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2016年7月笔者于贵州大学烟草实习基地及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乐山镇发现烟草茎点病。为明确其病原,从病区采集发病的烟株茎秆,镜检和分离培养发现病组织中均存在茎点霉(Phoma);根据柯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结果表明该病菌可引起伸根期和旺长期叶片及茎秆发病;研究该菌株的形态学、培养性状及rDNA-ITS、LSU这2个基因的部分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初步断定引起烟草茎点病的病原菌为广生茎点霉(P.omnivirens)。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近年发生的一种与枣花叶病有密切关系的病原真菌。【方法】通过病样采集、病原菌分离、回接证病,以及形态观察和rDNA-ITS序列比对等方法,鉴定病原菌。【结果】从有明显花叶症状和褐色叶斑的病叶以及有畸果症状和褐色斑点的病果中分离获得多个真菌单孢菌株,用针刺法将其接种到枣叶和幼果后出现与田间症状基本相似的褐色坏死斑,确定其对枣叶、果的致病性;该菌病原菌形态特征与头状茎点霉基本一致,3个分离菌株的rDNA-ITS序列与头状茎点霉的同源性达到99%。【结论】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将该病原菌鉴定为头状茎点霉(Peyronellaea. glomerata)。  相似文献   

3.
甘薯基腐病是引起甘薯茎基部褐化干枯的重要病害。田间调查发现,浙薯13茎基部褐化干枯,病部有黑色小粒点。对病害样品进行镜检、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对3个甘薯品种进行致病性测定。镜检发现,病组织上产生的黑色小粒点为病原菌分生孢子器,产生的分生孢子为椭圆形,两端各有1个油球;分离纯化获得菌株ZJUP0002,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初为白色,后期为黄色,菌丝稀疏,不产孢。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Diaporthe destruens。将菌株ZJUP0002接种至浙薯77、浙薯13和心香3个甘薯品种的茎基部,3个甘薯品种均表现出相同的基腐症状,其中浙薯13和心香发病较重。结果表明,浙江宁海发生的甘薯茎基部褐化干枯是由Diaporthe destruens引起的甘薯基腐病,不同甘薯品种对甘薯基腐病菌的抗病性有差异,其中浙薯77抗病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导致广东省霸王花Hylocereus undatus褐腐病的病原种类.【方法】通过病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及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霸王花褐腐病病原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和结论】在PDA培养基上,病原菌的菌落为深灰色,绒毛状.产生2种类型的节孢子:一种为浅色、薄壁的柱状孢子,大小为(5.00~10.69)μm×(2.61~4.52)μm;另一种为褐色、厚壁、圆形或椭圆形、基部平截、成链的孢子,大小为(5.15~12.39)μm×(3.87~6.07)μm.应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获得该病原菌579 bp的18S-28S rDNA ITS序列.BLAST结果显示,该序列与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火龙果菌株的18S-28S rDNA ITS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100%.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霸王花褐腐病的病原菌为N.dimidiatum.  相似文献   

5.
从湖南省寄来茄子病样中分离出引起茄子烂秆病的病原真菌,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分子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形态学鉴定为拟茎点霉(Phomopsis vexans)。对菌株HNQJ的核糖体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分析,根据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结合病株症状和病菌的形态学特征,认为湖南茄子烂秆病的病原菌为拟茎点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甜瓜疫病是广西露地栽培甜瓜产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明确引起甜瓜疫病病原的分类地位,对该病原的形态学、致病性及r DNA-ITS序列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获得的病原菌,接种后出现的症状与直接采集到的病害标样症状一致,确定其为致病菌,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该病原菌的菌丝无隔,孢子囊形态大小不一,具乳突,经培养镜检,未见有卵孢子产生,将待测菌株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中相关菌株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该菌与辣椒疫霉的同源性最高。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及菌株r DNA-ITS序列,将引起广西薄皮甜瓜疫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相似文献   

7.
为了查清新疆哈密地区瓜列当茎基腐病的主要种类,从哈密地区采集寄生在甜瓜上的瓜列当茎基腐病样品,对病原物进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并对病原物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从130个样品上共计分离获得105个分离物,其中腐霉菌39个,占分离总数的37.14%;丝核菌34个,占32.38%;镰刀菌21个,占20%;其他11个,占10.48%。依据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鉴定腐霉菌,得到2个种,分别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和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瓜果腐霉是引起哈密地区瓜列当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由茄褐纹拟茎点霉(Phomopsis vexans Harter)引起的褐纹病是当前茄子产业的重要病害,孢子富集是深入研究褐纹病菌孢子萌发及其致病机理的基础。进一步简化当前复杂的产孢过程,提高产孢效率。【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开展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利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 rDNA-ITS 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使用液体培养的方式,对茄子褐纹病菌的产孢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分离获得的病原菌 rDNA-ITS 序列经NCBI 序列比对,与茄子褐纹病菌遗传关系最近,同源性达 99%;相同培养条件下培养 1 d 后,液体培养基中的菌丝生长量较大;28 ℃培养 1 d 24 ℃培养 3 d 后的产孢量为 1.2×1010 个 /mL,大于 24 ℃培养 4 d 的产孢量(6×107个 /mL);不同培养温度产孢量分别为 2.5×107(20 ℃)、1.2×1010(22 ℃)、9.4×109(24 ℃)、8.5×108(26 ℃)个 /mL;相同培养条件下,25% 葡萄糖马铃薯液体(PDB)培养基产孢量最高(1.2×1010 个 /mL)。【结论】分离并鉴定了茄褐纹病病原菌,优化了褐纹病菌产孢条件。优化后的产孢条件为:在 150 r/min 摇床中,使用 25%葡萄糖 PDB 培养基 28℃培养 1 d 后 24℃培养 3 d。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孝感市农科院试验园发现一种引起省沽油叶枯病的新病害,明确了该病害的病原物和 防治药剂。【方法】通过对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脂肪酸成分辅助分 析及其室内防治药剂筛选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该病害是由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e)真菌引起的, 该病原菌菌落为青灰色,分生孢子串联成长链状,大小为 3.5~15.8 μm×7.6~46.5 μm,有 2~10 个横隔膜和 0~3 个纵斜隔膜。且接种病原菌 14 d 后叶片的症状与田间发病植物相似,再次从接种后发病叶片重新分离出病原真 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出的病原菌与接种真菌一致。在供试药剂中,戊唑 ? 咪鲜胺抑菌效果最好,EC50 最低, 为 0.4004 μg/mL,在药剂包装推荐使用浓度基础上再稀释 5 000 倍,仍有抑菌作用,抑菌率达 42.8%。其次是烯 酰 ? 咪鲜胺、福 ? 福锌和三环 ? 氟环唑,EC50 分别为 1.4619、1.756、6.0559 μg/mL。【结论】首次发现引起省沽 油叶枯病的病原物为互格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e)真菌,在供试药剂中戊唑 ? 咪鲜胺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欧美杨I-107溃疡病的发生原因,于2010年5月—2012年9月对病原进行分离培养、致病性试验、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及ITS分子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越桔拟茎点霉的分离得率占68%,其在PDA培养基上日生长量为0.7 cm;5 d开始产生黑色分生孢子器,10 d后产生乳白色至灰白色的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座表生或半埋生,黑色,球形或不规则形,单腔室,200~500μm;分生孢子梗纺锤形或圆柱形,15~25μm×1.2~1.7μm,1~3个分隔,有分枝;产孢细胞内生芽殖型、瓶梗状,10~15μm×1~1.5μm。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α型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纺锤形,具2个油滴,大小为6.9~10.8μm×2.1~3.3μm,平均大小为8.1μm×2.8μm;β型分生孢子无色、丝状,直或弯曲,无分隔,大小为17.3~24.2μm×1.3~1.8μm,平均大小为20.3μm×1.3μm。在野外接种1年生欧美杨I-107树苗,20 d发病率为100%。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DNA测序,确定该病原菌为越桔拟茎点霉,在我国的杨树上属于首次发现,由它引起欧美杨I-107溃疡病为杨树新病害。  相似文献   

11.
擎天凤梨GAPDH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家基因GAPDH(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常被用作定量、半定量PCR试验的内参,以确定目标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基于前期从全长cDNA文库中获得GAPDH基因的EST单克隆,进行Primer Walking测序,获得一个GAPDH的全长cDNA序列,序列长1 790 bp,编码421个蛋白氨基酸,命名为GoGAPDH1。采用Blast,ExPASy,ProtParam,SPOMA,Find Conserved Domains(NCBI),ClustalX, MEGA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cDNA 序列、氨基酸序列、保守区、亲缘关系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oGAPDH1与玉米的细胞质GAPDH基因源性最高,为82%。初步推断GoGAPDH1可能是一个胞质型GAPDH。  相似文献   

12.
根据拟南芥MS1基因已知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分离克隆甘蓝型油菜中与拟南芥MS1基因同源的基因片段。应用PCR-Walking技术获得甘蓝型油菜核雄性不育基因BnaX.MS1.a,其全长3 424 bp。BnaX.MS1.a基因与拟南芥MS1基因全长序列同源性为60.3%,编码序列同源性为89.5%。根据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推测开放阅读框长2 004 bp,编码66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765 kD,等电点为8.01。BnaX.MS1.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拟南芥MS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3%。构建BnaX.MS1.a基因的amiRNA载体转化甘蓝型油菜,旨在研发核不育基因工程油菜。  相似文献   

13.
苦瓜枯萎病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浙江省金华市苦瓜种植田采集到10株苦瓜的枯萎病病株,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23株病原菌菌株;根据培养性状、形态特征以及分子特征,鉴定为由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侵染引起。对该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进行了致病性及寄主专化型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对苦瓜有明显致病性,不侵染其他测试的瓜类,证明苦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孢菌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momodicae Sun & Huang)引起。  相似文献   

14.
番茄黄化曲叶病病株及传毒介体烟粉虱的空间分布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8个越冬大棚番茄定植初期番茄黄化曲叶病病株和其中14个大棚内烟粉虱进行了调查和抽样技术研究,以明确番茄黄化曲叶病病株及传毒介体烟粉虱的空间分布型。研究结果表明,番茄黄化曲叶病病株和烟粉虱在田间的空间分布型一致,均呈聚集分布。Iwao的m*-m模型分别为:m*=-0.209060+1.3659m和m*=-0.299134+1.4171m。同时得出番茄黄化曲叶病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为n=t2/D2(0.79094/m+0.3659);烟粉虱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0.79848/m+0.4171)。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因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文章首先分析了油菜和拟南芥中PEPC基因之间的关系,同时参照拟南芥中4条PEPC基因扩增了针对甘蓝型油菜的探针,Southern blot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中PEPC基因肯定多于4条,而RT-PCR分析了不同时期种子中的PEPC基因的表达情况,表明PEPC基因在种子成熟过程中油脂、储藏蛋白质等贮存物质的积累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金枣柿与部分柿属植物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ISSR标记对柿属(Diospyros)17份植物材料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以明确金枣柿的分类地位。用君迁子(D. lotus L.)进行预扩增后,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37条扩增清晰的多态性引物,这些引物共扩增出997条DNA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条带数为26.94条,其中多态性DNA条带973条,占97.59%。根据ISSR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17份柿属材料可明显分为2个大类群,其中金枣柿的6份试材为一个大类群,与组成另一类群的3个种形成明显遗传界限。通过聚类分析,结合形态观察,认为金枣柿极有可能是柿属的又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17.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在盐度5.0,10.0,17.5,25.0,35.0胁迫0,12,24,48,72和96 h,锯缘青蟹血细胞总数(THC)、血细胞吞噬能力及其血清中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物酶(POD)、酚氧化酶(PO)、溶血素等免疫相关因子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各梯度盐度胁迫下THC明显下降,其他免疫指标均在12至24 h出现一个峰值变化,而后趋于平稳。在12 h盐度5.0和35.0组吞噬百分比(PP)、吞噬指数(PI)值高于对照组,盐度10.0和25.0组的LZM,PO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除盐度5.0组以外的ACK,APK活力均高于对照组;POD、溶血素活力在盐度10.0和25.0组显示随时间的延续而增高,分别在72和24 h达到最大值,且极显著高于对照组;SOD的变化不显著。说明盐度突变对锯缘青蟹各相关免疫因子均有影响,低浓度短时间的盐度胁迫能引起应激反应,适当提高其免疫力,而大幅度长时间的盐度胁迫可显著影响锯缘青蟹的抗病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高温胁迫对一串红生长发育的影响,以3个一串红品种为材料,分析不同播种期及高温胁迫对一串红开花、部分形态指标及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4月10日至5月25日期间播种,对一串红生育期的影响较小;对植株的生长率、着花率、成活率等形态指标的影响较大,可作为评价一串红耐热性指标。叶片POD活性的强弱与一串红的耐热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褐飞虱共生菌抗吡虫啉菌株和敏感菌株解毒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测定了褐飞虱共生菌抗吡虫啉菌株和敏感菌株3种解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褐飞虱共生菌不同抗感吡虫啉菌株3种解毒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其中抗吡虫啉菌株的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敏感菌株,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说明褐飞虱共生菌对吡虫啉抗药性的提高,与其体内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0.
采用酶标板酶活性动力学法检测了氯氰菊酯诱导苏大野桑蚕中肠和脂肪体的PNOD活性。结果表明:氯氰菊酯诱导24 h,脂肪体、中肠PNOD活性分别增加了18.7%,12.2%。根据野桑蚕CYP9A20基因(GenBank登录号:FJ378716)、CYP9A21基因(GenBank登录号:FJ265741)、CYP9A22基因(GenBank登录号:EF535806) 和CYP9G3基因片段设计引物,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了氯氰菊酯诱导野桑蚕CYP9家族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氯氰菊酯诱导24 h,CYP9A21基因在中肠的mRNA表达量是对照的2.1倍,CYP9A20,CYP9A21,CYP9G3基因在脂肪体的mRNA表达量是对照的1.9,3.5,1.4倍。推测野桑蚕CYP9A21等基因的过量表达可能导致野桑蚕对氯氰菊酯氧化解毒代谢的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