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研究不同行距对糜子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30 cm时产量最高,为4 464.45 kg/hm2,从考种结果来看,行距为30 cm时穗粒重为7.7 g,千粒重为6.8 g,行距为2040 cm的穗粒重为6.9 g,千粒重为6.6 g;不同行距处理,糜子的穗长、穗粒重有明显差异,在糜子栽培中留苗密度120万株/hm2、行距为30 cm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施氮量和密度对糜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糜子是一种耐旱性作物,增施氮肥是糜子增产的主要方式,且合理密植有利于糜子制造更多的有机质。通过测定糜子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面积等农学参数,研究4个氮肥水平和3个密度处理下对糜子产量的影响,以探索糜子最适播种密度和追施氮肥量。结果表明,密度90万株/hm2在追加纯氮90 kg/hm2时产量达最大值;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以密度120万株/hm2、追加纯氮90 kg/hm2的处理下呈现最高值。9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及追施氮肥90 kg/hm2能有效提高糜子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部分谷子杂交种"库"、"源"失调,生育后期易脱肥,产量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的问题,以张杂谷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其中,主处理为施肥量,设6个水平(拔节期沟施KCl150 kg/hm2+尿素75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150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150 kg/hm2+尿素75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225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150 kg/hm2+尿素75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300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150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225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300 kg/hm2);副处理为留苗密度,设5个水平(22.50万株/hm2、26.25万株/hm2、30.00万株/hm2、33.75万株/hm2、37.50万株/hm2)。研究不同施肥量与留苗密度对张杂谷8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旨为建立谷子杂交种夏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施肥量对穗长和穗直径有显著影响,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对株高和单位面积穗数影响不大;留苗密度对穗长、穗直径、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对株高影响不大。在相同密度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谷子穗长、穗直径和产量增加;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随着留苗密度的增加,穗长和穗直径减小,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增加,其中密度在30.00万~37.50万株/hm2范围内对产量影响不显著。综合施肥和密度互作试验产量结果,认为在冀中南夏播最利于发挥张杂谷8号产量潜力的栽培方式为:在30.00万~37.50万株/hm2留苗密度下,拔节期施KCl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施尿素225 kg/hm2。  相似文献   

4.
鲁西地区夏玉米增密种植的产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鲁西地区高产玉米(9 000 kg/hm2)适宜种植密度及其产量潜力,探索高产玉米产量形成机制,2012、2013年分别在茌平县韩屯镇和阳谷县七级镇高产玉米区,以中单909为试材,以1.5万株/hm2为密度梯度,设置从1.5万株/hm2至18.0万株/hm212个密度处理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两年共24个处理,最低和最高单产分别为3 424.5、12 676.5 kg/hm2,其中有10个处理单产超过9 000 kg/hm2;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分析表明,要达到9 000 kg/hm2以上的高产,种植密度在6.0万~13.5万株/hm2,收获穗数在6.0万~11.5万穗/hm2;单产与密度呈抛物线关系,9.7万株/hm2密度处理单产最高;随种植密度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呈先升后降变化。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态区糜子保苗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9个试点糜子不同保苗密度与产量的分析,确定了甘肃省四大生态区域适宜的糜子保苗密度为中部干旱区67.5万~112.5万株/hm2,高寒阴湿区45.0万株/hm2,陇东半湿润干旱区67.5万株/hm2,陇东半湿润偏旱区112.5万~135.0万株/hm2,河西灌区13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矮秆早熟高粱品种吉杂141在佳木斯地区的合理栽培密度。[方法]以吉杂141为研究对象,在大田生产试验条件下,采用平播的方式,设置15万、20万、25万、30万、35万株/hm2共5个栽培密度,研究不同栽培密度下,吉杂141的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及产量性状。[结果]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群体光合势和总光合势增加,株高差异不显著,穗长、穗粗逐渐下降,生物产量上升,千粒重和单穗重下降。[结论]初步明确在佳木斯地区采用平播方式吉杂141最适栽培密度为20万株/hm2,产量可达9 203.36 kg/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珍酒集团指定品种红缨子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摸索出适合红缨子的最佳种植方式和密度。[方法]开展2、3株种植方式的9万、12万、15万株/hm23个密度栽培对比试验。[结果]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株高、穗长、着壳率、千粒重都降低,其中以9万株/hm2处理的经济性状较好;产量以12万株/hm2处理的最高,在2株栽培方式中比9万、1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400.20、1467.45kg/hm2,增幅分别为17.90%、19.55%,在3株栽培方式中比9万、1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1134.00、1156.20 kg/hm2,增幅分别为6.00%、24.44%。[结论]建议生产中红缨子的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2,种植方式为3株,可在同类地区中推广应用此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
九谷25不同种植密度下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九谷25的合理种植密度及不同的种植密度对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设置了6个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处理D(62.5万株/hm2)的穗重及产量最高,分别为120.1 g、4 485.2 kg/hm2,说明62.5万株/hm2为九谷25的最适宜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9.
以玉米品种北青340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密度处理,研究北青340对不同密度产量及机收籽粒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和千粒重先略微增加后下降,穗粗和穗粒数减少。不同种植密度对北青340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对穗长和穗粗的影响较少。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先增加后降低,密度为8.75万株/hm2时株高最高,为279.83 cm,密度为6.50万株/hm2时株高最低,为262.76 cm,两个处理之间相差17.07 cm。穗位高和第7~9节间长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破损率和落粒率呈上升趋势,密度为9.50万株/hm2时最高,分别是5.03%和1.97%,密度为6.50万株/hm2时最低,分别为3.98%和1.29%;杂质率没有明显变化规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下降。密度为8.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1 473.61 kg/hm2,密度为9.50万株/hm2时产量最低,为9 956.53 kg/hm2,两个处理产量相差1 517.08 kg/hm2。密度处理6.50万株/hm2、7.25万株/hm2、8.00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北青340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50万~8.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贵州省湄潭县重穗型杂交玉米丰产栽培适宜种植密度,设置3.9、4.2、4.5、4.8、5.1万株/hm~2五个密度,以重穗型品种"卓玉818"为试验材料,采用三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育苗、施肥等优化管理的情况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处理4.5万株/hm2产量最高,单产9.45t/hm~2,经回归分析计算,密度4.6万株/hm~2为最佳密度值。综合分析后建议贵州省湄潭县重穗型玉米丰产栽培中,在肥水条件好的地块,密度要达到4..5万株/hm~2,肥水条件差的地块应达到4.8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主要性状的密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密度设置为基础,对晋南冬小麦主要性状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穗数、穗粒数、株高等性状在高、低密度下的差异较大,这些性状在杂种后代选择中宜在高密度下进行,选择单株的基本苗以150万苗/hm2为宜,选择单穗的基本苗以225万~300万苗/hm2为宜。叶面积系数在基本苗200万苗/hm2密度下相对较小,此叶面积系数条件下库、源、流较协调,同化物生产积累最经济。在当地水肥条件下,大田生产基本苗以300万苗/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2.
糯玉米新组合闽玉糯1号的高产群体结构及需氮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结构和需N特性试验表明,闽玉糯1号叶面积系数(LAI)及叶片净同化率(NAR)较高,峰值持续时间较长,大喇叭口至抽雄期LAI对NAR影响最大,通过密植保证一定的总粒数,增加抽雄后群体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提高成粒率,是高产的关键措施,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株·hm-2;闽玉糯1号属中度喜N品种,N肥利用率较高,最佳施N量为225.5kg·hm-2,采取平稳施肥法(基肥∶拔节肥∶孕穗肥=30%∶35%∶35%)产量最高,生产上应注意中后期管理,重视孕穗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13.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新冬29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给在近年冬前积温增加的前提下冬小麦的种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组合,以新冬29号为材料,于2009-2010年在新疆伊宁市进行播种期和密度二因素试验,研究不同播种期和密度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状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和密度对各生育时期总茎数的影响都显著。播种期对穗粒数、千粒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穗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对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种期与密度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根据各播种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分析,10月10日为最佳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480万/hm2;10月2日至10日为较适宜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480~600)万/hm2。  相似文献   

14.
玉米杂交种不同产量水平穗部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南省近3a(2008-2010年)参加60 000株/hm2密度组区域试验的低、中、高3个产量水平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以期为选育耐密植高产玉米新品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6 000~7 500kg/hm2较低产量水平,对产量直接作用比较大的有行粒数、千粒重、穗行数、穗粗和穗长;在7 500~9 000kg/hm2产量水平,对产量直接作用比较大的有出籽率、穗长、千粒重、穗粗和行粒数;在9 000kg/hm2以上高产水平,对产量直接作用比较大的有穗长、虚尖长、行粒数、穗粗、轴粗,净效应值比较大的有穗长、千粒重、出籽率和轴粗。由此可见,在选育耐密植的高产(9 000kg/hm2以上)玉米杂交种时,应重视穗长、穗粗、出籽率和千粒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品种华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鲜穗或籽粒产量角度考虑,华珍的最佳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2;而从鲜穗种植效益角度考虑时,最佳种植密度为52500株/hm2。  相似文献   

16.
以小黑麦东农5305为材料,设置氮水平和栽培密度两个因子,施氮量0、75、150、225kg·hm-2;密度300、450、600万株·hm-2,研究了不同密度与氮素水平对小黑麦分蘖成穗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农5305在300万株·hm-2、75kg·hm-2处理时茎蘖成穗率最高,产量也最高。由此可知,对于分蘖能力较高的东农5305应适当降低基本苗,少施氮肥,主攻穗粒数和千粒重,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插秧苗数条件下主要性状及整齐度的分析结果表明 ,与丛插 (5苗 /穴 )相比 ,单苗插秧时 ,参试品种均表现单株穗数大幅度减少 ,穗粒数较大幅度增加 ,出穗期明显延迟 ,着粒密度增大 ,产量显著降低 ,而其它性状各品种表现不一。单苗插秧后各性状的整齐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平均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单株穗数。各品种的整齐度均明显下降 ,其变化幅度依次为出穗日数、茎高、穗长、一次枝梗数和穗粒数  相似文献   

18.
滇中高原高产玉米的产量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滇中高产玉米的产量形成特点及其与高原气候生态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植物生长调节剂丰优素对小麦产量因素及容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丰优素对小麦产量因素及其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浆盛期末喷施丰优素可显著提高小麦千粒重;对穗粒数、单穗重和容重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均未达显著水平.田间观察表明,喷施丰优素对延长小麦后期叶片功能,抵御干热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小麦新品种泛麦5号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泛麦5号播期播量的研究表明:10月2日至11月6日,随播期推迟,苗高、叶龄、分蘖、次生根、单株鲜重都明显减少,有效穗略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产量三要素协调能力明显增强,产量差异不明显。在150~450万/hm2播量范围内,随播量增加,苗高、叶龄变化不大,分蘖、次生根和单株鲜重变化比较明显,有效穗明显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减少,但产量差异不显著,最佳播量为75~225万/hm2基本苗。不同播期的最佳播量为:10月上旬75万/hm2,10月中旬150~225万/hm2,10月下旬150~300万/hm2,11月上旬375~45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