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林-茶-草立体生态茶园的营建模式及其效应进行阐述,具体分析了该模式的应用效果和特点及相关的栽培管理技术,介绍了生态茶园配置植物的种类、栽植方法,并综述了生态茶园复合栽培对茶园气温和土壤温度、茶园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及茶园光照强度的影响。表明立体生态茶园具有改良土壤、建立茶园良好微生态、净化环境,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节本增效等效果,指出生态茶园建设是今后茶树栽培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破解茶园因忽视生态建设造成的问题,提高茶园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促进新时代生态茶园的科学发展,本文对生态茶园概念的演变历程和新的内涵进行了概述,就部分茶区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的生态茶园模式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茶树-次要植物块状复合、立体复合和综合复合等3种新的生态茶园模式定义及其建设要点。同时,针对生态茶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构建生态茶园理念推广应用体系、完善生态茶园技术体系、拓展生态茶园文旅服务功能、构建生态茶园碳汇方法学、建立生态茶园认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我国生态茶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融水大苗山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茶的最适宜地区。文章介绍高山生态茶园在园地选择、园地开辟、园区绿化、茶园种植等建设方面的管理措施,为发展生态茶园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普洱茶生态茶园关键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生态茶园关键技术是茶树栽培的革新,是针对当前普洱茶产区存在问题而提出的。普洱茶生态荼园关键技术突破了普洱茶生态茶园建设的瓶颈问题,一方面使建设普洱茶生态茶园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带动了周边地区普洱茶生态茶园建设,提高了茶农的经济收入,促进了普洱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茶园叶面分离的真菌与茶云纹叶枯病原菌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方法进行真菌和茶云纹叶枯病原菌培养,对比研究从生态茶园和非生态茶园叶面分离的真菌与茶云纹叶枯病原菌的相互作用。[结果]根据叶面真菌对病原菌的作用.将病原菌分为桔抗菌、共生菌和协生菌3类。两类茶园中这3类菌的构成比例无明显差异,非生态茶园中这3类菌分别为72.9%、5.1%和22.0%,而生态茶园中为72.5%、4.4%和22.1%。非生态茶园中弱拮抗作用的菌株为优势菌株,比生态茶园高9.8%,而有强拮抗作用的菌株的比例非生态茶园比生态茶园中低7.4%。两类茶园中对病原菌有明显促进作用的菌株构成也不相同,生态茶园中为6.8%,而非生态茶园中为5.9%。[结论1该研究为茶园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低产茶园改园、改土、改树、增施基肥等改造技术的应用及改后管理,创建茶园丰产园相,提高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生态茶产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景宁县2002年在茶园试养山羊控草,2016年开始研究茶园网格化精准养羊控草技术并示范推广。2020年出台普惠性发展补助政策,给予养羊控草基地每亩100元普惠性补助和项目建设50%补助,通过这些普惠性补助政策和项目实施,加快了茶羊共生技术的形成和应用。通过20余年的实践与探索,景宁县逐步形成茶羊共生技术模式。本文从茶园网格化、建造标准化栏舍、优选山羊品种、引羊入园控草、茶园化学防控期间放牧管理、山羊安全防疫及越冬期饲养管理、羊粪肥园综合循环利用、茶羊共生通数字化管理以及适时出栏部分山羊等方面对茶羊共生生态种养循环利用技术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茶园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是生产茶产品的必要条件,如何建设建造"绿色、健康、优质、安全"的茶园一直是宣州区茶园建设的重要课题.该文介绍了宣州区茶-油茶复合生态茶园建设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究斜背高山茶的品质特征和独特风味与产地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方法]通过对斜背茶的品质、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对茶区土壤、空气、水质的调查检测分析。[结果]得出斜背茶其水浸出物和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均较高,香气高爽、有栗香;茶区空气、水等生态环境质量优;茶园土壤有机质偏低,土壤酸化比较明显,养分低。[结论]茶园应适时适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养分,增施石灰来改变土壤酸化情况。仿生态茶园模式:①茶园开垦以除了种植茶树以外的地块生态不作任何破坏、保持原有的生态为原则;②茶园采取双行稀植,行距1.5 m,株距1.5-2.0 m;③生态茶园水土保持以生物措施为主。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斜背高山茶的品质特征和独特风味与产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对斜背茶的品质、化学成分以及茶区土壤、空气、水质等进行调查与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斜背茶水浸出物和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均较高,香气高爽、有栗香;茶区空气、水等生态环境质量优;茶园土壤有机质偏低,土壤酸化比较明显,养分低。由此说明,茶园应适时适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养分,增施石灰改变土壤酸化情况。采用仿生态茶园模式应注意:一是茶园开垦时,种植茶树以外的地块生态不作任何破坏,以保持原有的生态为原则;二是茶园采取双行稀植,行距1.5 m,株距1.5~2.0 m;三是生态茶园水土保持以生物措施为主。  相似文献   

11.
茶叶是贵州省盘县农业发展的新兴的主导产业,为建造高标准的生态茶园基地,严格技术规程,按照盘县茶产业发展要求。从茶地选择、规划、开垦、种植、管理和施肥等方面进行了简述,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桂香18号是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从广西凌云白毫茶群体种中采用系统选育法选育的新品种,用其原料与不同茶类国家级对照种进行制作绿茶、乌龙茶、黑茶的适制性对比试验,并与其亲本及国家级对照种进行感官审评对比。结果表明,桂香18号继承了母本适制性广的优良特性,产品品质独特,制作的各种茶类产品品质优,花香突显,其中绿茶、红茶品质均优于母本对照种和国家级标准对照种;乌龙茶品质与国家级乌龙茶标准对照种相当,优于母本对照种;黑茶品质与母本相当,优于广西六堡茶(黑茶)标准对照种。为今后推广该品种适制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方法对云南省景洪市茶园茶叶和土壤中重金属元素As、Pb、Cr、Hg和Cd的含量进行研究,并结合茶园茶叶和土壤的卫生质量标准,采用污染指数法对茶叶和土壤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景洪市茶园茶叶和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较低,其中茶叶重金属含量低于无公害茶叶重金属最低限值,土壤重金属含量达到国家2级标准。茶叶中重金属元素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6,茶叶质量均达到国家1级标准;土壤中除As的综合污染指数为1.11,其余4种重金属元素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1.0。土壤处于安全等级或警戒线等级,为清洁水平或尚清洁水平。建议今后在进行无公害茶园的布局和建设时,应对基地适当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生态防治、化学生态防治等方面对目前茶园害虫无公害防治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技术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今后茶园害虫防治技术及理念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以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对“基地+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经营模式的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分析了技术、市场、政府行业组织和经营模式四大子系统的耦合机制,探索了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析和讨论了GB/T 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标准,对标准中部分条款与实际工作中不适宜的地方进行阐述和探讨,主要包括:普洱茶的感官品质审评不尽合理、普洱茶茶多酚检测存在的困惑、重金属污染不满足出口要求、稀土限量与国家标准冲突、农残限量与实际现状有差距和净含量检测中存在的风险等,对部分问题的改进给出了参考性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7.
茶树与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分析幼龄茶树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养分状况、茶叶生长、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方法】采用两个大豆品种和两个茶树品种,分春、夏两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德基地酸性土茶园进行田间试验,分别调查了茶、豆间作对土壤pH、氮、磷、钾、钙、镁等养分状况,茶树株高、株宽及百芽重等生长指标以及杂草控制和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结果】幼龄茶园中间种大豆,大豆秸秆回田后能改良土壤养分状况,能显著降低交换性铝含量,提高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全氮含量;茶、豆间作能有效促进茶树生长,增加茶叶产量、增强幼龄茶园的树势、培养树冠,为成龄茶园的丰产打下基础;茶、豆间作还能有效改善茶园小气候、减少虫害和杂草的发生,从而显著地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结论】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进行茶、豆间作,在增收两季大豆的情况下,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微生态环境,提高茶叶产量,是一种生态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8.
根据元谋干热河谷小新村流域高温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农村经济贫困、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单元化及种植体系不合理的现状,应用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试验示范,以小流域为单元,选择小新村为试验示范村,采用“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农户”参与式方法,开展生态村建设。实践证明:小新村流域生态村建设,提高农户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意识和人文素质,增加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村容村貌整洁,提高农村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武夷山市为例,以茶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现状分析找出影响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科技特派员工作服务对策的研究得出科技特派员应奉行"服务三农,科技先行"的工作宗旨;提出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发展对策,为科技特派员工作以及武夷山市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茶园的概念与要求、生态茶园试验研究与推广、生态茶园到有机茶园的发展三个方面回顾了云南茶区生态茶园的发展历程,指出了云南茶区生态茶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同时对云南茶区生态茶园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