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根据察尔森灌区2013-2014年实测数据,应用实测法与水量平衡法计算了田间水利用效率,通过典型渠道测试法计算了渠道水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察尔森灌区不同空间尺度下灌溉水利用效率;同时应用首尾法测算了察尔森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察尔森灌区从田间到斗渠尺度以及支渠到干渠尺度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明显,下一步灌区节水改造的重点是斗渠及干渠的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首尾法所得灌区尺度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略大于典型渠道测试法,原因在于首尾法考虑了部分回归水的利用。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面临世界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需要在地面灌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对地面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研究与推广应用,是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从根本上缓解世界水资源压力的重要解决路径与发展策略。对目前常见的地面灌溉技术进行介绍与系统阐述,并提出针对当前地面灌溉技术的改革方法以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技术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宁夏红寺堡扬黄灌区农业灌溉供需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寺堡灌区现状种植结构、灌溉面积、宁夏现行灌溉制度调查统计,计算各灌域灌水率及灌水流量,通过与设计流量对比分析,红三干泵站有21 d供水能力不足,红五泵站有82 d供水能力不足,据此得出,红三干渠灌域需建设总库容为511.5万m~3调蓄池,红五干渠灌域在将红五泵站设计流量改造为3.65 m~3/s的基础上,需建设总库容为786.8万m~3调蓄池,并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节水量为563万m~3时,可保证灌域实现充分灌溉,红一至红五干渠灌域在现状灌溉面积下,水量分配比例为0.15%、4.44%、68.52%、5.56%、21.33%。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强  刘巍  刘东  李天霄 《农业机械学报》2015,46(12):127-132
针对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低下等问题,基于地统计学理论,对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全方向上看,田间水利用效率受空间结构的影响最大,其空间正相关范围最大为145 km;灌溉水利用效率受空间结构的影响次之,空间正相关范围为124 km;渠系水利用效率受随机因素影响较大,空间正相关范围最小,为73 km。大庆、哈尔滨、绥化3地交界处,灌溉水利用效率、渠系水利用效率与田间水利用效率均出现高值,鸡西的鸡东县3个指标值均出现低值。自然因素对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小于人为因素,其中降水量与灌溉水利用效率、田间水利用效率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内蒙古赤峰市海日苏草原灌区为背景,针对灌区灌溉需水量最大的农作物水稻的灌溉水利用效率进行测量分析,在不同的基准年下,对海日苏草原灌区节水灌溉方式、灌溉发展状态以及节水工程的程度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并得出结论:根据主成分得分确定节水灌溉投资、渠道衬砌率、水稻种植面积比等为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正负影响因素,而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开展灌溉水利用效率预测模型的研究,促进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6.
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需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根据田间试验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需水规律及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田水分利用效率开展研究。研究表明: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是水稻生育过程中最关键需水期。控制灌溉较当地常规淹灌节水71%,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为当地常规淹灌的4.2倍。控制灌溉不仅节水效果良好、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而且保证了良好产量的实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适用于宁夏引黄灌区。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灌水控制下限条件下日光温室芹菜的外观形态,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耗水规律,灌溉指标以及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根据芹菜的生理特性及耗水特性确定其适宜的土壤水分控制下限为T70(占田间持水率的70%),在T70条件下的芹菜植株生长健壮,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此指标作为灌溉水分控制下限,利于温室栽培芹菜的发育,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灌溉水利用率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漳河灌区1973-2006共34年的资料,采用首尾测算分析法计算灌溉水利用率,根据灌溉水利用率及其影响因素长系列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灌溉水利用率各影响因素的影响规律和影响程度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塘堰供水比例、渠道衬砌率、节水改造投资和节水灌溉面积比对灌溉水利用率有较大正贡献率,而中稻灌溉定额、水稻种植比具有较大的负贡献率;反映当地种植结构及管理情况的塘堰供水比和中稻净灌溉定额、反映节水工程状况的渠道衬砌率和节水灌溉面积比对灌溉水利用率的影响较大,而反映自然条件的生育期降雨量及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影响较小;灌溉水利用率整体随时间有上升的趋势,并存在明显波动,但这种波动在逐步减小,即灌溉水利用率的变化逐渐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9.
韩董庄引黄灌区水资源优化调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对河南省韩董庄引黄灌区作物种植布局和引黄水及地下水联合运用进行了分析。对和物种植规划,作物灌溉增产效益,引黄工程及井灌工程运行费用,引黄供水能力等参数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建立了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模型,应用计算机求解提出了灌区作物种植优化布局方案及水资源优化调配方案,并给出了各种灌溉方案条件下的灌溉效益,所得结果对灌区规划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适宜的生物质炭添加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漫灌、滴灌、微喷灌、喷灌)与生物质炭不同添加量(0、10 t/hm~2和20 t/hm~2)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灌溉水利用效率及氮肥表观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漫灌处理相比,滴灌、喷灌和微喷灌处理在节水约50%的条件下,其籽粒产量均有所降低,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滴灌降低了秸秆产量,并增加了小麦收获指数。喷灌降低了每穗的实粒数,提高了空瘪率。生物质炭添加对冬小麦氮肥表观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节水灌溉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效率较漫灌处理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漫灌处理相比,滴灌、喷灌、微喷灌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灌溉水利用效率(p0.05),增幅分别为42.79%、39.09%和47.71%,且滴灌、喷灌和微喷灌条件下添加生物质炭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也显著高于漫灌条件下的生物质炭处理(p0.05)。【结论】滴灌、喷灌和微喷灌在不明显降低作物产量的条件下可节水约50%。生物质炭添加量对不同灌溉方式下的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均没有显著影响。综合考虑作物生长、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等因素,初步认为滴灌为华北地区冬小麦较为适宜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1.
膜孔灌溉条件下玉米灌溉制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膜孔灌溉条件下,不同灌溉制度对玉米土壤水分动态、产量及其指标以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灌溉定额4500m3/hm2时与灌溉定额为5400 m3/hm2的产量相近,但前者的水分利用效率却明显高于后者,灌溉定额为3600 m3/hm2时,虽产量明显低于前两者,但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7273kg/m3,故最节水。在当地灌溉定额为4500m3 m3/hm2.、灌水四次的灌溉制度经济效益最优。且在相同的灌溉制度下膜孔灌溉与不覆膜对照相比,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较高的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在华北引黄灌区内,大田作物的主要灌溉方式依然是畦灌。由于畦田规格过长过宽,导致灌溉水浪费严重,灌水效率低下。在平原县张庄管道灌溉示范区进行畦田灌溉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不同灌水技术参数组合对灌水质量的影响。利用地面灌溉水流运动的计算机模拟软件WinSRFR4.1,对不同规格畦田的灌水过程进行模拟,得出畦田灌溉的田间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研究不同灌水技术参数组合对灌水质量的影响。综合考虑管道灌溉出水口规格与当地耕作农具尺寸等因素,模拟了多种畦长、畦宽、坡度和单宽流量下灌溉方案的灌水效果,结果表明,畦宽1.5m,畦长50~60m,坡度为0.3%畦田灌溉技术改进方案的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均提高到80%以上,灌水性能较优,建议在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相同灌水量条件下,不同灌水流量对涌泉灌及涌泉根灌湿润体的影响,以及二者的不同之处,进行了室内土壤水分入渗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入渗结束后,涌泉灌的湿润体形状是一个近似半球体,涌泉根灌的湿润体形状是一个近似半椭圆球体;灌水流量对涌泉灌湿润体的形状有显著的影响,流量越大,湿润体形状越扁平,但在一定流量范围内,灌水流量对涌泉根灌的湿润体形状无显著影响;在相同的灌水量和灌水流量条件下,涌泉灌在水平方向的入渗距离显著大于涌泉根灌,在垂直方向上的入渗距离显著小于涌泉根灌;相对于涌泉灌,涌泉根灌不易产生土壤表面积水,水分分布更深,入渗的水量更容易到达作物根区,减少了水分的无效蒸发,有利于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吸收.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资源紧缺,城市生活和工业大量挤占农业用水并产生大量污水,致使农业清水灌溉用水危机加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污水灌溉面积随着城市化加快和工业发展而迅速扩大。为了研究灌区污水灌溉相关各方效益变化,通过把灌区污水灌溉运行与梯级库群中龙头水库运行相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灌区污水灌溉存在补偿效益。文章给出了灌区污水灌溉补偿效益的概念和内涵。接着,进一步指出灌区污灌补偿效益相关研究内容,包括灌区污灌补偿相关对象分析、相关对象的效益变化研究和灌区多水源污灌补偿调度研究,并对它们进行了定性分析。最后指出下一步灌区污灌补偿研究任务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蓄流灌水器水头压力、管径、灌水器长度、孔径、孔数是影响滴灌灌水均匀度的重要参数。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低压条件下压力水头的变化对灌水均匀度的影响并不明显,只要管径选择适宜,降低压力并不会对灌水均匀度产生很大影响;灌水器管径的变化对灌水均匀度的影响较为明显,灌水均匀度随着管径的增大而增大,但当管径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灌水均匀度随管径增大反而呈现减小趋势;灌水均匀度随着灌水器长度的增大呈降低趋势;灌水器孔径越大,灌水均匀度越好;灌水均匀度随着灌水器孔数的增加反而减小。  相似文献   

16.
河套灌区井渠双灌条件下主要作物灌溉制度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田间试验,研究了井渠双灌条件下河套灌区小麦和向日葵的灌溉制度。结果表明,Jensen模型最能较好地表达研究区小麦、向日葵井渠双灌条件下各生育阶段水分的量化关系。小麦和向日葵整个生育期均需灌水4次,灌水量分别为67.5、75、75、67.5mm和75、67.5、67.5、52.5mm。小麦拔节—开花期、向日葵现蕾—开花期适合井灌,灌水量分别为75、67.5mm,相应其他生育阶段均采用渠灌。  相似文献   

17.
从土壤水分能态角度,研究储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探求适宜储水灌溉定额阈值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灌水定额大于200 mm时,2 m以下土层出现水分深层渗漏,灌水定额300、2502、00 mm时,深层渗漏量分别达到587.63、236.32、152.05 m3/hm2;灌水定额75~150 mm,2 m以下土层无水分渗漏。因此,储水灌溉灌水定额阈值范围控制在750~1 500 m3/hm2,可以把灌溉水储存于深层土体内,以供作物生长期使用;储水灌溉模式在石津灌区可有效解决灌区来水与灌溉用水的错位矛盾,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微地形对波涌畦灌灌水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波涌灌溉的实践中 ,沿沟 (畦 )长度方向的地形起伏 ,使其灌水效果明显变差 ,为了定量评价微地形对波涌灌溉灌水质量的影响程度 ,采用地面灌溉模型对不同田间微地形条件下的波涌灌溉地表水流运动过程进行模拟 ,并结合田间试验 ,提出了畦灌条件下波涌灌溉的地面地形变化要求 ,供制定田间波涌灌溉实施方案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将模拟灌溉制度的ISAREG模型与灌水方式相结合研究辣椒常规沟灌和隔沟灌条件下的灌溉制度。对不同灌水方式条件下灌溉制度模拟所需的各项参数进行了预处理和验证,分析评价了辣椒2个试验处理的实际灌溉制度,在此基础上根据辣椒的需水特性进行了多组合灌水方案设计,分别得到了现状供水状况下和不受灌水日期约束时的优选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大尺度灌区进行准确灌溉预报过程中存在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和预报实时性的问题,设计了通过对灌区合理划分基本单元及优化布置土墒采集节点,应用Zigbee无线传感网络分区域采集土壤墒情,由水量平衡方程对各单元实测数据进行预报,并逐层汇总、分析得到灌区总预报。通过GPRS无线网络实现远程PC机与区域Zigbee网络的数据连接,不仅实时监控灌区土壤墒情而且可执行远程灌溉控制,提高了灌区灌溉管理效率,对于灌区灌溉管理的数字化、实时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