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虾白黑斑病的病原病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生力 《水产学报》1996,20(4):325-331
对虾白黑斑病是养殖中国对虾的常见病,曾被怀疑是细菌性疾病,本试验通过对病虾肝胰腺、血液和病灶组织的细菌分离,对正常虾用白黑斑虾的细菌注射感染等一系列试验发现:细菌或其它生物性病原与对虾白黑斑病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海水和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呈味物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使用同种饲料喂养的海水和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进行了感官评价、一般成分和呈味物质分析。海水养殖对虾感官评价总体得分高于淡水养殖对虾,海水养殖对虾在鲜味、甜味上优于淡水养殖对虾,而淡水养殖对虾带有明显的土腥味(P<0.01)。海水养殖对虾的灰分高于淡水养殖对虾,粗蛋白、水分及有机酸含量两类对虾差异不大。通过分析氨基酸、核苷酸、甜菜碱和有机酸等呈味物质,发现主要是谷氨酸、AMP、IMP、甜菜碱这几种物质对两类对虾的口味差异起着重要作用,其他成分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厦门对虾养殖水域异养细菌和弧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厦门三个主要对虾养殖区水体中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虾养殖水环境中,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与水温、盐度、氨氮、化学耗氧量的水体营养指数密切相关,弧菌可作为高温季节有机污染的一个指标,弧菌的数量与对虾对病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可能的微生物致病原因,通过对养殖水体环境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比较了健康虾塘(HSP)、少量死虾塘(MinUH)和大量死虾塘(MajUH)水体细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MajUH氨氮、亚硝酸盐、细菌总数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HSP细菌群落香农指数显著高于MajUH(P<0.05)。养殖水体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蓝藻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绿菌门,其丰度在3类虾塘中有很大差异,其中,蓝藻门在HSP、MinUH、MajUH的丰度分别为6.17%、5.94%、46.85%。对虾的大量死亡伴随着细菌群落的变化,RDA分析表明,细菌群落的分布主要由亚硝酸盐氮和氧化还原电位决定。通过文献检索和方差分析对HSP与MajUH进行比较后发现,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时,其对高pH的抑制和调控作用将会减弱,从而影响对虾健康状况。此外,研究还确定了24个可区分健康和大量死亡虾塘主要细菌指示物,明确了水体细菌群落结构作为虾类健康状态指示指标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及...  相似文献   

5.
本较详细介绍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病毒病、细菌性疾病中的烂眼病、白黑斑病、黑鳃病、烂鳃病、褐斑病、纤状细菌病以及寄生生物病害中纤毛虫类的聚缩虫、钟形虫、累枝虫等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提倡对虾健康养殖模式,采用生物制剂防病,结合一些药物的治疗,在生产实践中是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长毛对虾“红腿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虾常见的病害的防治已成为急待解决的课题。从1987年以来,我们调查了福建沿海养殖场的对虾病害,发现由弧菌引起的“红腿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流行病,死亡率高、造成经济损失大。有关养殖对虾弧菌病的研究,国外虽有过一些报道,但主要集中于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的研究上。近年来,我国养殖对虾弧菌病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证实了溶藻性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能引起对虾的流行性弧菌病。最近郑国兴等报告鳗弧菌是中国对虾“红腿病”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广西的对虾养殖快速发展,养殖面积在大幅增加,南美白对虾养殖超常规发展,有超过斑节对虾养殖的趋势,新的养殖模式如工厂化养殖、高位池养殖快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屡创新高等。做好对虾病害防治工作、保证养成收获是广大养殖户的迫切心愿。现就我们在养殖实践及技术服务中遇到的对虾常见病害及防治经验措施介绍如下:一、病害发生简述去年广西对虾养殖中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原虫性疾病等均有发生,如白斑病、红体病、丝状细菌病、黄鳃、黑鳃、纤毛虫、夜光虫、软壳等。其中以南美白对虾红体病表现尤其突出。对虾发病时间早…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虾疾病也在各地流行起来,虾病已成为发展养虾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据报道,虾病有七大类,约40种。1980年我国养殖对虾仅发现七种疾病,到1989年增加到30余种。河北省沧州地区对虾养殖生产从1983年开始起步,到1990年已形成较大规  相似文献   

9.
一种杆状病毒及其与细菌对两种养殖对虾的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养殖对虾发生了严重流行性虾病,经对病虾肝胰腺、胃、肠、鳃等部位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和分离提纯,发现有大量杆病毒和细菌感染。超薄切片显:病毒粒子短杆状、两端钝圆、具羹膜、大小约250—310mm×90—110mm,提纯的核衣壳大小约300—320mm×70mm。将粗提纯的病毒和细菌口饲感染健康的日本对虾和长毛对虾,可同时引起对虾发病死亡,病毒感染8天后引起的死亡率分别是50%和41.7%,病毒与细菌共感染8天后的死亡率比前者高。这些结果说明:所分离的杆状病毒是日本对虾和长毛对虾的共同病原,在它们之间具有流行性,而细菌与这种病毒对虾体的共同侵染,造成更高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光合细菌在对虾育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合细菌在对虾大水体育苗中的应用研究,国内未见报道。本研究在2个虾声进行了生产性应用,结果表明:光合细菌能促进对虾幼体生长发育,提高出苗率,净化水质。试验池的出苗率比对照池提高63%;在少换1/3情况下,氨氮含量属正常范围。1992年3月技术鉴定认为,本研究成果属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虾幼体消化酶活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鲁青 《水产学报》1997,21(1):26-31
以酶学分析方法测定了中国对虾各期幼体几种消化酶活力,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国对虾幼体发育过程中,五种消化酶活力表现出四种变化模式,其中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逐渐增大,淀粉酶活力呈下降趋势,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极微,在食性转换过程中,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出现较明显的变化。中国对虾幼体消化酶活力对饵料中的营养物质有着明显的适应性,而且饥饿实验表明消化酶活力受个体发育的影响。作者认为中国对虾幼体消  相似文献   

12.
养殖对虾一种似痘状病毒的电镜观察及其传播途径的推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1994年在养殖中国对虾的防病研究工作中,通过透射电镜超薄切片观察,发现在对虾尚未发病前的幼虾阶段,对虾肠组织的细胞内存在有大量的球状颗粒,大小约为80nm这些球状颗粒在细胞核内呈簇状分布,数个或10余个。  相似文献   

13.
对虾白黑斑病的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黑斑病已被证实为一种生理性疾病,与细菌等生物性病原没有直接关系。根据这一结果作者一改过去以抗菌素为主治疗该病的方法,而采取生成防中强对虾营养的措施,在实验室小水体及生产养虾池进行防治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溶藻细菌控藻作用及其在对虾养殖池塘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浮游微藻与养殖池塘的水质及对虾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控制有害微藻的过度繁殖,维持优良的藻相对于养殖水环境的稳定、减少对虾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浮游微藻与对虾养殖的关系及溶藻细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溶藻细菌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利用溶藻细菌控制对虾养殖池塘有害微藻的研发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业中的普遍应用,细菌耐药性成为环境和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天津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体内细菌的耐药信息进行分析统计,为凡纳滨对虾养殖业的疾病控制和提高水产品安全性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对天津市津南区、汉沽区及西青区等对虾养殖基地取样的凡纳滨对虾进行肠道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抗生素药敏实验以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检测。共获得菌株1 219株,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215株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所鉴定菌株属于56种不同种属,主要以芽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席罗弧菌、溶藻弧菌、格氏乳球菌、希瓦氏菌、霍氏肠杆菌、库特氏菌、施氏假单胞菌、荚膜红细菌、液化沙雷氏菌、不动杆菌、假单胞菌、假交替单胞菌及霍乱弧菌等为主。所鉴定菌株的抗生素药敏实验分析结果发现,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普遍存在抗生素抗性,其中β-内酰胺类的氨苄西林、糖肽类的杆菌肽、喹诺酮类的罗美沙星和磺胺类的磺胺抗药性最为明显。因此本文进一步对其中耐药种类较多且耐药性较强的82株细菌对四大类抗生素(链霉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和青霉素类)的抗性基因(str A-str B,sul II,sul II,sul III,tet A,tet C,tet G,blao XA-1,bla PSE-1,bla TEM)以及整合子(in T1和in T2)携带情况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所检测耐药菌株均携带抗性基因,其中磺胺类抗性基因的检出率最高,可达63%,其次是青霉素类抗性基因,检出率为61.4%,整合子基因平均检出率为42.1%,四环素类相对较少为35.4%,且四环素类只检测出tet A抗性基因,其中67.1%的菌株存在多种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16.
国外及我国台湾等地普遍应用季铵盐类(BKC)防治虾病,作者以国内生产的BKC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新对虾Metapenaeussp.幼体及成虾的毒性和对弧菌的杀灭效果进行检测,以解决对虾养殖中药物的应用技术问题。实验表明,BKC对斑节对虾各期幼体及成体的毒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无节幼体对BKC的敏感性特别高;弧菌及细菌对BKC并不十分敏感,在2~3mg.L-1的浓度条件下才能杀灭水中75%~90%的弧菌。对成虾的细菌病,建议使用的BKC浓度为0.5~1mg.L-1。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虾“黄鳃病”病原菌的回接及其药物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欢  刘军 《水产科学》1995,14(2):3-7
从患黄鳃病的中国对虾的血淋巴液中分离到细菌AE1。经浸染及肌肉注射方法感染的健康对虾,并对发病过程及症状进行观察,证明被感染对虾出现的症状与原发病的虾相同;幼虾死亡率与水体中含菌量密切相关;注射AE1菌的对虾死亡率达100%,经专家鉴定病原菌AE1是鳗弧菌Ⅱ型(Vibrio anguillarum Bergman Ⅱ)。抗菌药物氯霉素等可有效地抑制病菌的繁殖及病菌对健康虾的感染。  相似文献   

18.
采用常规细菌分离、培养与纯化,结合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调查分析了山东、天津、浙江部分苗种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中国明对虾(Fenneorpenaeus chinensis)苗种体内的可培养细菌总数以及优势菌的种类和数量,并用PCR的方法检测对虾苗种携带病毒情况.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苗种体内的可培养细菌总数均在105-107 CFU/g之间,分离出的细菌分属于弧菌属(Vibrio)、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盐单胞菌属(Halomonas)等8个属,其中,弧菌属在对虾苗种体内占绝对优势,达40.0%-90.23%.部分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苗种样品检测为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V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阳性,WSSV检出率为50.0%,IHHNV检出率为37.5%,同时携带两种病毒的检出率为11.11%.只携带WSSV病毒以及同时携带两种病毒的对虾苗种体内的总菌数量在1.23×107-4.14×107 CFU/g之间,显著高于其他批次的样品(P<0.05),且弧菌数量在107 CFU/g左右,显著高于其他批次的样品(P<0.05).只携带IHHNV以及不携带病毒的对虾苗种体内的弧菌数量为104-106 CFU/g.研究表明,弧菌属在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苗种体内普遍存在且为优势菌属,携带WSSV可能会引起对虾苗种体内的弧菌数量增长.  相似文献   

19.
刀额新对虾在东海区三门湾人工繁殖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家骅 《水产学报》1992,16(1):86-90
近年来,中国对虾的人工放流已在东海区见到显著成效,各种形式的对虾养殖方式也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对虾的养殖种类除中国对虾外,还有长毛对虾、斑节对虾、墨吉对虾、新对虾等。笔者近两年在浙江沿海的三门湾从事潜堤网拦养殖中国对虾试验期间发现,从三门湾湾口的张网渔业及一些河口的扳缯网渔业的渔获物看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在东海有一定数量。但其人工繁殖方面的工作至今仍未开展,只见到纪成林等(1986)对同属的中型新对虾(M.intermedius)作过实验性的人工繁殖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对虾产业现状及相关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对虾产业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但近年来中国对虾出口形势面临从未有过的巨大挑战,因此,了解我国对虾产品、产业的现状,加大我国对虾产品与产业的研究,对我国对虾产业增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