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低温期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生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低温期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生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2006年1-5月在青岛周边地区3个养殖场刺参腐皮综合征发生的早期,采用异养菌总数TSB平板计数法、弧菌TCBS平板计数法对发病池塘的水质和池塘中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总数的数量与分布以及刺参肠道中的异养菌总数和弧菌总数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研究了刺参病灶组织中优势菌与池塘环境及刺参肠道中优势菌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发病池塘水体中细菌的数量较少,但底层水体中细菌总数普遍多于表层,水体中的优势菌与刺参病灶组织中的优势菌相关性不大;池塘表层底泥和刺参肠道中异养菌总数较多,弧菌总数较少,其优势菌与刺参病灶组织优势菌具有一致性.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生与池塘水体分层引起的水质恶化和底泥中异养菌的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对虾为养殖对象,通过在其养殖环境中施加不同浓度复合微生态制剂进行池塘底质的检测和分析,探讨了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养殖池塘底质改良作用。试验选用了4个池塘,经60d的养殖,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各处理池塘底质中有机质和总碳含量低于对照组,高浓度的微生态制剂组施加量有更好的效果。通过检测底质中异养菌和弧菌数量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可以降低池塘底质中异养菌和弧菌的数量,有效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强降雨对粤西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强台风"莫拉菲"环流云系带来的持续强降雨天气前后(2009年7月14日和7月28日),对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凡纳滨对虾半集约化养殖土池的水样和泥样进行调查,研究施用微生态制剂和未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水体及底泥中的异养细菌、弧菌和芽孢杆菌的变化情况,并利用BIOLOGECO微板对水体和底泥的微生物群落代谢变化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水体和底泥中的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在强降雨前后基本保持稳定;未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在强降雨后,水体的弧菌数升高,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显著降低(P0.05),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率变化明显。研究结果表明,与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相比较,未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在强降雨后,水体及沉积物环境波动变化明显,强降雨对其水域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议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并针对恶劣天气采取有效措施,以稳定虾池水体及沉积物的微生物生态。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幼刺参(2 400头/kg)越冬期间用微生态制剂进行了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的对比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微生态制剂对幼参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的影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微生态制剂能显著促进幼刺参的生长,特定生长率在2%~4%/d之间.同时微生态制剂能显著提高幼刺参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LSZ(溶菌酶)及POD(过氧化物酶)活性,其活性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表明微生态制剂能有效提高幼刺参的免疫力.在实验中微生态制剂对降低NH4+ -N和NO2 -—N含量效果十分显著,表明微生态制剂对水质净化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
于暴雨频发的华南雨季(2009年5月-8月)对粤西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水体和底泥进行调查,研究在强天气干扰条件下养殖池塘细菌数量动态及多样性指数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水体异养细菌在104-106 cfu?mL-1间波动,弧菌数量在养殖初期高达105 cfu?mL-1, 虾池301# 和404# 自6月18日开始施用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微生态制剂后,其弧菌(Vibrio sp.)数量维持在104 cfu?mL-1以下,403# 和305# 波动较大且多次超过105 cfu?mL-1;4口虾池水体弧菌与异养细菌的数量比值在养殖初期均超过20%,之后301# 和404# 保持在12%以下,403#和305# 在养殖后期分别达到21%和33%。底泥异养细菌先升高后稳定,弧菌数量除305# 较稳定外,其他虾池波动较大(103-107 cfu?g-1)。施用微生态制剂池塘301#和404#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前期降低,305#和403#较前期升高;底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则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群落的丰富度、常见种的优势度和群落均度较前期有所降低。结果表明,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可在气候多变的情况下保持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的相对稳定,抑制弧菌滋生,降低微生态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管理方式对刺参养殖池塘(简称参池)沉降颗粒物及相关底泥、水体指标的影响,分别测定9口参池(分为养水机、自然纳潮、微孔曝气3组参池,每组3个重复)颗粒物质在四季的平均沉降量和水平空间分布情况,底泥有机质含量和弧菌(Vibrio)总数,水体营养盐含量、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结果显示,自然纳潮和微孔曝气池塘颗粒物质平均沉降量的季节、水平分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养水机池塘颗粒物质平均沉降量在夏季为(30.33±2.46) g/(m2?d),极显著高于另外2组参池(P<0.01),在冬季为(7.49±1.17) g/(m2?d),显著低于另外2组参池(P<0.05);在水平分布上,养水机池塘沉降颗粒物的分布较另外2组参池更均匀;在相同季节,养水机池塘底泥有机质含量和弧菌总数均处于3组参池的最低水平,微孔曝气池塘总体次之,自然纳潮池塘总体最高;3组参池的水体营养盐含量接近,而养水机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均处于3组参池中最高水平,微孔曝气池塘总体次之,自然纳潮池塘总体最低。本研究表明,传统海参养殖在自然纳潮换水管理基础上,辅助适宜设备能够影响颗粒物质的沉降规律,加快参池底泥–水体之间营养物质交换,改善水底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泥蚶养殖水体中(1000L)投喂浓度分别为1、5和10g微生态制剂(芽孢杆菌),在30天的投喂期内,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底泥中、泥蚶体内的细菌总数和弧菌总数。结果表明,在投喂冻干菌粉后,养殖底泥和泥蚶体内菌群在前7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7-30天内缓慢下降。由于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弧菌的数量下降,以泥蚶体内的弧菌最明显。芽孢杆菌对养殖底泥和泥蚶体内的细菌菌群影响很大,芽孢杆菌对养殖水体底泥和体内菌群的影响与抗生素具有相近的效果,表明芽孢杆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取代抗生素应用于泥蚶养殖。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辽东湾海水生态养殖池塘仿刺参的食性特征,分别于2016年3月、5月、7月、9月、12月采集池塘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和仿刺参,并检测所有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运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饵料贡献率。试验结果显示,底栖硅藻对仿刺参的平均饵料贡献率周年变化为78.5%~85.7%,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贡献率分别为2.1%~5.1%、2.2%~5.6%、2.3%~7.7%、3.6%~7.9%。底栖硅藻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为25.8%~74.5%、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9%~15.3%、4.0%~18.3%、4.2%~19.4%、5.6%~22.2%。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投饵、缺乏底栖大型藻类的生态养殖池塘中,底栖硅藻是仿刺参主要的食物来源,仿刺参也摄食表层底泥、沉降后颗粒有机物和浮游动植物。研究结果可为海水池塘仿刺参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正>针对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sis)养殖池塘冬季闲置、利用率低的现状,我们结合中国对虾适合高温低盐环境,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适合低温高盐环境和主要摄食池塘底泥的生态习性,于2014年至2016年进行了海水池塘刺参与中国对虾轮养试验,在不影响中国对虾养殖生产的情况下,利用池塘闲置季节,采用适度集约化的网箱养殖模式增加一茬刺参养殖。通过对养殖池塘水质监测和浮游藻类调查以及刺参的苗种选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刺参养殖池塘底泥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刺参食物来源的影响,本研究于2012年5—12月以16:1(n-7)/16:0及EPA作为硅藻的特征脂肪酸标志,20:4(n-6)作为褐藻的特征脂肪酸标志,DHA及DHA/EPA作为鞭毛藻或原生动物的特征脂肪酸标志,18:1(n-7)及奇数碳和支链脂肪酸(oddbr FAs)作为细菌的特征脂肪酸标志调查了荣成靖海湾刺参养殖池塘底泥和刺参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硅藻、褐藻、多种异养细菌及鞭毛藻或原生动物为底泥的主要组成生物,且各类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显著,其中硅藻的特征脂肪酸16:1(n-7)/16:0及EPA最高值出现在冬季,褐藻的特征脂肪酸20:4(n-6)含量为秋季最高,细菌的特征脂肪酸18:1(n-7)及(oddbr FAs)最高值出现在夏季,鞭毛藻或原生动物的特征脂肪酸DHA含量为冬季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刺参食物中的硅藻、鞭毛藻或原生动物和细菌主要来源于底泥。研究表明,刺参养殖池塘底泥中主要生物组成季节性变化显著,进而引起刺参食物来源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中草药提取物、胆汁酸、微生态制剂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肝、肠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分别在每千克基础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提取物(1、2 g)、胆汁酸(0.1、0.2 g)、微生态制剂(1、2 g)配制成6种试验饲料,选取平均体质量为(32.75±5.75)g的吉富罗非鱼幼鱼483尾,随机分为7处理,每处理3平行,每平行23尾,共进行养殖实验45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使用此3种添加剂均有改善实验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趋势。饲料中添加胆汁酸显著提高了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组的吉富罗非鱼的肥满度最大,但各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中草药组的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和0.1 g/kg胆汁酸的实验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中草药提取物2 g/kg的处理组;各组间的肠道淀粉酶、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实验鱼的前肠绒毛个数和肌肉层厚度有增加的趋势;添加1 g/kg微生态制剂的实验鱼中肠绒毛长度显著高于中草药组。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 g/kg中草药提取物,0.2 g/kg胆汁酸,1 g/kg微生态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2.
刘志刚  卢迈新  可小丽  王淼  张德锋 《水产学报》2018,42(10):1635-1647
为研究尼罗罗非鱼肠道和池塘养殖环境中菌群结构变化与链球菌病暴发的相关性,实验采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比分析发病和健康池塘水体、底泥和尼罗罗非鱼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底泥中微生物多样性最高,水体和肠道中微生物多样性次之;肠道菌群与水体中菌群的相似性较高,而与底泥中菌群相似性较低;发病组的尼罗罗非鱼肠道和池塘底泥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均低于健康组,而发病组池塘水体中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健康组。OTU聚类分析发现,发病与健康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差异极显著,大部分健康尼罗罗非鱼肠道微生物样品单独聚为一支。菌群结构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发病组和健康组水体或底泥中优势菌群结构组成的差异较小,但在非优势菌群中存在一定差异,发病组水体中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组水体,疣微菌门和浮霉菌门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组水体;发病组池塘底泥中厌氧粘细菌属、甲烷丝菌属和枝芽孢菌属等具有降解有机质和生态修复功能,菌群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组底泥,而具有致病能力的曼氏杆菌属丰度却显著高于健康组底泥。发病组尼罗罗非鱼肠道菌群中链球菌属、分枝杆菌属和曼氏杆菌属等致病菌群的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尼罗罗非鱼肠道,而乳球菌属、鲸杆菌属和红球菌属等益生菌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尼罗罗非鱼肠道。无乳链球菌普遍存在于发病和健康养殖环境,以及尼罗罗非鱼肠道中,无乳链球菌的丰度在发病和健康养殖环境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其在发病尼罗罗非鱼肠道中的丰度要显著高于健康组。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链球菌病发病池塘水体和底泥中有益菌丰度降低和致病菌丰度的升高反映其养殖环境出现恶化,尼罗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暴发与肠道微生态平衡破坏后无乳链球菌丰度增加密切相关,但肠道中无乳链球菌丰度的剧增与养殖水体和底泥中该病原菌的丰度水平之间并无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3.
以霍氏肠杆菌(E3)和乳酸菌(R3)2株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进行为期4周的养殖饲喂实验,饲喂后期利用Biolog-ECO方法对实验组及空白组的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评价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菌群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霍氏肠杆菌(E3)或乳酸菌(R3)的实验组,与空白组相比较,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显著上升,表明益生菌增强了肠道微生物活性;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利用各类碳源的整体能力显著增强,表明益生菌可以促进水产动物的代谢功能;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包括Shannon、Simpson和McIntosh指数)有明显差异,表明饲喂2株益生菌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其中,停喂霍氏肠杆菌后第1天和第5天取样结果表明,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Simpson和McIntosh指数显著升高;停喂乳酸菌后的第1天和第5天取样结果表明,Shannon指数无显著差异,Simpson和McIntosh指数显著升高;二者在第10天取样的结果中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可以改变凡纳滨对虾肠道内原有菌群的数量和结构,促进对虾肠道内微生物群落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在维持或者促进对虾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表明此两株益生菌在凡纳滨对虾肠道中停留时间最少为5 d。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益生菌制剂对池塘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肠道及环境菌群结构的调控效果,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牙鲆肠道、养殖水体、饵料和池塘底泥的16S rDNA基因测序文库,分析不同样品中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在益生菌制剂调控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添加益生菌制剂后,池塘底泥和牙...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选择1株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BL-9、1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12、1株金丽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flavipulchra)CDM8,以1∶1∶1将其组成复合益生菌,各益生菌水体添加浓度为107 CFU/ml,进行为期30 d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实验。实验分为暂养期(7d)、益生菌处理期(15d)、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攻毒期(10 d)。结果显示,养殖水体中添加复合益生菌能显著增加水体和对虾肠道可培养细菌总数(P<0.05),攻毒实验结束时,实验组对虾累积存活率为(73.33±6.83)%,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25.33±15.43)%。对虾抗病基因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 70,Hsp70)、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脂蛋白(Beta-1,3-glucan-binding protein-lipoprotein,βGBP-HDL)、脂多糖-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β-1,3-glucan binding protein,LGBP)、抗菌肽Crustin在益生菌处理阶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在攻毒阶段虽呈现各自不同的表达情况,但所有基因都经历了更大幅度上调。研究表明,水体中添加芽孢杆菌和假交替单胞菌组成的复合益生菌可提高凡纳滨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能力,对虾抗病力的提高可能与益生菌增加对虾肠道可培养细菌数量、抗病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饲料中分别添加2×107 CFU/g的芽孢杆菌制剂、中草药芽孢杆菌制剂、复合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研究4种微生态制剂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肠道菌群及抗病力等的影响。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4种微生态制剂均可显著提高罗非鱼的增重率(P<0.05),对成活率和饲料利用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P>0.05),而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对罗非鱼促进生长效果最佳。(2)饲料中添加4种微生态制剂可以显著提高罗非鱼肠道中的细菌总数、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P<0.05),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4种微生态制均可改善罗非鱼的肠道菌群结构,以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改善效果最佳。(3)经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后,罗非鱼对照组全部死亡,4个实验组只有部分死亡。鉴定发现,吉富罗非鱼的死亡均由感染无乳链球菌所致,试验组罗非鱼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1.42%(B组)、58.62%(C组)、58.62%(D组)和68.93%(E组),以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组的免疫保护率最高。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可以提高吉富罗非鱼生长指标、改善其肠道菌群结构和增加抗病力。  相似文献   

17.
在水温15.8~18.6℃下,研究了EM菌液对体质量(13.85±1.44)g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长、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饲养在室内直径1m、高0.7m的圆形玻纤缸中,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含EM菌(5.0×10^9 CFU·kg-1饲料)的试验饲料。90d的饲养表明,试验组中华鲟的生长指标均大于对照组,其中增重率及特定增重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鱼淀粉酶、脂肪酶及胃蛋白酶活性均大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肝、胃中淀粉酶活性比对照组高46%和79%、脂肪酶活性高52%和246%,肠、胃中蛋白酶活性比对照组高54%和48%,均呈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鱼肝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了29%、33%和34%,脾中除POD外,其他酶活性与肝中相同,但试验组鱼肝、脾中MDA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小了47%和44%,呈显著性差异(P〈0.05),溶菌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由此得出,在饲料中添加EM菌液可提高子中华鲟的消化酶及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活性,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18.
运用平板培养计数法、最大或然数法和16S rRNA 基因的 PCR-DGGE 指纹图谱技术,分析发病刺参池塘环境中不同生理类群细菌数量及群落结构对底质改良剂的响应。结果显示,加入底质改良剂后,发病刺参池塘沉积环境中的总异养菌、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等的数量在最初的2–4 d 有所上升,但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且在之后的2–4 d 内下降至加改良剂之前菌量;在加入底质改良剂后第2天,弧菌和硫化细菌数量便迅速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CR-DGGE 图谱及测序结果显示,刺参养殖环境细菌优势菌分别属于绿弯菌门、变形菌门的莫拉菌科、柄杆菌科和气单胞菌科以及厚壁菌门的芽孢杆菌科和乳杆菌科的某种细菌,多样性指数在2.5–3.5之间。实验组加入底质改良剂后,气单胞菌属两种细菌数量逐渐下降。研究结果表明,底质改良剂可改变沉积环境中不同细菌类群的数量,降低致病菌的数量,从而改善底质环境并对“刺参腐皮综合征”起到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Effects of probiotics on growth, stress tolerance and 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in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were evaluated in a closed recirculating system. Survival and growth of flounder treated by supplying commercial probiotics either in the diet (the probiotic diet group), or into the rearing water (the water supply group), were higher compared to the untreated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pH, NH4-N, NO2-N and PO4-P showed lower concentration in the probiotic die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upply group. Plasma lysozyme activity in the probiotic diet group and the water suppl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 P  < 0.05)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heat shock stress tests, flounder in the probiotics-treated groups showed greater heat tolerance (measured by 50% lethal time, LT50)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athogen challenge tests with Vibrio anguillarum (2 × 107 c.f.u./mL)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higher survival in the probiotics-treated group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robiotics supplied in the rearing water and the diet of fish enhanced the stress tolerance and the non-specific immune system of Japanese flounder, providing them a higher resistance against stress conditions and pathoge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