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卵裂间隔(τ0)是与温度相关的参数,为早期胚胎发育时期第一次卵裂持续的时间,或连续两次细胞分裂的时间间隔,被广泛用于鱼卵染色体操作中最佳诱导时间的确定上。本文研究了史氏鲟♀×达氏鳇♂受精卵在14~22℃下卵裂间隔τ0与温度的关系,τ0为第一次卵裂(τⅠ)与第二次卵裂(τⅡ)间的时间间隔(τⅡ-τⅠ)。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史氏鲟♀×达氏鳇♂受精卵τ0随着温度(T)的上升而减小,在14℃下τ0为85.0±1.3 min,22℃下τ0为45.8±2.2 min,两者之间符合线性回归关系:τ0=154.54-4.95T(R^2=0.999 0)。22℃为史氏鲟♀×达氏鳇♂胚胎发育的温度上限,超过此温度,正常卵裂的胚胎比例将显著下降(〈60%)。  相似文献   

2.
通过连续递增盐度和阶段性递增盐度对史氏鲟、达氏鳇和杂交鲟(达氏鳇♀×史氏鲟♂)三种鲟鱼进行盐度驯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阶段性递增盐度对史氏鲟、达氏蝗和杂交鲟进行驯化,最终达到海域盐度(30‰),死亡率分别为6.7%、3.3%和5.0%,鲟鱼盐度驯化现实可行。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自制离体孵化装置,对日本米虾(Caridina japonica)不同发育期胚胎进行离体孵化研究,结果显示,水温为25.5℃时,日本米虾受精卵孵化大约需要25 d,发育积温为637.5℃。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和膜内溞状幼体期8个时期。各期离体胚胎均能孵化出幼体,膜内溞状幼体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高,为(80.7±2.4)%,非离体孵化的对照组为(79.1±4.9)%,二者差异不显著;卵裂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低,为(28.2±2.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各组离体胚胎所孵化出的Ⅰ期(ZⅠ)和Ⅱ期溞状幼体(ZⅡ)的变态率无显著差异。温度对日本米虾前溞状幼体期胚胎离体孵化影响显著,在15.0℃~32.5℃范围内,随水温升高孵化时间逐渐缩短,15.0℃时,前溞状幼体离体孵化时间为(436.8±124.8) h,32.5℃时缩短至(228.0±88.8) h,但温度高于29.0℃时,孵化出的幼体变态率开始下降。本研究可为日本米虾繁殖生物学及甲壳动物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杂交鲟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达氏鳇和史氏鲟为黑龙江特产大型经济鱼类 ,近几年捕捞过度 ,资源枯竭。为挽救和开发这一日渐衰弱的品种 ,我们连续进行了杂交鲟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试验的研究。由于父本和母本不同 ,鲟杂交可分为鳇鲟杂交和鲟鳇杂交。鳇鲟杂交为鳇 (♀ )×鲟 (♂ ) ,鲟鳇杂交为鲟 (♀ )×鳇 (♂ )。鳇鲟杂交繁养成功 ,在我国尚属首次 ;鲟鳇杂交以前曾有过人工繁殖成功先例 ,但驯养失败。杂交鲟生长速度和抗病力要高于史氏鲟。1 材料和方法1 999年 5月 2 5日捕鳇 (♀ ) 1尾、5 0kg ,鲟 (♂ ) 1 0kg ;5月 30日捕鲟 (♀ ) 35kg ,鳇 (♂ ) 4 0kg。采…  相似文献   

5.
随着鲟鱼自然资源的日渐枯竭,人工养殖的鲟鱼逐渐成为商业开发的主要来源。在人工养殖品种中,杂交鲟因生长速度快,适应范围广,抗病力强等优点,引起养殖业界的重视。国外较为成功的杂交品种为小鲟鳇,即欧洲鳇×小体鲟,我国利用野生资源曾进行过史氏鲟×达氏鳇,而利用人工养殖鲟鱼杂交育种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史氏鲟、闪光鲟的试验,并与西伯利亚鲟自交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材料(1)试验亲鱼均来源于公司自购受精卵人工培育而成,母本为西伯利亚鲟,父本为西伯利亚鲟…  相似文献   

6.
鱼类亚科间杂交组合的受精生物学如受精率、孵化率、胚胎畸形率,胚胎从受精至孵化出膜所需时间,后代1~2龄鱼的生长情况等以及杂交F1的可育性的研究表明,鱼类亚科间杂种不育不是绝对的。虽然如草鱼♀×长春鳊♂杂种F1为三倍体,其性腺不发育;草鱼♀×团头鲂♂杂种F1有性腺存在,但发育很差,是不育的;草鱼♀×花鲢♂杂种F1,Marian等人从染色体观察是三倍体,性腺不育,但鳙♀×草鱼♂杂种F1近似母本的雌性鱼可以达到性成熟,并连续进行了3年人工繁殖;红眼鱼♀×拟鳊♂杂种F1部分雌鱼可育,而雄鱼发育很差,但从个别个体可以取得精液,并获得了后代…  相似文献   

7.
虹鳟不同养殖群体杂交F_1及其自繁系生产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5个不同遗传背景的虹鳟养殖群体(以A、B、C、D、E分别表示虹鳟的渤海、丹麦、道氏、挪威、加州养殖群体)为材料,采用单因子和多因子两种交配策略,于2004年12月14日,建立了虹鳟不同亲本的杂交系和自繁系,由20个正、反交组合与5个自繁群组成,对其生产性能进行了近两年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从开食到1+龄鱼阶段(2005-03~2006-10),各杂交组合成活率的平均值与渤海、丹麦、道氏、挪威和加州自繁系相比分别提高了25.21%、2.34%、7.18%、4.18%和5.92%;各杂交组合饲料系数的平均值比渤海自繁系降低了19.74%,与其他养殖群体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A♀×B♂、C♀×A♂和C♀×B♂组合的生长速度相对于五个自繁系分别提高了13.1%、9.2%和1.5%,且差异显著(P<0.05)。而从11月龄到22月龄(同环境饲育阶段),A♀×B♂、C♀×A♂、C♀×B♂和D♀×B♂组合相对于五个自繁系的平均生长速度分别提高了9.3%、17.5%、16.7%和8.9%,差异极显著(P<0.01)。五个群体间存在的遗传差异是它们能够获得杂种优势和性状得到改良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WY型罗非鱼的性别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奥利亚罗非鱼(O.aurea)为材料,进行WZ♀×XY♂、WZ♀×YY♂、WY×ZY♂、WY×YY♂杂交实验及其子代分析,确认WY型罗非鱼的性别为雌性。  相似文献   

9.
星斑川鲽远缘杂交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探索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远缘杂交的可行性,2007年进行了星斑川鲽♀×条斑星鲽♂、星斑川鲽♀×圆斑星鲽♂、大菱鲆♀×星斑川鲽♂杂交试验.结果表明:星斑川鲽♀×条斑星鲽♂、星斑川鲽♀×圆斑星鲽♂杂交不存在配子不亲和,受精卵可以正常发育,杂交子代存活和生长正常;而大菱鲆♀×星斑川鲽♂杂交胚胎能够发育,但孵化出仔鱼为畸形,24 h后死亡.  相似文献   

10.
几种杂交鲟水库网箱养殖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两杂交(史氏鲟♀×西伯利亚鲟♂)、小杂交(小体鲟♀×史氏鲟♂)、三杂交(史氏鲟♀×国外杂交鲟♂)、俄罗斯杂交(史氏鲟♀×俄罗斯鲟♂)、反杂交(西伯利亚鲟早×史氏鲟♂)、大杂交(西伯利亚鲟♀×达氏鳇♂)进行了网箱养殖对比试验,选择两种国产鲟鱼饲料进行了试验对比,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成活率、饵料系数、公斤鱼的饲料成本、饲料经济效率、饲料蛋白质效率、群体相对增重率和群体重量生长率等相关经济技术指标,结果表明:两杂交、大杂交、反杂交、小杂交均体现出了较好的养殖效果,而三杂交、俄罗斯杂交则存在一定的问题.饲料对比结果A料的饲料蛋白质效率、群体相对增重率和群体重量生长率优于B料,但饲料经济效率不如B料.  相似文献   

11.
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baeri♂进行人工繁殖,观察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在水温15~22℃时,杂交鲟胚胎发育历时141~151 h,所需总积温为2 608.5~2 793.5℃·h。施氏鲟成熟卵为多黄卵,卵裂呈特殊的辐射裂,受精后胚盘隆起不明显。根据对施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的观察,将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大小卵黄栓塞期、神经胚期、眼囊形成期、心脏形成博动期和孵出期9个时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进行鲤鱼种内杂交获得的丰鲤(散鳞镜鲤♂×兴国红鲤♀)、荷元鲤(元江鲤♂×荷包红鲤♀)、岳鲤(湘江野鲤♂×兴国红鲤♀)、芙蓉鲤(镜鲤♂×红鲤♀)及红镜鲤♂×黑龙江野鲤♀的子一代,杂种优势明显,应用于生产取得良好的增产效果。我们用荷包红鲤♂与镜鲤♀杂交得到的子一代(简称杂交鲤)也具有较显著的杂种优势,经三年生  相似文献   

13.
唐家 《畜禽业》2012,(6):68-69
选择波尔山羊、南江黄羊、本地羊进行杂交组合,分析不同组合模式的产羔数、初生重、双月龄断奶重、六月龄出栏重等生产指标,筛选农区适度规模舍饲肉羊的最优杂交组合。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肉羊杂交生产性能明显提高;不同杂交组合模式效益依次为本♀×波♂×波♂>本♀×南♂×波♂>本♀×波♂。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水温(18±1)℃条件下,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的胚胎发育特征。结果显示:成熟小体鲟卵圆球形、黑色、不透明,为粘性卵,卵径2.2~2.8 mm。水温(18±1)℃条件下,小体鲟受精卵历时110 h孵化出膜,所需总积温为2023~2308℃·h。小体鲟受精卵的卵裂方式为特殊的辐射状卵裂;原肠中期时动物极细胞覆盖胚胎三分之二;心跳期,心脏呈C型;尾端接近心脏时,眼囊内已经有色素沉着。根据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可将小体鲟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发生和出膜7个连续阶段,34个时期。另外,本研究还将小体鲟胚胎发育和鲟形目其他鱼类胚胎发育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白鲈♀×条纹鲈♂、条纹鲈♀×白鲈♂及白鲈Ⅱ期平均体重分别为40g、39.7g 和41g,投喂饲料均含粗蛋白40 %,日投喂2次 ,投饵率为鱼体重的3 %,饲养12周 ,试验结束白鲈♀×条纹鲈♂鱼体重由40g长至124g,白鲈体重由41g 长至126g,个体均显著大于条纹鲈♀×白鲈♂杂种93.5g,成活率100%。Ⅲ期鱼种试验中3种鱼的平均体重分别为177.5g、185.9g和153.8g,投喂浮性饲料均含粗蛋白44.1 %,日饱食投喂2次。试验结束白鲈♀×条纹鲈♂个体重由177.5g长至611g ,条纹鲈♀×白鲈♂个体重由185.9g长至517g ,白鲈由153.8g仅长至254.4g。杂种饲料系数均低于白鲈 ,成活率98 %~100%  相似文献   

16.
三种鲟鱼的盐度驯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连续递增盐度和阶段性递增盐度对史氏鲟、达氏鲟和杂交鲟(达氏鲟♀×史氏鲟♂)三种鲟鱼进行盐度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阶段性递增盐度对史氏鲟和杂交鲟进行驯化,最终达到海域盐度(3 0‰),其死亡率分别为6.7%、3.3%和5.0%,对鲟鱼进行盐度驯化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7.
6-二甲基氨基嘌呤诱导扇贝异源三倍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 6 二甲基氨基嘌呤处理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受精卵 ,抑制第二极体释放诱导异源三倍体。水温 17℃下 ,分别进行了不同起始处理时间 (受精后 2 0~ 4 0min)、不同药物处理浓度 (4 0~ 80mg/L)和不同持续处理时间 (5~ 2 0min)的实验。起始处理时间实验以受精后 35min开始处理效果最好 ,三倍体率为 5 1 8% ,D形幼虫成活率可达 78% ;药物处理浓度和持续处理时间最佳组合为 6 0~ 70mg/L 6 DMAP处理 2 0min ,三倍体率可达 5 9 6 5 % ,D形幼虫成活率为 2 2 0 5 %。综合考虑 ,诱导扇贝异源三倍体的适宜参数为 :当 5 0 %受精卵排出第一极体时 ,以 6 0~ 70mg/L 6 DMAP处理 2 0min。  相似文献   

18.
对野生达氏鳇(Huso dauricus)(♀)与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杂交幼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14.7~16.8℃的条件下,平均全长37.43 cm、平均体重178.9 g的达氏鳇杂交种幼鱼经过80 d培育后,平均全长和平均体重分别达到51.74 cm和533.1 g。其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L=0.1683t+10.942(R^2=0.9665);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24.304e^0.0129t(R^2=0.9421);体重与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007L^3.4461(R^2=0.9984),其中b大于3。结果表明:达氏鳇和西伯利亚鲟的杂交种幼鱼为异速生长类型,体重生长快于全长生长。  相似文献   

19.
史氏鲟和达氏鳇养殖亲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牛翠娟  胡红霞  罗静  李陈 《水产学报》2010,34(12):1795-1799
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史氏鲟,425bp,达氏鳇,434bp)分析检测了两个养殖场留做后备亲鱼的史氏鲟和达氏鳇的遗传多样性。在所检测的养殖史氏鲟后备亲鱼4个年龄群体共34个体中,发现5个单倍型,共有11个多态位点,占碱基总数的2.6%,无简约信息位点。不同单倍型之间有1~10个变异位点,占碱基总数的0.2%~2.4%。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24。单倍型多样性Hd=0.76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4.367,核苷酸多样性Pi=0.011。而分别来自2个养殖场的2个达氏鳇养殖群体都是1个群体仅1个单倍型,2个单倍型之间仅有2个碱基差异,遗传距离为0.005,遗传变异极度缺乏。结果提示在利用史氏鲟和达氏鳇后备亲鱼进行繁殖育苗时要充分注意近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冷休克诱导天然雌核发育银鲫♀×鲤鱼♂四倍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天然雌核发育方正银鲫四倍体杂种的初步研究。1984年,银鲫♀×鲤鱼♂授精2分钟后的受精卵在0~1.5℃的水中冷处理20分钟,获得四倍体杂种。1986~1990年,杂种子1代和它的回交杂种(F_1和第1~4次的回交杂种雌鱼)与雄鲤进行了回交。它们的染色体数目约为200±,红细胞核体积约为银鲫的1.3倍。1987年同池饲养的四倍体回交子代的体重是三倍体银鲫的1.47倍。四倍体杂种基本上保持了银鲫的性状与习性,而且相当稳定,同时它们也能够繁殖。因此,它们可作为水产养殖的鲫鱼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