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明确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种群动态,2021年和2022年在哈尔滨地区利用马氏网和田间扫网法调查监测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种群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在大豆田的始见期是在7月7日至7月14日之间,高峰期是在8月4日至8月11日之间,2021年双斑长跗萤叶甲始发期和高峰期比2022年提前7 d,结合2年监测发现盛发期为7月21日至8月25日,长达35 d。综合以上结果,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田间始发期为7月初开始在大豆田出现,盛发期为7月下旬到8月中旬,8月初到中旬达到高峰期。因此,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最佳防治时期为7月下旬(始盛期)。建议防治双斑长跗萤叶甲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吉林省水稻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发生动态及温度对其盛发期的影响,2010—2012年对吉林省长春地区、松原地区、梅河口地区的水稻田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分析了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期内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于7月上旬在水稻田始见,8月上中旬进入盛发期,9月上旬数量减少。当日平均温度21℃时,双斑长跗萤叶甲稻田初见,日平均温度25℃时,成虫种群数量达到盛发期,日平均温度20℃时,虫量逐渐减少。5月份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盛发期影响较大,5月份温度低盛发期延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筛选对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成虫有引诱或趋避活性的植物挥发物。【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有引诱或趋避作用的挥发物。【结果】10 μg/mL的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配方1、2、6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雄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配方2、6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结论】10 μg/mL的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明显的引诱趋性,可作为该叶甲的引诱剂成分。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广腹螳螂对龙眼长跗萤叶甲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室内自然条件下,广腹螳螂对龙眼长跗萤叶甲的功能反应符合 Holling圆盘方程Ⅱ型,其模型为 Na=0.448Nt/(1+0.01238Nt) , 瞬时攻击率(寻找效率) a′=0.448,广腹螳螂捕食1头长跗萤叶甲的时间Th=0.02759h, 最大捕食量1/Th=36.24头。广腹螳螂寻找效应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其数学模型为:E=0.328P-0.355。以上模型为评价广腹螳螂控制龙眼长跗萤叶甲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耐寒性及其卵发育情况,对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过冷却点和冰点及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该研究用RW热敏电阻+数字万用电表过冷却点测定仪、超低温冰箱、计算机自动记录检测该虫成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应用自然温度饲养观察并计算了叶甲卵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成虫的雌虫体过冷却点-13.38~-5.56℃,平均-10.75℃;体液冰点为-10.41~.2.32℃,平均-6.5℃.雄虫体过冷却点为-11.22~-5.56℃,平均-8.88℃;体液冰为-7.71~-0.7℃,平均-3.80℃.雌虫的耐寒性强于雄虫.龙眼长跗萤叶甲卵在常温条件下,其发育起点温度是(15.8±0.7)℃,有效积温是(142.5±9.5)日度,卵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公式为:V=[T-(15.8±0.7)]/(142.5±9.5).由研究结果推测目前广西龙眼栽种区都可能成为此虫发生分布区和潜在发生分布区.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双斑长跗萤叶甲在黑龙江省的发生动态,2012年和2013年采用田间网捕和定点方法调查了黑龙江省哈尔滨、佳木斯和牡丹江3个地区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田间发生情况。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3年3个地区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趋势一致,表现为6月底、7月初成虫开始为害,8月中下旬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期,危害株率达80%~100%,百株虫量达625头,9月中上旬开始消退。其中哈尔滨地区发生最为严重,但扩散现象并不明显,高粱田危害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三星黄萤叶甲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为了解该害虫的发生、扩散行为,以及预测预报与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先在田间调查100个样点,每个样点1m2,记录三星黄萤叶甲成虫数量,绘制田间分布实况图;再用五点式、平行线式、对角线式、Z字形式和棋盘式5种抽样方法模拟抽样,比较这5种抽样方法与全查方式的调查结果;用最适抽样方式定点取样,记录三星黄萤叶甲成虫数量,分析其空间分布型。【结果】适合性检验以五点式的效果最好,平行线式和棋盘式次之;平行线式的抽样代表性最好,五点式和棋盘式次之;平行线式的变动幅度较低,增加1.455 9%。三星黄萤叶甲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且具有密度依赖性。三星黄萤叶甲的聚集原因由昆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田间调查时,可根据理论抽样数学模型及允许误差和虫口密度确定最适理论抽样数。【结论】田间调查三星黄萤叶甲时,可采用五点式、平行线式和棋盘式3种抽样方法,且以平行线式最为理想;三星黄萤叶甲成虫在绞股蓝田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且具有密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kica(Motschulsky)],属鞘翅目,叶甲科,又名双斑萤叶甲。该虫在北疆奎屯地区棉花上的发生基数逐年增加。2010年6月下旬在玛纳斯县平原林场一块玉米田发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成虫,发生较重,平均百株有虫5头.单株最高14头,危害株率8%。近年来.双斑萤叶甲在玛纳斯县玉米病虫害调查中并未发现.如果不被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三星黄萤叶甲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为了解该害虫的发生、扩散行为,以及预测预报与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先在田间调查100个样点,每个样点1 m2,记录三星黄萤叶甲成虫数量,绘制田间分布实况图;再用五点式、平行线式、对角线式、Z字形式和棋盘式5种抽样方法模拟抽样,比较这5种抽样方法与全查方式的调查结果;用最适抽样方式定点取样,记录三星黄萤叶甲成虫数量,分析其空间分布型。【结果】适合性检验以五点式的效果最好,平行线式和棋盘式次之;平行线式的抽样代表性最好,五点式和棋盘式次之;平行线式的变动幅度较低,增加1.455 9%。三星黄萤叶甲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且具有密度依赖性。三星黄萤叶甲的聚集原因由昆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田间调查时,可根据理论抽样数学模型及允许误差和虫口密度确定最适理论抽样数。【结论】田间调查三星黄萤叶甲时,可采用五点式、平行线式和棋盘式3种抽样方法,且以平行线式最为理想;三星黄萤叶甲成虫在绞股蓝田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且具有密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双斑长跗萤叶甲对13 种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为筛选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有活性的信息化合物。【方法】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对13种棉花、玉米和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粪便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虫均对庚烯,橙花叔醇,水芹烯,β-蒎烯,反-2-己烯醛,反-2-己烯-1-醇,己二酸二辛酯,叶醇的EAG反应值相对较大,对壬酸、十九烷、十七烷反应不明显。雌虫对叶醇反应之最大,为2.306 mV;雄虫对β-蒎烯反应之最大,为2.309 mV。雌虫对十六烷,葎草烯的反应较雄虫更为敏感。【结论】在13种挥发物中,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对叶醇反应最敏感,雄虫对β-蒎烯反应最敏感。  相似文献   

11.
甘草萤叶甲空间分布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甘草萤叶甲成虫和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成虫符合核心分布和负二项分布,幼虫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度指标检验成虫、幼虫均为聚集分布。并分析拟合了成虫和幼虫在大田中的理论抽样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Neuroendocrine control of ecdysis in silkmoth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adult moth sheds its pupal skin only during a specific period of the day. The brain is necessary for the synchronization of this behavior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hotoperiod. This function is fully preserved when all the brain's nervous connections are severed or when a "loose" brain is transplanted into the tip of the abdomen. By appropriate experiments it was possible to show that the entire mechanism is brain-centered. The components include a photoreceptor mechanism, a clock, and a neuroendocrine output. The clock-controlled release of the hormone acts o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o trigger a species-specific behavior pattern which culminates in ecdysis.  相似文献   

13.
梭梭种群性状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在新疆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护区,用样方法对梭梭种群进行了定位调查。分析了梭梭种群的径级结构、高度结构、密度和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等。结果表明:梭梭地径和高度结构表现为典型的倒“J”型分布,表明梭梭种群中幼苗充足,属于增长种群。梭梭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在小尺度上为聚集分布,在较大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4.
高冬梅  赵林森  魏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742-17746
在对昆明市区18座立交桥绿化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出4种典型的立交桥植物景观配置模式,即以乔、灌、草3层结构为主的复层植物配置模式(第1类),以灌、草2层结构为主的园林灌草配置模式(第Ⅱ类),疏林草地型(第Ⅲ类)及单纯地被型(第Ⅳ类)。从中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2座立交桥,运用园林植物景观评价AHP模型,对各典型立交桥绿化植物景观配置模式的景观效果进行评价,得出第1类模式为“好”;第Ⅱ类模式的评价为“中等”;第Ⅲ类模式为“中等偏好”;第Ⅳ类模式为“差”。  相似文献   

15.
熊忠平  涂玉  司徒英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188-11189
[目的]对畹町市松墨天牛时空分布格局进行研究。[方法]根据对畹町市松墨天牛虫情监察的数据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等相关的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松墨天牛成虫的羽化历期、羽化量和温度的关系、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和松墨天牛生活史。[结果]松墨天牛在畹町市1年1代,5、6月为成虫盛期,也是诱捕关键时期;从空间分布型看,松墨天牛空间分布聚集。[结论]该研究可为今后畹町市林业局对松墨天牛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郭浩 《农业考古》2022,(1):89-98
秦汉"大男大女模式"最初并不是专门用来征发赋役的,它是最基本的人身控制模式。直到汉初,"大男大女模式"与赋役制度仍不是直接对应。随着户赋演变为口赋以及杂税的弹性扩张,赋税征缴逐渐向"大男大女模式"靠拢;秦汉"傅籍模式"是朝廷每年八月对男子进行的系统工作,与女性无涉,其目的是统计男子服兵役、更役等常规徭戍的人数。汉代徭役的制度弹性导致服役对象由傅籍男性扩展到大男群体,甚至大女群体,呈现出"大男大女模式"与"傅籍模式"的纠缠不清,形成了汉代赋役身份的外在错位。  相似文献   

17.
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和Iwao法、Taylor幂法则,考查了2006年7—8月份烟粉虱成虫种群(Bemisia tabaci)在黄瓜上的分布型;分析这些聚集度指标与密度的相关性,选择了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负二项分布的k值,描述种群的时序动态。结果显示:在黄瓜的生长期间,该成虫种群聚集强度有明显的变化,水平空间为高→低→高→低,百株虫量最多为23359头,最少为1908头;垂直空间为低→高→低→高,百株第8叶烟粉虱成虫数量最多,为9093头,其次是第9叶和第7叶,分别为8488头和8353头。从该种群在黄瓜上的整个发生期来看,种群空间格局处于扩散和聚集交替进行的动态过程中。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合适的抽样数。  相似文献   

18.
侧柏林柏小爪螨越冬卵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柏小爪螨叶部越冬卵的空间格局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其分布为聚集分布,聚集的原因是柏小爪螨越冬代雌成螨产卵习性所致,并非环境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头季稻+再生稻”栽培模式研究及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 0 0 0~ 2 0 0 1年对不同熟期的杂交水稻进行了“头季稻 +再生稻”栽培模式的试验 ,结果表明 :两系杂交水稻“丰两优 1号”、“两优培九”和“653 96”适合于这种栽培模式 ,它们的产量较对照“汕优 63”高 ,且“丰两优 1号”的米质较优 ,“头季稻 +再生稻”栽培模式的全生育期比“早稻 +晚稻”模式短 1 7d左右  相似文献   

20.
狭果秤锤树自然种群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揭示狭果秤锤树Sinojackia rehderiana自然种群不同生活史个体分布格局,为该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自然分布于江西省永修县的狭果秤锤树种群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样方调查法、空间代替时间和O-ring完全随机零模型法,对狭果秤锤树自然种群不同生活史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原因。  结果  狭果秤锤树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完整,幼苗和幼树的数量在整个种群中占绝对优势,种群更新状态良好,属增长型种群。狭果秤锤树种群在从幼苗发育到成树的过程中,在小尺度上聚集分布,大尺度上为随机分布至均匀分布;随着龄级的增加,聚集分布趋势减弱。在较小的尺度上,不同生活史阶段个体表现出正相关或不相关,在较大的尺度上则表现为不相关或负相关;负相关性主要表现在幼苗与中树、幼树与中树、幼树与成树间(P < 0.05)。  结论  在自然状态下,狭果秤锤树分布格局受自身生物学特性和种内、种间竞争影响,幼苗和幼树生长受限但数量较多,种群目前尚未达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