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及不同投喂频率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饥饿与再投喂的实验结果表明:条石鲷幼鱼体质量、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体质量与蛋白酶活力在饥饿6d后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酶活力在饥饿9d后才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淀粉酶活力在饥饿过程中呈波动性变化;恢复投喂后,除饥饿3d的幼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外,其他各处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在恢复投喂后均有明显回升,且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但较长时间的饥饿处理(9~12 d)并未使脂肪酶活力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投喂频率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在投喂频率达到投喂2次/d后,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消化酶活力及肝体指数差异均不显著.结论认为,在本实验条件下,饥饿3d后再经投喂,条石鲷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效应,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补偿生长的效应逐渐降低.对条石鲷幼鱼而言,选择日投喂两次最合适.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绝对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肥满度的影响.试验共设4组不同的投喂频率:1、2、3和4次/d,每次投喂体重的6%,每隔20天取样检验一次,试验周期为80天,试验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绝对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肥满度有显著的影响(P<0.05),其中饲料转化率和肥满度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升高.根据试验结果,建议最佳投喂频率应该是3次/d.  相似文献   

3.
罗非鱼抗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奥尼罗非鱼和吉富罗非鱼对低温和重金属的抗逆性。抗冻性实验结果表明,奥尼罗非鱼的抗冻性优于吉富罗非鱼。抗冻性较好的奥尼罗非鱼对重金属的抗逆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的不同重金属作用下,奥尼罗非鱼幼苗对受试3种重金属离子(Pb2+、Cr6+、Cu2+)的抗逆性均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在相同条件下,对受试3种重金属离子的抗逆性:Cr6+Cu2+Pb2+。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应对氨氮(NH4-N)急性胁迫时的生理变化,分别于不同NH4-N浓度和时间下测定其体内溶菌酶及3种消化酶的活力。结果表明,实验剂量和实验时间均显著影响这4种酶的活力(P<0.05)。与对照组比较,方斑东风螺经NH4-N胁迫后:1)溶菌酶活力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总体呈现"抑制–诱导"趋势;2)低质量浓度NH4-N (22 mg·L^–1)对胃蛋白酶活力随时间的延长表现出"诱导–抑制"趋势,而其他质量浓度总体表现为"抑制–诱导"趋势;3)脂肪酶活力随着NH4-N处理时间的延长,总体上呈现抑制作用或与对照组呈相似水平;4) NH4-N处理时间显著影响方斑东风螺淀粉酶的活力,但各处理组的淀粉酶活力相比对照组在处理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并无太大的诱导或抑制作用。综上,水体中的NH4-N会影响方斑东风螺这4种消化酶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以多鳞四须鲃(Barbodes schwanenfeldi)幼鱼(体质量90.3 g±10.1 g)为研究对象,设置0 BL/s和2.0 BL/s两种流速条件,使用自制的活动代谢和游泳行为同步测定装置测定不同时段幼鱼的摆尾频率和耗氧率。在此基础上,按鱼体质量以每天50 mg/kg口服盐酸诺氟沙星的剂量连续7 d投喂药饵,研究了两种流速对停药后多鳞四须鲃肌肉组织盐酸诺氟沙星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期间无论哪个时段,2.0 BL/s流速下多鳞四须鲃摆尾频率和耗氧率均显著大于静水组(P0.05);同一流速下多鳞四须鲃摆尾频率和耗氧率随养殖时间的延长有逐渐降低趋势。与静水对照组相比,停药后各时间点(1 d、2 d、4 d)2.0 BL/s流速组鱼肌肉盐酸诺氟沙星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在停药第6 d已低于检出限,而静水对照组则在停药12 d才低于检出限。研究结果说明适当的水流刺激可以诱导鱼类进行逆流运动,促进鱼体代谢和加速药物残留的排除。  相似文献   

6.
丁香油对鲤鱼和罗非鱼的麻醉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将丁香油按体积比加入水中制备成不同浓度梯度的麻醉剂,分别在不同水温下对两种大小规格的鲤鱼和罗非鱼进行麻醉试验.28℃水温时,随着丁香油浓度由0.05 mL·L-1到0.1mL·L-1、0.15mL·L-1增加,鲤鱼和罗非鱼麻醉时间均缩短.鲤鱼恢复时间增长,罗非鱼则缩短.在0.1mL·L-1浓度下,随着水温从21℃到24℃、26℃、28℃升高,鲤鱼和罗非鱼麻醉作用时间缩短.鲤鱼恢复时间增长而罗非鱼则缩短.28℃水温0.1mL·L-1浓度下,小鲤鱼麻醉时间比小罗非鱼短,而恢复时间比小罗非鱼长.结果显示,丁香油是一种高效、廉价的鱼类麻醉剂.  相似文献   

7.
采用酶学分析法研究了单因子(温度、p H、发酵时间)变化对野生银鲳(Pampus argenteus)消化道内同时分泌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中两种以上的5株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即通过测定酶活力的大小找到每株菌最适产酶条件范围。结果显示,在温度31~37℃、p H 7~8、发酵时间3 d的条件下,5株产酶菌的蛋白酶活力最大;在不同温度和p H条件下,5菌株分泌的淀粉酶活力各不相同,但都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大,3~5 d达最大值;4株分泌纤维素酶的菌株纤维素酶活力受环境影响总体变化不大,在温度31~37℃、酸性条件(p H 5)和发酵时间4 d的条件下为活力最大;2株分泌脂肪酶的菌株在28~31℃、中性(p H 7)、发酵时间1 d条件下其脂肪酶活力最大,最大可接近180 U·m L-1,但活力都随发酵时间而显著下降。结果表明,不同产酶菌所分泌的消化酶活力所需的最适条件有很大不同,了解和掌握银鲳肠道中菌群的产酶条件,对开发潜在产酶益生菌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资源量近30年来骤减,亟待保护与增殖恢复。为了确定不同水流速度对稚鲎行为的影响,水温(24±2)℃条件下,选择头胸甲宽(0.58±0.02) cm的增殖放流用中国鲎稚鲎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不同水流速度(0.00 cm/s,0.06 cm/s,0.07 cm/s,0.08 cm/s,0.10 cm/s,和0.12 cm/s)下的书鳃收缩频率、持续游泳时间和暴发-滑行游泳运动指标。结果显示,稚鲎在不同流速下的书鳃收缩频率随流速增大而增大(y=2.02x–0.23,R2=0.89,P<0.05)。稚鲎持续游泳时间先随流速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y=106x3–387726x2+36885x–1062.80,R2=0.85,P<0.05)。各流速组稚鲎单次最大持续游泳时间均可达70 s。暴发游泳的平均暴发时间随水流速度增加呈下降趋势(y=–239.53x+32.19,R2=0.90,P<0....  相似文献   

9.
在水温17~18℃和盐度30条件下,将初始体质量为(4.09±0.26)g的仿刺参饲养在15个循环水玻璃缸(容积100L)中,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3%、6%、9%和12%浒苔的饲料,于投喂后第7、14、28d和42d分别检测仿刺参的生长指标、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褐藻酸酶)和体腔液免疫酶(溶菌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投喂试验饲料后第14、28d和42d:(1)饲料中添加6%和9%浒苔组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P0.05),在不同取样时间其他添加组仿刺参的的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2)饲料中浒苔添加量为6%和9%试验组仿刺参的4种消化酶比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6%组仿刺参的消化酶比活力最高;(3)饲料中浒苔添加量为6%时,仿刺参溶菌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试验组(P0.05);饲料中浒苔添加量为6%和9%时,仿刺参碱性磷酸酶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试验组(P0.05);添加浒苔可以显著提高酸性磷酸酶活力,至第42d,试验组酸性磷酸酶活力高于对照组(P0.05),且浒苔添加量为6%时活力最高。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浒苔可以提高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消化酶活力及免疫力,浒苔的最适添加量为6%~9%。  相似文献   

10.
低盐胁迫对银鲳幼鱼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尹飞  彭士明  孙鹏  施兆鸿 《海洋渔业》2010,32(2):160-165
通过逐级降低水体盐度的方法,将银鲳幼鱼分别在盐度25、20、15和10的条件下饲养至120 h,检测不同盐度下、不同时间点银鲳幼鱼肠道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活力。结果表明,随着盐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脂肪酶的活力总体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0.05);淀粉酶的活力呈升高的变化趋势(P0.05);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力的变化趋势不同,胰蛋白酶的活力呈现升高的趋势(P0.05),而胃蛋白酶活力呈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说明盐度降低会对银鲳幼鱼肠道的消化酶产生激活作用,从而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达到补充机体所损失的能量的目的。但对于不同种酶,激活的顺序和程度却不尽相同,甚至当超出一定的耐受范围后,酶活力反而被抑制。在本研究中,随着盐度的下降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脂类物质首先被大量消耗,然后是淀粉类物质,而蛋白类物质在整个过程中的利用率较低。因此建议,在雨季来临之前,提高脂类和淀粉类物质的投喂量,将有助于提高幼体对低盐度的耐受性及其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外源激素对罗非鱼性别分化的影响,本研究以新吉富罗非鱼作为试验鱼种,以苯甲酸雌二醇作为外源性雌激素,通过设置不同的药物浓度梯度、诱导时长,研究了 口服和浸浴两种方法对新吉富罗非鱼雌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口服不同药物浓度饲料的雌性化诱导中,雌性化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且与对照组存在明显的差异(P<0...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鱼在复杂水流环境中的运动行为,提升鱼道过鱼效果,实验通过在水槽中放置障碍物,分析不同来流速度(1,3和5 BL/s)(BL/s即体长每秒)下鲢幼鱼顶流静止和顶流前进时的游泳动力学表现,提取的游泳动力学指标有摆尾频率、摆尾幅度、对地游泳速度、游泳加速度和运动步长。结果发现,半流速度1 BL/s下,与自由来流相比,鲢幼鱼在障碍物后方顶流静止时,摆尾频率降低,摆尾幅度增加;顶流前进时,摆尾频率、对地游泳速度、游泳加速度和运动步长降低,摆尾幅度增加。半流速度3 BL/s下,障碍物有助于节省鱼类运动能量的消耗。在有障碍物的水流中,顶流静止时的摆尾频率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顶流前进时,摆尾频率、摆尾幅度和游泳加速度随流速增大而增大,而运动步长随流速增大而减小。位置偏好研究表明,当流速为3 BL/s时,鲢幼鱼明显集中在距离障碍物后方约5~30 cm处游动,停留时间占比达92.5%,可能采用了卡门步态的运动模式;当流速为1和5 BL/s时,鲢幼鱼没有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位置偏好;在自由来流中,鲢常贴壁游泳,亦没有明显的位置偏好,表明障碍物和流速的结合可为鱼类提供水流藏匿场,研究结果为鱼道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大泷六线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从初孵仔鱼到幼鱼(0~100d)4种消化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的早期生长发育阶段4种消化酶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随着鱼苗的生长发育,胃蛋白酶活力逐渐增大;胰蛋白酶活力整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0~30d内于20d时达到峰值后下降,40d后胰蛋白酶活力再次增大,并于60d时达到最大值;淀粉酶活力于20d时达到最大值后下降并呈现较平稳的变化;脂肪酶活力于5d达到最小值,40d后脂肪酶活力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4.
饥饿对凡纳滨对虾仔虾摄食行为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4年5月,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营造半精养、精养养殖模式,研究短期饥饿(0(对照组)、1、2、3、4、5、6d)对凡纳滨对虾仔虾摄食行为、摄食率及消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模式中仔虾的摄食行为和摄食率都随饥饿天数的增加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半精养模式中,经饥饿再投喂后仔虾的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随饥饿天数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精养模式中,胃蛋白酶活力也呈现以上趋势,但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则在饥饿初期波动,然后下降。凡纳滨对虾仔虾遭遇饥饿胁迫后,通过提高摄食强度、摄食率及消化酶的分泌量来进行能量补充。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其应对饥饿胁迫的能力下降,各种消化酶活力呈降低趋势。实验表明,在半精养模式中,凡纳滨对虾对饥饿胁迫的承受能力高于精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碳麻醉技术在罗非鱼无水保活运输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氧化碳(CO2)对罗非鱼进行麻醉,以麻醉时间、复苏时间为指标,探讨CO2浓度、水温、浸浴时间对罗非鱼麻醉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水温25℃、浓度0.41~ 1.13 mg/L时,随着浓度的增加,麻醉时间缩短,复苏时间延长;浓度0.58 mg/L时,水温由10℃升高到30℃时,麻醉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复苏时间呈下降趋势.罗非鱼血浆生化指标分析表明,麻醉中罗非鱼的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分别与麻醉前、麻醉后差异显著(P<0.05);麻醉中罗非鱼的肌酐、尿素氮、乳酸含量显著高于麻醉前和复苏后;与麻醉中罗非鱼的血浆生化指标相比,复苏后的罗非鱼血浆生化指标均下降.研究表明,CO2对罗非鱼有麻醉作用,CO2麻醉可辅助罗非鱼无水保活运输.  相似文献   

16.
在饱食投喂条件下,选用鲜活饵料沙蚕(Nereis succinea)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亲虾进行营养强化培育60 d,通过比较不同的投喂频率2次/d(F2组)、3次/d(F3组)、4次/d(F4组)对亲虾摄食、生长、繁殖性能、虾体组成和肝胰腺的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旨在探究亲虾繁殖期间营养强化的最适投喂频率。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亲虾的日摄食量逐渐增大,F2组显著低于F4组(P0.05),但与F3组差异不显著(P0.05);亲虾的增重率和体长增长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投喂频率对各组亲虾的单次产卵量、相对产卵量、无节幼体I期个体数、无节幼体孵化率、蚤状幼体I期个体数、无节幼体变态率、性腺指数、初产时间和产卵间期均无显著影响(P0.05)。亲虾全虾主要体组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也不受投喂频率增加的影响(P0.05);F2组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显著低于F3、F4组(P0.05),而不同实验组的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合本研究的结果和生产实际情况,建议在饱食投喂条件下,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期间营养强化的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17.
饥饿对克氏原螯虾仔虾消化酶和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照组连续饱食投喂6 d,处理组分别饥饿1、2、3、4、5、6 d,每组3个重复,研究了短期饥饿对克氏原螯虾仔虾消化酶活力和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饥饿过程中,处理组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淀粉酶及纤维素酶变化趋势相同,先减小后增大,饥饿2 d后,4种消化酶均最小;淀粉酶与类胰蛋白酶活力比值(A/T值)不断增大.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克氏原螯虾仔虾体内水分含量逐渐增多,总蛋白含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不断减少,总脂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胭脂鱼仔鱼的生长和消化酶活力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孵化后1~37 d仔鱼的体长、体重、RNA/DNA比率、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酶活力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胭脂鱼仔鱼1~37 d体长稳定增长。体重增加呈阶段性,在1~21 d体重增长缓慢,21~29 d体重增加较快,29~37 d体重快速增加。仔鱼从7 d开始摄食,1~6 d,RNA/DNA比率变化很小,蛋白含量逐渐降低;7~21 d,RNA/DNA比率波动较大,蛋白含量增长缓慢;21~37 d,RNA/DNA比率和蛋白质均增长迅速。生长率(GR)与RNA/DNA比率的回归方程为:GR=1.01RNA/DNA+1.6077(R2=0.8516)。从2、5和7 d开始分别检测到明显的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之后,消化酶活力随着发育先快速地上升然后波动性地下降到一个稳定水平。结果表明:胭脂鱼仔鱼从内源性到外源性营养转化过程中,不同的消化酶能够检测到明显酶活力的时间不同,到仔鱼开始摄食时已经具备消化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的能力;RNA/DNA比率可以作为判定仔鱼生长率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9.
通过感官评定、微生物和生化指标的分析,评价了贮藏温度和时间对南美白对虾鲜度的影响。降低温度能有效地延长南美白对虾的贮藏期,但也会降低其鲜度和损失营养成分。在三种贮藏温度条件下TVBN值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K值作为评价南美白对虾显示虾鲜度变化的指标,26mg/130g为可食用的极限值。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盐度对高体革(Scortum barcoo)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在温度25±2℃下,将平均体质量为2.50±0.23 g的高体革幼鱼分别饲养在盐度0,5,8,11,13和16条件下20 d,检测幼鱼胃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盐度胁迫对高体革幼鱼胃蛋白酶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对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盐度的升高,胃蛋白酶活力先升后降,当盐度升高到13时又急剧升高;脂肪酶的活力则是随盐度的升高而受到抑制,当盐度升高到13时也急剧升高,盐度16时最高;而淀粉酶活力变化则是盐度升高时显著降低。这说明环境盐度对高体革消化酶比活力的影响比较大,不同消化酶随盐度变化规律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