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徐震  林慧龙 《草业科学》2005,22(1):46-48
对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区域--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草地农业进行了为期6 d的实地考察,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具有建立生态型长绿草食畜牧业的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在发展现代草地农业的初创期,狠抓奶业、肉畜生产这2个利润增长点,成效很大;全州在畜牧业生产的经营模式、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做了很多有益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西南岩溶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资本运营的模式问题.由于草地畜牧业产业链较长,加之资本运营模式具特殊时空效应,其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起耦合器作用,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组成企业集团,创立品牌,引领整个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畜牧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下前行,展现了岩溶地区草地畜牧业系统耦合优势,使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中国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畜牧业在国内乃至国际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本书是由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畜牧厅和西北民族学院有关同志组织编写,甘肃省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草业生产技术工具书。书中总结、荟萃了国内外目前在这一领域的主要理论和实用新颖技术,内容包括草原生态和资源与调查、草原改良和合理利用、草地农业及草地牧业综合项目的技术与管理、牧草栽培和种子生产及技术指标、牧草育种、草原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岩溶地区生态修复与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岩溶的形成机理及国内外治理途径、研究方向,在全面分析云南岩溶地区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 通过国家重大草业项目"云南省巧家县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的实施和取得的初步成果,总结20多年来云南省岩溶地区生态修复与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实践和经验,提出岩溶地区综合治理最主要的措施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确立了云南岩溶地区生态修复和发展草地畜牧业的主要模式,即滇东、滇北采用"退、改、复"草地生态修复模式,建立以肉牛、肉羊、绵羊为主的草地畜牧业产业带;滇中、滇西采用"封、围、建"草地生态修复模式,建立以肉牛、奶牛为主的草地畜牧业产业带;滇南采用"除、替、引"草地生态修复模式,建立以肉牛、肉羊、奶水牛为主的草地畜牧业产业带.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议国家要明确岩溶地区草地生态修复工程,优化创新实用技术等对策措施,全面揭示岩溶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实现生态、生活的双改善.  相似文献   

4.
《草业科学》2008,25(9)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中国工程院主办的"西南岩溶地区生态修复和草地畜牧业发展工程科技论坛".这次论坛汇聚国内知名的专家、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同志,交流经验,献计献策,探讨岩溶地区生态修复和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是中国工程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举措.首先我代表农业部畜牧业司和草原监理中心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5.
亚热带山区草地农业系统分析——以贵州省晴隆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中国西南岩溶山区面临环境和贫困的双重挑战,建立兼顾生态和民生需要的农业生产系统,是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贵州省晴隆县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作物生产系统、山羊生产系统及农牧结合系统这3种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农户生产系统的纯收入以农牧结合系统为最高,山羊生产系统次之,作物生产系统最低,说明实行草地农业系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退耕种草使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农田转变为多年生草地,提高了植被覆盖度,显著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用量,草地放牧利用促进养分返还土壤,从而降低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风险,生态效益显著。该县发展以多年生放牧草地为基础的山羊生产,加上服务中心在技术和市场销售上的支撑作用,为破解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和贫困难题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草地生态农业是我国著名的草原生态学家任继周先生所倡导的一种农业生态经济类型。目前,这一农业生态经济类型理论和模式的研究已经推进到了实验和实用阶段。本文,笔者对甘肃省永靖县二房村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作了解剖分析,指出了该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草地生态农业思想为指导,运用线性规划的数学方法给出了该村农业结构调整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建设的优化配置方案;提出建设高效和谐的草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草原研究所红原基地巡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开四川省草原研究所的发展史,我们摘录了这样一段文字:四川省草原研究所是全国惟一建址在高寒牧区并且长期致力于草原科研、科技示范与推广的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单位。建所20多年来,在草地资源保护、开发和建设及环境生态保护,牧草育种与栽培、优良草种繁殖、人工草地及半人工草地建植,三化草地的治理,牦牛、绵羊等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选育与改良、饲料饲养、牧场经营管理,高原经济植物开发等领域,先后承担了国家、部、省、厅(局)重大科研攻关项目136项,获部省科技成果奖69项。其中,“四川白獭兔”、“川西北牧区家庭牧场优化模式研究示范…  相似文献   

8.
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草原总站、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以投标方式共同承担的海南州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草地牲畜基本情况调查任务,肾995年12月与海南州项H办签订了“海南州草地牲畜基本情况调查合问书”以来,依据调查项Iii的研究[1标、内容和方法,经过精心组织实施圆满完成了任务,于1997年4月IO日在西宁召开了调查成果审定验收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省内外科研、教学和管理部门的专家25名。会议认真听取了工作汇报,详细审查了草地资源、牲畜资源、退化草地专题报告和统计表册以及各类图件,并提出…  相似文献   

9.
由省科委、省农委分别委托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承担的“河西盐碱地种草研究”和“河西次生盐渍地草地农业建设技术承包”项目最近在张掖通过专家验收。目前在我国,农业尚无法利用的盐碱地约3亿亩,甘肃省河西地区有2700万亩,其中有水利设施的次生盐渍化地约130万亩。这些土地,由于盐碱的侵蚀,农作物的产量极低,严重地区寸草不生,群众称之为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草学会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主办,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草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西部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草学会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暨第二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于2009年9月25-26日在兰州大学召开.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30余个院校和科研等单位科技人员和研究生代表200余名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草原牧区的发展对于我国畜牧业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促进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牧民增收,我国政府于2011年开始实施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在此政策背景下,基于16篇实证研究的3099个样本,运用Meta分析和累积Meta分析方法,探讨了政策实施以来影响牧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研究...  相似文献   

12.
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林 《草地学报》2014,22(2):229-233
草原保护事关我国生态及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局。划定草原生态保护红线是构筑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是加强我国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前提,是确保我国畜牧业产业安全的保证,是实现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草原生态保护红线与耕地保护红线一样,具有不可撼动的国家战略意义和重大历史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草原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草原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和意义,阐述了划定生态红线的基本思路,给出了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划定草原生态保护红线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草原立法的发展协调是加快我国草原法制建设的根本保障,而渐进有序地开展草原法制建设是我国对依法治国的承诺,缺乏蕴涵法制精神和法律意识的法律土壤是完善草原生态法治化的障碍。无论是基于对我国草原生态发展不协调的前景忧虑,还是出于对草原生态法律环境的客观评判,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草原生态协调发展背后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中国西部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背景出发,参阅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研究,在对中国西部草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利用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可持续发展思想、千年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思想和社会经济理论,提出实现中国西部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处理好西部草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科技文化子系统、人口子系统、草地资源利用子系统和草地管理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解决好系统相悖的问题,促进各个子系统耦合,使西部草地生态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草原鼠害严重威胁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3S”技术的草原鼠害监测方法的研究在草原害鼠防治与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海省为例,将“3S”技术与地面实地调查数据相结合,考虑影响草原鼠害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基于“3S”技术的草原鼠害监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草原鼠害监测模型模拟出鼠害分布的阈值主要集中在0.344 1~0.378 2,不同鼠种在不同鼠害程度的阈值均不相同;2)模拟结果总体面积为实地调查面积的1.80倍,覆盖了实地调查区域的99.95%,两者反映的整体鼠害区域基本一致。该方法为有效治理鼠害提供决策支持,对有效保护草地生产力和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草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草原生态系统是世界草原生态系统的极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有助于从研究生命物质不同结果层次中的元素循环、平衡等角度阐明中国草原生态系统运行机制,是中国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为增进对中国草原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理解,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中国草原生态化学计量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中国草原生态化学计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并按植物生长季节(物候节律)、年际演替、空间变异和对全球变化响应等角度,试图揭示中国草原植物C,N和P化学元素其可能存在的内在机理、传递与调节机制及驱动因子,提出中国草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拟加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草业生态经济区初探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24  
根据生态条件的相似性 (尤其是水、热条件的相似性 )、草地类型和景观的相似性、草业系统生产层的结构和生产内涵的趋同性、草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内涵与外延的相似性、草业发展对策和关键技术的相似性和草业生产区域规划的组织与实施的空间可操作性 (即一定级别上行政区划界限的完整性 )等 6项原则 ,我国可划分为 7个草业生态经济区 :蒙宁干旱草原草业生态经济区、西北荒漠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青藏高寒草业生态经济区、东北森林草业生态经济区、黄土高原—黄淮海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西南岩溶山地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和东南常绿阔叶林—丘陵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以自然条件和草业生产现状为基础 ,分区提出草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有草地总面积4212.72×10^4hm^2,其中天然草地面积4191.72×10^4hm^2。草地总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0.47%,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0.72%,草地面积仅次于新疆、内蒙和西藏,居全国第四位。草地不仅是青海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生态模型模拟和尺度转换手段,分析中国退牧还草综合治理工程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和质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探讨生态系统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机制,为退牧还草工程的生态成效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面积保持平稳,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稳定,但局部区域仍存在草地与农田、湿地和荒漠间的相互转化;2)研究区草地退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植被覆盖度略有增长,叶面积指数略呈波动式增加,净初级生产力呈显著上升,草地植被呈现恢复转好态势,生态系统总体质量有所提高,生态环境向良性演变;3)研究区生态状况具有空间差异性,总体转好,局部变差,各亚区整体水平排序为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治理区>青藏高原江河源退化草原治理区>新疆退化草原治理区>蒙甘宁西部退化草原治理区;4)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草地保护,气候暖湿化促进植被生长与恢复,人类活动干扰局部地区生态系统,三者共同影响研究区总体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20.
以饲用型小黑麦品系C35为试材,黑麦品系C39和当地种植的燕麦品种(岷县燕麦)为对照,对3种牧草4个刈割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乳熟期)的草产量、营养价值和干物质消化率进行了测定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乳熟期小黑麦,黑麦和燕麦的平均干草产量最高,抽穗期CP含量和干物质消化率最高,株高,NDF含量和ADF含量最低。小黑麦的平均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显著高于燕麦,虽然干草产量与黑麦无显著差异,但CP含量显著高于黑麦,NDF和ADF含量显著低于黑麦。综合评价,3种牧草最佳刈割时期均为乳熟期,乳熟期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为γi(小黑麦)>γi(黑麦)>γi(燕麦);小黑麦品系C35在该地区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具有明显区域优势,适于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