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顶三叶与粒重关系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不同摘叶方式下 ,顶三叶与粒重的关系及不同类型品种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 :顶三叶的摘除对粒重的影响大小排序为旗叶 >倒二叶 >倒三叶 ,整株摘叶对粒重的影响高于主茎摘叶 ;多蘖型小麦品种主茎摘叶后千粒重降低得少 ,与整株摘叶后千粒重降低率相比差距大 ,而少蘖类型降低得多 ,降低率相比差距小  相似文献   

2.
以麦秸、麦叶及穗轴为原料,压制含有不同比例麦叶、穗轴的定向结构麦秸板,测定各板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分析麦叶、穗轴对板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麦叶、穗轴含量的增大,板材的吸水厚度膨胀率增大,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和内结合强度均降低。  相似文献   

3.
试验结果表明:(1)新型杀菌剂敌力脱(Tilt)和特福敏(Trifmine)对小麦叶枯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72.99%和58.10%;多菌灵无论单用还是与其它药剂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都在63%以上;(2)多菌灵 敌力脱或多菌灵 粉锈宁两种低量复合剂,对小麦叶枯病和赤霉病的防病增产效果显著;(3)在小麦始花期——灌浆初期防治小麦叶枯病和赤霉病,其防病增产效果不因防治时期早晚而有显著差异,但防治二次比一次效果略提高。  相似文献   

4.
7个小麦品种抗叶锈性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7个小麦品种洛夫林10,洛夫林13,阿芙乐尔,高加索,山前麦,Sage和方秃头分别与感病品种5389杂交。对各自的F_1、F_2、F_3和测交一代用叶锈菌培养物85—16—3(4)—3(叶中1号)进行测定,发现除洛夫林10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表现高反应外,其它6个品种各有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该培养物的低反应。  相似文献   

5.
室内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霉腐格氏霉(Ceriachianivalis)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为17℃,20℃以上有利于病菌在寄生组织中扩展。在相对温度93%以上的条件下,2~3d病害就会普遍发生,持续时间越长,发病越严重。光强8000~100001x每天光照6h最适于病菌侵入和扩展,长时间光照不利于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6.
小麦叶枯性病害对小麦灌浆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不同程度小麦叶枯性病害对灌浆过程的影响发现 :重病植株干物质积累时间短 ,干物质量低 ,营养物质转移时间短 ,造成子粒不饱满 ,穗重下降。病害对小麦穗部的影响使子粒中各种氨基酸及粗蛋白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导致品质变化。  相似文献   

7.
异三聚体G蛋白参与小麦抗叶锈病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异三聚体G蛋白是否参与小麦抗叶锈病反应的过程,为更深入地了解小麦抗叶锈病的反应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异三聚体G蛋白的效应剂处理离体培养的小麦叶片后接种叶锈菌观察侵染型的变化。测量经异三聚体G蛋白的效应剂诱导后防卫反应酶活性值,观察变化趋势。另外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接种毒性菌株和无毒性菌株后异三聚体G蛋白α亚基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用激活剂(GTPγS、Mastoparan-7)处理后明显可以推迟叶片发病,而抑制剂百日咳毒素(PTX)作用不明显。用G蛋白的激活剂(GTPγS、Mastoparan-7)处理后防卫反应酶的活性升高,而用抑制剂百日咳毒素(PTX)处理后24 h再接种无毒性叶锈菌菌株,防卫反应酶的活性却无明显的变化。无毒性叶锈菌菌株可以诱导叶片中G蛋白基因表达量升高,毒性菌株抑制G蛋白基因的表达。【结论】异三聚体G蛋白可能参与了小麦抗叶锈病的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8.
小麦化学控制技术体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小麦拔节期喷施壮丰安和抽穗期喷施增粒增重剂的初步研究表明:壮丰安具有缩短基部伸长节间、调节植株形态和促进幼穗生长的作用,但不影响幼穗的发育进程;壮丰实对籽粒发育的影响为灌浆初期速度较慢,中期以后速度较快;增粒增重剂除能增加单德结实粒数外,更能提高籽粒灌浆初期的灌浆速度,从而明显提高位重。壮丰安和增粒增重剂表现出一定的配合效应。因此,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和拟解决的问题,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互作用和配合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表明,小麦雪霉叶枯病是豫西地区小麦叶枯类病害中危害最重的一种,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多不抗病,田间发病情况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种子和土壤带菌量的有无和多少造成的,小麦属其它物种中有一些植物材料对该病表现高抗,可作为抗雪霉叶枯病育种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为发掘小麦中影响叶片表面粉质化的关键位点,对小麦茎叶表皮粉质化蜡质的基因进行遗传定位。以141份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对四川推广品种川麦32的叶片表皮粉质化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目标性状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表现为单基因遗传,且被定位于2D染色体短臂上。  相似文献   

12.
小麦安农98005旗叶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安农98005旗叶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安农98005旗叶具有较强的捕获光能和光合作用的能力,从孕穗期到乳熟期,旗叶的Pn、Fv/Fm、ETR和产量呈单峰变化,在开花期Pn、Fv/Fm、ETR和产量达到峰值,干物质积累量也最高;进入灌浆期以后,Pn、Fv/Fm、ETR和ФPSⅡ衰减速率慢,并能维持一定的叶面积系数,这可能是安农98005的高产的重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麦秸的微观构造及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麦秸(麦秸秆、麦叶、穗轴)的构造及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为麦秸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麦秸秆、麦叶、穗轴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宏观构造,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构造,参照GB/T 2677.8-94、GB/T 2677.10-95和GB/T 742-2008规定的造纸原料成分测定系列方法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麦秸秆、麦叶及穗轴的宏观和微观构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麦秸秆的外表面光滑,有蜡状物质,组织致密,而内表面组织疏松,无角质层;麦叶角质层较薄,但表面蜡质晶体含量最多;穗轴表面组织致密,角质层较厚,表面蜡质晶体和硅质细胞较多。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质量分数)分析表明,麦秸秆、麦叶、穗轴中酸不溶木质素含量分别为16.36%,12.24%,16.29%;综纤维素含量分别为76.98%,65.08%,76.25%;纤维素含量分别为41.11%,35.16%,37.35%;灰分含量分别为5.21%,9.96%,4.48%。【结论】在定向结构麦秸人造板的生产中,提高麦秸秆的劈裂率,减少麦叶和穗轴的含量,可以提高板材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小麦植株发育过程中顶三叶结构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常规制片方法,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不同小麦品种顶三叶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叶位上升,叶表皮气孔缩小,密度增大,叶脉间的距离缩短;叶肉细胞变小,排列更紧密,单位横截叶面积中叶肉细胞的数目以及单个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数目增多,而叶绿体中多基粒片层所占比例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不同耕种方式对稻茬小麦根,叶,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旋耕条播、犁耧播种及撒播套种3种耕种方式对稻茬小麦根,叶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40cm耕层内,旋耕条播比免耕小麦的根系体积大,分布深,活力强,而且小麦个体生长稳健,单株绍叶数高峰值在拔节期,单株叶面积最大值在抽穗期,均较免耕播种小麦晚一个生育时期旗叶功能期延长5d,光合强度提高5.06mg.dm^2.h^-1。  相似文献   

16.
高温胁迫对不同衰老型小麦叶片中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衰老类型不同的两个小麦品种L14和93503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高温胁迫对小麦叶片中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轻度高温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稍微下降;在严重高温胁迫条件下,SOD活性最终表现出减弱的趋势,CAT活性则有所上升;高温胁迫促使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减少。因此,高温胁迫导致活性氧清除能力的降低使叶片中活性氧大量产生,从而加剧了叶片细胞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快了叶片衰老的进程。早衰型的小麦L14叶片中活性氧代谢失调的程度比晚衰型的小麦935031更加严重,说明高温胁迫诱导的叶片衰老与活性氧清除系统的紊乱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小麦叶层氮含量估测的最佳高光谱参数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作物体内氮素状况是评价长势和预测产量的重要指标。小麦植株氮素营养的快速监测和无损诊断对于精确氮素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高光谱信息的精细分析和信息提取,探索建立小麦叶片氮含量(LNC,leaf nitrogen content)估算的最佳波段、光谱参数及监测模型。【方法】利用连续4年的系统观测资料,采用精细采样法,详细分析350~2 500 nm波段范围内原始光谱反射率及其一阶导数光谱的任意两两波段组合而成的主要高光谱指数与小麦冠层叶片氮含量的定量关系。【结果】发现小麦叶片氮含量的最佳波段为位于红边的690、691、700和711 nm以及近红外波段的1 350 nm;基于归一化光谱指数NDSI(R1350,R700)和NDSI(FD700,FD690)、比值光谱指数RSI(R700,R1350)和RSI(FD691,FD711)、土壤调节光谱指数SASI(R1350,R700)(L=0.09)和SASI(FD700,FD690)(L=-0.01)构建氮含量监测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51和0.857、0.842和0.893、0.860和0.866。利用独立试验资料对模型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测试的精度(R2)均大于0.758,RRMSE均小于0.266,尤其是高光谱参数RSI(FD691,FD711)和SASI(FD700,FD690)表现最好。【结论】总体上,利用精细采样法确定最佳波段,构建植被指数和氮含量监测模型,可显著提高模型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从而为快速无损诊断小麦叶层的氮素状况提供新的波段选择和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冠层图像分析技术在冬小麦长势监测中应用,6个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条件下,在冬小麦拔节期采集冠层图像,并同步测定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计算了冬小麦冠层覆盖度及红、绿、蓝亮度值等10种色彩指数,分析了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与色彩指数和冠层覆盖度的相关性,利用逐步回归方法构建了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的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冬小麦拔节期叶面积指数与冠层覆盖度及几个色彩指数呈极显著相关;叶片SPAD值与红光标准化值等几个色彩指数呈极显著相关;利用叶面积指数估算模型计算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线性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771,相对均方根误差为25.181%;利用叶片SPAD值估算模型计算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线性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644,相对均方根误差为6.734%.相关分析和估算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冠层图像分析的冬小麦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的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Rapid expansion of leaves of early-stage plants in wheat produced by chromosomal control of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rapid expansion of the first six leaves of wheat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set of single chromosome substitution lines under two different temperature regimes(TRs).Results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several chromosomes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each of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studied(including leaf width,leaf length,leaf elongation rate and leaf appearance index)and that different chromosome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TRs.Only a small number of substitutions that showed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s on leaf length were found among those that showed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s on leaf width,providing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se two characteristics are likely controlled by different sets of genes.Substitutions 4B,4D,and 5A are among those that were repeatedly detected to having significant effects on different leaf characteristics at the lower-TR and genes residing on these three chromosomes could be homologous.This possibility and its implic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小麦群体叶面积的动态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作物生理生态学原理,建立了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动态模型,用小麦品种895004在南京叶区种植时的试验和当年气象资料对其进行检验,表明小麦群体叶面积动态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