倍。- 80 ℃强冷冻2 d,褶皱臂尾轮虫休眠卵萌发率从39 .5 % 降至1 .6 % 。同时,本文探讨了冷冻影响轮虫休眠卵萌发的机理以及冷冻处理在北方轮虫土池生产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