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青岛市城阳区2008—2015年汛期(6—9月)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简单插值法、经验插值法、Z指数变换法、平方根变换法和立方根变换法等5种计算阈值的方法,比较分析得到适用于城阳区的阈值确定方法,并计算分析了精细化的城阳区极端降水阈值。结果表明,5种方法中,Z指数变换法更适于城阳区实际情况;城阳区极端降水阈值的分布大致呈南部阈值偏大、中部阈值偏小、北部的棘洪滩阈值也偏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西安市1971 ~2013年7个县区逐日降水资料,根据百分位值方法定义不同县区的极端降水阈值,利用平均值法计算全市气候背景和局地变化,应用线性趋势分析法检验序列的变化趋势,对西安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7个县区2004~2013年的逐日降水量、逐时降水量,分析西安市暴雨日及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探讨其城市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安市极端降水阈值根据下垫面差异略有不同,中到大雨为极端降水事件的标准;极端降水阈值空间分布与年降水总量的分布相似;强降水多发区与阈值高值区基本对应,极端降水和极端雨日的多发区集中在山区.近43年西安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平均强度及频数呈增加趋势,20世纪80年代、21世纪以来极端降水平均强度大、极端降水天数多;西安市极端降水事件具有明显的局地性特征,与夏季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吻合.西安市极端降水强度表现为市区、中部呈减少趋势,周边呈增大趋势;频数表现为北部、东南部呈减少趋势,中部、西南部呈增加趋势.近10年西安暴雨季节多出现在5月下旬~ 10月上旬,西部、南部、东部县区暴雨日发生频数较高;西安短时强降水7~8月最为活跃,南部山区多于北部,表现为明显的夜雨型特征,自5月起随时间从中部向东西部扩展,8月扩展至最大,9月迅速收缩;10 mm≤1 h降水量<20 nn的短时强降水7月多于8月,1h降水量≥30 mm的短时强降水8月多于7月.2000年前西安的发展处于城市化缓慢期,2000年后为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周边县区的极端降水强度受城市发展的影响最大,城市化缓慢期东南县区的极端降水频率受城市化影响较大,城市化快速发展期西部县区受城市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南四湖流域的极端降水特征,本研究利用1981—2014年南四湖流域9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流域降水阈值、极端降水日数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对于第90、95和99百分位的极端降水事件,平均降水阈值分别为24.7、40.0、80.2 mm;(2)南四湖地区北部降水阈值较南部偏大,东部较西部偏大,极端强降水阈值的空间分布与年降水量的分布相似;(3)南四湖地区年平均极端降水量东北部以及北部较强,南部和西南部较小,这种分布和南四湖流域的降水气候平均态分布较为类似,反映了极端降水对于降水的贡献非常大;(4)南四湖地区极端降水日数平均为每年3.08~3.56天,表现出极端降水阀值大的站点,其极端降水日数较少,其相关系数达-0.893;(5)南四湖地区极端降水量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为34.2%~37.7%,且多年平均年极端降水强度分布与极端降水阈值分布相似,说明阈值大的地方,其降水强度也大,形成灾害的风险也大;(6)南四湖地区极端降水多年平均日数为23.5天,且以4.5 d/10 a的速率上升;(7)南四湖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年总极端降水日数发生突变,且存在2年和16年左右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4.
邓凯 《现代农业科技》2019,(20):191-194
利用高空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FY2G卫星云图、EC细网格和GRAPES_GFS模式高分辨率(0.25°×0.25°)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19年6月20日孝感市大暴雨过程北部和南部地区降水明显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孝感市大暴雨过程南北部地区降水差异,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及大尺度影响系统下,与中尺度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强降水是由一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产生的,强对流云团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强降水出现在中尺度对流云团西边尾部边缘的云顶亮温水平梯度最大的地方。南北部地区降水差异与925 hPa中尺度切变线密切相关,在925 hPa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分布上有明显的反映,南部地区强烈上升运动、水汽大量辐合和大量不稳定能量释放是南部地区强降水发生的重要因素,北部地区情况正好相反,因而降水较弱。  相似文献   

5.
崔方  郭品文  吴建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170-13172
利用全国631(743)站1951~2004年逐日降水资料,由百分比阈值法定义出极端降水指数,并在极端降水年指数的基础上对我国极端降水事件频次的季节分布特征及极端降水雨量的年内分布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近50年我国强降水年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951—1971年和1972—2004年2个子时段间强降水年指数在新疆西部、东北北部、青藏高原东南侧、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南大部呈显著增加;综合强降水年指数分布、强降水比率以及强降水季指数分布特征分析得出若干极端降水事件显著影响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正中期天气预报未来一周,降水频繁,大部地区降水偏多;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等地降雨量有50-90毫米,其中云南西部和南部、江南西南部和中部及华南部分地区有100-180毫米,局地可达200-250毫米;此外。20-21日,贵州南部、广西中北部和东部、广东大部及湖南中南部、江西、安徽南部、江苏东南部、浙江大部、福建西部和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1~2004年江淮流域91个测站汛期(5~9月)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阈值分析方法来确定强降水的阈值,对强降水阈值和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流域中西部地区强降水阈值总体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呈南高-中低-北高的分布特征;54年间江淮流域有4个年际变化突出的区域;强降水日数总体上呈南高北低的趋势,且54年的年际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2022年8月27日青海东部出现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多地超过日极端降水阈值,玉树突破历史极值,导致部分乡镇道路、房屋、帐篷、砂石路及沿途网围栏被冲毁,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4卫星云图、双偏振雷达及ERA-5再分析资料(0.25°×0.25°),对此次降水过程的极端性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雨过程具有一定的极端性,青海东部地区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北部前期降水主要是高层有短波扰动,低层偏东风辐合和冷空气渗透触发了一定的不稳定能量产生了对流性降水,后期降水是由于短波扰动配合冷空气产生的稳定性降水,南部降水是由于高层风向切变,低层东南风风速迅速辐合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所产生的暖区降水。  相似文献   

9.
2020年6月21日,冷涡系统影响下,青海中东部海南南部、黄南南部出现了局地性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雨强22.6mm/h。本文利用常规探空资料,10min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数据,对此次局地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降水时间分布呈单峰型,生命史约1小时,持续时间短;局地强降水是在高空冷涡背景下,高空槽底冷空气南下引发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辐合中心)是直接影响系统;降水过程中具有典型的雷暴云过境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雷达回波中心值达50dBz的对流单体经过贵南、泽库等地,与强降水时段有很好的配合。  相似文献   

10.
川渝盆地主汛期短时强降水事件日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四川盆地和重庆地区1980-2012年主汛期(5-9月)基本站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短时强降水事件降水量、频次和强度的日变化特征,研究了短时强降水事件日峰值位相和空间分布特征,事件极值降水日变化和持续时间等分布特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川渝盆地短时强降水事件开始时间的日变化上(01:00-24:00时,北京时间,下同),表现为"V"型结构下典型夜间峰值位相特征;结束时间的日变化上,表现为多个峰值型结构分布.强降水事件持续时间的日变化上,频次和降水量均呈双峰型结构,频次极大峰值出现在3h,而强度上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短时强降水事件极值开始时间空间分布上,极大频次和极大降水量出现在20:00-01:00时内,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日峰值频次结束时间主要发生在20:00-01:00时和08:00-13:00时两个时段内,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3)短时强降水事件极值降水的日变化上,降水量和频次呈现单峰型结构,白天多为短时间(2~4h)强降水事件出现极值,而傍晚开始至第二天清晨,持续2~10h强降水事件出现极值均有发生;强降水事件极值降水持续时间日变化,1~24h内呈单峰型结构,峰值出现在2h.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7~2011年海南热带气旋过程的地面站雨量资料,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基于FY2D和GMS-5红外亮温资料研发的卫星降水估计产品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无论是6 h还是24h降水,FY2D降水估计产品对海南热带气旋降水的反演精度要比GMS-5降水估计产品高;FY2D和GMS-5卫星估计降水具有估测大暴雨以上强降水的优势,对热带气旋强降水预报业务具有参考性;对6h强降水估计能力的空间分布而言,FY2D降水估计产品估测能力为岛西高,岛东低。GMS-5降水估计产品的估测能力为岛北高,岛南低;登陆海南岛北部地区的热带气旋降水估计技巧比登陆海南岛南部地区的热带气旋高;两种卫星降水估计产品对中小尺度强降水极值估计偏弱。  相似文献   

12.
2011年梅汛期4次暴雨过程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北省区域气象站和国家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了2011年梅汛期4次暴雨过程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利用NCEP资料进一步分析了西南急流对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短时强降水的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且后半夜(02:00~08:00)居多;短时强降水高发区分别位于洪湖、咸宁、黄冈一线,鹤峰以及潜江、仙桃至蔡甸一线,3小时雨量≥100 mm区域主要出现在荆州南部、潜江附近和咸宁南部;4次暴雨过程均有低空西南急流相配合,急流核主要位于江西和湖南,当急流核中心位置偏东时(江西省内),有利于湖北省出现大范围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3.
正主要天气过程6月22日,江汉东部、黄淮南部、江淮、江南及云贵高原、广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先后有大到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6月24-28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北部等地将先后出现明显降水。长期天气展望未来两周,主雨带位于黄淮江淮一带;黄淮、江汉、江淮、西南地区东部等地累积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界首市2007-2014年的气象站观测降水逐时资料,分析该市的短时强降水的年变化、月变化、日变化和小时强度特征,总结出界首市短时强降水的规律,提高短时强降水预报准确率,为界首市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14年7月12~18日澧水流域、沅水流域上游及湘北连续出现强降水,由于降水持续时间长,强降水时段集中,导致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针对这次天气过程,通过对探空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和FY-2E卫星资料等分析,结果表明,夏季东亚大槽的建立与维持,西南低涡东移和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的相互配置引发了这次强降水;TBB低值带与强降水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西南涡东移路径上地面潜热通量的加入促进西南涡发展,增强降水;强降水过程中湘北地区K指数维持28℃,假相当位温维持76℃,以上阈值可作为湘北强降水发生的阈值;低空螺旋度维持30×10-8h Pa/s2,高空螺旋度维持-30×10-8h Pa/s2,可作为湘北地区强降水动力条件阈值;低层大气受涡度平流和辐散影响为正值层,高层大气受平流项影响为负值层,有利于大气动力对流加强;分析视热源发现,低层暖源、高层冷源有利于热对流活动。  相似文献   

16.
黄鹏  谭增朴  廖雪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594-2596,2625
利用我国河套地区北部1960~2004年夏季(6~8月)20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用百分位阈值方法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降水阈值,分析了河套地区北部近45年夏季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极端降水的区域性和连续性特征。结果表明,河套地区北部夏季极端降水阈值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夏季极端降水事件45年间呈弱的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前极端降水事件存在2.5~3.0和8~10年的周期振荡,80年代~90年代中期以年际变化为主,河套地区北部极端降水的持续性和区域性均较低。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小时降雨量≥20 mm的降水进行分级定义,小时强降水具有强度大、雨强强等特点,容易带来城市内涝、山体滑坡等灾害。利用广西1 243个区域自动气象站以及92个国家气象站小时降水数据,对广西4—9月小时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 mm/h量级的强降水年际变化最小,量级越大年际变化越大;广西的小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6月,其次是5月和7月,尤其6月的第二侯和第三侯是小时强降水的多发期;小时强降水在一天当中每个时次均有出现的可能,但出现时次较多的是在早晨和夜间时段;受迎风坡和喇叭口等地形的强迫抬升因素影响,强降水空间分布与山脉走向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中期天气预报未来一周,除东北地区北部、江南东部、华南东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2-6成外,中东部其余大部地区降水偏多4-6成,局地偏多1倍以上。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南大部、华南中西部和南部沿海等地累计降水量有40毫米-80毫米,其中江南北部和西部、华南北部和南部沿海等地的部分地区有90毫  相似文献   

19.
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及预报失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16年7月28日客观资料和对T639数值预报产品中多个物理要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天气系统下产生的,高空槽和低层切变为强降水提供有利条件;强降水出现在中低层(850 h Pa)风向和风速辐合附近;多个物理要素场和特征值支持通榆南部强降水的产生。散度为负值说明水平有辐合,且在通榆南部附近,这种配置具有动力作用。垂直速度表明在通榆南部上空有强烈的上升运动,能够产生强的动力不稳定。水汽通量散度大值中心在通榆南部,有足够的水汽来源。K指数≥32℃,因而通榆南部有产生短时强降水条件。此次降水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过分相信降水数值预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高寒牧区气候变化,[方法]依据1976—2017年青海湖东北部海晏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法确定冬、夏半年极端降雨(雪)阈值并统计极端降水事件,运用线性趋势、R/S和小波分析法分析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未来演变趋势及周期。[结果]结果表明:青海湖东北部地区冬、夏半年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冬半年极端降水强度和日最大降水量不显著增加,而夏半年不显著减小;极端降水对年降水的贡献率均以不同的速率增加,其中夏半年的极端降水对年降水的影响较大;冬半年降水日数不显著减小,而降水量显著增加,表明冬半年发生短时强降水的几率增大,夏半年的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增加不明显;未来,冬半年极端降水日数增加趋势将发生转变,极端降水量与之前的变化趋势无关将继续呈现震荡性,其他各要素将持续前期的变化趋势;冬(夏)半年极端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分别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特征。[结论]高寒牧区的极端降水研究对于预防短时强降水带来的雪灾、洪涝事件的发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